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田
(洛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 河南 洛陽 471934)
民國前期中原地區(qū)紅十字組織發(fā)展探賾(1912-1937)
崔家田
(洛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 河南 洛陽 471934)
[摘要]入民國后,中原地區(qū)始有紅十字組織籌建,之后即獲得迅速發(fā)展。分會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規(guī)制調(diào)整及時合范、會員征求運動積極開展,組織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進入民元以來發(fā)展狀態(tài)最好的時期。伴隨著1930年代總會工作中心的調(diào)整和當時河南省情的變化,這一歷史時期中原地區(qū)紅十字運動呈現(xiàn)出一種會務漸進調(diào)整、發(fā)展逐步深入、功能日趨轉化之態(tài),總、分會之間原來充滿溫情和親切感的同仁群體氣息也日漸褪去,呈現(xiàn)出由“熟悉的親切”向“陌生的密切”的轉化與過渡。
[關鍵詞]紅十字運動;組織建設;征求運動;民國前期;中原地區(qū)
紅十字運動自清末展播中原地區(qū)之后,民國年間獲得快速發(fā)展,分會建會數(shù)量和分會保有量一直居高不下,成為近代中西部地區(qū)紅十字運動中的翹楚。然而,迄今為止學界對民國時期河南紅十字會組織建設尚無足夠探討。*參見拙文:《近代河南紅十字運動探源》,《鄭州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1912年的猶疑與確證:中國紅十字會開封分會創(chuàng)建記述辨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楊紅星:《“復員”時期河南紅十字組織的恢復與調(diào)整》,《蘭臺世界》2015年第7期。筆者現(xiàn)梳理相關資料,對民元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河南紅十字組織的發(fā)展狀況作一勾勒,希能略補缺漏,進一步豐富和推進相關研究。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分會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
河南自辛亥以來即戰(zhàn)端不斷,先后有二次革命、直皖之戰(zhàn)、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胡憨之戰(zhàn)、國民革命軍北伐等等多次各方之間相互較量的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每一次都給所經(jīng)之地民眾帶來了深重傷害,但同時也催生了相應的地方紅十字組織。整個北洋時期,河南紅十字組織因戰(zhàn)而興、隨戰(zhàn)而起,獲得了較為快速的發(fā)展,至1928年河南至少曾先后設立51處分會、6個籌備處(見表1)。北洋時期,河南紅十字組織的設會數(shù)量在總會的幾次統(tǒng)計中均是名列前茅,不時位居第一,數(shù)量也大幅超出位居第二之省份。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河南境內(nèi)頻發(fā)戰(zhàn)事。馮、吳對戰(zhàn),蔣、馮相爭,蔣、唐反目,中原大戰(zhàn)相繼爆發(fā)。同時,國共內(nèi)爭也在豫南、豫東等地發(fā)生。這一系列的戰(zhàn)事又催生了戰(zhàn)地所在之區(qū)不少分會(見表2)。
1931年,河南河陰縣與滎澤縣合并為廣武縣,故上表中廣武分會應為之前河陰分會所改。入民國以來,鄭縣幾度更名。1913年按照袁世凱所頒相關條例由州改縣,1928年馮玉祥督豫時又改縣為州。及馮敗退西北,鄭州復被改為鄭縣。據(jù)此,鄭州分會也應是之前鄭縣分會所變。此次統(tǒng)計,河南共計83處分會,為所見資料中河南設會的最高值,在全國各省的設會數(shù)量中也是最高。但此次全國分會數(shù)量似乎并不最多的一次,1929年中國紅十字會在為華北西北旱災募捐時即稱已有分會580處,[1]而此次只有503處。這也說明中國紅十字分會的數(shù)量一直是此消彼長,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至1934年,征求會員運動開始前,河南境內(nèi)分會數(shù)量略有變化,有所減少,但總量依然居各省之首(見表3)。
表1 1928年河南分會一覽表
