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川,王江萍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武漢430072)
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與響應研究綜述
張毅川,王江萍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武漢430072)
城市景觀環(huán)境作為重要的公共資源應歸社會全體成員使用,滿足生理性弱勢群體的使用需求是社會公正的重要體現(xiàn)。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綜述了近年來國內(nèi)外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方面的研究特點。結果表明:國內(nèi)對該問題的研究關注程度明顯低于國外。國內(nèi)外在研究的廣度、深度及研究方法上具有較大的差異。未來的研究應從研究的空間尺度、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群體感知差異等4個方面進行加強,以期促進城市景觀環(huán)境資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程度。
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需求;響應;權益
近年來,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除了生態(tài)服務功能與價值外,城市景觀環(huán)境還具有著重要的社會服務功能,是城市公眾戶外休閑游憩的主要場所。城市景觀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公共資源,應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是社會公正的重要體現(xiàn)。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評判,其實質(zhì)是要求各種權利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各種義務由社會成員合理承擔,每個人都應承擔其所應承擔的[1]。改革開放以來,各種資源在社會中重新配置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景觀環(huán)境資源的配置仍存在一定的不足?,F(xiàn)有景觀環(huán)境建設中多是勻質(zhì)化看待使用者,對景觀環(huán)境使用需求的研究也多是針對一般公眾。而生理性弱勢群體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超過40%,景觀環(huán)境建設應響應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景觀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由于目前對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的研究總體上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整理分析,探討該領域未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發(fā)展趨勢。
(一)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概念
弱勢群體分為兩種類型:社會性弱勢群體和生理性弱勢群體。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概念并不統(tǒng)一,通常在研究中將生理性弱勢群體定義為:生理性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身體的缺陷、疾病、生理的脆弱和衰老、性別等自身不可克服因素造成的在某些方面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老人、兒童、孕產(chǎn)期婦和殘障人士。我國規(guī)定:老年人是指60歲及以上的公民;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或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兒童指14周歲以下人群;孕產(chǎn)婦是指處于懷孕、生產(chǎn)和哺乳期的女性。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我國老年人口系數(shù)已于1999年10月1日超過10%,進入老年型社會。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系數(shù)將達到20%,成為超老年型社會。中國殘聯(lián)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殘疾人口逾8500萬;兒童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6.6%;2013年的出生率為1.193%,單獨二胎政策的實施將導致孕產(chǎn)期女性數(shù)量的增長。
(二)研究意義
1.維護法律賦予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權益
我國政府為維護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權益提供了諸多的法律保障?!吨腥A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及參與社會發(fā)展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jù)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特點給予特殊和優(yōu)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guī)定:殘疾人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婦女在孕期、產(chǎn)期、哺乳期受特殊保護。
開展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研究有助于促進景觀環(huán)境資源的合理化配置,維護法律賦予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權益。
2.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我國于2004年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六項基本特征[2]。對弱勢群體各項權益的保障被視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準之一。景觀環(huán)境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媒介,對生理性弱勢群體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建設生理性弱勢群體友好型景觀環(huán)境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3.促進生理性弱勢群體的身心康復
