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巖峰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藝,近幾年出現(xiàn)了新的繁榮。老一輩藝師累有新作問世;秉承著傳統(tǒng)藝技的中年藝人各擅勝場,新一代青年技工迅速成長,砂壺藝苑中群芳爭艷,欣欣向榮。紫砂陶藝出現(xiàn)了史所未有的鼎盛景象。歷史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藝人在創(chuàng)新。
紫砂盛行于陶都宜興,脫胎于一般日用陶瓷。宜興,古名荊溪,因荊溪河而得名,秦始皇滅楚后改名陽羨。晉恵帝時期又改陽羨為義興。北宋時改為宜興,沿用迄今。宜興盛產一種特殊的陶土,其顏色多為絳紫,故統(tǒng)稱紫砂。其顏色有紅、綠、黃、白等,故又被譽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為紫砂壺。
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這些豐富的造型有的借鑒比紫砂歷史更長的藝術品的造型,如青銅器的彝、鼎、尊、爵,古陶中的缽、罐以及秦漢瓦當、漢磚紋樣及秦權、玉器;有的則是獲取生活中靈感,如自然界中的蓮、荷、桃、松、竹、梅;實用器皿中的斗笠、井欄、柱礎。紫砂壺由眾多酷愛詩詞金石書畫的文人,參與設計,使其合乎文人的美學觀,富含濃郁的書卷氣,這些至今仍是我們今天進行造型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紫砂壺的造型雖然千變萬化,但必須服從于它特殊的制作方法和滿足飲茶的實用功能,因此造型基本是非圓即方,且經過變化、變形呈現(xiàn)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多姿多彩的造型世界。這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有人認為其中包含了“智圓行方”的人生觀,筆者認為這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理念,也是紫砂壺作為茶具的實用性使然。
《年豐》壺之妙,妙在工藝,匠心獨運,手法靈巧,工藝獨到,鬼斧神工。一個藝術家修養(yǎng)、道德、品質,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紫砂的造型之中,充滿了文化底蘊,濃厚的韻味也是紫砂的個性象征,宜興紫砂風情萬種,訴與茶人說。
年豐謂年成豐收,《左傳·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漢代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周征殷而年豐,衛(wèi)伐邢而致雨。”宋代王安石《閔旱》詩:“肉食自嗟何所報,古今憂國愿年豐?!泵鞔瘤L《雙珠記·元宵燈宴》:“千門燈火報年豐,鏡里鉛云不汝同。”
《年豐》壺的壺身圓潤敦厚,線條柔和,壺色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泥色泛黃,沉著而古樸素雅。壺身裝飾圈紋,代表了歲月的痕跡,而壺蓋上則是臥著一只看似溫順,雙目折射威嚴的松鼠,精工細制,制作之時的心血可想而知。
宜興紫砂泥質細膩精致,可塑性強,制成的器形多樣,極具工藝價值。“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聚香含淑,香不泱散,茶味越發(fā)香醇芬芳。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準的制壺技藝,所以成品口蓋嚴密,縫隙極少,減少了含霉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管道,延長了茶湯變質的時間,有益人體健康。
宜興紫砂壺與文人結緣,與文化聯(lián)姻,在喝茶養(yǎng)生,玩壺賞性中,經歷了明、清數(shù)百年的繁榮與興旺,直到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鼎盛時期??v觀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藝術,都承載著厚重的中華古老文明,跳躍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脈動,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而且鮮明地烙上時代的印跡,彰顯著地域的特色,在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塑造了數(shù)以千計的壺體形象和藝術生命。
紫砂是人們最為喜愛的泡茶佳器,紫砂表達著人們崇尚自然的心理需要,表達了人們的精神理念和文化特征。不論是外輪廓的造型意態(tài),還是神韻天成的氣度,亦或是氣質、品位。從歷史、傳統(tǒng)軌跡去琢磨,從文化、美學中追求紫砂的古樸淳厚,去尋求形、神、氣、態(tài)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