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宿遷學院 外語系,江蘇 宿遷223800)
對我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翻譯研究,一直以來都被視為跨文化交流、對外文化傳播與宣傳的重要渠道和途徑。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個案翻譯研究價值在于:通過分析討論多元素(包括譯者、文化背景、原文本、讀者等等)下某一經(jīng)典著作譯本的生成過程,論證總結(jié)出可行的翻譯方法論,使譯者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影響文學作品翻譯的因素,從而以點帶面對更多的文學作品,甚至不同體裁作品的翻譯實踐,有切合實際的指導意義,對翻譯研究整體起到助推作用。
互文性理論是在解構(gòu)主義思潮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文本理論,國內(nèi)外學者對于互文性理論應用于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評價,莫衷一是,有褒有貶。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該理論自誕生以來,能夠迅速跨過自身的理論范疇而被廣泛應用于其他諸多領(lǐng)域,并且能夠在翻譯研究中獲得長足的發(fā)展,這本身就是其理論魅力的最好說明。目前,學界在微觀層面(即詞、句等層面與前文本的互文關(guān)系)對互文性與文學翻譯的探討已有很多研究成果,而從宏觀層面(即文學作品立意、寫作手法等與其他文本的關(guān)系)對某一文學作品的關(guān)注則不多。鑒于此,本文將以宏觀互文性為研究視角,通過對杰妮·凱利(Jeanne Kelly)和茅國權(quán)(Nathan K.Mao)合譯的《圍城》英譯本的宏觀互文性特征及翻譯的討論,分析譯者對原作中宏觀互文性的處理策略和影響因素。
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法國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她從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和復調(diào)理論中得到啟發(fā),認為“任何文本都像由眾多引語一樣的馬賽克拼嵌起來的,每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化”(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1]。20 世紀60 年代以來,在眾多西方文論,諸如俄國形式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精神分析學、后結(jié)構(gòu)主義等理論中脫穎而出的互文性理論,起初就被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用作武器,利用該理論的開放性特質(zhì),批判結(jié)構(gòu)主義的自給自足、封閉的文本觀念?;ノ男岳碚摯蚱屏私Y(jié)構(gòu)主義“封閉的束縛”,將所有的“文本”置于開放的話語空間里,使“文本”不但與“文本”之間對話,也與一切語境對話,包括政治的、經(jīng)濟的、社會的、歷史的、心理的乃至神學的。
互文性理論本身是一種文本理論,后經(jīng)許多西方文論家,包括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熱奈(Gerard Genette)、里法泰爾(Michael Riffaterre)、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布魯姆(Harold Bloom)等等,對該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而被應用到其他很多非文學領(lǐng)域,其中之一就包括有著源遠歷史的翻譯研究。在將互文性理論引入翻譯研究方面,英國翻譯理論家哈特姆和梅森(Hatim&Mason)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話語和譯者》一書中,作者稱:“文本通過與其他相關(guān)文本的相互依賴得到認可,這就是互文性”(This is intertextuality,through which texts are recognized in terms of their dependence on other relevant texts)[2]。同翻譯活動一樣,人們對互文的研究或者說人們對于互文有意識、無意識的運用也有很長的歷史?;ノ男匝芯康臍v史恐怕與語文學(philogy)的歷史一樣長[3]?;ノ牡膽靡嘣缫延兄缬F(xiàn)代小說中最具爭議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于1922 年出版的《尤利西斯》(Ulysses),眾多讀者都能夠從這部作品中讀出荷馬的《奧德賽》,因為無論是從寫作技巧、故事主題還是人物角色、故事情節(jié)等,《尤利西斯》都與前文本《奧德賽》有不同層次的對應。這是互文性作為一個“術(shù)語”被正式提出約40 年前便已被充分應用的一個廣為人知的典型例子。即使撇開歷史淵源不談,互文性理論也與翻譯活動本身就有著無法抹煞的契合之處?;ノ男岳碚搹娬{(diào)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這里的“文本”在理論提出者克里斯蒂娃(Kristeva)看來,包含世間萬物。世界作為一種無限的文本出現(xiàn),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4]。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性活動[5]。翻譯活動涉及的原作、原作者、原語讀者、譯者、譯作、譯語讀者等諸多方面無一不相互交融地處在一種對話空間中:作品與人的對話,作者與讀者的對話,譯者與原作、原作者的對話,譯者與譯作讀者的對話,等等。翻譯自身就是一種關(guān)聯(lián)性活動,將具有關(guān)聯(lián)性特征的互文性理論應用到翻譯領(lǐng)域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更給翻譯活動增添一個多元的詮釋維度。
