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1-076
教學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因為教師靈動的語言,會讓一節(jié)課變得富有情趣,引人入勝;會讓學生在教師的講授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同時教師的語言也會直接影響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因此,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非常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修煉自己的語言。
一、刪繁雜求簡潔
案例1:教學《水的浮力》
A教學
師:同學們,這是一塊塑料泡沫,我把它放在水里,它會怎樣?
生:浮在水面。
(教師把塑料泡沫放在了水上)
師:為什么會這樣?
生:因為水有浮力。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水的浮力》(教師板書課題),下面請同學們用手按壓塑料泡沫,把它按到水底,仔細體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并且注意觀察水面有什么變化。
……
B教學
師:(老師手里拿一個蘋果)同學們,這是什么呀?”
生:蘋果。
師:喜歡吃嗎?
生:喜歡。
生 1:我不喜歡。
師:誰不喜歡?
生 1:我。
師:為什么你不喜歡?
生 1:我更喜歡吃香蕉和梨子,蘋果太酸了。
師:可是有些蘋果還是很甜的,那甜的蘋果你愛吃嗎?
生 1:那還行。
師:蘋果是很有營養(yǎng)的一種水果,含有多種的維生素,以后大家一定要多吃。當然我們今天的這個蘋果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研究的。你們知道嗎,科學史上有一個關于蘋果的非常有名的發(fā)現(xiàn),有一個科學家,一天坐在蘋果樹下……
生:這個科學家是牛頓,一天他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看書,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牛頓就想,為什么蘋果會掉在地上,不往天上掉呢?
師:是呀,為什么呢?
生:因為地球引力,蘋果受到重力作用,所以會落到地上。
師:很好。一個偶然的事件,就導致牛頓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我們也要做一個像牛頓這樣的處處留心觀察,勤于思考的孩子。請你們想一想,老師手里的這個蘋果,如果我一松手,會怎么樣?
生:掉下來,掉到地上摔壞。
師:(只見教師拿來一盆水,把手放在水盆上方。一松手蘋果從老師的手里掉到了水上,蘋果在水上漂浮起來)這是怎么回事?蘋果為什么沒有掉到水底?
生:因為水有浮力。
師: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來認識水的浮力。
上面是兩節(jié)是《水的浮力》一課老師的導入語言,教學A中,老師語言言簡意賅、直奔主題,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留下了大量的空間。教學B中的老師東拉西扯、不知所云、浪費時間。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堂課中,不合格的教師講話的時間占80%,而優(yōu)秀的老師講話的時間占到20%?!皩W講方式”要求老師的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必須少而精,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案例2教學《測量水的溫度》
教材中關于對用玻棒溫度計測量水的方法,做了這樣的描述:①手拿溫度計的上端。②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③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④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shù)。⑤讀數(shù)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由于教材上的要求過多,且過于繁雜,不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因此在實驗時常常會出現(xiàn)學生實驗操作不規(guī)范,實驗數(shù)據(jù)不準確,且丟三落四的現(xiàn)象。教師在小結時給學生總結了簡短的16個字:“手拿上端;不碰底壁;水中讀數(shù);視線平穩(wěn)?!睂W生掌握了口訣,就能在課堂上高效地掌握操作要點。這樣學生在進行分組測量水溫時就能夠做到規(guī)范、有序、科學,也給后續(xù)進一步探究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去隨意求準確
案例1:教學《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師: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了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
就是二氧化碳,那么,我們還可以怎樣得到二氧化碳呢?
生:我們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
師:的確是這樣,我們呼出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呼吸出的氣體中氮氣約占78%,二氧化碳略少于21%,另外也有氧氣,因為人不可能把吸入的氧氣全都消耗掉。當然還有少量的其他稀有氣體約占0.94%,其他雜質占0.03%左右??茖W的本質就是求真,學科特點決定了科學教師的用詞必須準確。
案例2:教學《空氣占據(jù)空間》
教師在水槽里放上一支燃燒的蠟燭,并將一個大燒杯倒扣在蠟燭上,等到蠟燭火焰熄滅后燒杯里的水上升了一大截。
師:誰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
生:燒杯里的氧氣被蠟燭燒完了,所以要有一部分水進入燒杯里來填補原來氧氣占據(jù)的空間。
師:真棒,說得太對了。
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在學生的解釋中有很多漏洞,物質在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中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只是從一種物質轉化成了另外的物質。所以說,氧氣不是燃燒完了,沒有了,而是轉化成了二氧化碳和熱,教師對學生的這個肯定性的評價很容易給學生產生錯誤的概念。
三、棄膚淺求深刻
案例1:教學《測量水的溫度》
師:水溫有變化嗎?
