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新城中學 孫蔚
中學語文課堂提問要突出“五性”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新城中學 孫蔚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提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茖W的提問應具備啟發(fā)性、針對性、層次性、系統(tǒng)性、發(fā)散性這五大特點。
中學語文 課堂提問 突出“五性”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必不可少的。1912年,美國的史蒂文斯對教師提問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她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數(shù)量格外驚人——平均每天提問395次”。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提問來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地思考起來,主動探索要學習的知識。
同理,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適切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高質(zhì)量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師生互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課堂的提問,不僅僅是要學生來說出答案,也不是機械的一問一答。當然問題的難易有差別,有的問題很容易回答,是作為一種引導,來讓學生逐步走入教師的課堂設計,去深入理解課文。但關鍵的問題、優(yōu)質(zhì)的問題,一定是要有啟發(fā)性的,是要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這里的啟發(fā)性,指的就是學生能在教師設計的問題中,得到某種提示,從而有方向性且有效地去思考問題,而不是面對問題一臉茫然??鬃泳驮?jīng)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教師提出的關鍵問題能引領學生的思考,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么重要。
語文學習,平時的學習對象就是一篇篇課文。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完整的結構,而語文課堂的學習經(jīng)常需要深入文章內(nèi)部,去發(fā)現(xiàn)細節(jié)上的關鍵,品味具體的語言或是理解文章的結構。而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不容易深入到文字內(nèi)部;作為教師,就需要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給學生找到深入探索的突破口。在這種時候,切忌提出的問題太模糊、太籠統(tǒng),那學生還是會不知如何下手。如七年級朱自清的《春》一課中,如果我們直接對學生提出問題“作者是如何寫春天的”,雖然是課文的關鍵問題,但顯然因為指向了對整篇課文的理解,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還是會非常茫然,不知從何下手。我們將問題修改一下,改為首先提問“作者寫了春天的哪些事物”,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從文中找出“小草、花、春風、春雨”等答案。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較容易地歸納出作者是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春天的,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等一系列春天的畫面。教學目標自然達成。
有很多課文是有一定深度的,學生并不一定能一望即知,一下子理解到位。因此,為了引導學生去深入理解文章要旨,探索較難的問題,教師對于提問的設計,就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給學生搭建問題組成的臺階,引導他們逐步地深入思考下去。如《老王》一課中的最后一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边@句話看似簡單,但對其中蘊含深意的把握卻是非常有難度的,學生是很難理解到位的。為了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我把這個問題作了分解,逐層深入——
1.楊絳是“幸運的人”嗎?幸運在哪里?老王是“不幸者”,不幸在哪里?
明確:楊絳雖然家庭在文革中遭遇磨難,但身體健康,家庭完整,有學問,有穩(wěn)定的工作收入,衣食無憂。老王沒有文化,沒有穩(wěn)定工作和足夠的收入,生活貧苦,身體有疾病,孤苦伶仃,沒有家人的關心和溫暖。
2.楊絳一家對老王如何?
明確:楊絳一家很關心老王,女兒給過他魚肝油治好了他的眼睛,照顧他的生意,對他很友善,買他的香油和雞蛋。
3.“愧怍”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明確:愧怍就是慚愧。意思是自己做錯了什么或沒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羞恥。
4.楊絳明明對老王很不錯,為什么還會覺得“愧怍”呢?
明確:因為她享有太多老王沒有的東西,比如健康,比如家庭;而她對老王雖然友善,卻還是不夠關心他,沒有能夠給他更多的幫助和真誠的溫暖。她反思自己應該可以做得更多,所以覺得沒能真的盡到力,因此愧怍。
通過對這個句子中看似簡單的詞語進行逐個分析、比較,學生隨著問題的指引逐步深入了文本,最后當然也就能夠順暢地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當然也就理解了本文的主旨與內(nèi)涵。
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一個整體,這就意味著不論哪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哪一個課堂問題,都應該是遵循教學目標的要求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時候,必須有系統(tǒng)性,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思考水平及某種教學邏輯,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這個方面問一點,那個方面問一點,這樣學生的思路會被擾亂,也無法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形成清晰而有條理的認知,課堂的提問就會無效化,當然也就談不上課堂效率了。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課,作品的主旨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拜金主義對人性的異化。小說篇幅較長,描寫十分豐富精彩,要學生從小說中抽絲剝繭直接深入理解主旨是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往往不容易抓住要點。而作為教師,我又不能在課堂上代替他們的思考,直接給出答案。為此,在分析了人物的言行舉止后,我又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
1.對于于勒,在當初他還在家里的時候,人們怎么稱呼他?
明確:壞蛋、流氓、無賴、分文不值。
2.當于勒寄回那封信以后,我們家人是如何稱呼他的?
明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辦法的人。
3.當我們在船上發(fā)現(xiàn)那個賣牡蠣的老水手就是于勒,又如何稱呼他了?
明確:小子、這個賊、討飯的、這個流氓。
4.我們一家對于勒的稱呼不斷在變,變的根源是什么?
明確:錢。
5.于勒跟我們一家之間有沒有什么是沒有改變的?
明確:親戚關系。是父親的弟弟,我的叔叔。
6.這不改變與改變之間表明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明確:金錢是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無足輕重。
以上這些問題是從整個文本中提煉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通過這樣逐步深入的提問,學生就能逐步明白小說不僅是在寫主人公一家、尤其是菲利普夫婦的虛偽貪婪,也是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的特點,彰顯出人性在金錢腐蝕之下的異化。如此一來,這篇小說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我們就抽絲剝繭地弄清楚了。這個問題的解決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對整篇小說的理解中,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也能增強文本的整體性觀念,能夠?qū)W會如何從文本中提煉重要的信息、提綱挈領地思考問題。
課堂中的提問,一方面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另一方面也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因而教師要考慮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教學中要能夠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從課本走出,走進社會,走進人生,這樣語文學習才更生活化、更有生命力、更能體現(xiàn)“文化”乃至“文明”的魅力,而不僅僅是刻板枯燥的咬文嚼字,就文論文。如在教授《大道之行也》一課時,在學習完文章之后,就可以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對“大同社會”有什么看法,與我們現(xiàn)今社會放在一起看你有什么想法?這樣的問題不宜設置固定的框架,應該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觀點;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生往往能提出一些有趣的、有價值的觀念和看法。
我認為,有選擇性地提出這樣具有發(fā)散性的問題也是一條不錯的育人途徑。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立足課堂而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我們也常常希望學生的思維能夠更有深度,而這樣的問題正是提供給學生一個深化自己思維的機會。因此,我覺得在語文教學中加入一些能夠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問題非常適宜當今的青少年。
成功的課堂離不開精心設計的提問。精心設計的問題,就好像一盞盞亮起的燈,照亮了指引學生思考的道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看法、觀點,就看我們能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使得他們的思想之水奔流起來。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我們一定要力爭在課堂上用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問題,點燃學生求知的熱情,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也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要讓課堂提問充滿魅力,因此,提問的藝術,還需要繼續(xù)孜孜不倦地鉆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