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啟東市東元小學(226231) 倪勝勇
小學語文教材由許多的名篇佳作構成,由于作家本身生命體驗的限制,虛構性在所難免。小學教師講解一篇文章的時候,通常喜歡先簡述作家背景,由作家入手,然后再講述一篇文章,這樣很容易給學生帶來一種思維模式,尤其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學生先入為主,還沒開始賞析一篇文章,就直接定義了該文章的基調,非常不利于教師對文章的講述。語文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讓學生時刻帶著探究的精神學習一篇文章,才更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
文本的學習,很容易在現(xiàn)實中得到不一樣的印證。因為語文課文的書寫必然含有審美虛構,它的字句用語必須要回歸到文本本身來進行品析,才能夠更接近文本的真實。教師在帶領學生體會文章的用字中,要讓學生反復閱讀,還可以通過替換其他詞語,讓學生體會到字詞的特點,以及運用這些字詞的精妙之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內在真實。
比如,蘇教版第七冊《秋天》一詩,詩歌通過多個方面展現(xiàn)了秋天的美景,用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蘋果、葡萄、玉米、高粱展現(xiàn)出秋天這個季節(jié)的特征。教師不妨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找到針對性的形容詞:稻穗是金黃的,向日葵是成熟的,野菊花是五彩繽紛的,蘋果是漲紅了臉的,葡萄是紫色的,玉米是舉著紅纓的,高粱是紅著臉的……這些形容詞可以從文本中直接找出來,這些敘述都是最真實的展現(xiàn)。教師可以讓學生替換這些形容詞,看看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可替代的詞語。從這些方面入手來品析字詞,學生才能夠更加深刻地懂得文本想要展現(xiàn)的真實內蘊。
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也許會列舉出更多關于秋天的景物,說出更多的形容秋天顏色的詞語。這并不是脫離了文本的真實,而是還原了文本真實之后,學生領會了知識,思維進一步延伸出來的內在真實,內在真實外延之后,便是探究。
句子是構成段落的主要要素。清楚的表達出每一句話,是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最重要的標準。對于小學低年級來說,很多晦澀難懂的文章即使很優(yōu)秀,也不能入選啟蒙孩子一生智力的小學課本中。由此可見,句子的賞讀是小學語文教學十分重要的標準,只有懂得賞讀小學語文課文中句子的教師,才能帶領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的內在真實,感受文本的內涵,生發(fā)出無限想象力。
如蘇教版第七冊《珍珠鳥》,這篇文章有很強的人文因素,意在培養(yǎng)學生關愛鳥類和動物的思想意識,所以文本的賞讀一定要還原到文章本身。如文章中作者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一聲呼喚:“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句話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很明顯是為了加強語氣。鳥兒毫無戒心地站在作者肩上熟睡的樣子,讓人深深感受到它對作者完全的信賴,這樣的場景,讓人體會到美好。教師應從文本本身出發(fā),帶領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從文本的內在真實中領悟到作者表達的情感。
句子的賞讀,可以有效地將語言文字品味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并從句子的敘述中,挖掘出文本內在的教育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和吸收,從而生發(fā)出探究精神。
文學是人學,一切是以人為出發(fā)點的。語文課本就是文學的承載體,通過語文的學習,影響人的思維,來達到教育人的目的。文學的基本主題一般都是歌頌好人好事,斥責不良的行為。這樣的標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看待問題的正確是非觀。因此,在還原文本的內在真實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情感體悟的真實性。
例如,蘇教版第七冊《九色鹿》一課,文章主要通過小故事來讓學生辨明是非善惡。文章講述了一個落水人被九色鹿所救,落水人發(fā)誓不會對別人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是在金錢面前,落水人失去了他的節(jié)操,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懲罰。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教師要帶領學生從中體會到幫助他人不圖回報的美好品質,也要讓學生意識到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是不道德的行為。
有的文章情節(jié)設置十分簡單,但是卻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這些因素,教師要用智慧的雙眼去發(fā)現(xiàn),并善于抓住情節(jié)和敘述的內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刻體悟到文本真實的內涵,進而自覺在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只有做到這三點,文本的內在真實才能被更好地挖掘出來,再加上教師適當?shù)囊龑嵝?,學生就能收獲真正的知識,體會到作者透過文本想要呈現(xiàn)出來的內在真實。學生只有內心真正地接受和吸收了這些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