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方言來說,最大的特色是語言的獨特性,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在長久的時間里慢慢孕育了屬于自己的獨樹一幟的“文化屬性”,這樣的“文化屬性”成為吸引受眾、溝通感情、凝聚人心的內在動力。而如何挖掘這樣的“文化”來面對社會進步條件下方言廣播日漸式微的影響力,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本文就以此角度為切入點,用“文化價值”這一劑良藥,讓方言廣播重新煥發(fā)嶄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精神財富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而語言(包括方言)則是其載體,是從兩個方面承載的:一是口頭方面,一是書面(文字)方面??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質或者能夠反映一定文化形態(tài)的屬性就是指文化價值。
閩南話方言廣播中的方言,一是文化的載體,大部分以口頭承載為主;二則方言本身為當?shù)孛癖娝鶆?chuàng)造、使用,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完善、發(fā)展,時至今日依然被廣泛使用,其中的文化價值自然不可替代。
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閩南話方言是在特定地域環(huán)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載著閩臺地區(qū)的歷史和情感。閩南話方言節(jié)目,更多起到的是一種文化傳承的作用。
閩南話廣播是方言廣播,也必然要首先從方言出發(fā),充分挖掘和運用其文化價值,在節(jié)目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與新的傳播形勢相契合,才能讓方言廣播在兩岸交流,特別是對臺灣南部民眾傳播方面起到應有的效果。
1 保持傳統(tǒng)特色,讓“最草根”的方言散發(fā)“最鄉(xiāng)土”的氣息
漢語的各種方言包括閩南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xiàn)形式,在閩臺地區(qū),民眾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與閩南話息息相關。閩南話在不斷的總結和沉淀后形成大量有關人文、自然知識,更能折射出諸多文化現(xiàn)象。這其中包括反映歷史面貌、反映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huán)境極其變遷、反映民俗風情、反映文化心理等。例如,2013年第五屆海峽論壇上,閩臺“同名村·心連心”聯(lián)誼活動周首次亮相,來自臺灣新北、臺南、彰化、嘉義、基隆、高雄、花蓮、新竹、南投等13個市縣,28個鄉(xiāng)、鎮(zhèn)、村、里負責人及村代表62名鄉(xiāng)親組團前來參加活動。其中有包括平和縣大溪鎮(zhèn)——臺灣桃園大溪鎮(zhèn);漳浦縣深土鄉(xiāng)南境村——基隆南靖村等的兩地同名村,這些都是方言文化在反映地理變遷的體現(xiàn)。
“同名村”就是臺灣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與大陸祖地“同根、同源、同名”。大陸民眾移民到臺灣,就把把自己在大陸祖籍地的府、縣、鄉(xiāng)、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廟名,乃至家鄉(xiāng)的山川名勝名稱,甚至以開發(fā)建設臺灣有功的歷史人物、有影響的墾臺名人、移民首領名字、家族姓氏作為在臺灣新聚居地相應名稱,并延用相同的堂號、延用傳世輩字序列,以此銘記自己的祖籍,根之所在。蘊含其中的文化價值理應被挖掘,被傳承。
再比如閩臺兩地“愛拼才會贏”的共同文化心理;關帝、媽祖、保生大帝等各種神明崇拜;南音、歌仔戲、拍胸舞等藝術風情等。關于俗語,還有這樣一則新聞:“……(2013年)7月4日下午,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lián)會長汪毅夫在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報告會中,便和年輕人講了俗語里的臺灣故事。一開始,汪毅夫說了俗語中臺灣和北京的關系。臺灣的俗語中‘內山人哪有見到皇帝命’,內山人是對住在山上的人的稱呼,也指住得偏遠的人。臺灣和北京距離遠,清朝乾隆年間,有臺灣人拜訪皇帝,單從臺灣到北京便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所以,內山人看到皇帝會是莫大的榮幸。汪毅夫介紹的另一個俗語是‘牛牽到北京也是?!?,形容一個人本性難移,就像把牛從臺灣帶到北京那么遠的地方,牛還是牛。兩句俗語,都帶出北京和臺灣的距離曾經非常遙遠,時至今天,拜托已經‘三通’的飛機,兩地的距離近了……”
以上可以看出,真正的方言文化價值蘊藏在其最樸素,最“鄉(xiāng)土”的語言中,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世界如何五彩斑斕。講“最草根”的語言,讓他散發(fā)出“最鄉(xiāng)土”的氣息才最能打動人。作家王蒙曾說到維吾爾語是如何復雜難學而又曲折精妙,并進一步談到對語言的見解:“真是怎么復雜怎么來呀!而它們又是那樣使我傾心,使我迷戀。它們和所有的能歌善舞的維吾爾人聯(lián)結在一起?!倚蕾p維吾爾語的鏗鏘有力的發(fā)音,欣賞它的令人眉飛色舞的語調,欣賞它的獨特的表達程序……一種語言并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風光,是自然風光也是人文景觀。”閩南話亦然。
2 注入新鮮元素,讓方言的文化價值可以變“新櫻等春天”
說到方言廣播,我們常常會想,那就是文化??晒?jié)目時間一長,我們的方言節(jié)目慢慢顯得四平八穩(wěn),顯得沉重,背負太多文化的重擔,久而久之,沉重又變成了沉悶,吸引聽眾從何說起?如
(下轉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