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慶
(吉林警察學院 偵查系,長春130117)
探析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
韓寶慶
(吉林警察學院 偵查系,長春130117)
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追求法律內部的協調、統一,并可以促進觀念的一致性。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是理念與技術的結合,貫穿于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能夠指引主流價值觀念的進步。為充分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應當將無罪推定原則寫入憲法,同時應引入沉默權規(guī)則、確立疑罪從無原則及改革審前羈押程序。
無罪推定;立法一致性;刑事訴訟權利
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雖然對原法第12條的條文表述未作任何修改,但卻增加了第49條,明確了證明責任的分配,并將原法第46條改為修訂后的第53條,確定了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這兩處修改都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然而,無罪推定原則目前在我國尚缺乏立法一致性,亟待完善。
1.1 無罪推定原則立法一致性的基本內涵
無罪推定原則是重要的刑事訴訟原則,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并被許多國家規(guī)定于本國法律之中。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是否規(guī)定了無罪推定原則,存在爭議。在《刑事訴訟法》修訂前,第12條常被視作我國關于無罪推定原則的規(guī)定,但該條文存在的漏洞較多。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有觀點認為我國并未真正規(guī)定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法》的修訂討論中,曾有學者建議規(guī)定如下條文:“在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生效裁判確定有罪以前,任何人應當被推定為無罪。”[1]但經修訂后的最終文本,卻并未對第12條作出任何改動。盡管如此,筆者仍然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無罪推定原則,“但是體現該原則的規(guī)定卻不限于第12條”[2]。
上述提及的第49條和第53條同樣是關于無罪推定原則的規(guī)定。所以,無罪推定原則的法定化是通過多個條文規(guī)定共同實現的。為全面貫徹無罪推定原則所倡導的精神,在立法上需要以無罪推定原則為基本原則,使法律整體上形成統一的、沒有違背基本原則之條文的總體狀態(tài),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便是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無罪推定原則是一項法律原則,在法律文件內能夠直接規(guī)定一項原則的條文往往僅限于固定的幾條。除此之外,在刑事訴訟法的整部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中,一些看似無關的條文實質上是違背無罪推定原則的,這些條文如何逐步達成統一,是立法工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在法律的執(zhí)行過程,雖然不等同于立法工作,但卻對立法工作有相當的影響作用,執(zhí)法過程中能夠堅持無罪推定原則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希望一蹴而就。當下應當明確的,經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所增加的第49條和改動的第53條便是對實現我國無罪推定原則立法一致性的推動,但這項工作還遠未完成,立法多處存在與無罪推定原則不相統一的條文。
1.2 無罪推定原則立法一致性與觀念一致性的關系
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旨在追求法律內部的協調統一,而立法的一致性并不等同于觀念的一致性。無罪推定原則的觀念一致性,是指社會普通認同無罪推定原則,在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法官的司法裁判中,對待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都應當秉持無罪推定原則。在未經法官宣判前,人們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態(tài)度不應當充斥過多的感情因素與主觀因素。我國擁有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某些封建法律傳統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民眾生活和法律活動。在我國的法律傳統中,有罪推定的思想一直延續(xù)至今,且很難加以根本清除。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與觀念一致性難以同步發(fā)展。有罪推定的思維體現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新聞報道中,就滲透著大量的有罪推定思維。在我國,大部分刑事案件的新聞報道都不自覺地將犯罪嫌疑人設定為真正的犯罪人,凡是以犯罪嫌疑人面目出現在媒體面前的,都是罪大惡極的人。對于為自己爭取訴訟權利的犯罪嫌疑人,新聞報道多以認罪態(tài)度不好來對待,似乎媒體已經充當了法官的角色,在庭審尚未結束時,媒體已經對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判決。盡管近年來冤假錯案也大量地出現在各種新聞中,可媒體似乎并未正視這一事實。一些冤家錯案的產生甚至與媒體的煽動大有關系,但傳統思維的影響讓媒體并未真正意識到自己應當負有的責任。
