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燕
(作者單位:廣東省德慶縣廣播電視臺)
廣播電視新聞采訪技巧
馮小燕
(作者單位:廣東省德慶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作為一名記者,采訪是經(jīng)常要面對的一項工作,如何提問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采訪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技巧。采訪的技巧是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采取的一種靈活的采訪方法,做足采訪前準備、注意良好的溝通、提問的技巧、修養(yǎng)態(tài)度和選好采訪的環(huán)境,那么在采訪的過程中就能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采訪技巧;良好溝通
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報道中,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和前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質(zhì)量。新聞報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訪是否深入。筆者從事縣級廣播電視臺基層新聞采訪工作多年,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淺談電視新聞的采訪技巧。
可以這么說,“七分采,三分寫,甚至八分采,二分寫”,如何做好采訪前的準備,這是至關重要的。在采訪前,就一定要做足功課,用 “新聞眼”去發(fā)現(xiàn)新聞。記者準備采寫新聞時,就應該提前確定選題,做好策劃,力求在采訪中做到創(chuàng)新,選擇新的主題和角度。采訪前的準備還要有自己的新聞敏銳性,看選題是否涉及到相關的方針政策,是否與社會民生有關,這樣才能準確掌握宣傳口徑,體現(xiàn)黨和政府最新的宣傳意圖,寫出有深度的作品。
如果是不熟悉事件和人物,那么更需要提前了解人物、事件的背景和搜集相關材料。同時,要擬定好采訪提綱。否則,準備不充足,采訪時問題雜亂,采訪人物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采訪一完,結果回去一看,問的內(nèi)容根本就突不出重點。之前筆者采寫了一篇《官圩鎮(zhèn)盤龍葡萄園葡萄喜獲豐收》,因為準備不充足,對農(nóng)業(yè)和農(nóng)民的工作也不熟悉,采訪農(nóng)民只是隨便問了問銷售價格和種植畝數(shù)等幾個流于表面的問題。結果回來后被領導批評,說采訪農(nóng)民問的問題根本就沒問到重點,因為這個葡萄園原來是廣東省德慶縣為了增加農(nóng)民收入進行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和土地流轉(zhuǎn)的一個示范基地,也是一個農(nóng)業(yè)觀光旅游點,但筆者的文稿絲毫沒有突出這個。
在采訪過程中,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和采訪對象熟悉起來,這就需要記者營造和諧的提問氣氛,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樣才能使采訪成功。良好的溝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種“媒介”或?qū)Ψ绞煜さ臇|西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筆者采訪一位德國國際企業(yè)家商會駐華代表處代表,他是山西人,彼此不熟悉,所以不愿意接受采訪。筆者后來和他談起了德國的西門子及山西的煤炭和環(huán)境才打開了話題,后來聊多了,對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采訪。所以,當遇上陌生的采訪對象而又不太想接受采訪時,可以以交個朋友的方式先聊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或熟悉的話題,營造融洽的談話環(huán)境以消除對方的緊張情緒。
筆者在采訪過中也遇過不少這樣的人,平時說話滔滔不絕,采訪前還談笑風生,可是一面對麥克風時,就會結結巴巴,嘴角抽搐,緊張不已,半句話也說不出來。此時,記者更需要營造一種緩和輕松的氣氛等他輕松下來,然后在不知不覺中插入要采訪的話題,這樣采訪就順利了。
此外,有的陌生采訪對象緊張得手足無措時,記者還可以借助外人,特別是采訪對象的身邊人、熟悉人,借助他們在現(xiàn)場活躍氣氛,等建立和諧融洽的氣氛后再進行采訪。
