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同
文人士子的山水皈依
——古代山水游記解讀
□陳士同
文人士子對山水的發(fā)現(xiàn)和回歸,在自然風物的滋養(yǎng)和浸潤中找到安放自己靈魂的精神家園。隨著靈魂的步入,自然的山水被賦予濃烈的情感,包蘊著豐富的情趣。徜徉在山水中,讀懂花開花謝、潮起潮落的同時,也讀懂了人生。這樣,精神也找到了皈依之所。
山水游記;景趣;情趣;理趣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鄙剿驗橛辛巳说慕槿攵哂辛遂`性,人類因為有了山水的滋養(yǎng),鉛華洗盡,浮躁得以消解。正因如此,古代的文人士子對山水情有獨鐘。當然,文人士子對山水的回歸和觀照不是停留在“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為聲”的層面,而是把在山水的浸潤中獲得的體驗和感受經(jīng)過內(nèi)化后,外鑠成充滿景情理趣的文字。通過文字的外鑠,他們把投入山水之中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悟融入其中。正是在借用文字以消解情緒的過程中,他們對宇宙人生的認識得以提升,自我的境界也實現(xiàn)了突破;我們在曼妙的文字世界徜徉,不僅可以欣賞到有別于自然的山水,還可以感受到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博大的胸襟,更重要的是在讀文賞景中情性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浸潤與陶冶。下面以古代山水游記的解讀為例,以求在山水的世界中感受纖細的文字所承載的作者的情思理趣。
投身山水,與其近距離的接觸,體之所觸,目之所及是秀山綠水的沖擊。而這種直觀的感受也成為作者筆下描繪的首要元素,雖然沒有音樂的輕盈悅耳,芳香氣息的沁人心脾,但造化鬼斧神工的杰作足以讓人心馳神動:山之巍峨,石之怪異;水或潺潺涓涓,或洶涌澎湃。正是這種移步換景引起的視覺沖擊,才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視角體驗?!昂伪亟z與竹,山水有輕音。”回歸山水,自可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麗和清凈。而這種發(fā)現(xiàn)也為游覽者提供了直觀的描寫對象。于是,自然的山水經(jīng)過他們的生花妙筆,就具有了別樣的風致。王右軍筆下的蘭亭世界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蘇東坡筆下的赤壁世界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處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至于王勃的滕王閣勝景則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同的山水,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人生際遇,所以其眼中指向的山水也具有了不一樣的特質(zhì),在筆尖呈現(xiàn)出來的也是不一樣的世界。但是,當把所見之景內(nèi)化成文字進行外鑠以后,客觀的山水也變得靈動起來。而徜徉在秀色可餐的世界中去享受清風明月,感受古樹怪石,再掬一抔甘冽的山泉濯我衣,一種超脫和愜意自是妙不可言。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古代文人士子回歸山水不是單純的為大自然的青山秀水的美景所吸引,而是在跋山涉水間借助一花一草,一樹一石,一江一河來消解自己長時間在塵網(wǎng)中游走郁積的情緒。這時面對山水“我”不再是旁觀者靜待花開花落,而已經(jīng)和它們?nèi)跒橐惑w,也正是這種有我之境的體驗,客觀山水的內(nèi)蘊得以豐富,并開始變異。正是這樣,在他們筆端所繪的山水風物不僅僅是純自然的存在,而是被賦予了特定的情思。居廟堂之高,雖然風光無限,但在家國天下思想的引領(lǐng)下,他們不可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是,當看到蒼生泣血時,他們自然會不平則鳴,其結(jié)果只能招致奸佞之人的排擠,只好從高高的都城門中走出?!斑_則兼濟天下”,為蒼生疾苦吶喊卻受到如此的對待,不覺悲從中來。“何以解憂”?“唯有山水”!處江湖之遠,盡管遠離了是非之地,但是由京官轉(zhuǎn)向地方官,由繁華的市井向荒蕪之地的跌落,所造成的心理落差在短期內(nèi)無法撫平。失落和壓抑如何排遣?借酒消愁無法實現(xiàn),只能縱情山水,使自己得到暫時的安撫?!耙晕矣^物,物皆著我之色”“一切景語皆情語”,他們眼中發(fā)現(xiàn)的山水已經(jīng)遠遠超出客觀存在的層面,被賦予濃重的主觀色彩。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在文人筆
端呈現(xiàn)的山水已經(jīng)被賦予濃濃的情味,而且這種情味是作者獨有的體驗。因“烏臺詩案”所牽,從鬼門關(guān)走過一程的蘇軾舉家赴黃州。京官向地方閑官的轉(zhuǎn)身,失落不可言表,頹廢消沉不是東坡居士的風格。如何把自己從陰影中解救出來?有“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不可救藥的樂天派,瑜伽修行者”之稱的蘇軾,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精神歸宿——赤壁的山水。雖然赤壁的山水稱不上山水之冠冕,但從作者眼中所看到的則是一襲月光瀉在萬頃碧波之上,似煙霧籠罩,徐徐的清風,泛起粼粼波光。茫茫月色,茫茫江水,朦朧的遠山,交相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風月無邊,秋景如畫,置身其中,如入仙境,飲酒賦詩,賞景吟唱,何等快哉!在自然的山水中,作者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緒,而在自然的山水背后,隱藏的人文山水則把作者引向更高的層次。山水依舊,但意蘊要豐富得多。在《赤壁賦》中,當作者把自己消融在赤壁的山水之中時,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可一旦浮華褪盡,不覺悲從中來。