資料來源:《申報》(1925.11-1926.2);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編:《中國紅十字會二十周年紀念冊o分會》(1924年印行),第1-6頁(文頁);孟津縣衛(wèi)生局編:《孟津縣衛(wèi)生志》(1985年12月印行),第26頁;新鄭縣衛(wèi)生局編纂:《新鄭縣衛(wèi)生志》(1986年5月印行),第54-55頁;民國《修武縣志》(1931年鉛印本),第47頁;民國《淮陽縣志》(1934年鉛印本),第17頁。
表2 1933年河南各地分會一覽表
資料來源:《廣東省政府公報》1934年第250期,第25-26頁。
表3 1934年初河南各地分會一覽表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征求會員大會特刊》(1934年印行),第80-81、85頁。
《1934年初河南各地分會一覽表》與《1933年河南各地分會一覽表》相比,兩表所載數(shù)據(jù)因相距時間較近,故總量變化不大,只有4處縮減。具體到各地分會來看,寶豐分會、柘城分會、輝縣分會、古宋分會、鄭州分會5處消失,增添了確山分會1處。其余各處均繼續(xù)存在(但在1935年的統(tǒng)計中確山分會又失之于載)。分會的排列順序也有所變化,雖然大致仍是按照分會成立的先后時間排列,但是地處一縣的分會則首次集中排在了一起。
內(nèi)戰(zhàn)方熄,外患漸重。1935年華北事變之后,日軍侵華的危險日益逼近國中之地的河南。于是,河南各地又有一定數(shù)量的分會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趁勢恢復或新設(見表4),業(yè)務重點也應時轉向救護工作。
與1934年的統(tǒng)計相比,1935年這次不完全的統(tǒng)計中,共有許昌分會、水寨分會、開封分會、確山分會、新鄭分會、孟津分會、伊川分會等7處分會消失,增添了6處或新設(南召、陜縣、吳臺廟)或恢復業(yè)務(寶豐、柘城、古宋)的分會。其中最大的變化是許昌、水寨、開封等建會時間早并長期存在分會的消失。許昌分會、水寨分會在之后的統(tǒng)計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開封分會則日后有所恢復。該次統(tǒng)計全國各地共計分會443處,河南共計78處,為各省分會數(shù)量最高者。至1936年,河南各地的分會數(shù)量再度恢復到80處以上(見表5)。
上表中河南分會數(shù)量共計81處,為抗戰(zhàn)前河南分會數(shù)量的第二高。該次統(tǒng)計全國各地分會共計464處,河南各地分會數(shù)量占全國總量的1/6強,在該年全國各省分會統(tǒng)計數(shù)量中依然保持第一位。即便在1936年國民政府頒行新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后,總會借機進行更換關防圖記而要求各地分會重新登記時,河南各地登記的分會數(shù)量也達40余處,位居各省分會登記數(shù)量之首。[2]進入1937年之后,河南又相繼有夏邑、睢縣、羅山等處成立新的分會,分會數(shù)量又有更動(見表6)。
表4 1935年7月前河南各地分會一覽表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月刊》第1期(1935年7月1日出版),第118-112頁。
表5 1936年河南各地分會一覽表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月刊》第19期(1937年1月1日出版),第124-125頁。
表6 1937年河南分會一覽表(部分)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月刊》第30期(1937年12月1日出版),第71-72頁。
整體來看,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河南各處分會的數(shù)量相對比較穩(wěn)定,一直保持在70處以上,分會數(shù)量長期居高不下,不出全國前三,1933-1936年間更是一直穩(wěn)居全國各省分會數(shù)量之首,達到了民國年間設會的峰值。即便在1937年11月底所編寫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所屬各省分會(換發(fā)圖記者)統(tǒng)計中也高達56處,仍然位居各省分會數(shù)量之首。[3]1912-1937年間,河南各地設立的紅十字分會達到了空前數(shù)量,成為民國以后河南紅十字組織發(fā)展最快的時期。
二、規(guī)制調(diào)整及時合范