健康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居民健康指標也已成為國際組織和許多發(fā)達國家衡量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3]。景觀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康復功能,這一點已經(jīng)被大量的研究所證明[4]。而長期以來,城市中的市政建設、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的環(huán)境設施,基本上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尺度和人體活動空間參數(shù)來考慮的。因此,進行景觀環(huán)境建設時,要考慮到生理性弱勢群體的需求,盡最大可能提高他們使用景觀環(huán)境的便利性。
(一)國內(nèi)的研究現(xiàn)狀
1.景觀環(huán)境的康復作用
景觀環(huán)境的康復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性弱勢群體參加體育鍛煉方面。對我國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參與的真實狀況、體育參與驅動力的干預機制等研究結果表明,生理性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主要是健身強體、娛樂消遣及保健康復等,通過體育鍛煉達到增強體質(zhì)、促進健康的目的[5]。影響生理性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障的主要因素包括法律、制度、經(jīng)濟、文化和個體等因素[6]。調(diào)查研究表明:生理性弱勢群體對公園中的設施設置和活動類型等有較強烈的需求,但現(xiàn)狀無法滿足需求[7]。
2.老年人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研究
老年人居住環(huán)境是國內(nèi)學者較為關注的領域,分別從空間布局、人性化、滿意度、舒適性等方面開展了研究。老年社區(qū)存在著空間層次、可達性、坐息空間設計、步行空間設計和綠化空間設計等問題,應采用增加空間層次、結合綠化空間、細化空間設計等方法改進現(xiàn)有不足[8]。另有學者從選址原則、社區(qū)功能、組團布局、交通組織、建筑設計、場地設計、環(huán)境設計、交通組織、配套工程、戶型設計和社區(qū)信息化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城市老年人宜居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為老年人宜居社區(qū)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9-13]。
3.兒童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研究
我國針對兒童景觀環(huán)境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兒童游樂場、公園綠地和居住區(qū)中兒童活動場所的設計。中國臺灣地區(qū)兒童游憩活動的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表明:混合的土地利用、優(yōu)質(zhì)的步行道和休閑設施會激發(fā)兒童游憩,而高汽車密度指標則降低兒童活動的發(fā)生幾率[14]。
4.殘疾人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研究
我國學者對殘疾人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綠地的無障礙設計方面[15],例如南京盲人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蘇州盲人植物園從植物配置、道路設計、防護設施、解說設施上都考慮了盲人的特殊需要,使盲人通過觸覺、聽覺和嗅覺了解植物和自然環(huán)境。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6類殘障類型中的肢體殘障和視力殘障,在其他類型中仍存在研究空白。殘疾人類型組成中,聽力和語言殘障占34.3%,智力殘障占19.7%,肢體殘障占14.6%,視力殘障占14.6%,精神殘障占3.8%,多重殘障占13%。
目前孕產(chǎn)婦對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方面的研究較少。孕婦在選擇散步環(huán)境時,應盡量遠離道路等尾氣污染嚴重和商場等噪聲污染嚴重的區(qū)域,而公園、湖泊或者郊野是適宜的散步環(huán)境[16]。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為生理性弱勢群體設計無障礙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物質(zhì)環(huán)境是發(fā)達國家一直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因此國外對生理性弱勢群體的研究相對豐富。
1.老年人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研究
老年社區(qū)環(huán)境。在發(fā)達國家,由于經(jīng)濟實力和居家形態(tài)等因素,老人被賦予獨立的經(jīng)濟能力。老年社區(qū)成為老年人社會空間的主要載體[17]。社會在福利設施、服務體系及居住環(huán)境等方面,針對老年人的生理情況,分層次、分類別進行設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體系。戶外活動[18]和步行空間在養(yǎng)老社區(qū)環(huán)境設計中十分重要[19]。養(yǎng)老社區(qū)應具有以下5項基本原則:清潔的環(huán)境、和諧的氛圍、充足的康復設施、社會交往場所和情感促進環(huán)境[20]。
城市公共環(huán)境中:基于GIS技術的調(diào)研表明,老年人的散步時間和距離公園的遠近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21]。老年人在景觀環(huán)境中會遇到多種障礙,難以尋找標志物、令人困惑的空間、較差的鋪裝材料,以及噪聲、環(huán)境的復雜性是主要原因[22,23]。對日本老人步行鍛煉和交通及景觀環(huán)境的關系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休閑設施和步行道形式、沒有地形高差、觀看別人鍛煉和優(yōu)質(zhì)的周邊環(huán)境等對老人戶外散步有較大的促進作用[24]。
2.兒童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研究
健康促進。建設兒童友好型的城市結構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25]。優(yōu)質(zhì)的教育環(huán)境和良好的游憩環(huán)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例如,兒童戶外活動場所可以降低兒童患肥胖癥和抑郁癥的可能性,戶外活動有助于促進兒童的自信、交往、競爭與協(xié)作,為社會交往提供更多的機會[26]。成人和兒童如果能夠共同參與到活動中,有助于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27]。戶外兒童活動場所的選擇和行為受到發(fā)展需求、個人、物質(zhì)和社會因素的影響[28]。和成年人比較而言,兒童的感知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6個方面:尺度、安全、舒適性、可達性、社交性和多樣性[29]。
