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多
(黑龍江大學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人口老齡化宏觀經濟效應預測
王云多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
通過將勞動供給、人力資本投資和產出視為內生變量,預測2050年前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人力資本投資和產出的短期和長期經濟影響。預測結果表明,受產業(yè)機構升級和知識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的影響,年輕人更傾向于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由此導致短期內勞動供給減少,產出下降,老齡化經濟成本提高,但從長期來看,未來社會可提供更多熟練勞動力,這將提高產出水平,降低老齡化經濟成本。[關鍵詞]
老齡化; 經濟效應; 預測一、研究背景及相關問題研究評述
近年來,受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影響,中國人口老齡化呈加劇趨勢,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重已達8.9%,而據世界銀行預測,2030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將增加到16.2%,預計2050年這一比例將高達24.7%。暫不考慮這一預測的科學性如何,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且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下降,這勢必影響勞動供給,導致勞動供給減少,工資率和利率上漲,此外,老年撫養(yǎng)比上升將導致國民儲蓄下降,進而影響社會產出,給經濟發(fā)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彌補老齡化過程中勞動供給減少給經濟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考慮如下幾個問題:首先,鑒于人力資本收益是未來收入的貼現,受產業(yè)機構升級和知識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的影響,年輕人更傾向于在教育上投入更多。其次,由于面臨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實際工資上漲壓力,中年人和老年人勞動參與率可能提高。最后,由于年輕人比老年人受過更多教育,年輕人的工作質量和勞動生產率要高于受過較少教育的老年人,這意味著未來有效工作時間增加。
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視角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多數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不利于經濟發(fā)展
,他們的研究指出,從長遠發(fā)展角度看,由于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供給減少,將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盡管中國人口老齡化在日益加劇,但應該區(qū)別對待,由于人口紅利的存在,短期內經濟仍可維持較快增長。為了緩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不利影響,Fourgere 和Merette,Sadahird 和 Shimasawa,王林,田永坡等學者研究指出,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可減輕人口老齡化的負面經濟影響,但他們在分析中將人力資本視為外生變量,沒有考慮人力資本內生決定問題。都陽和張學敏等研究指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除了應提高勞動力素質, 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外,還應采取延遲退休政策。盡管上述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已有的研究忽視了人口老齡化對工作時間和人力資本形成時間分配的影響。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探索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和人力資本投資時間配置的影響,研究考慮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假定時間分配外生決定,另一種情況假定時間分配內生決定,分別研究兩種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和人力資本投資的短期和長期影響,進一步研究對產出的間接影響。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通過對比兩種情況可分離勞動供給和人力資本投資內生決定對產出的貢獻,特別是第二種情況將分析人口老齡化何種程度上影響勞動供給和人力資本投資決定。
本文結構設定如下:第二部分是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人力資本與產出影響的模型分析。第三部分是參數設定及模擬檢驗。第四部分是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二、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人力資本與產出影響的模型分析