民元以后,中國紅十字會的領導機關即分設京、滬兩處,其中設于北京的總會主要處理與政府交涉以及外交方面的事務,由理事長代表行使職權的總辦事處則設于上海??傓k事處是中國紅十字會處理實際會務的機構,也是中國紅十字會的重心所在,總辦事處實際負責各地分會的管理工作。設在上海的常議會則具有會內(nèi)立法權和部分司法權。這樣總會層面實際上實行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式的領導體制。[4]分會體制則與之稍異。分會初設理事長、理事、秘書、會計等職,執(zhí)事各職任期也均以1年為限。遇年會時則可公舉會員5人協(xié)理會務。及至1914年、1915年,袁記政府頒布的《中國紅十字會條例》與《中國紅十字會條例施行規(guī)則》(下稱《條例》與《規(guī)則》)對分會的相應規(guī)定與前相較有所變化,執(zhí)事諸人的任期也有所變動。按照這一規(guī)定,分會執(zhí)行的應該是議事會制。議事會由任期1—3年不等的12名議員構成,設議長,由分會長或者理事長每月召集開會1次,負責初審分會預算決算、發(fā)展會員、選舉分會職員以及議決其他臨時重要事件。[5]
1920年代,分會內(nèi)部規(guī)制再次發(fā)生變化。1920年5月20日,徐世昌政府批準的經(jīng)陸軍、內(nèi)務、海軍三部會同修正后的《條例》與《規(guī)則》,對紅十字會的會員種類及會費、總分會之間的資金分配及使用額度、人員配備等均做了一定的調(diào)整。[6]后來以之為準訂立的《中國紅十字會組織分會章程》也對分會設立的程序、分會內(nèi)部的組織結構做了與之相符的更動。如組織分會開始需要報由“地方官廳或地方團體(如商會、農(nóng)會、教育會)備具公文郵送本總會及總辦事處,證明委系實心為善”。[7]但無論是1914、1915年袁世凱政府直接頒行《條例》與《規(guī)則》以收編紅會的意圖,還是徐世昌政府再次修訂《條例》與《規(guī)則》以加強管控的“執(zhí)著”,均因當時變亂的政治環(huán)境與滬方紅會機構的抗爭而未能得到完全實現(xiàn)。1922年6月中國紅十字會第二次會員大會之后,分會的組織架構才完全按照新的章程進行了切實調(diào)整。[8]河南各地分會在此期無不以總會相應要求為準,積極、及時進行會內(nèi)規(guī)制的調(diào)整和職員的配備。如豫南固始分會首任理事長張智溪1917年積勞病逝后,分會隨后即開會公舉曾聯(lián)棨為理事長,以補其缺,推進會務。北洋政府新規(guī)出臺后,固始分會次年又按照新章進行改選——“曾聯(lián)棨為會長,張景烿被選為理事長。其他職員同時選定。”[9]此間,河南多地分會還積極強化制度建設,不斷健全會內(nèi)規(guī)制,頒行了會內(nèi)救護、賑濟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以規(guī)行事,以制求效,努力推動會務發(fā)展。[10]
北伐后,中國政治格局發(fā)生劇烈變化,北洋勢力失去了對中央政府的支配能力,逐漸走向衰亡。1927年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民政府定都于南京。1928年,東北易幟之后國民政府在名義上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根據(jù)總會定于首都的規(guī)定,中國紅十字會在新的歷史形勢下也不得不進行相應的組織調(diào)整。實際上早在1927年北伐進行之中,國民革命軍司令部即已對中國紅十字會表示過不滿,并于當年8月中旬借名對之進行了徹查。所派代表宣稱的徹查原因為:“紅會歷年積弊太深,并此次前方救護工作,不但不予協(xié)助,竟敢置若罔聞,殊失創(chuàng)辦紅會宗旨。況該會為北京政府立案成立,現(xiàn)在非由國民政府從新改革,決無良好組織”,[11]同時要求紅會派隊開赴前線進行救護。在1928—1934年間,國民政府相關部門對于紅會相關事務更是多次強力介入,重新頒定相關法令章程,變更紅會隸屬關系與管理權限、會內(nèi)管理架構,乃至業(yè)務范圍。雖然中國紅十字會也曾在1930年代初期召開會員大會試圖進行抵制,河南楚旺、泌陽等分會也曾積極與會,建言獻策,以求挽救——力圖保持紅十字組織相應的獨立性,但終未能如愿。[12]1933年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與分會之間關系十分密切,總會對分會有獨立和專有的監(jiān)督管轄權,同時也負有對分會補助和保護的義務。其時,總會對于地方分會的補助是一些募款能力較弱的地方分會經(jīng)費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在1932年、1933年國民政府對中國紅十字會進行改組并頒行新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條例》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施行細則》之后,這一局面陡然改觀。1934年9月在滬召開的中國紅十字會全國會員大會,根據(jù)孫科政府新頒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的相應要求,修改通過了新的總分會章程。[13]該章程對總會之于地方分會的管理權利、經(jīng)費補助責任開始有所改變。地方分會原由總會單一管理的局面被打破,地方政府開始獲得分會的部分管理權限。
