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偉
【關鍵詞】 語文教學;新課導入;興趣;激情;情操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99—01
教育心理學認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有兩大心理因素,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叫非智力因索,它是個體學習的動力系統(tǒng),包括注意、情感、情緒與意志等;那些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叫智力因索,它是個體學習的操作系統(tǒng),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等心理因素。
一般說來,上課之初,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上一節(jié)課或課間活動的有趣對象或其他操心的問題上,因此,需要通過組織教學去引起他們對開始上課的有意注意,接著就要讓學生對新課或新內(nèi)容發(fā)生興趣,產(chǎn)生無意注意。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文章并非無情物,師生亦為“有情”人,因此,課的伊始要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而這正是語文課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zhì)。那么,如何選準最佳入口,去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呢?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契機,激發(fā)興趣
初中課本中選有數(shù)量較多的優(yōu)美散文,并且多安排在春秋季節(jié)授課,而這學習的季節(jié)又正好是春游、秋游的最佳時節(jié),因此,教授散文單元時可抓住這一契機自然地導如新課。比如講授《畫山秀水》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tài);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瑯滿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就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贊譽。今天,就讓我們?nèi)ス鹆挚匆豢础_@樣的導入立刻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大多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出想要一口氣讀完課文,一覽桂林山水美景的神情。
二、別出心裁,增強趣味
語文課不同于其他學科,上課文前有必要先介紹作者,而我們對作者的簡介又往往流于老套套,語言也很呆板。特級教師朱顯駒在簡介蘇洵時,就別出心裁,值得借鑒。他說,此君有兩點值得同學們知道:第一,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上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此君可謂大器晚成;第二,他養(yǎng)了兩個好兒子——蘇軾和蘇轍,唐宋八大家,蘇家占其三,這一點大概只有曹操能與其媲美。如此風趣的語言確能增強趣味,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了更好地導入課文,在簡介以上兩點后,我又試著增加了第三點:傳聞時人爭傳,竟效其文,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之說,引得學生笑得前伏后仰,既增添了課堂氣氛的樂趣,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求知欲。
三、適當拓寬,激發(fā)詩情
在記敘文導入時,可以精心選取那些和文章內(nèi)容緊密相關的古代詩詞,不僅可以高屋建瓴深入領會課文內(nèi)容,而且觸類旁通,豐富學生詞匯積累。如在教授《在山的那邊》一文時,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望岳》一詩中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非常適合這篇課文導入的。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和文章題目“在山的那邊”給我們以無限遐思、讓我們要急于讀完全文心情,二者有著相溝通的地方。二者互為印證,互為補充,用其來導入這篇課文,就不止是單純的導入了,而且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詩歌主題要達到理想境界,就要歷經(jīng)千辛萬苦,唯有不怕苦難、百折不撓、堅持奮斗,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這和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不謀而合。
四、創(chuàng)設情景,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開拓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中國教育和發(fā)展綱要》也指出:“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边@兩個綱領性的文件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美的熏陶,努力實施美的教育。
五、制造懸念,扣人心弦
懸念,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觀看電影戲劇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關注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品后面將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先在前面作個提示或暗示,單又不馬上解答,故事在讀者心里留下疑團,產(chǎn)生一種誘惑力,使讀者急于求知,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懸念使作品峰巒疊嶂,搖曳多姿,曲折迷人,被人稱為是“引人入勝的絕招”。
當然,進行興趣教學要從文本和學生實際出發(fā),不能故弄玄虛。賣關子、設卡子,就失去了意義,甚至把學生弄糊涂。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