互文性理論的獨特性在于強調(diào)文本與文本間相互指涉、滲透、交融,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影響論和語源研究。傳統(tǒng)的影響論單獨地把一個文本與另一個文本簡單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互文性理論則把諸多文本織成一個網(wǎng),使之相互交叉;傳統(tǒng)的語源研究中,研究者為了理解某一文本的意義而論證與之相關(guān)的另一文本為其“淵源”,而互文性理論則注重文本“內(nèi)容組成的過程”,或文本與其他文本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它與翻譯研究中關(guān)注“譯本生成過程”或“對譯本生成產(chǎn)生的影響因素”有異曲同工之處。
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作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的主體,每一位譯者在對原文本進行闡釋、改寫之前,都希望能夠忠實地傳達原作,不僅是語義層面的,更是文化層面的,使譯語讀者產(chǎn)生與原語讀者最大程度的共鳴。然而對于譯者,尤其是文學翻譯者來說,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項困難的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互文障礙。在某一文化體系中,人們“信手拈來”的互文指涉,往往是另一文化體系中知識的“盲區(qū)”。因此,翻譯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互文符號比比皆是的文學作品,對譯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譯者不僅要透徹地理解原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而且必須要對原作者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其生活的時代背景、教育程度、人生經(jīng)歷、寫作風格等等,并且最好是在精神與氣質(zhì)上與原作者有著共通之處。《圍城》譯者杰妮·凱利(Jeanne Kelly)是一名作家、翻譯家,翻譯過多部中國小說;茅國權(quán)(Nathan K.Mao)出生在貴陽省貴州市,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Shippensburg State University 的教授。盡管國內(nèi)翻譯批評家對兩位譯者的《圍城》譯本評價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兩位譯者對英漢兩種語言以及兩種文化都有很好的理解。
在《圍城》中,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旁征博引,用典極其豐富,成為作品語言藝術(shù)方面的顯著特征。而使這部作品家喻戶曉的原因遠不止于此,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蘊、主題立意等帶給人們深刻的啟示。整部作品互文性色彩極其濃厚,不僅表現(xiàn)在微觀層面的造詞遣句方面,也體現(xiàn)在宏觀層面的主題立意等。本文作者已另文從微觀互文性的角度闡釋了《圍城》英譯本,為從互文性角度全面理解該譯本,有必要從宏觀互文性的層面作進一步的分析。
宏觀互文性,是指一部作品在立意手法、藝術(shù)手法、謀篇布局等方面受到其他前文本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的相似或關(guān)聯(lián)[6]。研究者根據(jù)不同的研究目的對此作了不同的分類,美國學者連科(Lemke)將其分為:語類互文性、主題或話題互文性、結(jié)構(gòu)互文性及功能互文性[7]。本文結(jié)合國內(nèi)學者的觀點,將《圍城》英譯本中所體現(xiàn)的宏觀互文性歸結(jié)為以下幾類,并對翻譯策略進行詳細解讀。
互文性的觀點認為,文本的產(chǎn)生基于吸收和轉(zhuǎn)化了其他的文本。原作者或譯者在創(chuàng)作時都會受到前文本的影響并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xiàn)出前文本的印記,無論是在作品主題、情節(jié)還是結(jié)構(gòu)等方面。從互文性角度看,某一文本的主題與其他文本的共通、類似、關(guān)聯(lián)之處稱為主題互文性?!秶恰分械闹黝}互文性體現(xiàn)在書名與人物姓名兩方面。
3.1.1 書名互文解讀