經(jīng)國民政府調(diào)整后,地方分會成立的程序更加嚴格且籌備處的設立與取消均有了明確的時間限定:“分會籌備處設立則以3個月為期,3個月內(nèi)若不能成立,即行撤銷。”[14]紅十字會總分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分會內(nèi)部的組織結構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原有紅會組織管理體制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常議會被取消,理事長職位也被裁廢,總會、分會兩級組織均實行新的理、監(jiān)事聯(lián)席會議體制。理事會成為紅十字會的最高執(zhí)行機關,監(jiān)事會則是最高監(jiān)察機關,理監(jiān)事聯(lián)席會議成為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最高權力機關。[15]總、分會的權力核心逐漸向會長、副會長、常務理監(jiān)事集中,會長的權力進一步加大。此外,總會對于分會補助的義務也不再見諸于各種章程的相關條文??倳τ诜謺难a助活動雖然繼續(xù)存在,但補助的形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力度也有縮減。相應補助多以醫(yī)藥補助的形式出現(xiàn),資金的補助的比例逐步降低,以預發(fā)空白照章的特殊形式進行的補助活動也被取消,會費的解交也更為嚴格。紅十字組織的科層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至此,中國紅十字會自民國以來相對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不復再現(xiàn)。各級紅十字組織的獨立性和自由度從此大打折扣,漸成官方權力的民間管道與政府機構的附庸。地方紅會組織逐漸由原來頗具同仁群體氣息的社團轉變成為一個日益科層化的半官方與官方機構,成為國家的結構性依附體。之后,政府方面即要求各級紅會組織以之為準,進行會內(nèi)改選和體制調(diào)整。
河南各地分會也適時按照相關規(guī)定積極進行了相應的職員改選與會內(nèi)組織架構調(diào)整活動,及時健全了分會組織,充實了分會的領導力量。1935年,安陽分會即按照總會要求及時進行了相應的會內(nèi)改制和相關職位的改選調(diào)整,選出了由18人組成的理、監(jiān)事聯(lián)席會就職視事。[16]18人中包括7名理事、3名候補理事,5名監(jiān)事、3名候補監(jiān)事。常務理、監(jiān)事由理監(jiān)事人員互選,均為3名,會長1名、副會長2名則由理事會選舉出任。溫縣分會也于1935年5月19日在該會會議廳開會員大會,宣布開會宗旨,報告會務情形,改選職員,選舉會長、理事等職。會議選舉牛翔九為正會長,傅烈岑、吳摶九為副會長,閻松山、鄭聯(lián)藻、毓秀為常務理事,周同仁、張先鞭、王學福、原季瑞為理事,段廷弼、陳師尼、李公甫為候補理事,李月樓、史五祥、再繼允為常務監(jiān)事,李彥貴、陳堯書為監(jiān)事,任魁銀、陳子靈、王習文為候補監(jiān)事。為進一步強化分會資產(chǎn)管理工作,大會還公選楊家杰、鄭蔚然、吳摶九3人為資產(chǎn)委員,專責其事。[17]新野分會也鑒于第五屆各職員任期已滿,于1935年6月15日召集全體會員大會依法選舉。萬杰岑當選分會會長,李華輔、高樹德當選為該分會副會長,張崇武、李金亭、魯鴻海為常務理事,陳子和、周植卿、楊兆年為常務監(jiān)事,趙之模為理事,高虎臣、楊子純?yōu)楸O(jiān)事。除攝影呈報總會備案外,還分呈縣黨部、縣政府備案。[18]
1936年,河南泌陽分會鑒于各職員任期已滿,遂于8月1日召集第四屆全體會員大會進行改選。大會選舉李定甫為會長,曹尊賢、姚長明為副會長,曹潤亭、蔡蘭芳、劉冠勛、孫繼遂、孫澤宣、禹震一為常務理事,王尊山、張鳴山為常務監(jiān)事。[19]隨后全體會員50余人攝影留念,并呈報總會備案。[20]1936年3月下旬,洛陽分會也適時召開第五屆改組籌備會商討改選事宜。會議決議,調(diào)閱上屆籌備會簡章、規(guī)定人員,由全體委員討論通過后適用。會議還決定自4月1日起籌備會代行會務,籌備會雇員均于4月1日起薪。[21]5月間,洛陽分會即成立了20人的第五屆改組籌備委員會專門負責改選事宜(見表7)。