自然環(huán)境感知。城市綠地空間是兒童活動和接觸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場所。自然環(huán)境有利于對兒童開展戶外環(huán)境教育[30]。自然的樹木和花卉對兒童具有較大的吸引力[31],并且樹木和灌木可以為學前兒童的戶外活動提供免受陽光傷害的環(huán)境[32]。
景觀環(huán)境安全。景觀環(huán)境安全對兒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家長對安全問題的關注會顯著影響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活動時間[33]。安全的場所會增加活動場所的使用率[34],只有當家長認為活動場所足夠安全時,才有信心允許兒童進行戶外活動[35]??拷缆泛徒值赖牡胤接捎诎踩头缸飭栴},會使家長產(chǎn)生焦慮并使兒童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因此是不受歡迎的。在兒童活動場所建設中,應將場所環(huán)境的安全性以及設施的可靠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成年人的看護在幼兒階段的戶外活動中是必要的,由于建設中沒有考慮成年人對休息和交流場所的需求,導致許多家長減少陪伴孩子活動的時間,從而影響了孩子活動。
景觀設施和活動。可供兒童玩耍的設施會使場所更加宜人和富有吸引力[36]。男孩和女孩在活動項目的選擇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生動態(tài)的變化[37]。因此,兒童活動場所應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兒童提供優(yōu)質(zhì)的景觀設施。由于兒童對于黑暗的恐懼會導致夜間活動意愿減低,因此,提供優(yōu)質(zhì)的夜景也十分重要?;顒拥亩鄻有詫和煌哂写龠M作用,來自于活動場所缺少地區(qū)的兒童比來自于活動場所豐富地區(qū)的兒童參與集體活動的意愿要小得多[38,39]。
3.殘疾人的景觀需求和響應研究
國外對于殘疾人士的環(huán)境需求研究也十分匱乏。殘疾人和普通公眾在活動規(guī)律上具有明顯的差異[40],例如:兒童、成年人和患大腦麻痹障礙的殘疾人對于安全標識感知的差異性十分明顯[41]。殘疾人對城市綠地為其提供更好地服務有強烈的期待,政府應該在規(guī)劃中關注殘疾人的空間和場所[42],以促進殘疾人使用城市開放空間[43]。社會必須為殘障群體改變綠地環(huán)境的建設策略[44],歐盟4個國家已經(jīng)制定了關于輪椅使用者開放進入公共環(huán)境的政策[45]。
目前國外對孕產(chǎn)婦對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方面的研究較少。綠色環(huán)境對促進孕婦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46]。出生地綠色環(huán)境和嬰兒的出生體重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其形成機制尚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47]。
(一)結論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nèi)已開始有關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方面的研究,但關注程度仍然較低,這主要是由于社會文明程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足造成的。目前城市景觀環(huán)境改善還處于量變階段,缺乏對人群組成類別的考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園、社區(qū)等類型,且多從設計層面開展研究,需要在廣度上和深度上予以加強。另外,國內(nèi)的研究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大多數(shù)研究是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進行,但樣本量少,并且由于缺少相關儀器和技術的支撐,使得結果的可靠性較低。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主觀性較強,結論的說服力較差。相比較而言,由于發(fā)達國家的社會文明水平程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對該問題的關注程度也較高。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開始嘗試在城市尺度上進行更為合理的規(guī)劃。國外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實證研究,具有較強的客觀性,通常在研究中會應用數(shù)學模型或者使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較高。
(二)展望
受文化、社會制度、經(jīng)濟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和城市規(guī)劃模式等的影響,中國的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需求及響應和西方存在較大的差異。筆者認為,未來應在以下4個方面加強研究。
1.研究尺度
研究尺度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上分別開展。①宏觀尺度:可以根據(jù)城市生理性弱勢群體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城市尺度上景觀環(huán)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幸福指數(shù),例如研究城市生理性弱勢性群體友好型綠道的規(guī)劃方法,提高城市綠道的使用效率;②中觀尺度:研究城市一定區(qū)域內(nèi)綠地分布的協(xié)調(diào)性,提高生理性弱勢群體的可達性和可進入性,例如研究城市社區(qū)、城市公園、城市濱水區(qū)等的規(guī)劃模式,提高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使用的均好性;③微觀尺度:研究生理性弱勢群體友好型的景觀環(huán)境設計和建造方法,采取多種措施,強化景觀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配合,滿足對人性化的需求。
2.研究內(nèi)容
研究內(nèi)容可以涉及到社會、經(jīng)濟、交通、法律政策、城市布局、環(huán)境等多個角度,了解這些因素及其指標等對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環(huán)境使用的影響,并為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和規(guī)劃時提供依據(jù)。例如,改善景觀環(huán)境使其更好地服務生理性弱勢群體是公益事業(yè),但社區(qū)景觀環(huán)境建設由開發(fā)商主導,為了鼓勵開發(fā)商建設生理性弱勢群體友好型景觀環(huán)境,政府可以出臺指導性框架加強引導,并對實施的企業(yè)予以適當?shù)慕?jīng)濟補償,促進社會自發(fā)關心弱勢群體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研究景觀環(huán)境如何與無障礙交通規(guī)劃設計相配合,為生理性弱勢群體提供安全舒適的交通環(huán)境,促進群體和社會的融合;從法律政策上研究如何構建保障體系,使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景觀環(huán)境使用權益得到切實保護,促進社會公平和公正。
