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至初六、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居住在九寨溝高山上的白馬藏族都要跳?舞。?,白馬人之方言,意為吉祥面具舞,漢語俗稱“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馬人崇尚“萬物有靈”的原始時期,是氐羌文化與藏文化的融合體,帶有一定的祭祀性。
?舞是白馬人最重要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他們頭戴木雕面具,以鼓鈸和銅號為主要伴奏樂器,載歌載舞,旨在祭祀神靈、祈求平安、驅(qū)鬼避邪。?舞的領(lǐng)舞頭戴號稱百獸之王的獅頭面具,其余舞者所戴動物面具按俗規(guī)依次為牛頭、虎頭、龍頭、豹頭、蛇頭、雞頭、倆小鬼、倆大鬼。?舞的舞蹈基本動作以磋步、小腿劃圈蹲步、左右跳轉(zhuǎn)圈為主,結(jié)合粗獷、神秘的上肢動作,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所扮動物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白馬人獨有的審美意識。
?舞擬獸舞蹈的特征說明它應(yīng)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馬藏族希望與自然界的野獸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思想。
1 ?舞的獅頭和牛頭面具。
2 舞者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所扮演動物的形態(tài)。
3 ?舞中的牛頭、白馬語稱之為“郎歐”。
本版圖/圖片庫·中國 陳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