表7 洛陽分會第五屆改組籌備委員會人員名單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21期(1937年3月1日出版),第66頁。
籌備委員會與事諸人分工具體,配合無間,各司其職,相應工作順利推進。隨后該會又于10月2、3兩日迭開緊要會議,商討具體改選方案——決議先于10月24日開會員大會改選職員,推定建議人選。[22]之后該會即擇機適時完成了分會相應職位的改選換屆任務,選出了13人組成的理監(jiān)事會,組建了精壯的分會隊伍。[23]同期,河南鄭州災童教養(yǎng)院李子中請求總會組織鄭州分會得準后,亦曾遵令克日召集全體會員大會照章選舉各職員,并分報鄭州縣政府、縣黨部以及紅會總會查核備案。[24]
1937年初,睢縣董象甫等人經(jīng)商丘分會介紹籌組睢縣分會。該處3月4日得總會函準正式成立后,[25]旋于5月1日上午按照總會要求在縣城南街會所召開會員大會,選舉會長、副會長、理事、監(jiān)事諸人,完善會內(nèi)組織,以推動會務發(fā)展。經(jīng)過討論,此次會員大會最終選出理事7人、監(jiān)事5人。隨后理事會推選出會長1人、副會長2人,監(jiān)事會推選常務監(jiān)事3人。[26]57永城分會則鑒于會長呂遐紹于1936年12月逝世,會長乏人,恐影響會務開展,當即召集全體會員,在該縣黨部開會及時補選繼任人選,充實力量,健全組織,并將呂會長任內(nèi)經(jīng)手賬目情形以及該會擬具的章程31條、會職員名冊各一本呈報總會備案。[27]經(jīng)由永城分會介紹及當?shù)乜h政府、縣黨部許可,夏邑李正志等人發(fā)起組織夏邑分會,后于1937年2月間得總會函準。[28]該會遂于5月13日召集全體會員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及監(jiān)事會,依法選舉,推選會長1人、副會長2人,常務理事3人、理事1人,常務監(jiān)事3人、監(jiān)事2人。會議期間議事充分、組織精心、程序合規(guī)、結果公正,永城、夏邑兩縣黨部以及該縣縣長、第一區(qū)區(qū)長等相關人員亦蒞會監(jiān)選,給予了難得的支持,會后全體當選職員即行宣誓就職。[29]豫南光山分會也以第三屆職員任期已滿,于1937年上半年召集第四屆會員大會進行改選。此次大會共選舉理事8人、監(jiān)事5人。后又按照相應要求由理監(jiān)事會推定會長1人、副會長2人、常務理事3人、理事2,常務監(jiān)事3人、監(jiān)事2人。業(yè)已分別就職,呈請總會備案。[30]羅山分會自1937年4月間由總會核準正式成立并收到印旗圖記、承認書、保護布及會員證書、徽章等件后,即遵令克日召開會員大會,照章選舉職員,以推進會務。[31]此后,河南各地分會每到任期屆滿即嚴格按照規(guī)定,充分發(fā)揚民主,及時進行改選、換屆,有力地推動了分會自身工作的開展。
河南一些分會為發(fā)展會務起見,還在換屆過程中廣泛而積極主動聘請“地方耆紳”擔任名譽各職,以資協(xié)助。洛陽分會即曾聘請“楊思溫、尤士奇、葉連三、郭芳五、白光仁、郭仙舫等為名譽會長。李鴻勛為會務顧問,姚鴻裔、李信榮為法律顧問,劉一鷗、劉俊三為醫(yī)藥顧問,馬尊三為國醫(yī)顧問,司馬德銳、白光華、劉校岑、王生甫、魏慶昇、李樹芬為名譽理事”。[32]上述諸人除了一些專業(yè)技術人員外,多是地方聞人。睢縣分會也曾在組會之時聘請縣長徐倞、地方聞人殷承志與馬培長為名譽會長,以利工作開展。[26]57通過這一操作,所涉分會無疑進一步擴大了自身的知名度,提高了分會的社會影響力。
三、征求運動積極開展
招收足量的會員是中國紅十字會獲取相應資源,推進各項事業(yè)的根本,對于地方分會的會務開展就更是如此。會費收入更是中西部地區(qū)分會活動經(jīng)費的一個基本來源。概略來看,民國前期中國紅十字會有關會員發(fā)展的相應政策前后有所變動,但將30名正會員入會費用盡數(shù)繳納后,其余入會人員費用半數(shù)截留以預為分會活動經(jīng)費的做法卻基本堅持了下來。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分會開展會務、發(fā)展會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不遺余力地發(fā)展會員就成為地方分會獲得相應經(jīng)費以開展人道活動的一個重要依憑。
豫南固始分會成立后,經(jīng)費來源即以“以會員會費為基本資金”。分會每年秋冬之際遂大力“發(fā)動會員介紹親友入會”,擴大基金。[33]民國初期的《申報》上不時可以見到固始分會發(fā)展會員的相應報道。如1915年3月21日至31日10余日間,固始分會即介紹李慶鼎等11人“各捐洋廿五元”入會。[34]1915年所刊發(fā)的《中國紅十字會會員題名錄(第三次???》中所載籍貫與住址均為固始者達55人(其中女性12名),入會人員尤以吳、張兩姓為多,這在中西部地方分會殊不多見。[35]至1918年,固會已有正式會員90余人。[36]95河南各地其他分會也多致力于此。許昌分會在1916年即曾一次勸募20人入會。[37]1924年初,沘源分會副議長郭鴻勛之子、正會員郭廷橑亦短時“勸募九人加入為正會員”。[38]概略來看,此期的征募活動多賴入會人員以
