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勵 穆瑞新 吳 丹
(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 河北遷安 064400)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北京話的語言特點
董 勵 穆瑞新 吳 丹
(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 河北遷安 064400)
由于數(shù)百年來北京所處的特殊政治、文化和社會地位,北京話作為一支地區(qū)方言,有著其它方言無可比擬的特殊地位。從社會語言學研究角度來看,是最具有研究價值的一支方言。本文意在從北京話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探討北京話的語言特點。
歷史文化背景 語言特點 語音 詞匯 語法
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qū)都有方言,每一種方言都帶有自己的地域特點。北京方言中有許多不同于普通話的表達,如“遛彎兒”是散步的意思,“得活”表示工作完了。如北京人請外地人吃炸醬面說“別滲著了,快撮吧,這面筋道兒,待會兒糟唧了就沒嚼頭了,把面碼兒多往碗里拉點兒?!边@些都帶有北京文化特點,這種地道的北京話我們俗稱為“京片子”。
由于數(shù)百年來北京所處的特殊政治、文化和社會地位,北京話作為一種地區(qū)方言,有著其他方言無可比擬的特殊地位。下面我們將分別看下北京方言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語言特點。
北京話在方言中是很特殊的一個分支,尤其鮮活明快,是當今普通話的基礎。那么北京話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要從北京的文化歷史背景說起。
北京話早在遼金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我國發(fā)展最快、結(jié)構(gòu)最簡單的漢語方言。蒙古族建立元朝,燕京更名大都,北京話開始和蒙古語相互影響,吸收了諸如“胡同”一類的詞匯。由于幾百年來的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密切交往,北京話在元朝已趨于成熟,成為現(xiàn)代北京話的源頭。后來朱棣遷都北京,使北京話和中原乃至長江以南的方言頻繁接觸,并在北京話音系中留下痕跡。如“不要”說“別”,“寧可ningke”說”lengke”,“n”和“l(fā)”混用。自此北京話開始定型。后滿清入關,繼續(xù)定都北京,使一些滿語進入北京話,如“邋遢”,兩種語言實現(xiàn)了詞匯、語調(diào)和語音的融合,共同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北京話。旗人編寫韻書向全國推廣北京方言,北京話作為全國通用語的地位自此奠定。
1.語音特點
這里我們所說的語音方面指的是北京的土音。包括“偶現(xiàn)”“狹隘”“訛變”“混亂”四種現(xiàn)象。
1.1 偶現(xiàn),偶然出現(xiàn)的齒間音(三、怎)、唇齒音(文、外、萬)。
1.2 狹隘,外地方言所沒有的,只出現(xiàn)在極個別的詞里,如“忒熱了”的“忒”
1.3 訛變,指由正常的語音演變而來,如:
1.3.1 韻母因輕聲而弱化(芝麻,讀zhime;豆腐,讀doufe;出去,讀chuqi;);
1.3.2 聲母因輕聲而弱化(琵琶、枇杷,讀piba;糊涂,讀hudu);
1.3.3 原音節(jié)中減去某個音素(娘們兒,讀niamen'er;累得慌,讀leideheng);
1.3.4 增音(閉上嘴,讀binshangzui;把水倒了,讀bai shui dao le);
1.3.5 替換(流濃,讀liuneng;自個兒,讀jiger;板凳,讀banteng);
1.3.6 無規(guī)則變調(diào)(“噴香”,讀pènxiang;雪白,讀xuèbai;跟前兒,讀genqiǎnr)。
1.4 混亂,如尖音(結(jié)束,讀jiesu;只當,讀zidang;琢磨,讀zuomo)。
2.詞匯特點
現(xiàn)代北京話里既有大量的從古到今融入的詞語,又有大量社會各個層次的用語,工、商、市、農(nóng)一應俱全。下面來看北京話的特有詞匯:
2.1 北京特有的事物,如:豆汁兒、炒肝兒、老頭樂等;
2.2 特有稱呼,如:二爹(叔叔)、羊蝎子等;
2.3 熟語,如:壓根兒、敢情、抓瞎、待見等;
2.4 隱諱,如:攤上事兒了、怵頭、二五眼;
2.5 外來語,如:胡同兒(蒙古)、貓兒匿(回);
2.7 四字格成語,如:胡吃海塞、老實巴交、急赤白臉等;
2.8 后綴詞尾,如:“巴”:緊巴;“咕”:嘀咕;“乎”:邪乎等;
2.9 形容詞前綴,如溜光兒、焦黃兒、倍兒甜;
2.10 歇后語:如:體現(xiàn)風土人情的,“老太太喝豆汁兒——好稀(喜)”,“天福號的醬肘子——真爛”,“長蟲吃扁擔——直棍兒一條”(直棍兒是北京土話,指正直無私、敢于直言的人);體現(xiàn)傳統(tǒng)風俗的,“奶茶鋪的炕——窄長”(這是滿清入關后為滿足其飲食之需而在市面上開設的奶茶鋪,店面狹小,只設一窄長的炕),“上墳的羊——豁出去了”(滿族祭祀時牽著羊路過市內(nèi)街頭,人們便知羊活不成了)等。
3.語法特點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語序倒置,如:“吃了嗎,您吶?”,北京人很客氣,稱呼對方為“您”。另外,“們”偶爾用于單數(shù):“給我們一張!”(多出自女孩兒之口,是撒嬌的語氣);“爺們兒、娘們兒”有時也指一個人。此外,北京話中的量詞“個”經(jīng)常被省略。如“他是一學生”。還有一些特別的詞尾,如:“得慌”,“悶得慌、累得慌”;“勁兒”,“討厭勁兒、羅嗦勁兒”;“著哪”,“難看著哪、早著哪”等。
北京話堪稱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北京幾個世紀以來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以及其民族、風土人情賦予了北京話不可比擬的地位。北京話也因此體現(xiàn)著賦予它這些特點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其語言學研究價值不言而喻。研究北京話,發(fā)現(xiàn)其地方方言的特色,對于保護和弘揚北京話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北京話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我們所說的,社會文化造就了北京話,社會文化同樣更新著北京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北京話也會被賦予新的時代特征。
[1]韓書文.略論北京話的語言特色[J].北京宣武紅旗業(yè)余大學學報,2005(1).
[2]袁鐘瑞.北京話的特點[J].北京語言文字網(wǎng).
[3]周一民.普通話和北京語音[J].北京社會科學,2007(1).
董勵(1986-),女,河北灤南人,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
穆瑞新(1984-),女,河北遷安人,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
吳丹(1988-),女,河北遷安人,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