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蘇娓
論《捉妖記》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
程蘇娓
電影《捉妖記》海報
中國國產(chǎn)電影影片在近幾年來,不斷涌現(xiàn)出“黑馬”作品,如《泰囧》《致青春》以及《大圣歸來》與《捉妖記》等等。如果說《大圣歸來》讓觀眾們紛紛稱贊,那么《捉妖記》的成功也絕非偶然。通過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這部影片一經(jīng)上映便引起好評如潮,票房井噴令人出乎意料。影片的成功,源自于多個層面,包括高超的動畫特效、魔幻的視覺效果、緊張的情節(jié)過度,以及動人的情感、優(yōu)美的旋律,特別是影片的主人公胡巴,更是通過創(chuàng)新的形象感染著每一個觀影者。作為華裔導演許誠毅的精心制作,《捉妖記》中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深藏著各種哲學理念和主題思想,值得深入的分析與研究。[1]
由藍色星空影業(yè)有限公司、安樂影片有限公司以及北京數(shù)字印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聯(lián)合出品的電影《捉妖記》(Monster Hunt),匯聚了一線明星演員,包括白百合、鐘漢良、井柏然、吳君如以及曾志偉和姜武等,更有特別嘉賓姚晨和湯唯的友情客串。作為一部喜劇奇幻電影,《捉妖記》自2015年7月16號上映以來,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捉妖記》的故事原型,包括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所著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宅妖》故事,以及我國古代先秦典籍《山海經(jīng)》。影片主要講述了懵懂少年宋天蔭在陰差陽錯的背景下,“懷上”了妖神的兒子小妖王胡巴。與此同時,葛千戶花重金懸賞小妖王胡巴。捉妖師霍小嵐為了獲取賞錢,與宋天蔭開啟了一段奇幻的冒險之旅。期間,小妖王的誕生、妖與人的情感升溫,以及捉妖天師霍小嵐與宋天蔭之間的微妙情感糾葛不斷推進。伴隨著胡巴降生后一個巨大秘密的出現(xiàn),讓男女主人公不知所措,也使得奇幻的冒險之旅更加曲折離奇。
(一)成長
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都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在經(jīng)歷了自我認知、他人認知與社
會認知后,人才會逐漸形成自我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這就是成長的經(jīng)歷。[2]客觀而言,人類永恒的追求,就是不斷的成長。通過《捉妖記》故事的呈現(xiàn),可以看到小妖王胡巴、捉妖師霍小嵐與宋天蔭的成長。胡巴,這個一出生非常調皮且以喝血為生的妖神,有著和人類小孩一樣的靈性與頑皮勁兒。在“爸爸”宋天蔭和“媽媽”霍小嵐的照顧下,小胡巴的成長經(jīng)歷了多重的磨難與考驗,它不再喝人血,也懂得了親情的表達,十分珍惜家人般的感情。當胡巴最終成長為能夠與天蔭一同攜手對抗壞妖怪的妖王形象,不得不讓人對“妖”這一形象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
成長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與經(jīng)歷的碰撞,在影片中,胡巴的成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成長離不開霍小嵐與宋天蔭,也離不開各種遭遇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二)正義
“正義”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但是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在各種事件發(fā)生時,正義如何定義,絕對的正義是否存在,還需要進行深入的考量。從胡巴出生后的吸血本性而言,以及妖族禍亂事件而言,對待妖族的正義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從宋天蔭父親——宋戴天對妖族的保護,以及四錢天師向救他的妖報恩來說,值得懷疑的正義成為了毋庸置疑的正義。所以,客觀而言,正義在影片中往往需要辯證來看待。影片中妖神所體現(xiàn)的正義,超越了人妖兩界,而在宋天蔭的村落內(nèi),人與妖的情感融合,也彰顯著正義背后的深刻寓意。影片中其實也通過人捉妖、吃妖的行徑,反映出了人心所謂的“正義”,往往也并非表面所彰顯出的正義之意。[3]
(三)人妖關系
從古之秦朝到近代之清朝,中國古典文學小說、民間故事中,便經(jīng)常涉獵“人妖關系”之主題。該主題類文學,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不斷地被傳承,或是人與妖的情,亦或是人與妖的禍等等,文學故事的核心皆源于此。例如《西游記》中的魑魅魍魎、各路小妖;《聊齋志異》中美若天仙的眾多女妖等等。影片《捉妖記》中,人與妖的關系也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例如宋天蔭從對村民的害怕到保護,是宋天蔭對人妖關系的再次認識;對胡巴的逐漸關心與情感升溫,是霍小嵐對人妖關系的再次理解;對妖精夫婦的追殺到保護,更是四錢天師羅剛對人妖關系的大徹大悟。[4]
通過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導演許誠毅對《捉妖記》中的人妖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基于普世自然的萬物平等觀念,影片中傳導的是一種生來平等的理念,強調人與妖關系的自然和諧,到底孰正孰邪,唯有自然觀的呈現(xiàn)才是最真實的寫照?,F(xiàn)代社會強調人文主義文化,而這樣的一部影片就是對這一文化理念的深度闡述,以人為本的發(fā)展宗旨,并非單純的將人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而是要像影片中人妖關系的處理一樣,通過自然的和諧共處,才能夠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一)與影片整體風格相符合
