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可
(重慶理工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重慶 400054)
社會工程法學說的預設理路與目的困境考辯
馬可
(重慶理工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重慶400054)
摘要:龐德社會學法理學的核心是社會工程法理論,其實質上是一種關注法律在社會整合中的作用與實現(xiàn)途徑的學說,是一種建基于社會利益之上的社會整合理論。該理論被目的一致性預設、法律工具主義取向以及社會利益界分等難題所困擾。社會工程法理論中暗含的社會整合觀,有其困頓之處,也有其合理的一面,至少它試圖引導我們關注不同文明時空下法律的變化的必要性和法律的社會目的。
關鍵詞:社會工程法;預設理路;目的困境
一、引言
將法律視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并類比為一項社會工程是龐德社會學法理學基于法律效用判斷的著名論斷。通過社會控制工具內涵的確立和社會工程概念的提出,龐德為社會法學提出了一個前提性的認識,即法律是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它是通過政治組織社會而強力形成的社會控制形式。在內涵上,法律所涵蓋的法律秩序、審判的權威性規(guī)則體以及司法和行政過程這3種觀念通過“社會控制”在社會學法理學中得到了統(tǒng)一。在這個意義上,龐德批判性地反思了自然法學派將抽象理性所想象的社會理想與歷史法學派將實踐經(jīng)驗的結晶作為法律之判準的不足,并指出了分析法學派只關注純粹的法律事實,只考慮法律律令要素的困頓,進而他討論了作為法律終極權威并構成檢測法律功效之判準的社會利益。至此,龐德的社會學法理學觸及到了最核心的部分,利益的分類和社會利益首要地位的確立為龐德社會學法理學的展開提供了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如果說社會控制理論是龐德社會學法理學的核心部分,那么社會利益就是一切工程類比和控制手段的基礎。因為,社會利益是一切工程的旨歸;是一切控制的目的。就其本質而言,筆者認為,龐德所謂的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理論實質上是通過利益的社會整合理論。
二、社會工程法學說背后的社會整合
龐德社會工程法理論提出的邏輯進路是以文明的演進和法律工具價值的發(fā)揮為起點。他指出,文明社會的發(fā)展必須要實現(xiàn)對兩個方面的持續(xù)控制:一是對外在自然的控制,二是對內在人類本性的控制。人的合作本性是社會得以聚合,形成穩(wěn)定結構的基礎;而吊詭的是人的擴張性或自我主張的本能卻在不斷動搖甚至摧毀這個基礎。社會內部秩序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因為人的內在本性的擴張存在著破壞的危險。因此,為了保衛(wèi)文明,就必須對這些本能實行社會控制。法律作為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方式,目標在于限制人們的本性擴張,協(xié)調不同人之間的欲望矛盾和沖突。為了突出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的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龐德將法律類比為社會工程,他這樣寫到:“社會工程被看作是一個過程、一種活動,而不只是一種知識體系,或是一種固定的建筑秩序。它是一種行為活動,而不是一種數(shù)學公式與機械規(guī)律按照亙古不變的指定方法而自我形成的被動的工具。”[1]149龐德完整地提出了法律作為社會控制主要手段的觀點,并指出其目的是盡可能地建構社會結構和秩序,以最小的阻力和浪費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中人類的利益。龐德關于法律之功能基礎的社會控制和社會工程法理論最精彩的論述見于其《法律哲學導論》一書中,他講到:“我愿意把法律看成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就理解法律這個目的而言……它通過社會控制的方式而不斷擴大對人的需求、需要和欲望進行承認和滿足;對社會利益進行日益廣泛和有效的保護;更徹底和更有效地杜絕浪費并防止人們在享受生活時發(fā)生沖突——總而言之,它是一項日益有效的社會工程。”[2]
筆者認為,龐德的社會法理論中,社會工程最初被視為是機械工程的社會對等物,它的本意是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應用智識,以便在一個價值自由、道德中立的情景中發(fā)現(xiàn)、接近并解決社會問題。龐德將法律類比為一種社會工程,實質上是希冀為科學地解決政治組織社會中的社會問題而采取的一種試錯方法。他的主要目的是以法律為中介或工具,通過適應、改造、調整利益關系,最終實現(xiàn)建構社會秩序。利益的概念和分類在龐德的社會學法理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因為,龐德經(jīng)由利益的選擇和確定而建構起來的法律社會化階段實際上暗含著通過對“社會利益”首要地位的確認而“建構起一種新的具體的特定時空之文明”的社會整合的現(xiàn)實要求。社會的一體化,或者說社會穩(wěn)定秩序的建立,是通過對不同社會利益的調整、協(xié)調和安排促成的。龐德社會工程法理論所欲表達的,在政治組織社會中經(jīng)由社會利益的承認和確立過程,將社會各種要素結合為統(tǒng)一協(xié)調的整體的觀點,是社會整合背后的隱性邏輯。