理論上講,在立法一致性尚未完成的情況下,社會觀念應形成對無罪推定原則的高度認可并有力踐行之。但反觀現實,正好相反,目前我國尚未完成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工作,即便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無罪推定原則觀念一致性的實現也面臨諸多困難。但能否以社會觀念的不支持為由而停滯無罪推定原則立法一致性的推進工作呢?顯然不能。法律在得到社會支持的前提下固然能夠得到有效實施,但面對明顯偏差的社會觀念,法制建設也不能輕易放棄對法律精神與法律價值的追求。此時,需要通過規(guī)范、確定的法律來指引社會觀念向正確方向發(fā)展。因此,對于無罪推定原則而言,立法一致性可以有效推動觀念一致性的發(fā)展。通過法律確立無罪推定原則,指引社會全面認同并踐行無罪推定原則。
2.1 理念與技術的結合
無罪推定原則首先是作為一種理念而存在的,但其又不限于理念。如果僅有理念中的無罪推定原則,該原則便是空洞的。法律所規(guī)定的無罪推定原則是包含一定立法技術的,這些立法技術的運用使無罪推定原則能夠被實際操作。無罪推定原則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地位及效果有所不同,“前者將其作為審判階段的證明規(guī)則,后者則以無罪推定的證據法內涵為基礎,充分挖掘其程序法意義,將其塑造為具有多重法律效果的人權原則?!保?]在我國,為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應當注重對立法技術的研究,使無罪推定原則在司法活動中能夠得以實際操作。當然,對無罪推定原則的理念彰顯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在具體實施上,大致可以分為理念、制度、技術這三個層面。理念層面的建設主要在于樹立正確的法治思維,堅持法律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行制度建設,而制度建設到了更深的狀態(tài)下,則需要立法技術的不斷細致與完善。法制建設的過程雖應有此不同層面的逐步操作,但也并非在一個層面內完全不顧其他內容的建設。事實上,無論是理念、制度、還是技術,它們三者也都是相輔相成的。具體到無罪推定原則而言,理念的樹立能夠有效推動制度性建設和立法完善,而通過立法技術的不斷“雕刻”,也可以使制度得以有效運行,從而增強社會對該原則的認同感,進而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
2.2 始終貫穿于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無罪推定原則應當作為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而作為基本原則就應始終貫穿于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無罪推定原則不僅體現在法官的審判過程中,在其他訴訟階段也應有所體現。例如,在審判前對犯罪嫌疑人的羈押問題上,如果要充分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那么對我國當前刑事強制措施相關規(guī)定的合理性,就應加以重新審視。另外,即便在審判過程內部,所有環(huán)節(jié)也應是與無罪推定原則高度統一。例如,排除合理懷疑規(guī)則便是證明標準中能夠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規(guī)則,而此前我國并未明確規(guī)定此規(guī)則,這不僅使“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表述缺乏可操作性,也使相關條文本身無法有效貫徹無罪推定原則。值得慶幸的是,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彌補了這一立法缺陷。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不僅僅只追求在法律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一個原則的存在,如果僅有該條文,無罪推定原則也僅是形式上得以存在。無罪推定原則并不是一個標簽,而是可以指導形式訴訟活動的準則。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狀態(tài)體現的是法律內部邏輯性的統一,即在刑事訴訟法中,所有條文都堅持無罪推定原則。由立法一致性所帶動,在實踐操作中,無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違背基本原則的限制。立法雖是僵硬的,但人運用法律的過程無法翻越法律本身所能包含的涵義。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會約束人們,在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遵守相應的規(guī)定。