己之力進行私人征募,規(guī)模稍有局限。這些人進行征募的對象也多為入會人員交游圈內(nèi)之人?!?交游)圈中(人)入會”可謂不少地方發(fā)展會員的特征之一。如張智溪發(fā)起籌建固始分會后,其子、孫多有在紅會任職者。籌建時更是“聚集諸親友,商議籌劃”,親友圈中多有會員——曾介孚還是第二任會務負責人。洛陽分會的創(chuàng)辦也多借力于此,多賴師徒、親友、同業(yè)之誼進行征募。[39]沘源分會郭鴻勛更是全家入會,并介紹戚友多人加入。[40]4911920年后中國紅十字會對會員的類別以及入會標準有所調(diào)整,開始征求普通會員、學生會員(青年會員)、團體會員,并降低會費,以廣征求而利長遠發(fā)展。國民政府在徹查和改組紅十字組織之后,大力征求會員也被寫進紅十字會相應的條例和章程,從此成為各級紅十字組織大力開展征募活動的文件依據(jù)和基本要求,成為地方分會一項重要的法定義務。[41]
第一屆征求會員活動在1934年3月開始,歷時半年方告結束。之后,中國紅十字會即適時制定詳細征募規(guī)程,堅持歷年辦理。在此期間,河南各地紅十字組織積極響應總會號召,成立征求委員會,踴躍進行會員征求活動。據(jù)《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次征求會員運動成績報告》統(tǒng)計,全國共有23個紅十字會總會總隊、82個分會、23個非紅十字機關及若干個人參與了此次征求會員行動,取得了不菲成績。[40]322-325在征募工作中,河南各地分會也是按照總會的相要求,積極籌劃,主動出擊,想方設法聯(lián)絡各方人群,努力提高征募效果,會員征求取得了一定成績(見表8)。固始分會發(fā)展會員更是積極主動,1934年會員即多達576人(其中女會員42人),在河南省內(nèi)諸分會中成績獨步一時。[36]95
表8 1934年河南各地分會第一次征求會員成績表(部分)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325頁。
在1934年的全國征求會員運動中,河南14處分會機關共征得3706分,占全國分會征得總分數(shù)40944分的9.05%左右。根據(jù)征求會員行動的相關規(guī)定,“學生會員每人1元,普通會員10元,正會員25元,特別會員200元,名譽會員1000元”,“凡分會及各隊總會(1元為1分)在1000分以上者贈獎旗,5000分以上者贈匾額,10000分以上者贈獎旗及匾額,50000分以上者呈請內(nèi)政部表揚?!盵42]河南各地分會在此次征求會員運動中,雖積極參與但并未能取得任何獎勵,所獲成績并不理想。但各地分會征求運動結束后并未懈怠,仍是多方積極征求(見表9)。
1935年8月1日至9月底,紅會第二次征求會員運動在全國展開。河南不少分會也是積極組織、認真參與,成立相應會內(nèi)機構以推進這一工作。汝南分會、安陽分會均成立了囊括各方規(guī)模龐大的征求會員委員會(均20人以上,其中安陽分會達50余人),以承此事(見表10)。[43]
此次征求會員運動全國總計有158個分會參與,共征得68326分。河南各地分會在這次征求運動中有34處參與,共征得6108.5分(見表11)。成績總量雖然有所增加,但份量僅占全國分會征得總分數(shù)的8.94%左右,與沿海各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從上表可以看出,河南各地分會在第二次全國征求會員運動中取得的成果相較第一次有明顯進步,14個分會獲得了總會的獎勵,尤其令人值得關注的是豫東貧困之地商丘、吳臺鎮(zhèn)分會的強勢崛起。不過整體來看,河南各地分會的征集數(shù)量都相對較少,會均只有179.66分。實際上,這也是中西部分會所獲款項共性(款項以小額為主)的一個鮮明體現(xiàn)。
表9 1935年1-6月河南各分會會員征求成績表(部分)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5年第1、2、3期。
表10 第二次征求會員汝南委員會題名錄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9期(1936年3月1日出版),第81頁
表11 河南各地分會第二次征求會員成績表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16期(1936年10月1日出版),第59-75頁。