假定存在一個完全競爭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沒有對外貿易,沒有資本和勞務輸出和輸入,企業(y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生產一種產品,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所用生產要素按其邊際生產力付酬。家庭消費產品和服務,提供勞動,享受閑暇,設定家庭跨期效用函數中消費和閑暇替代彈性固定,家庭需要在工作、教育和閑暇之間分配時間,以實現家庭效用最大化,花在教育上的時間視為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積累既能提高有效勞動供給,也能提高生活質量,設定家庭效用函數形式如下(見式(1)):
(1)
式(1)被稱為相對風險規(guī)避系數不變的效用函數,C
和L
分別代表家庭消費和閑暇支出,這一效用函數的相對風險規(guī)避系數為θ
,與C
無關,θ
也決定了家庭在不同時期轉換消費的愿望:θ
越小,隨著消費的上升,邊際效用下降越慢,因此,家庭也就越愿意允許其消費隨時間變動。σ
代表跨期替代彈性的倒數,設定0<θ
<∞,0<σ
<∞,φ
代表閑暇在家庭偏好中的相對權重,參照Becker和Heckman有關閑暇的規(guī)定,設定閑暇既考慮了時間分配的質量,也考慮了時間分配的數量,即L
=lh
,其中l
代表閑暇,h
代表人力資本。假定人力資本生產為線性,隨教育和培訓時間投入呈遞減趨勢增長,參照Lucas研究中所用人力資本函數設定如下(見式(2)):(2)
式(2)中,β
代表生產參數,γ
和ψ
分別代表分給教育的時間和已有人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生產的貢獻,令β
>0,0<γ
<1,δ
>0,ψ
>0,z
代表分配給人力資本生產的時間份額,E
代表隨年齡變化的工齡外生變量,δ
代表人力資本折舊率。 假定每一家庭被賦予1單位時間,在閑暇(l
)、人力資本生產(z
)和參與市場性勞動(L
)之間分配(見式(3))。l
+z
+L
=1(3)
假定政府對資本和勞動收入征稅,也對轉移支付和私人消費支出征稅。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例如健康、護理和教育等),政府的一部分稅收通過轉移支付形式給家庭,政府通過發(fā)行債券實現預算平衡。假定采取現收現付的養(yǎng)老金制度,即當前退休者養(yǎng)老金支出由當前工作者養(yǎng)老保險繳費籌集,因此,在三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供求均衡的條件為:
Y
=C
+I
+G
(4)
式(4)中,Y
代表總供給,C
代表消費需求,I
代表投資需求,G
代表政府購買支出。三、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人力資本與產出影響的模擬檢驗
本文設定存在一個初始穩(wěn)態(tài)均衡,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考慮將人口老齡化施加給初始穩(wěn)態(tài),預測人口老齡化導致的2015年至2050年我國產出的變化,假定2050年后出生率逐漸回到自然替代水平。
(一)初始穩(wěn)態(tài)時間分配
圖1 初始穩(wěn)態(tài)時間分配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近年來我國各年齡段人口就業(yè)時間、閑暇時間和教育或在職培訓時間(人力資本投資時間)分配情況,圖1設定了初始穩(wěn)態(tài)下不同年齡人口的時間分配。如圖1所示,以4年為一個年齡段,就時間分配比例而言,16~19歲年齡段年輕人就業(yè)時間占0.38,閑暇時間占0.32,人力資本投資時間占0.3,隨著年齡提高,以減少閑暇時間為代價,人力資本投資時間比例迅速上升,在20~23歲年齡段,人力資本投資時間增加到0.37,就業(yè)時間也穩(wěn)步增加到0.42,而閑暇時間減少到0.21,降到了谷底。此后,隨著年齡進一步增長,閑暇時間所占比例開始增加,就業(yè)時間所占比例仍穩(wěn)步增長,而人力資本投資時間所占比例急劇減少,在24~27歲年齡段,閑暇時間所占比例增加到0.36,就業(yè)時間所占比例增加到0.46,人力資本投資時間所占比例減少到0.18。此后,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在達到退休年齡前,就業(yè)時間所占比例基本維持在0.46左右,而閑暇所占時間比例在28~31歲年齡段后達到最大,占到了0.52,就業(yè)時間占到0.47左右,人力資本投資時間幾乎為零,個人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工作和閑暇,這說明這一年齡段后的人口接受教育的很少,更多的人選擇工作,盡管個人可能花一些時間用于培訓,一年中用于培訓的時間仍很少。在48~51歲年齡段后,用于閑暇的時間逐漸增加,用于工作的時間逐漸減少,最后轉變?yōu)榱恪?/p>
(二)參數設定
本文將消費和閑暇的替代彈性設定為0.5,人力資本技術彈性設定為0.7,已經獲得的人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生產的彈性為1,產品中資本貢獻份額為0.33。參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12年相關數據,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9470.10億元,中央和地方公共教育支出共21242.1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教育經費支出為1101.46億元,地方財政教育經費支出為20140.64億元。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為7245.1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醫(yī)療經費支出為74.29億元,地方財政醫(yī)療經費支出為7170.82億元,中央財政債務余額為77565.70億元。參照我國養(yǎng)老保險替代率現狀,將養(yǎng)老金替代率設定為60%。