2.3 能夠指引主流價值觀念的進步
無罪推定原則應當在指引社會觀念向合理方向發(fā)展的過程中有所作為,其立法一致性應當能夠有效促進其觀念一致性。社會觀念反映了社會的價值取向,在特定的背景下,社會中存在主流價值取向及主流價值觀念,這種主流價值取向及主流價值觀念會受到多數社會民眾的認可。同時,民眾的認可又能夠促進主流價值觀念的廣泛傳播。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要求在多部法律中都實際規(guī)定該原則。如此,其指引主流價值觀念進步的力度便會進一步得以增強。因為不同部門的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領域有所不同,在作用的發(fā)揮上也各有差異。通過多領域的調節(jié),可以使無罪推定原則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進而能夠有效指引主流價值觀念的進步。社會民眾是否具有法律思維方式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標準,民眾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并非易事,對于法律法規(guī)內容的熟知固然重要,但僅知內容而無法領會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便不能算作真正具備了法律思維。法律的內涵及精神眾多,無罪推定的思維是重要一環(huán),通過推動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可以讓民眾更好的領會法律的精神,認識到法律也具有保護功能。法律思維方式在社會民眾中的普遍具備無疑可以增強社會主流價值的理性因素,這是一種潛在的國民素質的提高。
3.1 無罪推定原則入憲法
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不能忽視對原則理念的彰顯,在沒有憲法訴訟的我國,憲法的作用主要在于確定國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刑事訴訟法向來被稱作“小憲法”,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理應寫入憲法。近期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在新形勢下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提供了指導方向。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huán)便是依憲治國,樹立憲法權威。全會決定將每年的12月4日作為國家憲法日,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憲法的重視程度,憲法的作用無疑會在我國不斷得以提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其中應規(guī)定公民的基本權利。無罪推定原則被規(guī)定于憲法,其不僅應被當作國家機關的工作準則,也應被當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延伸性規(guī)則,即任何公民在未經法官作出有罪判決前,都享有一個無罪公民應享有的權利與自由。“將無罪推定原則納入到《憲法》中,根本目的還是要將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基本人權的原則納入國家根本大法,體現其對人權的尊重?!保?]一個國家對待犯罪嫌疑人的態(tài)度體現著這個國家法治文明的程度,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國家處于絕對強勢的地位,也擁有同樣強勢的權力。在此背景下,能夠克制自身權力行使的國家及司法機關,會更加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將無罪推定原則轉化為公民基本權利,也會使公民能夠更加安心地生活于社會之中。
3.2 沉默權的引入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沉默權是否應當引入我國,歷來爭議極大。從官方的態(tài)度看,立法者似乎并不支持在我國確立沉默權規(guī)則。經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此方面也未邁出實質性步伐。部分學者認為,沉默權屬于西方資產階級的公民權利,因此不應當引入我國。筆者認為,對于一項法律制度而言,不應當簡單地討論“姓資姓社”,而應按照有利于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標準,凡是有益的制度都應當借鑒。沉默權至今未能引入我國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偵查機關方面的掣肘,因為沉默權規(guī)則的確立會加大偵查的難度。從倫理角度看,強迫自證其罪有悖人性。而從法律角度看,沉默權的確立是對無罪推定原則的有力貫徹。當然,反對沉默權的學者對沉默權所存在弊端的解析,也不無道理。沉默權的引入也應充分考量其適應我國法制環(huán)境的可行性。綜上,宜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如下類似條款:“任何人在面對任何刑事指控時,有權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除非特別情況,他有權保持沉默,追訴機關和法庭并不得由此作出對他不利的判斷和處理?!保?]