采訪提問能否問到點子上直接關系到采訪能否順利進行。記得筆者剛工作時,由于缺乏經(jīng)驗,采訪時經(jīng)常把話筒遞過去就直接叫采訪對象說,又或者很籠統(tǒng)地問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感受之類大而廣的問題。此時,采訪對象往往更是不知所措,不得要領,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說。結果,采訪結果往往不理想,不是說不到點子上,就是人物的表情僵硬,說話生硬不自然。
后來采訪多了,筆者有了一些采訪提問經(jīng)驗。就是要將采訪的問題具體化,問到點子上,采訪對象的回答就順利多了。筆者在動車上采訪《南廣高鐵首日通車運行 我縣柑農(nóng)首日搭乘動車外省拓商機》稿件時,看見一個臺灣同胞正在吃果農(nóng)送的柑,于是就過去問他吃后有什么感想,他思索了一下才說柑很好吃,很開心。然后記者又問,怎么好吃法,臺灣同胞回答說很清甜,然后就沒有什么話了。對于這樣的采訪,當然不如人意。于是筆者調(diào)整思路,重新問他從哪里來,對柑農(nóng)動車上送柑橘給旅客吃這種推銷方式好不好,相比臺灣的柑橘有什么不同?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就讓采訪對象侃侃而談,也就很容易采訪到了自己想要的內(nèi)容。受此啟發(fā),筆者接著的幾個采訪對象也問到點子上,采訪十分順利。正是因為采訪的細致與具體,這篇作品獲得了廣東新聞獎、省廣播影視獎二等獎和省縣級臺一等獎這樣的好成績。
在采訪中,記者和采訪對象很多時
候處在大庭廣眾之中,甚至有可能被人圍觀。此時,記者的個人態(tài)度修養(yǎng)及應變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記者的態(tài)度往往也會被人認為是代表了其電視臺的態(tài)度,普羅大眾就會關注記者的言談舉止,所以,記者一定要注意禮貌,尊重采訪對象。無論對任何采訪對象都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甚至盛氣凌人的樣子,提問一定要做到大方得體,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侵犯別人的隱私,只有建立一種尊重對方的平等關系,采訪才會更加順利。
尊重采訪對象,就是要尊重互相之間的互動交流,看著對方認真傾聽,集中精神。在聽的過程中也可以微笑、點頭,或者用“嗯”“啊”進行應答。切忌低著頭,或者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更不能中途突然接聽手機或看手機信息等,這樣會給人很不禮貌的感覺,也容易造成對方的不滿。筆者就曾經(jīng)有過一次這樣的經(jīng)歷,在采訪一個企業(yè)老總時,手機突然震動就下意識看了一下,結果那老總就停止了說話,還有點不滿說等你看完信息再說吧。那時,筆者真是無地自容,姑且不說采訪被中斷又得重新開始,也顯得自己毫無禮貌與修養(yǎng)。
采訪中有時采訪對象說到他感興趣的話題,可能會滔滔不絕談下去,甚至會跑題,這時記者就應及時加以引導,但引導切忌馬上打斷對方話題,這樣會顯得很不禮貌和不尊重人,會造成讓對方的思維突然中斷或緊張。此時可以微笑著等他說完,或等他語氣慢慢放緩時把話題引導自己所要問的問題上。
筆者從多年的采訪經(jīng)驗中體會到,要想采訪順利進行,選擇好的采訪環(huán)境也很重要。比如筆者在一家企業(yè)采訪一線工人時,剛開始叫他在企業(yè)的小花園里接受采訪,可這位員工因為從來沒有接受過采訪,說了很多次都是詞不達意,后來,筆者就叫他回到他熟悉的生產(chǎn)車間進行采訪,這下可好了,他一邊看著產(chǎn)品,一邊很自然地回答記者的提問,采訪效果很好。
可見,環(huán)境的選擇也是很關鍵的。在采訪中,除了在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場外,如果可以選擇環(huán)境的話,那么就最好考慮采訪對象的身份和職業(yè)特點,讓采訪對象在自己工作的環(huán)境或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比如說,采訪農(nóng)民就到地里去,到果園去,采訪工人就到車間去,采訪老師到校園去,這樣對著熟悉的環(huán)境,采訪對象的緊張感就很容易消除,話題就很自然打開了。
參考文獻:
[1]汪蕾.淺談電視新聞采訪[J].青年記者,2008,(30).
[2]趙淑蘋.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劉天衛(wèi).論電視新聞采訪技巧[J].媒體時代,2012,(11).
[4]廖志勇.電視新聞采訪技巧及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