取材于中國古典妖神文學故事,《捉妖記》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在動畫造型視覺設計方面,則需要加之以虛構化的美感,給予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在妖神形象的創(chuàng)作上,可以有很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但絕不能毫無顧忌、天馬行空。影片中胡巴的形象頗具喜劇質感,這與影片的喜劇主題風格不謀而合,但是整體的胡巴又有著妖的形象特性,一方面卡通化的形象符合妖的定位,另一方面也與整體畫風相融合。這樣的再創(chuàng)作形象,通過真人結合拍攝的方法,強化了觀眾的全新視覺體驗。[5]
(二)卡通化的動畫造型
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胡巴的形象每個人的判斷標準也各不相同,但是通過整理網(wǎng)絡的評價,大眾對于胡巴的形象非常的認可,認為這個妖神的形象雖然超脫了人們以往心中的傳統(tǒng)妖神,但也符合人們的預期,非常接地氣,也非常的討人喜歡。追溯胡巴的原型,導演許誠毅在創(chuàng)作之時參考了《山海經(jīng)》中諸多的鬼怪形象,并最終選擇了具有別具一格氣質的六足怪,并通過與蘿卜形象的結合,呈現(xiàn)出了一個非常呆萌的現(xiàn)代“妖神”。與影片中“血妖”的造型相比,胡巴的“妖”氣質明顯不足,然而從整體的外形上,兩者卻十分相近。
(一)造型來源于東方
與蘿卜形象相似的胡巴,其原型絕非是真正的“蘿卜”,而是先秦古典《山海經(jīng)》中的神鳥“帝江”。
這也就彰顯了胡巴東方審美的特性,與西方好萊塢神話故事的妖之形象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渡胶=?jīng)》中對于“帝江”的描寫:“六足四翼,渾沌無而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而胡巴即帝江的衍生形象,通過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中個性化形象的顛覆,讓觀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品鑒與經(jīng)典妖神麒麟、青龍和白澤等形象不同的審美趣味。[6]
(二)中國風的畫面感
無論是片頭的畫面還是片尾曲的呈現(xiàn),《捉妖記》的中國山水畫面從一而終、始終貫穿。并且影片中中國風的畫面感,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例如在妖的形象呈現(xiàn)上,影片中“血妖”動畫形象的呈現(xiàn),與小妖王胡巴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巨大無比的體型和“兇神惡煞”氣勢,無疑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巨妖的經(jīng)典形象。從景色的環(huán)境營造來看,中國的山水元素顯而易見,竹林、閣樓、小橋與流水、村落等環(huán)境的刻畫,無一不在呈現(xiàn)著中國風的審美特色。當多種中國風元素完全融入到影片的畫面中,會使得影片的畫面感更加強烈,更符合東方觀眾的審美需求。
(一)CG技術的運用
所謂CG電影(Computer Graphics Film),即采用了CG技術的影片,其定義存在著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而影片《捉妖記》就是廣義上的CG電影,其定義是在真實情境中真人進行表演拍攝,同時穿插了一系列的虛擬角色、特效和場景。通過虛擬角色、特效及場景與真實人物場景的融合,使得影片讓人們真假難分,強化了現(xiàn)代化的視覺享受和視覺體驗。無論是《捉妖記》中的小妖王胡巴形象,還是中國古典妖神文學中經(jīng)典的巨型妖怪“血妖”,均源自于CG技術的呈現(xiàn)。如果沒有技術的特效,則影片便無法呈現(xiàn)出最佳的視覺效果。為了更好地對胡巴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對影片中動畫人物形象進行設計,《捉妖記》制作公司還特別邀請了《盜夢空間》《侏羅紀公園》與《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的兩組制作人加盟,通過頂尖團隊的介入,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視覺效果更具有真實性。
(二)3D技術的運用
除了CG技術的應用之外,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影片中各色妖的形象、打造影片視覺效果,《捉妖記》影片還采用了先進的3D成像技術,利用人生理視覺差的理論,擺脫了人們傳統(tǒng)的觀影方式,以更立體化的效果呈現(xiàn),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性,讓觀眾可以更清楚、更清晰的看到影片中的卡通形象。特別是在IMAX3D版本中,觀眾在《捉妖記》的觀影過程中,不僅可以體驗身臨其境的快感,同時還可以感受真實的人妖大戰(zhàn)場景,近距離接觸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形象。[7]
綜上所述,基于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電影《捉妖記》構建了一個更為現(xiàn)實、更具有普世觀念的人妖共存世界,隨著小妖王的不斷成長以及人妖關系的矛盾激化突出、情感逐漸升華,使得影片的主題自然而然流露。透過胡巴這一生動形象的呈現(xiàn),導演更好的傳遞出內(nèi)心的萬物共生理念。影片中針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其實更像是一種突破,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妖之形象,提出了正義的辯證看法。由此可見,影片的成功,除了動畫形象的傳神之外,更有著多方面的文化要素與文學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夢.捉妖記:完整地講好一個故事[J].商周刊,2015(17):72.
[2]周雯.《捉妖記》:真人與動畫的奇幻之旅[J].當代電影,2015(8):33-36.
[3]孫琳.源自東方的世界公民——許誠毅和他的《捉妖記》[J].影視制作,2015(8):16-18.
[4]陳晨.萌妖“胡巴”是怎樣煉成的——《捉妖記》視效制作揭秘[J].影視制作,2015(8):19-24.
[5]紫萱.電影《捉妖記》高票房背后的電影市場[J].中國電影市場,2015(9):17-21.
[6]楊會.魔幻現(xiàn)實的正喜劇——《捉妖記》的多維解讀[J].電影評介,2015(14):14-16.
[7]山宗.捉妖記:不是有妖的都叫奇幻[J].齊魯周刊,2015(29):45,44.
【作者簡介】程蘇娓,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與大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