3.研究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上應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提高挖掘數(shù)據(jù)和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建立數(shù)學模型是一種有效的研究手段,回歸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網(wǎng)絡分析模型等數(shù)學模型和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統(tǒng)計學方法在社會學研究領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生理性弱勢群體景觀需求和響應研究中,應結合具體研究內(nèi)容選用合適的數(shù)學模型和分析方法科學挖掘和分析數(shù)據(jù),提升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研究中還可以利用新型技術手段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將GIS技術和GPS技術相結合,可以分析和研究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活動軌跡;研究戶外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則可以采用便攜式醫(yī)用儀器進行觀測,通過分析受試者的眼電、心電、肌電、脈搏、心率、血壓、呼吸、體溫等多項生理指標,了解戶外活動對群體健康的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健康的影響可以通過微氣候測量、負離子測量、植物精氣測量等方式,并結合使用者的感知調(diào)研,建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感知之間的相關性,為設計康復環(huán)境提供依據(jù);景觀環(huán)境的藝術美學感知則可以采用眼動儀和心理學實驗進行研究,直觀反映受試者的視覺活動規(guī)律和心理偏好,為景觀的美學質(zhì)量評價與改進等提供依據(jù)。
4.研究各類人群的感知差異
生理性弱勢群體是一個大類,又可以根據(jù)生理和心理特點劃分為不同的亞類。提高景觀環(huán)境的針對性就應根據(jù)亞類特點進行建設,這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亞類群體的景觀環(huán)境認知特點,才能夠使景觀環(huán)境建設更為合理。通過調(diào)研、觀測等方法對生理性弱勢群體的動機、意愿、態(tài)度、偏好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可以使景觀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另外,應針對生理性弱勢群體的特點對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開展研究,為綠地選址、空間設計、植物配置、地形設計、形態(tài)設計、設施設計等提供依據(jù)。
生理性弱勢群體對景觀環(huán)境的需求由于人員組成的復雜性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如何較好地響應這種需求就需要全方位、多尺度、多角度地進行研究,并應用新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國外研究者注重利用數(shù)學模型對生理性弱勢群體的景觀環(huán)境需求和響應進行嘗試性的定量化描述,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從國內(nèi)研究文獻來看,相關研究仍比較匱乏。這可能是該領域將來最為活躍也最具潛力的研究領域,將是下階段需要強化的一個研究重點。
[1]姚大志.分配正義:從弱勢群體的觀點看[J].哲學研究,2011(3):107-114.
[2]唐春生.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J].法制與社會,2012(6):169-170.
[3]焦洪昌.論作為基本權利的健康權[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1):12-19.
[4]劉博新,李樹華.基于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康復景觀設計探析[J].中國園林,2012(11):47-51.
[5]孫慧霞.城市生理性弱勢群體體育參與驅動力的干預策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7):30-33.
[6]孫美華.生理性弱勢群體體育權利保障研究[D].沈陽體育學院,2011.
[7]朱文倩,孫崟崟.生理性弱勢群體對城市公園使用需求的研究[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4):635-640.
[8]李漢琳等.天津市濱海新區(qū)老年人住區(qū)環(huán)境空間設計研究[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12(8):21-26.
[9]王江萍,童群.淺談老年人步行空間設計[J].華中建筑,2009(10):49-50.
[10]王粟,夏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綜合型養(yǎng)老社區(qū)規(guī)劃探索[J].小城鎮(zhèn)建設,2013(3):29-39.
[11]董迪.新型養(yǎng)老社區(qū)設計初探——以上海金山區(qū)楓涇鎮(zhèn)耕莘養(yǎng)老社區(qū)設計為例[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3(3):113-116.
[12]劉天慶,宗凱.綜合養(yǎng)老社區(qū)規(guī)劃設計初探——以國壽廊坊生態(tài)健康城規(guī)劃設計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2(11):8-15.
[13]趙東霞.我國城市老年人宜居環(huán)境評價體系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理論界,2013(6):68-70.
[14]Lin J.J.,Yu T.P.Built environment effects on leisure travel for children:trip generation and travel mode[J].Transport Policy,2011,18:246-258.
[15]朱文倩,樸永吉等.園林景觀無障礙設計的研究[J].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現(xiàn)代園林),2011(3):31-33.
[16]孕婦如何選擇散步環(huán)境[J].鄉(xiāng)村科技,2013(10):46.
