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新聞傳播領域的發(fā)展,尤其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問題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民生新聞具有人文氣息,這將成為媒體近期發(fā)展的重點任務,這也會使關注民生問題真正成為在各大新聞媒體報道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新聞媒體工作者在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報道意義深度上應具有較高的職責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當代社會中,人民群眾在滿足物質(zhì)需求的同時對精神追求也有了更高的目標,并且更注重民生和民主、民權(quán)。新聞民主化、新聞本土化、新聞平民化是新聞媒體聯(lián)系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紐帶。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承擔著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責任。同時,反映普通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狀況,使新聞報道更具親和力。
1 新聞報道中的民生問題
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民生問題,讓民生瑣碎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使民眾以另一種形式去認識、了解生活。讓新聞報道走向庸俗化,還是讓新聞報道更加貼近生活,具有人文氣息呢?
當下,關注民生問題已經(jīng)頻頻出現(xiàn)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之間,屢見不鮮。如何讓民生新聞報道更多反映普通大眾所關心的事件?從傳統(tǒng)的精英新聞向普通大眾新聞轉(zhuǎn)變的實現(xiàn),是對黨中央的“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和新聞報道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體現(xiàn)。
只有那些源于群眾生產(chǎn)生活中,想人們之所想、做人們之所做的新聞才有更大的市場需求和強大的新聞生命力。在群眾生活環(huán)境中,每天都有一些事情發(fā)生,這些事情平凡復雜卻有一些深刻的指導意義,這才是真正的民生新聞的特征。當然,新聞媒體工作者要本著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原則,在獲得一條條新聞線索后,逐條進行篩選和核實,選擇群眾所關注的、議論爭議最多的事情,能引起讀者興趣、關注的并有一定意義的事件進行報道。
2 在新聞報道中加入平民視角的新聞熱點
隨著廣大民眾接受和欣賞水平的逐漸提高,在新聞報道中是否能夠獲得讀者與受眾的貼近感、親密感以及他們的支持,這完全取決于新聞報道是否與民生近距離,是否強調(diào)平民的視角。
以平民的視角進行新聞報道,并不是將其膚淺泛化、庸俗化。新聞媒體可以報道一些民眾對國家政策的意見,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觀點。關注民生問題,關心普通群眾的身邊事,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并且能從這些生活瑣事中引申出精神高度,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工作者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報道以及深度的闡釋,解決普通老百姓的身邊事,讓民生問題不再是問題。充分利用好新聞素材,加以提煉來強化民生新聞的文化價值。
在新聞報道中,把黨的政策主張和普通人民群眾的心聲統(tǒng)一起來,在報道中少說教、多親和,進一步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接受、關注。
3 新聞報道社會責任必不可少
科技的日新月異推動媒體快速發(fā)展,使民眾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然而在享受這些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許多虛假消息、博取人們眼球的信息也接踵而來,使對新聞媒體的考驗更加嚴峻,即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大眾媒體在執(zhí)行自己的工作職能時,更應該擔負起正能量的社會責任。
新聞媒體在社會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媒體企業(yè)的無形資產(chǎn),是一個優(yōu)良媒體企業(yè)所應該具有的。將無形資產(chǎn)轉(zhuǎn)化為有形資產(chǎn)才能夠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而這個轉(zhuǎn)化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jīng)濟利益。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媒體企業(yè)不能因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傾向于選擇一些采編成本低、對群眾有巨大吸引力的新聞素材,更甚者出現(xiàn)虛假新聞和廣告,以達到企業(yè)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一些新聞媒體的工作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忽略媒體人的社會職責,不僅對媒體本身的聲譽造成消極影響,而且欺騙了廣大人民群眾,嚴重影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媒體的健康發(fā)展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監(jiān)管,更需要媒體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當然,由于新聞媒體具有特殊的社會位置,媒體的發(fā)展同時還需要來自社會、來自人們的督查和抨擊。民眾在新聞媒體中不僅是消費者、傾聽者以及閱讀者,更是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者。因此,對社會負責任,既是媒體長久存在的意義,又是新聞媒體不斷發(fā)展和壯大的支柱。
4 總結(jié)
科技的進步、媒體的多元化發(fā)展、信息的時效性、內(nèi)容的豐富化伴隨著很多不健康、不利于社會安定的因素,所以新聞工作者更應該不懈地追求真實。真實客觀的民生新聞報道,是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更是一種社會義務。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應自律、自愛、自責,表現(xiàn)出社會媒體應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確保民生新聞事業(yè)的良性、長久發(fā)展,同時能獲得廣大群眾的支持與信任,要求新聞媒體牢記職業(yè)道德,才能建立起媒體的公信力,具有長久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