在這個邏輯中,社會工程的建構或曰社會控制的達致是法律的目的和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的手段就在于承認、確認、實現(xiàn)并保障利益。社會工程就是對矛盾利益協(xié)調的工程,社會控制體系就是限制利益沖突的體系,它希望以最小的阻礙和浪費來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中的人的利益。在利益體系中,龐德盡管也強調個人利益的重要性,但在他看來社會利益較之于個人利益有先天的優(yōu)越性,甚至個人利益的調節(jié)需要社會利益作為中介來完成,正如他所說:“普通法體系是由相互沖突的個人利益間的調節(jié)(adjustments)或妥協(xié)構成的,在其中,我們訴諸于某種社會利益——間或也在公共政策的名義下——來確定一種合理調節(jié)的限度。”[3]這樣,社會整合是借助于法律規(guī)范的整合,以利益的整合為內容實現(xiàn)的。換言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利益成為了利益協(xié)調的終極權威,為了實現(xiàn)社會整合,在這個終極權威面前,個體行為需要相互限制。因此,龐德所強調的社會的內在秩序實質上就是通過規(guī)范整合與利益整合的社會整合,而利益理論就是社會工程法理論與社會整合理論的連接點和中介鏈。由此可見,社會工程法理論實質上是一種經(jīng)由利益的分界和社會利益的優(yōu)位原則來探討法律與社會整合問題的學說,亦即,它實質上是一種透過法律來安排利益層次、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學說。
現(xiàn)在讓我們厘清一下龐德社會控制理論是怎樣解釋經(jīng)由利益而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龐德建立的社會工程法理論是基于這樣兩個預設:一是利益作為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據(jù),是社會工程著力的起點。社會整合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協(xié)調,利益作為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需要首先得以安排。合理地調整和平衡利益之間的相互交織、重疊、沖突,形成多層次的、錯綜復雜而和諧的利益體系,是社會控制的最終歸宿。所謂“合理”之“理”,包括社會或多數(shù)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昂馄健蓖巧鐣鞣N利益關系相互博弈的結果[4]。二是社會關系中存在著所有人都知道并認可的某些共同利益,亦即社會關系中的成員對應予承認和保障的某些“社會利益”達成了共識?;谶@兩個假設,龐德以法律為工具,調整利益關系“工程”,其可行性就落在為維護共同利益而發(fā)揮控制、制約作用的法律規(guī)范之上(當然,還包括宗教、道德等紀律性規(guī)范在內),而社會整合的重要方面正在于此。
至此,可以看出龐德關于社會整合的內在邏輯是:首先,人的內在本性的擴張會提出繁復的利益訴求,不同利益的矛盾沖突有破壞社會內在秩序的危險,因而需要社會控制手段的介入整合分化的社會結構;其次,法律業(yè)已成為社會控制的手段,在道德和宗教的配合之下建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再次,強調法律人必須從經(jīng)驗上去關注在特定時空的文明中究竟哪些利益應當?shù)玫椒沙姓J和保障的問題;復次,指出各種應予承認和保障的利益是法律人選擇和確定何種法律作為社會控制手段的先決條件,牽引出法律的目的問題;最后,將社會利益視為檢測現(xiàn)行法律之社會功效的判準,最終完成通過社會利益的整合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宏大目標。
在目的上,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與利益的社會整合實現(xiàn)了共融。它們都指向良好的社會內部秩序。從邏輯上而言,社會內部秩序是社會整合和社會控制的必然結果。從實現(xiàn)方式上講,諸如法律制度、道德規(guī)范、宗教感化、利益誘導等既是整合的手段,又是控制的手段。龐德至此完成了掩藏在社會工程法理論背后的社會整合理論的鋪設。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工作的完成建立在這樣一個主線之上:利益的分化事實上常常會造成社會沖突和失序,在利益分化的模式中可能并且事實上已經(jīng)造成沖突的地方,社會往往會尋求更一般的整合基礎,弱化并解決利益沖突,其線索就存在于社會系統(tǒng)和結構的最高控制機層中——尤其是存在于關于利益的價值取向的法律規(guī)范之中。因為,“法律的中心任務就在于將不同的角色和機構加以整合,使整個社會得以有效運作”[5]121。
