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林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視覺文化浪潮下的文學生存途景
馬曉林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電子媒介和消費社會下產生的視覺文化,使文學的承載方式、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模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tǒng)的以口頭或文字的文學變成影像、視聽的文學。圖像取代文字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文學世界,文學搖身一變大改從前嚴肅、理性的風格,轉而塑造了通俗的“親民”形象。文學創(chuàng)作不再以作家作品為中心,作家的主導地位被消弭,受眾成為主角。本文分析了當今視覺文化時代下的文學生存面貌,并且對視覺文化下產生的文學作品對受眾的影響進行了反思,以期探尋當代文學在視覺文化語境中的發(fā)展和前景。
文學;影像;視覺文化
美國著名社會學者丹尼爾曾經說過,當代的文化已經不再是一種印刷文化,而是變成了一種視覺文化,這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事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現代文化變化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它從原來的文化正在向以影視為代表的視覺傳播文化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已經可以親身感受到文化傳播方式的歷史性變化,那就是語言或者說叫文字文化,正在由原來的中心化向邊緣化傾斜,取而代之的是視覺傳播文化的欣欣向榮的景象。視覺文化,簡而言之就是視覺單位是其基本組成元素,或者說熒幕形象和影視文本主導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文化。
觀察一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電子媒介所攜眷電影、電視、廣告、攝影、形象設計、體育運動的視覺表演、印刷物的插圖化等等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影像已經無時無刻不在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認識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越來越依賴于視覺行為,從醫(yī)學診斷、場所監(jiān)督、感知世界、獲取知識到文學閱讀等等,日常生存方式已經變得全方位視覺化與具象化。因此,尼古拉斯·米爾佐夫斷言“這絕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p>
的確,當大眾媒介以不可抵擋的技術力量生產著我們的文化內容,一種全新的社會環(huán)境儼然出現在我們面前。圖像打敗了文字,占領了主導文化,圖像統(tǒng)治了我們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對于文學傳播而言,電子文學擠壓了印刷文學成為主流,文學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在市場經濟和媒介技術共同的推動下產生的直觀的快感文學淹沒了傳統(tǒng)冰冷的線性的紙質文學,文學在視覺時代為主導的消費社會里呈現別樣的文學景觀。
視覺文化時代,印刷文學逐漸失去了往昔的風光和獨步天下的驕傲。人們沉醉于影像世界所提供的逼真、形象和刺激的視聽效果,而不是像從前一樣熱衷于追尋神秘的語言文字符號獨具的魅力。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語境下,文學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積極依賴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電子媒介尋求自身的更新轉變,期待重拾昔日的輝煌。
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文藝作家及作品和影視劇的關系發(fā)生了改變。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劇本。例如,《茶館》《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黃土地》等,但在90年代之后,文學作品不再是影視劇的來源,從關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共生的關系。例如,有些文藝作品是在影視劇熱播之后,受到市場的好評,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又出版了相應的文學作品,如《士兵突擊》《武林外傳》等等。不僅如此,影視劇對文學作品的成功改編,作家也隨之名聲大震,進而作家的其他作品被再次挖掘,改編成影視劇。甚至有些作家從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變成影視劇的編劇再到制作人,積極迎合市場風向。面對視覺文化時代無數優(yōu)秀、經典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把在紙上枯燥、乏味,呆板的文字轉換成立體生動、活靈活現的一個個場景、人物的再現表演,
對于文學審美觀念而言,符合大眾趣味成為其最顯著的特征。在大眾傳媒產生的視覺文化時代,文學不再是高居廟堂之上,為少數特權階級所享有的精英、貴族文化,而是為平民大眾生產的通俗、娛樂文化。文學作品脫離了傳統(tǒng)印刷文學的莊重、嚴肅、宏偉、令人深思的特點,依托電子媒介的視聽技術,內容變得更貼近人們生活,更具有娛樂性、通俗性從而為廣大觀眾所接受。電影、電視劇要想取得高票房、高收視率,其內容、主題必定是迎合廣大受眾口味的,甚至有些作品一味地迎合受眾獵奇心理,增加大量的性、暴力場景,造成作品低俗化。
文學在當今大眾媒介環(huán)境背景下,儼然退卻了陽春白雪的高傲姿態(tài),走向了世俗、走向了大眾。以文字為中心轉向以形象為中心,改變的不僅僅是文學自身的生產模式、運作方式,更具影響性的是改變了人們的精神結構。人們沉浸在迷人的影像世界和令人陶醉的娛樂形式中,變得麻木和順從。消費大眾躲藏在虛幻的媒介影像中忘我地體驗廉價而又低俗的煽情表演,忘卻了現實困境與存在危機,更忘卻了對事件反思、內省與批判的存在責任。圖像沖擊著人們的眼膜和耳鼓,人們越來越醉心于渾然忘憂地欣賞影視節(jié)目、隨心所欲地瀏覽圖文書,那種青燈黃卷、凝神靜思的讀書生活似乎離現代人越來越遙遠。從文學閱讀者轉變?yōu)橐曄裼^看者,那種“一書在手,渾然忘憂”的讀書境界再也找不回來了,取而代之的是“沙發(fā)上的土豆”或“賽博空間的網蟲”。
同時,讀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受到了侵蝕。在傳統(tǒng)的閱讀行為中,讀者會靜心地、理智地沉浸在語言文字的世界里,通過主動的思考、想象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與古今中外仁人志士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對話。但如今,文學作品的視覺化呈現改變了文字帶來的冷靜、沉思的閱讀狀態(tài),影視音響使文學體驗變得喧囂、浮躁。人們在享受影視文學的視覺盛宴后,留下的不是沉思,而是一幅幅美輪美奐、光怪陸離的圖像帶來的快感、刺激和無所作為。人們變得麻木、被動、享樂、滿足于現狀不知反思。視覺文化下的文學審美體驗是一種體力和腦力衰竭的體驗,影像包裝下的文學看似變得華美、光鮮,但對人心靈的影響卻沒有起到震懾、滋養(yǎng)、啟迪的作用。影視文學如何提升其永恒的社會價值,是當下文學生存亟待解決的問題。
[1]居伊·德波.景觀社會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周憲.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J].福建論壇,2001(2).
I022
A
1674-8883(2015)24-0187-01
馬曉林(1989—),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