[17]Wiles J.L.et al.Older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spaces:a study of well-being and attachment to place in Aotearoa New Zealand[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9,68:664-671.
[18]Lee L.L.et al.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older people's decisions to initiate and maintain regular walking as exercise—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J].Preventive Medicine,2007,45:62-65.
[19]Sugiyama T.,Thompson C.W..Older people’s health,outdoor activity and supportiveness of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3:168-175.[20]Day R..Local environments and older people’s health:dimensions from a comparative qualitative study in Scotland[J].Health&Place,2008,14:299-312.
[21]Gómez L.F.et al.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á[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38(6):592-599.
[22]St°ahl A.et al.A five-year follow-up among older people after an outdoor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J]. Transport Policy,2013,27:134-141.
[23]Phillips J.et al.Older people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pedestrian anxieties and barriers in the use of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spaces[J].Geoforum,2013,47:113-124.
[24]Tsunoda K.et al.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J].Preventive Medicine,2012,55:113-118.
[25]Broberg A.et al.Child-friendly urban structures:Bullerby revisite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5:110-120.
[26]Grafova I.B..Overweight children: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J].Preventive Medicine,2008,47:304-308.
[27]Wilson K.S.et al.Parental social control in reaction to a hypothetical lapse in their child’s activity:The role of parental activity and importance[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0,11:231-237.
[28]Aziz N.F.,Said I..The trend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ldren’s use of outdoor environments:a review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8:204-212.
[29]Oloumia S.et al.Evaluation of outdoor environ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ldre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5:431-439.
[30]Mahidin A.M.M.,Maulan S..Understanding children preferenc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start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8:324-333.
[31]Loukaitou-Sideris A..Children’s common grounds:a study of inter group relations among children in public setting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3,69(2)130-143.
[32]Boldemann C.et al.Preschool outdoor play environment may combine promotion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n protection.Further evidence from Southern Sweden and North Carolina[J].Science& Sports,2011,26:72-82.
[33]Bringolf-Isler B.et al.Built environment,parents’perception,and children’s vigorous outdoor play[J]. Preventive Medicine,2010,50:251-256.
[34]Giles-Corti B.,Donovan R.J..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social,and physical enviroment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J].Soc.Sci.Med,2002,54:1793-1812.
[35]Mulvihill C.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views of primary-age children and parents on physical activity[J].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00,59:166-179.
[36]Min B.,Lee J..Children’s neighborhood place as a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om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6,26:51-71.
[37]Santos M.P.et al.Perception 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Portuguese adolescents[J].Health&Place,2009,15:548-552.
[38]Czalczynska-Podolska M..The impact of playground spatial features on children’s play and activity forms:Anevoluation of contemporary playgrounds’play and social valu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8:132-142.
[39]Weir L.A.et al.Parents’perceptions of neighborhood safety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Preventive Medicine,2006,43:212-217.
[40]Taylor Z.,Jozefowicz I..Intra-urban daily mobility of disabled people for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 purpose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24:155-172.
[41]Duarte E.et al.Safety sign comprehension by students,adult workers and disabled persons with cerebral palsy[J].Safety Science,2011,61:66-77.
[42]Hanisch H..Disabled adolescence-spaces,places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A case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2011,5:93-103.
[43]Abdou S.M.I..Inclusion of physically disabled children through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urban spaces case study:ALAzhar Park,Cairo,Egypt[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1:53-58.
[44]Seeland K.,Nicole S..Public green space and disabled user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06,5:29-34.
[45]Roulstone A.,Prideaux S..Constructing reasonableness:Environmental access policy for disabled wheelchair users in four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2009,3:360-377.
[46]P.et al.Green space,health inequality and pregnancy[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2(1):110-115.
[47]I.et al.Surrounding greenness and birth weight:Results from the GINIplus and LISAplus birth cohorts in Munich[J].Health&Place,2013,26(C):39-46.
Review on Requirements and Response to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Physiological Vulnerable Groups
ZHANG Yi-chuan,WANG Jiang-ping
(School of Urban Desig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As one of important public resources,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should be suitable to all members of society,especially the physiological vulnerable groups,which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 justice.Based on the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dvances on the requirements and response to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research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in domesti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abroad.There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breadth,depth and method in the researches.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the space scales,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methods and perception differenc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o improve the livable level and civilization degree in city.
Physiological vulnerable groups;Landscape environment;Requirements;Response;Benefit
C912.64
A
1007-0672(2015)04-0109-05
2014-12-31
張毅川,男,河南新鄉(xiāng)人,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與理論;王江萍(通訊作者),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教授,博導,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