龐德將法律控制社會的形式類比為處理政治組織社會中人類關系事務的社會工程的觀念,深受孔德、涂爾干等人的功能主義社會理論的影響。功能主義者認為,社會系統(tǒng)的功能統(tǒng)一(社會整合)是社會的基本需要以及對控制的需要,或說是通過權力和符號管理來協(xié)調、控制成員的需要是社會結構功能發(fā)揮必須滿足的四種需要之一[6]。涂爾干以社會連帶關系思想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法律功能主義研究范式。在他的理論中,法律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事實,隨著社會團結形式的變化而變化,法律不僅反映社會結構,而且發(fā)揮著社會整合的功能。涂爾干認為,社會整合具有兩種相互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的路徑: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機械團結是在社會有機體沒有分化,集體意識和集體信仰主宰一切,個人意識缺乏的時候,社會成員為共同利益而奮斗的整合形式。而有機團結是在政治組織社會下,社會組織高度依賴、個體差異拉大的情況下為個人利益而協(xié)作的整合形式。人類社會正是遵循這兩個整合路徑而進化的,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有機整合逐漸成為社會整合的主導類型,但它并不能完全排斥和替代機械整合的功能。正如他所說:“這種社會類型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絕對純粹的,同樣,有機團結從來也不是獨立自存的,但我們至少可以說,這種類型逐漸脫離了混沌狀態(tài),逐漸展露出自身的優(yōu)勢。”[7]167
在龐德理論中,功能主義理論被置于方法論的重要地位。以這種方法論范式,龐德從法的功能出發(fā)將其看做一個從屬的社會現(xiàn)象來研究,并在達致法之目的的努力中強調利益在社會進步中的潤滑作用。與涂爾干不同的是,龐德僅注意到了涂爾干所謂的共同利益的整合,而忽視了利益主體多元才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要利益形態(tài)表征。龐德還受到了索羅金文化整合理論的深刻影響,如他所說:“索羅金所關注的乃是‘經(jīng)由整合的文化的基本類型’的變化與作用方式。繼馬科斯·韋伯之后,索羅金把文化視作是‘所有由兩人或多人在彼此互動或限制彼此行為的過程中采取的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或修正而成的東西的總匯?!髁_金幾乎沒有論及法律,即使論及,也只是附帶之論。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社會學法理學,尤其是其有關利益的理論,完全可以建立在索羅金的理論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建構出一種有關調整這些條件的理論?!盵5]128索羅金所謂的文化整合在內容上就是與規(guī)范整合相互補的社會整合的一個重要面向。索羅金的文化整合理論所要回答的是如何在混雜的、可供選擇的文化類型中進行一體化的整合,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功能一致的文化組合體。如環(huán)境法的設計應當指向環(huán)境法律制度,通過不同研究者對制度的設計意圖、態(tài)度、傾向、價值、目標的相互作用,融入制度設計中[8]。而龐德以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內使人們的行動符合利益分配和地位的需要為判準,依憑特定時空文明,注重利益分析和考量,達到社會整合的目標。在這種意義上,龐德與索羅金都是社會整合的追求者,他們的區(qū)別僅是方法和標準不同而已。
三、社會工程法學說的理論困境
我們可以清晰地洞見到龐德社會工程法理論的內在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乃是他對各種利益所做的框架性建構,并且為法律未來發(fā)展方向提供了最高判準。結合龐德所處的時代來看,這個理論無疑是符合當時社會改革的需要的,并且成為了法律社會化最為明顯的風向標。但是,該理論仍然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和批判。
首先,關于目的一致性的假設將遭遇社會理論所力圖避免的目的論陷阱。其一,依據(jù)龐德社會控制理論,法律的存在理由只能由其在功能上維持的社會秩序或系統(tǒng)整體來解釋。由此觀之,龐德事實上離錯誤的目的論只差一小步:假定社會整合是社會存在的基本需求,然后再根據(jù)這種需要來分析法律。這種目的論恰恰是功能主義社會理論所要避免的。涂爾干曾指出:“斷言所有系統(tǒng)都是有目的以及斷言維持系統(tǒng)的需求導致了系統(tǒng)各個部分的存在是危險的。”——盡管其常常搖擺于他所希望避免的陷阱邊緣[7]160。龐德的關于社會整合目的的假設很容易變成一種意識形態(tài)化的信念,即高度的整合對于文明社會的維繼是必須的。但實際上社會整合的層次和程度卻是各不相同的,社會整合的目的背后必然有一些更有吸引力的話題,如對不同社會系統(tǒng)而言,不同的層次在法律條件下怎樣實現(xiàn)整合,以及整合的程度等一些問題卻是需要經(jīng)驗事實來證明的。申言之,對于高度分化的社會而言,這種目的一致性的分析方法是極為呆板的。例如在環(huán)境法律制度設計中,“環(huán)境法認為人是一種多層面、多維度、復雜、豐富的存在,人類的活動絕對不能被化約為消費這么一種單一的活動,絕對不能以這樣一種單一的物質性活動抹煞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性活動,也不能將其中抽繹出的原則神圣化,并將其作為指導人類其他活動的標準、規(guī)范或作為解釋人類其他活動意義的依據(jù)”[9]。事實上,社會學法理學所專注的法律正在經(jīng)歷著從關注抽象的個人意志向關注具體的個人生活的轉變,這種轉變構成了關于現(xiàn)代政治組織社會下文明的理想圖景的基本前提。而吊詭的是,目的一致性的假定卻在背道而馳。龐德所強調的通過利益的社會整合,忽視了社會利益沖突,并不能合理地解釋社會變遷的過程與其間的核心問題。
