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旭 楊建玲
(中共建水縣委黨校 云南紅河 654399)
試論古代清官美德善政的現實意義
林 旭 楊建玲
(中共建水縣委黨校 云南紅河 654399)
改革開放的二十余年,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們的黨員干部也應重視從我國古代清官的美德善政中獲取教益。做到剛直、干事、干凈。
美德 善政 現實 意義
改革開放的二十余年,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大批不斷成長的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要求的黨員干部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一些干部的腐化墮落屢禁不止,一些腐敗案件觸目驚心。為此,人們極力呼喚“依法治國”,希望能以法制建設來加以遏制。但是,在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人們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相對減弱而現實社會中又充滿形形色色誘惑的情勢下,單憑法制的健全完善和不斷增加細化有關法律,是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和扭轉“世風日下”的趨勢?即便是從“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法制建設比較充分的西方國家的社會現狀來看,這也是個值得懷疑的問題。事實上,象美國這樣的國家,也是以科學和神學作為其文明的兩大支柱、很重視傳統(tǒng)美德的教化作用的。我們的黨員干部也應重視從我國古代清官的美德善政中獲取教益。
近來讀到一些介紹古代清官的書,他們優(yōu)秀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古代儒家的倫理道德是現實的、入世的,以建立理想的社會秩序為己任,追求社會生活的完善,其根本途徑即《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并兼善天下。于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為官以德、廉潔為民、勤于政事、守土盡責的清官良吏。他們嚴以自律、清心寡欲、不謀私利、作風淳樸,不收禮、不受賄、不擺官老爺架子。一個人的物質欲望少,必然是,一方面勞民傷財之舉少,減輕了人民負擔;另一方面,才能集中精力為民辦事。這正與方志敏烈士所說的“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同理。古代清官在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之下能夠擁有如此優(yōu)良的品行,就更屬可貴。
古代清官的這些優(yōu)良品行,在北宋著名官僚包拯的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千百年來,他以仗義為民請命、與民伸冤除害聞名于世,受到百姓持久不息的愛戴與敬仰。經過不同時代人民大眾的塑造,他已成為了百姓表達理想、尋找安慰的永恒符號。歷史上的包拯,剛直、干事、干凈,在從政的二十六年間,工作所涉及的民政、監(jiān)察、理財及軍政諸方面,無不盡力竭智,尤其是對貪官污吏竭力的彈劾。其實,包拯在歷史上的主要功績并不在斷案方面;他的一生,實際是諫官的一生,他一生的光輝莫不集中于此。
包拯出身于官宦人家,“少有孝行”,二十九歲考中進士而受命為大邑知縣,因父母不愿出遠門,毅然棄官養(yǎng)親,至父母去世、居喪除服,達八年之久。之后又徘徊于父母墓側兩年,在親友勸說下才回到京城等候差遣,從此踏上仕宦之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與孝可說是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孝親”可以推導出“忠君”。而對于自己有悖于一般人“移孝作忠”的選擇,包拯自有與人不同的見解:孝義高于一切,不孝的人無以為國;只有在家盡心孝敬雙親的人,才能盡心為國家黎民效力。從政后的實踐中,包拯履行了他的諾言。他以清廉剛正立朝,把“剛直、干事、干凈”作為人生信條,與一些結黨朋爭、追名逐利的官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優(yōu)良品行足可模范百世。
剛直。史載包拯為人剛直,敢于忠言直諫,從不趨炎附勢,是北宋仁宗朝一位勁正之臣。在人們曲意隨從面前堅持正道,在人們迎合權貴面前依理激烈抗辯。包拯入宦之時,改革之聲到處充溢,前有慶歷新政,后有王安石變法,改革派與保守派是客觀存在的兩種政治力量,其斗爭錯綜復雜。包拯由保守派推薦,卻從不追隨保守派或摻入派別活動,以自己的清心直道為處世原則,對政治的觀點采取“是則是,非則非”的態(tài)度。正由于他的剛直,不與人結成朋黨,所以不偏袒任何人任何事,也因此很少卷入朋黨之爭。他的剛直尤顯于對臟官酷吏幾至苛刻地步的憎恨和彈劾,這也是他愛民思想的一種直接反映。他多次彈劾皇親國戚和宰相及奸滑官吏,“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京師為之語曰:‘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老包’”。由此,社會上還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人們凡是發(fā)現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鼜棥Z遂布天下”,至今合肥方言中還有此語。
