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城縣實驗小學(545200) 韋春菊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閱讀教學對教師的文本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教材文本,應該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和策略?這對教師文本解讀是嚴峻的考驗。應該怎樣進行文本解讀,并將解讀的成果付諸課堂教學實踐?
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題目能夠概括課文的大意,有的則提煉出文章的核心價值,有的是文章創(chuàng)作的情感線索,有的則是作者情感的積聚點。緊扣文章的題目,進行文本解讀,就為教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為整篇課文的解讀提供一個良好的通道。
例如,《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篇課文的題目,就已經把課文要講述的事呈現出來——有人物,有情感,有結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根據題目進行引導時,務必緊扣題目中的核心詞語“發(fā)憤”進行深入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司馬遷為什么要發(fā)憤?他又是怎樣發(fā)憤的?發(fā)憤的結果是什么?這樣抓住課文的題目,引導學生從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等幾個維度感知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明晰教學的基本方向。
文眼是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情感聚集點,更是作者選擇材料、整合素材的中心。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緊扣文章的文眼進行教學,就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妙用。
例如,在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時,教師緊緊圍繞一個“苦”字引導學生從住宿之苦、食物之苦、工作之苦三個方面,充分感受李時珍工作的艱苦環(huán)境。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對話描寫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李時珍以苦為樂、不畏艱苦的精神。
縱觀整個案例,教師始終圍繞著課文的文眼——“苦”進行教學。在文本解讀時,扣住文眼,就如同扣住了文本的魂魄,就能夠找到解開文章表達的密碼,探尋到文章的本質內涵,成功地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味地關注課文的內容信息,而很少關注文章的表達特點。葉圣陶先生說:“文本無非是個例子?!边@個“例子”,所起到的作用是向學生展現文本語言表達的魅力,為學生言語表達提供良好的示范。因此,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從關注內容向言語關注表達轉變,將關注的重心聚焦在課文所采用的表達方法上、修辭手法上,從而為閱讀教學提供更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例如,鄭振鐸的《燕子》這篇課文在描寫春天景色的時候,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向讀者展現春天絢爛無比的熱鬧場景。在教學這一段時,就不能僅僅引導學生體會春天的美好,還要關注作者運用了什么表達方法,從而使閱讀教學實現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變。
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值得學生借鑒模仿的語言價值點非常多。教師切不可貪多求全,面面俱到,應該緊扣文本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表達技巧,在一課一得的理念下實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師無視課文的文體特點,不管是文本體裁都采用統(tǒng)一的模式進行教學。事實上,文體不同,語言表達的風格、結構的安排、材料的選擇都有不同的特點。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形式不同的文體。這些不同的文體也造就了閱讀教學內容的不同。因此,文本解讀必須緊扣文體特點,選出切合這一文體的教學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提升教學的整體效率。
例如,教學《埃及的金字塔》這篇課文,教師緊緊抓住課文的文體,將解讀的重心放在說明方法上,關注作者是怎樣借助說明方法將埃及金字塔的特點說明清楚的。這樣的解讀思路,就為閱讀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教學實踐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關注說明方法的運用,在體會、提煉、比較、辨析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體會說明方法所起到的表達作用。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要緊緊圍繞說明方法讓學生提煉、感知,并相機利用說明方法進行練筆,凸顯說明文教學的特點。
教師只有多從文本的題眼、文眼、表達特征以及文體特點等多種視角潛心解讀文本,探尋語言的規(guī)律,發(fā)現文本的表達秘密,才能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課堂,為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