其次,在法律觀上客觀強調法律目的與社會目的一致性將走向法律工具主義的誤區(qū)。龐德提出法律的目的問題的本意是解決法律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性問題,即實現(xiàn)法律與變化的社會的同步。他將法律的目的設置為“以最小的犧牲,滿足社會全體的最大欲望”,社會作為一套明確完整的目標系統(tǒng),需要法律作為促成以及維護這個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這里有一種工具主義的傾向。換言之,法律目的與社會目的需要保持一致。此外,龐德也將這種工具主義用于闡述法律與文明的關系中。他說:“對過去來說,法律是文明的一種產物;對現(xiàn)在來說,法律是維系文明的一種工具;對未來來說,法律是增進文明的手段。”[10]此處,龐德的法律工具主義傾向與其在《法律史解釋》的開篇闡釋的“法律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性的矛盾是法理學的基本命題”的基本判斷相悖,因為法律工具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過于強調法律的變化性而忽視其穩(wěn)定性的傾向。可見,他的理論要求根據(jù)確定的目的來評判法律,認為法律是由其對社會需要、主張和利益的適應性來證成的工具主義基調,遮蔽了法律獨立與自治的一面,這與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馳。因為,它一方面引導人們注意把知識吸收到法律之中來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事實,另一方面卻將知識化約為行動的工具。
最后,社會利益的界分難題及其可能惡果減損了龐德基于社會利益的社會整合觀的合理性。在這里,首當其沖的問題是社會利益的界定問題,以及作為前提的“什么是社會”的認識問題。我們并不能根據(jù)“社會”這個詞語所代表的實體的普遍性來判斷“社會”有著所有的人都知道并認可的某些具體利益,并且社會關系中的成員對應予承認和保障的某些“社會利益”達成了共識;更不能依此作出在規(guī)范有序的社會中存在這樣一條共同承認的準則:在“社會利益”與自我利益之間存在緊張關系時,普遍的道德準則是讓自我利益服從于這種“社會利益”,或者受這種社會利益的制約。因為,此刻的“社會利益”已經(jīng)轉變成一種外部強加給“一個并不存在共識的目的而只具有個人目的的社會秩序”[11]。在高度分化和多元的社會中,社會的主要特征不是一致和穩(wěn)定,而是多樣性和沖突。因此,我們不能把法律視為一種超脫于利益之外去解決利益間沖突而發(fā)揮功能的工具。詳言之,龐德經(jīng)由社會利益優(yōu)位理念確立的社會工程法理論很可能演變成立法的指導思想,那些體現(xiàn)個人自由、獨立與差異目標追求的規(guī)則會被各種旨在實現(xiàn)和保障“社會利益”的規(guī)則取代,個人自由與獨立因此將會陷入種種不正當?shù)南拗浦?。更為可怕的是,法律可能淪為部分人假借“社會利益”之名謀求特權、侵損個人利益的工具。這樣一來,所謂的“社會利益”也就演變?yōu)榉瓷鐣睦媪恕?/p>
四、理論困境背后的啟示——代結語
龐德的社會工程法理論中暗含的社會整合觀,有其困頓之處,也有其合理的一面,至少它試圖引導我們關注不同文明時空下法律的變化的必要性和法律的社會目的、社會基礎、社會作用和社會功效,而不是空談“理性”或“歷史經(jīng)驗”。
第一,社會整合是社會的基本需求的預設是必要的。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將價值觀、宗教信仰、語言、利益觀念等文化模式內化到人格系統(tǒng),進而制約其需求結構是文明得以進步,人性得以解放的重要步驟。通過這個過程,利益分化開始加劇,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利益從平均、依賴、穩(wěn)定逐漸轉向多極、獨立、多變,文明正是在利益變化中螺旋式地增進著。在涉及眾多角色和訴求的社會系統(tǒng)中,通過社會控制機制消除破壞性的緊張關系,是越軌行為回歸正軌時社會均衡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更是文明演進的前提條件。正如龐德所言:“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了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1]76。但是,通過法律的社會整合需要謹防陷入目的論的誤區(qū),進而把法律曲解為實現(xiàn)社會整體功能一致、利益一致的粗暴工具。
第二,認識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對由此產生的矛盾保持警惕,加以控制。個人的欲求是無限的,與滿足欲求手段的有限性相沖突,引發(fā)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必須通過社會控制手段將其納入秩序的框架中。這樣,社會控制就不僅是文明延續(xù)的前提,還具有為最大多數(shù)人做最多的事情的工程學價值。龐德的社會控制理論認識到了這個矛盾的存在卻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的社會性和個體主張同等重要或者在具體的選擇中有不同的答案,過于偏向任何一方都會阻礙文明的演進。因此,調整好二者的關系,使社會主體和諸類利益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同樣是文明的任務,是作為社會控制的法律的目的。
第三,龐德社會工程法理論所包含的“凡是對特定法律目的的理想圖景有用的和有效的法律就是具有‘真理’性質的法律”這一實用主義法律信條忽視了對法律自身性質的追問。完整的關注社會具體實在的法律應當包含從法律性質的角度出發(fā)對法律功效的解釋的內容,特別是要在法律人中建立起“根據(jù)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而建構起來的特定時空之文明的法律先決條件、有關法律目的的理想圖景以及他們據(jù)以建構這些東西的意識形態(tài)前提進行批判的維度”[12]。更為根本的是,我們必須開始關注法律秩序的建立和法律的功效的最終判準問題,如果我們僅僅止步于法律秩序的構建,而忽視對法律秩序的性質和判斷標準的思考,那么我們所建立起來的秩序很可能是披著法律外衣的威權秩序。