干事。在封建社會里,任何皇權給予臣子的民主都有個限度,這個限度不是靠法律制度來保證,而是依靠掌權者清明的程度,仁宗也不例外。包拯任官與仁宗在位的時間基本一致,而仁宗“天性仁孝寬裕,喜慍不形于色”,對同樣至忠至孝的包拯一生信任和重用。另外,仁宗也能體恤百姓,加之宋代有較完備的司法行政制度,就使得象包拯這樣的人在掌握了實權后,可以為民干一些好事。包拯不是以政治改革為使命的思想家,與范仲淹等改革派相比,他在宏觀分析及把握上確實不如,但在求真務實方面則更勝一籌。之前的改革派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沒能把改革工作真正鋪開。包拯不喜歡張揚,只是腳踏實地地把改革的理想和理論融于實際工作中。在仁宗一代,他所作的改革工作是比較突出的。由于希望光明,所以痛恨黑暗;由于希望挺身為國的人能夠上臺,所以對昏庸老朽之輩大加抨擊。比如他對宰相宋庠的彈劾。宋庠只是屬于庸碌無能的大臣類型,但包拯認為宰相是國之棟梁,不能有所作為、開創(chuàng)局面而甘于平庸就是大過,應當罷官,不能象小官那樣必須有惡跡才算罪過;宋庠當政七年而無所作為,是固位無恥。這在當時官場冗濫腐敗驚人的情勢下,確是高人一籌的見解,宋庠也因此而辭相。又如,包拯很重視代替朝廷親身為黎民作事的地方官,多次建議要選用熟悉民事的廉直的官吏擔任,不用那些貪殘苛虐、敗政害民之輩。而他任端州知州三年,正為地方官作了楷模。端州所產名硯端硯是朝廷貢品,前任端州官員總在貢數之外加征數十倍,以作賄賂之用,制硯者皆苦于此,包拯“命制者才足貢數”,自己“歲滿不持一硯歸”;又有端州人因飲用江水而臉黃體瘦、多帶病色,包拯于是發(fā)動群眾在城內外挖井七口,百姓健康狀況由是大為好轉。種種業(yè)跡,“包青天”的美稱大約即由此傳揚開去。包拯一生還為加強國防、改進軍隊提出了大量的建議,也為解決軍需問題作了大量工作。他晚年主持三司工作,針對弊病,對全國財政工作進行了重大改革,更表現了他是一個有遠見有魄力的改革派。總的說來,包拯的一生,在忠君的前提下,為安民、救民是作了大量工作的。
干凈。包拯在出仕之初就寫下了唯一流傳至今的一首五言明志詩,其中“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兩句,正表明了他以“清心”為治身的根本、“直道”為處世的要訣的人生態(tài)度。他言行一致,躬身力行,上報國家,下安黎民,勇斗貪官污吏,一身正氣,終于成就了千古英名。包拯一生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雖貴,如初宦時”;性格剛毅,辦事公道,沒有把柄被人抓住,因而可以不被別人牽制。臨終之前包拯立有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逼鋰揽岢潭葘嵲诹钊烁袊@。而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雖然官位遠不及包拯,但都繼承家風,孝親忠上,輕看名利,甘于清貧的生活。包永年在金州司工曹事任上精明強干、廉潔奉公,離任時州人不舍,感嘆曰:“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賢孫也?!比ナ篮?,“發(fā)所私,了無遺蓄。故喪葬之具,皆公之二弟力營之”。祖孫三代,廉孝之風一脈相承。相比之下,與包拯同朝的范仲淹、歐陽修等,雖然他們的地位與聲名要高于包拯,但在人格魅力就要稍遜一籌。他們有時會由政見之爭而蛻變?yōu)橐鈿庵疇帲又袨椴粰z點,因此幾乎終生處于朋黨之爭中,屢遭貶逐。就如歐陽修,具有文學家浪漫的性格和張揚的個性,樹敵太多,盡管古文譽滿天下,仁宗也很欣賞他,但諸如慶歷五年被揭發(fā)出來的與甥女私通并侵奪其家家產的丑事,就注定了他的仕途不會太順。仁宗一生信賴重用包拯,使“犯顏抗諫”、“不合群”的包拯未受過大的政治沖擊、未遭貶逐,與包拯一人就身具中國人向來尊重的忠臣、孝子、清官的三種品質有關。至于包拯是否精于權術,既博得清正剛直的好名聲,又能力保仕途無虞,沒有人系統(tǒng)提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任上做了什么,而這也正是他至今仍被人們歌頌和懷念的主要原因。
以包拯為代表的古代清官的種種美德,今天看來仍是令人深為敬服,讓人反復讀到“廉潔才會奉公,潔己始能愛民”的道理。在這改革事業(yè)不斷推進、黨風廉政建設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我們何不學一學他們的美德善政,從他們個人道德品質魅力中所折射出來的強大的人格力量中吸取養(yǎng)分?我們總說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但事實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激批判影響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以至于使我們面臨了今天的道德困境?,F代化從來只有傳統(tǒng)基礎之上的現代化,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傳統(tǒng)文化始終都在深層次上有形無形的影響著我們。傳統(tǒng)文化從來都是精華與糟粕共存,我們要做的是結合需要、通過新的轉換和詮釋來批判地繼承和加以運用。如對君王的“愚忠”,我們可以轉換成以理性為基礎的對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忠”來加以繼承。這樣就可使得這些優(yōu)秀的道德觀念內化為我們心中的道德準則,從而將道德他律變?yōu)榈赖伦月?。再加上不斷完善的法制建設,我相信,我們的黨的優(yōu)良作風一定能夠長久地保持和發(fā)揚下去,我們的改革和建設事業(yè)也將不斷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