3.3 疑罪從無的確立
無罪推定與疑罪從無是兩個既有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法律原則,疑罪從無的確立是無罪推定原則立法一致性的必然要求。疑罪從無還引申出另一原則,即罪重罪輕存疑時從輕的原則??傮w而言,“如果現有證據既不能證實被追訴的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訴被告人實施了被追訴犯罪行為的嫌疑,根據無罪推定原則,應當作出無罪判決;如果控方提出的證據確定足以證實被告人有罪,但是無法確定罪重罪輕時,應當作出罪輕判決?!保?]審視我國目前的立法,對于后者——罪重罪輕存疑時從輕原則,還未作過規(guī)定。為彌補這一漏洞,在將來的《刑事訴訟法》修訂中,應當確立這一原則。而對于前者——疑罪從無原則,我國法律已經明確規(guī)定,具體條文見于《刑事訴訟法》第195條第3項。雖然如此,對此條款的適用,司法實踐中仍然有違背無罪推定原則的情況存在。在法院因證據不足而宣布被告人無罪后,如果發(fā)現新的證據——按照目前我國通行的做法——可以再次起訴。問題在于,一個已經生效的判決,即便發(fā)現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原被告人有罪,那也應當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實行再審,但實踐中卻為何在不撤銷原判決的情況下,直接提起訴訟呢?顯然這是對于原無罪判決的輕視,實質上是否認原無罪判決的有效性。這一現象的存在既是觀念未一致,也是立法未一致,因為有司法解釋支持這種做法。因此,疑罪從無在我國的確立,還需要立法上的進一步努力,使法律內部形成一個統一且合理的體系。
3.4 審前羈押程序的改革
如前所述,無罪推定原則應當貫穿于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此一來,減少審前羈押便是一個必經途徑。至少在審前羈押的適用程序上,應當以保障人權為出發(fā)點,將犯罪嫌疑人視作一個無罪的公民,在確屬必要時才對其進行羈押。這里涉及我國刑事強制措施制度的整體性改革,筆者暫無意于此多著筆墨。但是,對于刑事強制措施中的取保候審,卻是一個亟待變革的制度。而且通過改革取保候審制度也可以促進刑事強制措施的整體性改革,進而完善我國的審前羈押程序。具體而言,取保候審制度應當借鑒國外的保釋制度。國外的保釋制度在適用中具有原則性,法律僅規(guī)定何種情形不得保釋。而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與此相反,法律規(guī)定了符合何種情形才能夠取保候審。保釋與取保候審適用條件上的區(qū)別體現出二者設立的目的有所不同。保釋制度著眼于犯罪人的權利,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體現,所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不符合不得保釋的情形時,原則上都應該予以保釋,法律并未對保釋的“準入”設定門檻,僅是規(guī)定了“應出”的條件。我國的取保候審是一種刑事強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有罪推定的思想?!拔覈淌略V訟法一直把準確、及時查明犯罪事實和懲罰犯罪分子作為我國刑事司法程序的首要任務?!保?]因此,我國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是何種情形才能夠取保候審,即在不符合“準入”條件時無法被取保候審。為切實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我國應當確立取保候審“以取保為原則、以不取保為例外”的司法機制,在《刑事訴訟法》中具體規(guī)定何種情形才不能被取保候審。
除以上幾點外,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還有其他的路徑可循。例如,在規(guī)范媒體報道的法律法規(guī)中,應明確規(guī)定媒體對未判決的刑事案件的報道應當以無罪推定原則為指導,對被告人不得作預判性的報道[8]??偠灾?要全面實現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一致性,完成相關工作還需要多方面努力,只有通盤考慮、長期堅持,才會獲得預期的法制效果與社會效果。
[1] 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4.
[2] 易延友.論無罪推定的涵義與刑事訴訟法的完善[J].政法論壇,2012(1):19.
[3] 孫長永,閆召華.無罪推定的法律效果比較研究[J].現代法學,2010(4):130.
[4] 謝勇,唐啟迪.論刑事被告人憲法權利的保障[J].法學雜志, 2012(7):100.
[5] 張小海.無罪推定權利論[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8.
[6] 陳光中,張佳華,肖沛權.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J].法學雜志,2013(10):7.
[7] 元軼.取保候審制度與保釋制度的比較法考察及其改良[J].比較法研究,2008(2):113.
[8] 黃圓圓.論刑事案件報道對“無罪推定”精神的體現[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7.
Legislative Consistency of the Principle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HAN Baoqing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Jilin Police College,Changchun 130117,China)
The legislative consistency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pursues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internal legislation,which can promote the consistency of concept.The legislative consistency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and techniques,running through all aspects of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being able to guide the mainstream value orient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egislative consistency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the principle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should be written in the constitution,at the same time,the rules of silence right should be introduced,the crime suspec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rocedures of detention before trial should be reformed.
innocence presumption;legislative consistency;right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D925
A
1009-3907(2015)03-0078-04
2014-12-17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BS105)
韓寶慶(1962-),男,吉林長春人,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偵查學研究。
沈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