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程度補語“形容詞+不過”格式的主觀性和主觀化
□陳 艷
現代漢語中,“形容詞+不過”表示程度。本文對這一組合結構中的成分進行考察,從說話人的視角和說話人的情感角度分析“形容詞+不過”的主觀性,從結構形式及其演變過程分析這一格式的主觀化。
形容詞 “不過” 主觀性 主觀化
漢語中存在豐富的補語類型,這是漢語的重要特點之一。關于程度補語,對“不過”作程度補語現象還有待深入研究。前賢對現代漢語中程度補語的范圍劃分,列舉程度補語較多的主要有馬慶株、房玉清、劉月華等人,其中只有馬慶株先生把“不過”歸入程度補語(蔡麗,2011),筆者贊同馬先生的分類方法。本文從主觀性和主觀化的角度對“形容詞+不過”格式進行分析。(文中語料如沒有注明出處,均來自于北大語料庫。)
程度補語“形容詞+不過”中,整個結構前經常加“再、最、更、頂、極、太、實在、已經”等副詞修飾,其中“最、再”使用頻率最高。雷冬平(2010)對“再/最X不過”結構中的“X”有過較好的分析,我們不再贅述,這里列舉一些程度補語結構前沒有副詞修飾的情況:
(1)他說他那陣心跳是自然不過的了。
(2)僅僅只是某種層次上關注了現實,是一件簡單不過的事了。
(3)歌里的話兒都是些平常不過的真理,搬弄著純樸的古代的那種愛情的純潔。
這里“形容詞+不過”沒有受副詞修飾時,從句法功能上看,作“是”的賓語或賓語小句中的定語成分。
形容詞是許多語言中主要詞類的一種,主要是用來描寫和修飾人或事物的性狀以及動作的特征,它們都具有一定的程度性。通過在形容詞的前面或后面加程度副詞是標記形容詞的“量”的方式之一?!靶稳菰~+不過”也就是用程度副詞作補語來標記形容詞的“量”。張國憲(2000)對程度詞做過層級性的分類,大致分為微量、中量、高量和極量。石毓智(2001)首先提出了現代漢語形容詞在量性特征上存在“量幅”和“量點”的對立,張國憲也指出“量幅”和“量點”的區(qū)別可以用程度詞來測定,能與程度副詞組合的形容詞具有“量幅”的特征,反之,就具有“量點”的特征。通過對語料的觀察,這里形容詞都是性質形容詞,能受“程度副詞”修飾,也能和程度副詞“不過”組合,所以,我們認為“形容詞+不過”格式中的形容詞具有這里說的“量幅”特征。
也可以是一個詞?!安贿^”看作短語時,是由否定副詞“不”加上動詞“過”構成的狀中短語(謂詞性偏正短語),表示“空間、時間或抽象范疇上的不經過、不通過或不超過”?!安贿^”看作詞時,有兩種詞性:一是副詞,二是連詞。具體來說,《現代漢語詞典》把副詞“不過”解釋為:①用在形容詞性的詞組或和雙音節(jié)形容詞的后面,表示程度最高,“乖巧不過”,沈家煊(2004)認為用在形容詞(詞組)后面的“不過”是附著詞;②指明范圍,含有往小里或往輕里說的意味,僅僅,“不過念錯一個字罷了”。作為連詞的“不過”,《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八百詞》解釋為“表示轉折”。
從“不過”的詞義解釋來看,“不過”經過了一個語法化的過程。劉利(1997)、王霞(2003)、沈家煊(2004)等做過很好的研究,認為“不過”由 “不經過、不超過”等義向“僅僅”義引申,實現了由短語向副詞轉化的過程,進而演變成轉折連詞。這也是由句法結構(狀中結構)演變?yōu)楠毩⒁饬x單位(副詞和連詞)的詞匯化過程(董秀芳,2002)。所以說,“不過”虛化為副詞后作形容詞的程度補語。
現代漢語中,從形式上看,“不過”可以是短語,
“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的“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表達語言客觀的命題意義的同時,也相應地在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立場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主觀化標記。(沈家煊,2001)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表明,語言的主觀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說話人的視角,說話人的情感,說話人的認識。這三個方面互相聯系并有交叉,很難把它們截然分開?!靶稳菰~+不過”的主觀性在這三個方面均有體現,但主要表現在說話人的視角和說話人的情感方面。
(一)說話人的視角
說話人的視角是指說話人對客觀情狀的觀察角度,或是對客觀情狀加以敘說的出發(fā)點,這種視角主觀性經常以隱晦的方式在語句中體現出來(沈家煊,2001)?!靶稳菰~+不過”結構表示對人或事物形狀在“量”上的主觀評價或判斷,而且主要是對“量大”的一種認知體驗。例如:
(4)長期以來,我一直以為,小事情是最重要不過的了。
(5)選擇這樣的地方舉辦國際圖書節(jié),可謂再適合不過了。
(6)焦慮、孤獨和壓抑是城里人的“心理疾病”,對我們而言卻再正常不過了。
(7)僅僅只是某種層次上關注了現實,是一件簡單不過的事了。
(8)歌里的話兒都是些平常不過的真理,搬弄著純樸的古代的那種愛情的純潔。
(9)這已經清楚不過了,有一批人在阻止開會,但是到會的群眾沒有退讓。
例句(4)~(6)前面有副詞“最、再”修飾,話語中帶有“我以為、可謂、對我們而言”這些表達主觀性的“自我”標記,它不是對事物“重要、合適、正常”程度的客觀描述,而是主觀上認為程度高,表達自我對事物性狀的判斷或評價;例(7)~(9)沒有副詞“最、再”修飾,也表示性狀的程度很高或極高,但是,話語中仍隱含了“自我”對某一件事的評價。