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或多或少地打上時代的烙印,《圍城》也不例外。上世紀40 年代,中國正處在動蕩的抗戰(zhàn)時期,在這個新舊交替的“夾縫時代”,社會充斥諸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大到國家命運、小到個人命運都不穩(wěn)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圍城》孕育而生。雖然作品圍繞愛情這個主題展開,但其創(chuàng)作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講述一個愛情故事,也是表達作者對腐化的社會深深的憂慮與諷刺,更是通過揭露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人們的劣根性或“國民劣根性”而展開的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書名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圍城”一詞存在本土文化與異質(zhì)文化互文現(xiàn)象。在漢語中,“圍城”可用作名詞,指有范圍之處(“城池”);用作詞組,包而圍之;可比喻“約束的婚姻”;或轉(zhuǎn)喻為“個人天地”,寓人與人之間的疏隔;也可轉(zhuǎn)喻為當時閉塞落后的中國社會;還可象征人生無常之困境[8]?!皣恰币辉~在本土文化中蘊含豐富的聯(lián)想意義、文化內(nèi)涵和感情色彩,容易激發(fā)原語讀者的想象??吹竭@個詞,原語讀者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橐?、事業(yè)乃至生活的希望都像是一座“圍城”。而“圍城意識”也貫穿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主人公方鴻漸從上海開始出國留學,回國數(shù)月就離開讓他“失戀加失業(yè)”的上海,來到內(nèi)地三閭大學,然而這個是非窩不能如他所愿,辭職再次返回上海,在報館任職,但這還不是終點,工作加婚姻的不如意再次讓他萌生離開上海去內(nèi)地謀生的想法……幾經(jīng)輾轉(zhuǎn),永不安分、永不滿足——人性中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作者把“圍城”一詞定為書名無疑是巨大的成功,激發(fā)讀者的興趣和想象,引發(fā)讀者與作者同樣的充滿哲理意義的思考:圍城無處不在,人生處處是圍城。
對此,在異質(zhì)文化——法語中有類似的說法,讀者及譯者很容易識別這一互文關(guān)系,因為作者借小說人物給讀者作了“交代”借以點題?!秶恰返谌轮校进櫇u與朋友們聚會吃飯大談婚姻“哲學”時,“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jié)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nèi)的鳥想飛出來……。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保?]不管是“鳥籠”還是“被圍困的城堡”,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給作品畫上點睛之筆,同時又讓讀者對《圍城》有更深刻的理解。
對于具有明顯互文關(guān)系的書名的翻譯,譯者采取直譯的方法。盡管在原語文化中它是一個蘊含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互文指涉,但譯者不能忽略它被用于書名這一最大的事實,對于書名互文符號翻譯,譯者必須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意義,如果譯者采用加注方法對其作進一步的解釋,勢必因為語言繁瑣而失去可讀性。從上文引用的那句“點睛之筆”我們也可以看到,原語作者已經(jīng)給出了翻譯的暗示。在譯入語中,“fortress besieged”幾乎可以與原語達到語義層面和文化層面的功能對等,充分激發(fā)譯語讀者的想象,從而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互文。
3.1.2 人物姓名互文解讀
除了書名之外,作品中人物姓名與前文本也存在互文關(guān)系。對于小說的寫作來說,這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而小說中作者使用人物互文有其深刻的寓意。通常情況下,對于文學作品中人物姓名的翻譯,譯者一般都采取音譯的方法,這也是翻譯實踐中普遍認同的原則。
小說主人公方鴻漸,音譯為“Fang Hungchien”,是唯一貫穿小說始終的人物。方鴻漸的命運一直都沒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出國留學是由于“岳父”的意外安排,賴以謀生的工作自己也無法左右,就連與孫柔嘉的婚姻也是出于形勢所迫,輾轉(zhuǎn)到最后還是失敗。對于小說主人公的人物命運,了解前文本的讀者從他的名字互文里可以大致推測出他的命運?!傍櫇u”一詞出自《易經(jīng)》“漸”卦(家庭生活之卦),此卦都以“鴻漸于……”起興。漢語中“鴻”本義指大雁,“鴻漸”一詞可指鴻鳥飛翔由低處逐漸進于高位。引自前文本的主人公名字與人物命運、小說主題之間是一種暗合的關(guān)系,具備這一互文知識可以幫助讀者更容易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內(nèi)涵,理解小說的人物命運走向。然而這一互文特征在譯入語里可能就要缺失了,為了作品的可讀性,譯者即便識別出這一互文特征,也很難在音譯的名字背后加上與原語文化等同的內(nèi)涵信息。在這一點上,文化層面的對等很難實現(xiàn)。