[1]龐德.法律史解釋[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76-149.
[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47.
[3]POUNDR.Jurisprudence(vol.III)[M].St.Paul:WestPublishingCo.,1959:270.
[4]黃偉力.論法律推理中的主體因素——兼談法律邏輯學的研究視角[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9):8.
[5]MILOVANOVICD.APrimerintheSociologyofLaw[M].NY:HarrowandHeston,1994:121-128.
[6]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25.
[7]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160-167.
[8]杜輝.環(huán)境法范式變革的哲學思辨[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21.
[9]秦鵬.論環(huán)境法發(fā)展觀的價值維度——面向消費主義的批判與超越[J].現(xiàn)代法學,2008(7):67-68.
[10]鄧正來.社會學法理學中的“社會”神——龐德法律理論的研究和批判[J].中外法學,2003(3):257-286.
[11]龐德.法理學:第1卷[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57-558.
[12]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9.
(責任編輯何培育)
收稿日期:2015-03-1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理論與實踐”(14JJD820009)
作者簡介:馬可(1977—),女,重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理學、知識產權法。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8.011
中圖分類號:D9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425(2015)08-0067-05
PredicamentAnalysisonAssumptionsandFunctionof
SocialEngineeringLawTheory
MAKe
(IntellectualPropertyCollege,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Chongqing400054,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engineering law theory is the core of Pound’s 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 Its role is essentially a legal interest i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It is a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which is beyond the social interest. The difficulty of the theory lies in the unity of purpose presets,the orientation of legal instrumentalism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interest. Also,the social engineering law theory implying the point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is reasonable in a perspective that it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law change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law.
Key words:social engineering law; assumptions; difficulty of function
引用格式:馬可.社會工程法學說的預設理路與目的困境考辯[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8):67-71.
Citationformat:MAKe.PredicamentAnalysisonAssumptionsandFunctionofSocialEngineeringLawTheory[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8):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