(二)說話人的情感
沈家煊(2001)認為“情感”一詞應該作寬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緒、意向、態(tài)度等。語言中的韻律變化、語氣詞、副詞、情態(tài)動詞。詞序等手段都可以用來表達情感?!靶稳菰~+不過”結構主觀表達說話人的感情色彩,這和形容詞的感情色彩有關系。例如:
(10)這是最荒謬不過的事,因為在過去的五年中,即使隱遁得最遠的婦女,也很少見過或聽說過那種風尚。
(11)你最聰明不過,沒有什么你不能相處的。
例(10)中的“荒謬”是貶義詞,表示批評、嘲諷的語氣;例(11)中的“聰明”是褒義詞,表示夸贊、喜愛的語氣。
(12)自己觀看自己手掌上的手紋,再方便不過,也再容易不過了。
(13)她干間諜者一行,太適合不過了。
以上例句沒有明顯的褒義或貶義色彩,表現較為中性的主觀評價。例(12)、例(13)分別表示主觀上對命題“自己可以方便地看自己手掌上的手紋”和命題“她適合干間諜這一行”的肯定或強調。
“主觀化”是指語言為表現這種主觀性而采取的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Traugott(研究“語法化”的專家)從歷時的角度認為“主觀化是一種語義——語用的演變”,即“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主觀信念和態(tài)度”。(沈家煊,2001)
關于“形容詞+不過”結構的形成,沈家煊(2001)認為它是由“VP+不過”演變而來,且表示程度高的“不過”到明代才大量出現,出現在表示消極意義的形容詞后面。從語義的轉變來看,這一結構表示“程度高”的意義由“不通過”虛化而來,等表示“不過”表示“程度高”的意義完全確立下來,其分布就擴展到積極意義的形容詞后面,這種演變符合虛化的漸變性。
(一)表示消極意義的形容詞
(14)費德功忍痛不過,兩手一送,貞娘才算掙脫。(表示“不通過”義)
(15)汲黯氣憤不過,抱石投河而死。(表示“不通過/程度高”)
(16)你又不在家中,沒有一個知我心的,我冷落不過,故此將就容納了乞兒。(表示“程度高”)
(二)表示積極意義的形容詞
(17)我那表嫂是個和氣不過的人。
“形容詞+不過”表示“程度高”與進入這一結構的形容詞的“量幅”特征有關,也與“不過”語法化有關,它們的語義結合不是偶然的,形容詞的“量幅”表示形容詞的程度性,而“不過”也實現了表示程度意義的虛化,它們是在語義上有很好的照應關系。在這一組合的頻繁使用下,它所表達的主觀性也進一步增加。Traugott認為主觀化和語法化一樣,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說話人的語用推理反復使用和凝固化,結果就是形成主觀性的表達成分。說話人總是盡可能用優(yōu)先的語詞傳達出更多的信息,除了話語本身的命題意義,還包括說話人的視角、態(tài)度和情感。(沈家煊,2001)
在上面的分析中,當“形容詞+不過”表示“不通過”意義時,其格式基本是“NP+形容詞+不過(+NP)”,(+NP),主要充當謂語,是句子核心的表述成分;當“形容詞+不過”表示“程度高”義時,其基本格式是“修飾語(副詞)+形容詞+不過”,主要充當謂語,定語、狀語等。筆者對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繁的程度補語“好不過”進行語料統(tǒng)計(來自于CCL語料庫),共347例,其中“好不過”前面都要加表示修飾語的副詞,如“最、再、太、實在、頂”等。值得一提的是“再/最+形容詞+不過”使用頻率非常之高,己經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凝固結構。所以“形容詞+不過”表達主觀性傾向的同時,其相應的結構形式及句法位置也有一定的變化。
[1]蔡麗.現代漢語中程度補語的范圍及類別[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2.
[2]雷冬平.極度構式“最/再+X+不過”的構成及語法化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3-5.
[3]張國憲.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典型特征[J].中國語文,2000,(5):2-5.
[4]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和不對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2001:143-163.
[5]沈家煊.說“不過”[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1-6.
[6]劉利.先秦漢語復音副詞“不過”[J].中國語文,1997,(1):1-2.
[7]王霞.轉折連詞“不過”的來源及語法化過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3-4.
[8]董秀芳.論句法結構的詞匯化[J].語言研究,2002,(3):8-9.
[9]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43-158.
[10]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7):1-4.
(陳艷 湖南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