結(jié)構(gòu)互文性意味著某一文本與前文本在結(jié)構(gòu)上的相同或類似之處?!秶恰返钠陆Y(jié)構(gòu)與上文提到的《易經(jīng)》呈互文關(guān)系?!秶恰返闹饕€索是圍繞主人公方鴻漸的經(jīng)歷展開的,他的經(jīng)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構(gòu)成小說的主要結(jié)構(gòu)。第一階段,方鴻漸從國外留學回到上海,在這個階段他經(jīng)歷了“愛情圍城”;第二階段,離開上海前往內(nèi)地的三閭大學,開始了他的教書生涯,然后經(jīng)歷了“職業(yè)圍城”;第三階段:經(jīng)由香港返回上海,最后經(jīng)歷了“婚姻圍城”。小說的發(fā)展脈絡(luò)、結(jié)構(gòu)布局很清晰。
再來看它與《易經(jīng)》在結(jié)構(gòu)上的互文關(guān)系?!兑捉?jīng)·漸卦》:
初六,鴻漸于干;六二,鴻漸于磐;九三,鴻漸于陸;六四,鴻漸于木;九五,鴻漸于陵;上九,鴻漸于陸[10]。
其中,于干(樹木)、于磐(磐石)對應第一階段乘船從海外回到上海,于陸(平原)對應在上海的經(jīng)歷,于木(樹木)對應在三閭大學的教書經(jīng)歷,于陵(山丘)指涉經(jīng)由香港返回上海——于陸。原語讀者能夠通過小說結(jié)構(gòu)上與前文本的互文指涉關(guān)系,更好地理解主題意蘊,甚至在完成閱讀前就能推測出人物的命運:方鴻漸一路從海外漂至上海,后跋涉到內(nèi)地,再輾轉(zhuǎn)逃回上海。在《易經(jīng)》里,這只鳥先飛在溪邊,后飛到石頭上、陸地上、樹上,最后飛上山頭,飛至“崇高的孤獨”,就像是方鴻漸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但最終心理上仍然是孤獨的,逃不出“圍城”的命運。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即便能夠識別出結(jié)構(gòu)互文,如何在讀者能夠接受的范圍內(nèi)呈現(xiàn)它,對譯者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對《圍城》中結(jié)構(gòu)互文的翻譯,譯者選擇了忽視它,采取直譯的方法。限于譯本的可接受性與可讀性,譯者對于結(jié)構(gòu)互文的處理常常陷入無法言說的遺憾:若在文中加注釋闡釋說明,則有“過分翻譯”之嫌,為忠實地傳達原作,譯者往往選擇忽視它。
在這一點上,原語讀者與譯語讀者的反應無法達到對等。
通過對《圍城》中宏觀互文性特征的解讀及翻譯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處理文學作品中的宏觀互文性特征時,考慮到譯本的可接受性與可讀性,譯者往往受到很大的束縛,遠沒有處理微觀互文性特征的自由度大。可采用的翻譯方法主要以直譯、音譯為主,受到很大的限制。雖然宏觀互文性特征對翻譯的影響不大(小于微觀互文性特征對翻譯的影響),但對于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意蘊、文化內(nèi)涵、寫作手法等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在詞、句等微觀層面能夠?qū)崿F(xiàn)最大程度的對等,但若在譯入語中不能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文化對等,對于翻譯及譯者來說,也是很大的遺憾。另外,筆者需要強調(diào)的是,文章中引經(jīng)據(jù)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溯其“來源”,這有悖于互文性理論的著眼點。互文性理論真正關(guān)注的是文本生成的過程、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同樣,本文分析的“意義”是開放的,旨在嘗試為文本翻譯解讀提供可闡釋的可能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是互文性理論本身的要義所在。
[1] Kristeva J.The Kristeva Reader[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37.
[2] Hatim B,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20.
[3] 辛斌.語篇互文性的語用分析[J].外語研究,2000(3):14-16.
[4]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J].外國文學,1996(1):72-78.
[5] 秦文華.在翻譯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間——從互文性角度談翻譯[J].外國語,2002(2):53-58.
[6] 陳蓮潔.從主題互文鏈和副文本互文性解讀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48-54.
[7] Lemke J L.Ideology,Intertextuality,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C]∥Benson J D,Greaves W S.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Volume 1.Norwood: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275.
[8] 陳明華.《圍城》:人類命運的寓言[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7.
[9] 錢鐘書.圍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100.
[10] 李安綱.心解易經(jīng)[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