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市柯橋區(qū)實驗小學(312030) 張阿利
體驗學習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是張揚學生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快樂場地。體驗學習追求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體悟,注重的是學生能夠在親身經歷知識或技能的形成過程中,掌握獲取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途徑,而非傳統教學竭力維護的終結性成果,它是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和現代教育取向的教學方法。對教師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應當更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關注學生是如何確立探究課題,如何開展活動探究,以及是如何利用自身的個性設計出多彩的匯報形式的,并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積極、快樂的體驗活動。那么,如何讓體驗學習成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主旋律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看法。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必須有一定的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從這個主題出發(fā),選取自身喜愛的領域進行實踐探究。這是學生體驗探究課題生成的過程,也是反映學生學習興趣點,彰顯學生主體精神的良好契機。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種美好的愿景卻遲遲未能實現,或者在實踐中逐漸走樣。例如,筆者在一小學五年級二班的一堂綜合實踐課中了解到,這堂課是以“柯橋的外來小吃”為主題的。本來這個主題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應該能讓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大有作為的,但是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如愿以償”,而是經過自身的一番介紹后,為學生提供了五個具體的研究方向,如柯橋小吃的發(fā)展歷程、文化內涵及柯橋外來小吃大攻略等,限制了學生思維發(fā)散的空間,為學生“包辦”了探究的所有安排。因此,要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上創(chuàng)造學生體驗學習的時空,首先,必須將課題選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選出既符合小學生探究水平和能力的綜合性課題,又是自己所青睞的學習領域,而且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刻、更加豐富,體現了主體精神。
顧名思義,綜合實踐必然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小學生的學習還處于依附成人的幫助階段,自身并沒有過多合作和交流學習的意識。因此,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成長特點,開展有意義的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讓學生充分體驗合作帶來的問題、爭議、配合、互補等要素,并在逐漸的磨合中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四年級的“我們的眼睛”一課時,教師雖然可以將眼睛的結構、作用以及視力等需要研究的知識全盤拋給學生,但是這樣就不是所謂的綜合實踐課了,學生也不可能記住所有關于“眼睛”的知識。相反,如果教師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則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學生針對小組確定的課題,制定活動計劃表,并在小組內討論、修改、完善這一活動計劃表。之后,學生再根據不同的分工,對“眼睛”展開一番探究,最后聚在一起,分析、處理、討論、總結收集到的材料,并最終確定研究結論或成果。這樣一來,對“眼睛”這一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貫穿整個過程的主線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方式,體驗學習在此得到充分顯現。
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精心準備好匯報這個環(huán)節(jié),營造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在對匯報材料和形式進行審查時,要精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以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為前提,指導學生更好地準備匯報需要的材料、道具和多媒體等,讓學生在匯報中彰顯個性,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五年級的“水的調查”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本地區(qū)的水污染情況以及水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記錄、實驗和分析。而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教師則鼓勵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成果,并將班級的桌椅按照小組數量事先進行拼湊,還準備了一些小禮物獎勵表現良好的小組(事實上,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為了鼓勵每一個學生,教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不同的禮物)。結果,有的小組以現場采訪的方式展示成果;有的小組以新聞聯播的方式報告情況;有的小組則以實際情境再現來還原生活中水資源利用的現狀;等等??傊恳粋€小組、每一個成員都各有分工,學生都在充分體驗和享受這一過程。
新課程背景下的評價觀應當以學生的學習改進為重點,以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為終極關懷,從而改變過于注重甄別與選拔的評價功能取向,以多元的評價方法和評價主體介入科學的評價過程當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綜合實踐的能力,但這個目標并非一個硬性的、可見的要求,而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相反,學生在這門課程中的過程體驗、經歷表現是該課程關注的重點,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親身體驗自己在綜合實踐過程中的成長,而且能讓他們在體驗中不斷獲得反思和改進的機會,激發(fā)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動力。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圍繞“校園垃圾”的主題展開綜合實踐調查時,我們的評價并非只是關注學生在對待校園垃圾的態(tài)度上,也不是為了根據不同小組的表現情況,對他們進行等次劃分,而是要關注他們在分析課題、小組分工、活動計劃設計、活動開展過程、成果展示、反思反饋等環(huán)節(jié)中的綜合表現,從中獲取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實現“因材施評”,幫助每一個學生發(fā)展自身的調查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梢哉f,“校園垃圾”這個活動主題只是學生表現自我、改進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的一個媒介,其核心的主體在于學生,核心的內容在于學生的學習發(fā)展。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的結果評價應充分體現評價的自主化,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評價。
我們?yōu)槊恳粋€學生建立名為“成長足跡”的檔案袋,內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獻資料)“智慧卡”(創(chuàng)新設計和想法建議)、專題研究論文、作品照片以及小紅花、綜合實踐活動優(yōu)秀學生證書等資料。
利用每學期最后兩節(jié)課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說一說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體會,重點圍繞“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哪些方面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我最喜歡參加哪方面的綜合實踐活動”作口頭陳述,教師根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對學生作合理的評價。
每次小課題研究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進行一次綜合評價。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出現,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
由此可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應盡量納入新的評價理念,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遵循評價的整體性、多元性和主體性原則,力求客觀地反映學生在活動中的真實表現,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聯動作用,使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一種學生喜愛的無負擔、無壓力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小學生的大腦發(fā)育程度還未完善,身心發(fā)展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探究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也都剛剛獲得萌發(f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要更多地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于體驗學習的情境,關注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學習需求,讓體驗學習成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