生:熱水的溫度在逐漸下降。
師: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
生:因為外面的空氣涼,它和熱水的溫差比較大,所以熱水的溫度會不斷下降。
師:通過實驗記錄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次熱水下降的溫度有什么不同?
生:從0-2分鐘各組水溫平均下降15℃;2-4分鐘各組水溫平均下降13℃;4-6分鐘各組水溫平均下降6℃;6-8分鐘各組水溫平均下降5℃;8-10分鐘各組平均下降5℃。
師: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生:熱水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師:為什么會這樣?
生:因為剛開始熱水太熱和周圍的溫差相差太大,所以下降的速度就快;可是后來和周圍的溫差逐漸減小了,下降的速度就變慢了。
師:如果再過10分鐘,這杯水的溫度又會怎樣變化?
生:溫度還會繼續(xù)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會更慢。
師:再過一天呢?
生:當熱水降成涼水,和周圍的空氣溫度一樣時,溫度就不會再下降了。
師:如果把這些水,放入冰箱的冷凍室里呢?
生:水溫會繼續(xù)下降,水還會變成冰。
師:水在什么情況下會變成冰?
生:很冷環(huán)境中,0℃以下的時候。
師:到底我們的推測對不對?當水溫下降多少攝氏度的時候開始結冰?水結冰的時候和周圍的環(huán)境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研究。
在課堂上老師經過一系追問,打破了原來學生的思維平衡,“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讓學生的觀察更細致,思維更深入、更縝密,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事物間最本質的規(guī)律和聯(lián)系,并在關鍵的結點上戛然而止,喚起了學生繼續(xù)“學”的欲望,對后續(xù)的進一步探究充滿的期待。
案例2:《水珠從哪里來》
學生發(fā)現(xiàn)裝滿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出現(xiàn)了許多小水珠。
師: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呢?可能是怎樣形成的呢?
生 1:可能是從杯壁滲出來的。
生 2:有可能是加冰的時候冰塊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來了。
生 3:可能是冰化成水后從杯口浸出來的。
師:我們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xiàn)象嗎?
生 1:洗澡的時候玻璃上會有這樣的小水珠。
生 2:冬天早上起床后,家里玻璃上會有這樣的小水珠。
生 3:夏天吃冰糕袋的外壁上也會有這樣的小水珠。
師:根據(jù)我們生活中的經驗分析,這些假設合理嗎?
生 1:我認為不可能是從杯壁滲出來的,因為玻璃杯是可以盛水的。
生 2:也不可能是從杯口漫出來的,因為杯子里的水位還沒有杯沿高。
師:裝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出現(xiàn)了許多小水珠,與杯內的冰有關系嗎?(教師拿兩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個杯里裝入自來水,一個杯里什么也不加,靜靜地放在桌子上,隔幾分鐘后)
師:你們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
生:這兩個杯子外壁上沒有出現(xiàn)小水珠。
師: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小水珠的形成和杯內的冰有關系。
師:你認為小水珠可能從哪里來?
生 1:可能是空氣中的水汽被冰吸到杯壁上了。
生 2:可能是空氣遇到冰變成水了。
生 3:應該是水蒸氣變成的小水珠。
師:空氣中有水蒸氣嗎?水蒸氣是從哪里來的?水蒸氣能變成水嗎?又是什么使水蒸氣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
……
在這段教學實錄中,教師沒有隨意否定學生的表述,而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驗的展示,與學生的思維有機地融為一體,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內部動機。
教師的教學語言往往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語言是藝術的,是柔和的,是擁有激情的,是富有感染力的。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表述、精煉準確的講析、恰當好處的點撥,去感染學生的熱情、點亮學生的智慧、喚起學生的思維。
(特約編輯 陳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