其他參數的選擇基于2013年公布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據計算,其中利息率由我國金融機構短期貸款平均利率代表,消費率稅率由我國政府消費稅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代表,資本折舊率由固定資產折舊率代表,由于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數據未公布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僅公布了2007年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表,分別是農林牧漁業(yè)、采礦業(yè),食品、飲料制造及煙草制品業(yè),紡織、服裝及皮革產品制造業(yè),其他制造業(yè),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煉焦、燃氣及石油加工業(yè),化學工業(y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金屬產品制造業(yè),機械設備制造業(yè),建筑業(yè),運輸倉儲郵政、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yè),批發(fā)零售貿易、住宿和餐飲業(yè),房地產業(y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金融業(yè),其他服務業(yè)等17個產業(yè)固定資產折舊率,本文取17個產業(yè)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平均值(0.055)近似代表資本折舊率。個人所得稅率由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代表,消費率稅率由消費稅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代表,資本收入稅率由企業(yè)所得稅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代表。
(三)模擬檢驗
為了預測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人力資本投資的短期和長期影響,以及對產出的間接影響,本文將上述初始穩(wěn)態(tài)時間分配數據和標準化人力資本函數的參數用于模擬2015—2050年時間分配外生決定和內生決定時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影響(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外生時間情況下,由于時間分配外生決定(即工作和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改變不影響個人勞動供給和教育決策),人口老齡化加劇會顯著降低生產能力和國民儲蓄水平。就人口老齡化對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而言,人口老齡化導致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在2015年后開始下降,在2015年到2050年之間,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下降7%,導致2015年至2050年國民儲蓄顯著下降近8%。人口老齡化也導致資本深化,資本勞動比由2015年的16.5%增加到2050年的43.1%。此外,人口老齡化也導致2015年后實際工資顯著增加,以彌補工人的相對缺乏,在2015年至2050年間,實際工資不斷提高,增加了近7個百分點。
在內生時間情況下,由于時間分配內生決定(即工作和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改變影響個人勞動供給和教育決策),人口老齡化使年輕人預見到未來較高的實際工資增長率和人力資本收益率。因此,為了將來提供更熟練勞動和獲得更高收入,年輕人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教育投資,結果,通過花費更多時間用于教育,年輕人勞動供給減少,降低了當前生產能力??墒牵S著年輕人走出校園進入工作崗位,最終將減少人口老齡化對生產能力的負面影響,降低人口老齡化經濟成本(見圖2)。在2015—2050年間,與外生時間分配情況下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下降7%相比,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下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約下降1.8%。此外,在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下初始勞動供給增加更穩(wěn)健,對國民儲蓄負面影響更低,一致持續(xù)到2035年。由于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中勞動供給內生決定,通過調整工資和勞動時間分配,勞動力對實際工資壓力的影響也比外生時間分配低很多。
圖2描繪了模擬外生和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產出的長期影響,橫軸代表預測的年份,縱軸代表不同方案中預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初始穩(wěn)態(tài)均衡國內生產總值的偏差百分比。
表1 人口老齡化對重要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外生和內生時間分配)
注:勞動供給說明總工作小時的變化,而有效勞動供給包括勞動力質量。
圖2 不同時間分配方案下人口老齡化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變動趨勢的影響
根據前面的研究可知,外生時間分配假定時間分配決策外生于模型,因此,工作和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改變不影響個人勞動供給和教育決策,根據外生時間分配的結果,沒有人口老齡化的穩(wěn)態(tài)生產能力顯著增加,最后,隨著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漸退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15年開始下降,顯著影響生產能力,在2015年到2050年之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下降7%。