賞赤壁山水,想與赤壁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與故事,一代梟雄橫槊賦詩,君臨天下的霸氣成為仰慕的標尺,但隨著濤濤江水的流逝,一切豐功偉績都化作歷史的塵埃;面對茫茫宇宙,自己形如蜉蝣和一粟;面對浩瀚的江水,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暫。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的蘇子,縱有獨步古今的才華,“兼濟天下”的抱負,當與現(xiàn)實相遇時,只能發(fā)出低沉的哀嘆。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的內(nèi)轉(zhuǎn)與突破,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有志難伸的悲情。
告別蘇子,進入王勃的滕王閣世界,“才傾陸海,請灑潘江”的王勃盡管描繪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勝景,但這僅僅是目之所及而書寫的感官快感和愉悅。王勃所繪之景真正的落筆點,則是對隱在山水背后的歷史人物畫卷的展現(xiàn)。通過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人生軌跡的回放來抒寫情感,表達寄托:在睢園鄴水的描寫吟誦中,表現(xiàn)出對魏晉名士灑脫人生的艷羨;在望長安、目吳會間,寄托自己對仕途的鐘情;而“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感喟,更見其懷才不遇、無路請纓的憂憤??陀^的山水風物因為歷史人物的介入而變得豐富有靈性。即使置身在山水中,也仍然沒有忘記人間。
“山水自有情,人間牽掛真?!痹谛踊熡昀铮跐L滾東逝的江邊,在遙遠的古寨,在田夫荷鋤至的田園,在春水碧于天的江南,抑或在獨釣寒江雪的北國,都有著中國古代文人的墨跡。他們以心觀山水,氤氳出這許多的情,無論悲或喜,都足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獲得那些至真淳樸之情,并因此而感動,在這樸素的流年里,忘記了歸途。時代的齒輪始終在不斷運轉(zhuǎn)著,悠悠千載,滄海桑田,即便物是人非事事休,山水已成為中國古代文人與生俱來的性情,無法剔除。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本褪钦f大自然蘊藏著萬物之理,而這些理又是深含其中的,要使其外現(xiàn),只能依托人的介入?;ㄩ_花謝,潮起潮落,一葉知秋,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這些本是自然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墒?,當這些變化移入到文人士子的眼中,引發(fā)的則是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嘆,并在感嘆中參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這時候自然的山水,不僅是一種具象的存在,不是僅供愉悅視聽的憑借,而已經(jīng)泛化成中國古典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符號,它們或柔或剛的特質(zhì)勾勒出中國人心靈的柔軟和堅韌。“天衣食,人生之所資;山水,性兮之所適”,面對這樣的山水風物,游覽者除了目之所及,情為之牽外,更重要的是在一花一草中悟出人生宇宙的道理。這種對自然的探究,對迢遞遠古的反思,也因此具有了普適性的意義和價值。
在蘇軾赤壁山水風物的游歷中,當蜉蝣與天地,一粟與滄海,須臾人生和無窮長江之間的對立無法彌合時,引發(fā)的是對人的渺小和生命短暫的感嘆;面對自然水月則衍生出天地萬物變化不定,而我與萬物又是永恒的理性思考。既然世事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而在王右軍的蘭亭世界,看蜿蜒群山,清流映帶,沐日麗風和,天朗氣清,盡情享受造化所賜??上氲椒比A難久,再回頭審視把酒言歡的眾生,不覺感慨頓生:“悟言一室之內(nèi),放浪形骸之外”的不同取舍,不同靜躁,但在時光的飛逝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的快樂和悲傷都化作歷史的塵埃。面對這些,渺小的生命個體無力回天,不覺發(fā)出“死生亦大矣”的嘆息。蘭亭的山水依舊,但當作為匆匆過客在此駐足,不經(jīng)意的一瞥,留下的則是對生命長短,生與死的思考。這種淺層具象山水向深層抽象山水的突破,更見山水對人類靈魂撞擊所誘發(fā)的對生命意識的覺醒。而五柳先生通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率性
表現(xiàn),將沉浮榮辱付之天地自然。歷經(jīng)了人生中林林總總的波折,再次回歸自然,看到松菊猶存,這才意識到世事消長,人生數(shù)載,不過爾爾。至于王安石借游褒禪山的經(jīng)歷所闡發(fā)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和“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仍然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由此可見,名山大川因為留下文人士子的足跡而富有了生氣。徜徉在山水間,放下沉重的身子,把自己完全交給山水,任其浸染;把心投注到花草樹木,江河湖泊間,盡情吟唱,或喜或悲;再把靈魂融化到其間,在花開花謝,陰晴圓缺中體味世事變遷,感悟生命修短,宇宙永恒。不變的是山水,改變的是面對山水時人的心情和境界。而這種小我向大我,生命個體向宇宙人生的突圍,正是文人士子皈依山水所追求的目標。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上云卷云舒。這是何等的灑脫!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中學(xué))
[責編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