1937年初,中國紅十字會在全國開展了第三次會員征求運動。河南各地分會也是積極響應,踴躍參與。鄭州分會在1936年春重建后,即投入到當年的會員征求運動之中,迭次開會商議具體辦法,以便進行征求。經(jīng)會議討論,該會決定先由分會會員帶頭征募:每個會員介紹10人,以1月為限,并及時函催各會員,盡量介紹。[44]及奉到總會函知后,當即又按照相應要求組建以行政區(qū)專員為委員長、由分會正副會長及常務理監(jiān)事為當然委員的11人征求委員會,并聘請當?shù)亍包h政商學各界,熱心善舉者為隊長”,借力發(fā)力,進一步擴大征求范圍與力度,努力推動分會事務發(fā)展。[45]商丘分會也適時遵章設會,積極征求,取得了可喜的征求成績(見表12)。[46]
表12 中國紅十字會第三次征求會員河南各地分會委員會委員會名冊(部分)
資料來源: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編譯宣傳股編《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第22期(1937年4月1日出版),第103-112頁;字跡謾漶不清者用“□”代替。
此外,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紅十字會月刊》的征信錄與題名錄欄目中,也經(jīng)常可以看到河南各地紅十字會的身影。至1937年,中國紅十字會又決定招收團體會員,更進一步擴大了會員種類和征求范圍。[47]總之,通過每年即時與定期舉辦的會員征求活動,河南紅會的力量得到補充,隊伍得以壯大,奠定了河南各地紅十字組織抗戰(zhàn)救護的人力基礎,推動了近代河南紅十字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結語
1912—1937年間,河南紅十字運動發(fā)展逐步走向深入,組織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各地分會數(shù)量不斷增長,新的分會陸續(xù)籌備設立,一度達到了民國時期河南紅十字組織設立的峰值,位居全國首位;各地分會還嚴格按照政府頒發(fā)的相關法令,充分發(fā)揚民主,不斷健全分會組織,及時開展了分會職員的換屆改選工作,實現(xiàn)了前后會務之間的平穩(wěn)過渡,更新了分會領導成員,為分會增添了有生力量和新鮮活力,進一步推動了分會會務的開展;此外,河南各地分會在此期間還積極響應總會號召大力開展會員征求活動,不斷夯實分會發(fā)展基礎,踴躍參與總會舉辦的各種會議,建言獻策,力促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健康發(fā)展。在這一歷史時期,隨著中央政權的逐步統(tǒng)一和統(tǒng)治力度的加強,河南兵災的發(fā)生頻度日益減少,匪患的烈度和頻度也都有了大幅度下降,河南各地紅十字分會戰(zhàn)地救護工作的份量與強度也隨之而變。及至1930年代初,因國民政府對國內(nèi)賑濟事務的分工調(diào)控進一步強化,自然災害救助事務更多轉由其他專業(yè)賑濟團體(如華洋義賑會、賑委會)承擔,緣此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層面又適時從自然災害的救濟事務中退出。河南各地分會的社會救助活動此后雖繼續(xù)保留,但也有所調(diào)整——醫(yī)護工作隨著日本外來侵略危機的日益加深而得到重點發(fā)展。
整體來看,伴隨著民國前期河南省情的變化與1930年代總會工作中心的調(diào)整,這一時期河南紅十字運動進入了民國以來空前的快速發(fā)展時期,呈現(xiàn)出一種會務漸進調(diào)整、發(fā)展逐步深入、功能日趨轉化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中國紅十字會謹告海內(nèi)外大善士捐戶會員各省分會乞賑[N].申報,1929-03-30(5).
[2] 中國紅十字會登記分會暨附設醫(yī)院地址表[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19):137-143.
[3]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所屬分會一覽表[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30):71.
[4] 周秋光.紅十字在中國(1904—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6-189.
[5] 蔡鴻源.民國法規(guī)集成(第20冊)[G].合肥:黃山書社,1999:85-98.
[6] 內(nèi)務總長田文烈陸軍總長靳云鵬海軍總長薩鎮(zhèn)冰呈大總統(tǒng)為修改中國紅十字會條例暨施行規(guī)則呈請鑒核文.政事堂印鑄局.政府公報[J].1920 (1546).
[7] 中國紅十字會組織分會章程[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2(4):21-26.