轉向內生時間分配情況,分析表明完全具有遠見和理性預期的年輕人有理由預期由于人口老齡化未來教育升水,因此,為了在中年時提供更熟練勞動,年輕時他們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結果,通過花費更多時間用于教育,年輕人勞動供給減少,降低了初始生產能力,可是,隨著年輕人逐漸步入中年,他們工作更加熟練,勞動收入和熟練勞動供給最終減少了老齡化的成本,結果在2015—2050年間老齡化的長期影響是光滑的,從產出損失方面的成本看上去更便于管理,在2015—2050年間,與外生時間分配情況中下降7%相比,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下降了1.8%。
圖3 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下人力資本技術彈性不同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變動趨勢影響
圖4 內生時間分配情況下跨期替代彈性不同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變動趨勢影響
最后,為了檢驗研究結果的解釋力,本文提供了不同人力資本技術彈性和跨期替代彈性下的敏感度分析,特別是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又用這些參數值上下調整0.1來模擬。圖3和圖4描繪了在這些參數值下人口老齡化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變動趨勢的影響。
如圖3所示,直到2020年,人力資本生產彈性微小變化導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有顯著提高,2020年后,人力資本生產彈性逐漸增加,一個較高(較小)人力資本生產彈性顯示了一個較高(較低)長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從2020年上下0.15個百分點上升到2035年上下0.5個百分點。相應的,如圖4所示,一個較低(較高)跨期替代彈性產生一個較高(較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盡管直到2020年這一偏差很小,在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差達到上下0.05個百分點。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和預測了人口老齡化在短期和長期對勞動供給、人力資本投資和產出的宏觀經濟影響。更為特別的是,本文研究了人口擾動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釋勞動供給行為和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本文也研究了有效勞動增加對產出的長期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首先,研究表明,隨著近年來國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導致年輕人短期內投入更多時間用于教育,在長期內可提供更好的熟練勞動。其次,由于短期內花費更多時間用于教育,年輕人勞動供給減少,從而降低了最初的生產能力,增加了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成本,模型分析表明,短期內人口老齡化導致年輕人勞動供給減少,長期內勞動更有效率,工作質量更高,最終將提高社會生產能力,顯著降低人口老齡化的經濟成本。因此,人力資本積累是一個強有力的撫平機制,忽略它必然導致過度高估人口老齡化的成本。再次,近年來可發(fā)現老年人勞動參與率提高,老年人勞動參與率提高可能是受過更多教育的人增加的結果。在知識經濟時代,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yè),受過較多教育的老年勞動力知識和技能有一定市場需求。
強調所有這些是建立在代表性個人完全理性和富有遠見基礎上,年輕人缺少理性有一定風險,以致往往低估未來收入,為了確保年輕人在接受更多教育和加入勞動市場之間做出正確選擇,政策建議如下:
首先,政府應高度重視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并根據市場需求完善教育結構,為經濟發(fā)展提供有效勞動供給,從總量和結構上保證人力資本供給滿足市場需求。其次,制定積極的人口政策,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和勞動就業(yè)政策來應對人口老齡化,使我國經濟保持強有力的增長態(tài)勢。再次,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勞動供給減少,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增長,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經濟增長方式由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和人力資本密集型。此外,適當延遲退休年齡也是增加勞動供給,提高勞動參與率和產出的有效措施。
[責任編輯王治國責任校對王景周]
【經濟與管理】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人口老齡化和城市化雙重約束下養(yǎng)老保險體系可持續(xù)性研究》(批準號:15YJC840037)。[作者簡介]
王云多(1976—),男,內蒙古呼倫貝爾人,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收稿日期]
2013-06-17[中圖分類號]
F2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0-5072(2015)11-00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