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敏
【關鍵詞】 課堂教學;評價;生成;過程
教學;聯系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78—01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教師成長的舞臺,是教學研究的立足點。課堂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恰當的評課,有利于不斷總結和推廣成功的課堂教學經驗,有利于發(fā)現和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全面了解師資隊伍狀況,優(yōu)化人員配備,有利于掌握教學管理主動權,改善管理效能。葉圣陶老先生認為,在聽課評課中“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在聽課評課過程中,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一、評價要關注教學方式
目前,有的老師仍然跳不出應試教育的陰影,教學的基點放在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對于后進生,他們堂而皇之地稱只要不搗亂就行。有的教師還振振有詞地把這種做法作為經驗介紹,注重差異、因材施教成為交流經驗的化妝品。我們應該一視同仁,應該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fā)展。
所以聽課評課要把教師的因材施教和個性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研究。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種教學方式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我們應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的差異。心理學的研究和來自大量的教學實踐都證明學生是有差異的,這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必要加以回避。
二、評價要關注生成
當我們在探索實踐新課程的策略的時候,總是要把現行的新課程和傳統(tǒng)課程進行對比,力求教學實踐與新課程理念相匹配。在原來以靜態(tài)的預設為追求的傳統(tǒng)教學向當今以動態(tài)生成為理想追求的教學轉型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如何提高預設的能力和促進情境生成的能力,已成為校本教研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傳統(tǒng)的課程強調預設與控制,因此課堂通常由于抑制學生不同的聲音和新異的思想火花而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新課程強調生成與建構,因此是從生命關懷與生存質量關注的高度,追求學生生命的活力和成長的氣息。有效的生成往往會使教學演繹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師要善于質疑,設置懸念,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三、評價要關注過程教學
“重結果輕過程”、“重講輕練”這是當前課堂教學兩個突出問題,也是危害較大的教學弊端。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fā)現真理,掌握規(guī)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fā)展能力的過程,由此看出,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對知識的概念、原理、定理、規(guī)律的掌握不是通過自己思維過程獲得的,那只能是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機械學習。
重視過程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干。
四、評價要關注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教育就是溝通科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橋梁。如果課堂教學離開了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那么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必須清醒而鮮明地認識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包括師生的個性生活)的緊密關系?;貧w生活,讓課堂與生活連接起來,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繁、難、偏、舊、窄的內容,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學生活中的科學,讀生活中的語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經濟與哲學,在生活中掌握知識,在生活中體驗與感悟道德的力量,成為能動的道德主體。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引領學生去探尋大自然的奧秘,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師生的生命歷程。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思考,構成了教學目標的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
同時,回歸生活的課堂教學,并不是否定教材內容的教學,不要間接經驗的教學,教學回歸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識也“生動”起來,使間接經驗能真正轉化為孩子們的直接經驗,與他們更親近。這樣,教材內容和其他的間接經驗才具有教育價值,才能成為人的發(fā)展價值,為學生們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抓好課堂教學,是切實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關鍵。學校領導聽課、評課在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學校管理、促進教研科研、加強隊伍建設、推進課改實驗等方面都可以發(fā)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