[8] 中國紅十字會分會通則(民國十一年六月會員大會起草常議會核正)[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2(12).
[9] 中國紅十字會固始分會十二年大事綱目(附錄)[G]//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慈善近錄.1924:55-57.
[10] 中國紅十字會河陰分會救護隊簡章及出發(fā)救護隊臨時要則(自擬)[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23(21).
[11] 徹查紅十字會昨日集會[N].申報,1927-08-14(14).
[12] 紅十字會繼續(xù)大會記[N].申報,1930-04-24(14).
[13] 宣言(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5(1):3-5.
[14] 中國紅十字分會章程草案[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5(1):46-47.
[15]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理事會及監(jiān)事會組織規(guī)程及辦事規(guī)則(自擬)[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5(1):50-65.
[16] 安陽分會被選理監(jiān)事首次聯(lián)席會議紀念攝影[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5(5):插圖.
[17] 溫縣分會改選職員[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5(4).
[18] 新野分會改選職員[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15).
[19] 泌陽分會改選職員[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16):53.
[20] 泌陽分會第四屆全體會員選舉大會攝影[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19):插圖.
[21] 中國紅十字會洛陽分會第五屆改組籌備會會議紀錄[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11):29-30.
[22] 洛陽分會籌備改組[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18).
[23] 洛陽分會第一次理監(jiān)事就職攝影[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7):插圖.
[24] 河南新成立鄭州分會[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11):31-32.
[25] 河南睢縣成立分會[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2).
[26] 睢縣分會新選職員[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5).
[27] 永城分會會長逝世[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2).
[28] 河南新成立夏邑分會[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2):78.
[29] 夏邑縣分會職員宣誓就職[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5):58.
[30] 光山縣分會改選職員[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5):60.
[31] 河南新成立羅山分會[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4):67.
[32] 洛陽分會新聘名譽職員[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3):108.
[33] 張伯瓊.固始縣紅十字分會會史[J].固始文史資料,1988(2):109-110.
[34] 沈敦和.中國紅十字會志謝[N].申報,1915-04-02.
[35] 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中國紅十字會會員題名錄(第三次???[Z].上海,1915.
[36] 固始縣衛(wèi)生局.固始縣衛(wèi)生志[Z].1985:95.
[37] 沈敦和.中國紅十字會敬謝許昌分會[N],申報,1916-04-29(1).
[38] 中國紅十字會總辦事處.慈善近錄[Z].1924:174.
[39] 崔家田.全面抗戰(zhàn)時期河南紅十字運動的歷史經(jīng)驗[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5).
[40]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紅十字會歷史資料選編(1904—1949)[G].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1]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管理條例施行細則[J].廣東省政府秘書處.廣東省政府公報,1933(230):2-8.
[42] 內(nèi)政部頒發(fā)紅會征求會員章則[N].申報,1934-2-25.
[43] 1935年10月安陽分會第二次征求會員委員會成立攝影[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7):插圖.
[44] 中國紅十字會鄭州分會第一次理監(jiān)事聯(lián)席會議紀錄[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6(16):44.
[45] 中國紅十字會鄭州分會征求會員委員會會議紀錄[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1):67-69.
[46] 商邱分會會員代表大會會議記錄[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3):99-100.
[47]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團體會員暫行規(guī)則[J].中國紅十字會月刊,1937(23):37-38.
(責任編輯:閆衛(wèi)平)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ed Cross
Movement in Central Plains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an (1912-1937)
CUI Jia-ti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Heluo Cultur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934, China)
Abstract:Red Cross organ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was born in 1912. After then, it developed rapidly. The number of branch continued to increase; branch’s rules and regulations adjusted timely; and recruitment campaign of branch carried out actively. The organization buildings of Red Cross in Central Plain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came into the best development period since the Republic. With adjustment of work center of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 in 1930s and the change of Henan province’s situation, Red Cross Movement took on a gradual transform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historical period. The warmth and intimacy atmosphere of original staff group between general association and branch also gradually faded, it appeared the conversion and transition from “familiar of kind” to “unfamiliar of close”.
Key words:Red Cross Movement; Organization Buildings; Recruitment Campaign; the Early Republican; Central Plains
[中圖分類號]K25/ C9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973(2015)06-0044-12
[作者簡介]崔家田(1979-),男,河南寧陵人,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文化史、歷史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清末民國時期西部地區(qū)紅十字運動研究:兼與近代河南紅十字運動比較》(2015-ZD-10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國華北環(huán)境變動與疫病防控》(12BZS063)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