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認定問題研究

    2015-02-20 18:21:32吳坤埔
    重慶開放大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群體性公務合法性

    吳坤埔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 重慶 400052)

    ?

    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認定問題研究

    吳坤埔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 重慶 400052)

    以妨害公務罪為研究對象,著重從犯罪構成要件的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發(fā)現(xiàn)在群體性事件中,現(xiàn)行妨害公務罪存在立法規(guī)定簡單、司法適用困難的現(xiàn)象。通過比較法研究分析,提出增設“聚眾拒不解散罪”的建議,希望給司法實務帶來一些幫助。

    群體性事件;妨害公務罪;立法;司法

    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jīng)濟一直處于高速發(fā)展狀態(tài),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群體性事件也在不斷增長,嚴重削弱了法律的權威,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xiàn)暴力抗法的現(xiàn)象。刑法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如何發(fā)揮作用?打擊群體性事件中的違法犯罪行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如何準確認定妨害公務罪,辨清滋事擾民和申冤表訴求的不同行為,根據(j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有針對性地予以處置,是緩解群體性事件多發(fā)、頻發(fā)的關鍵之一。

    一、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概述

    1.群體性事件概念辨析

    理論界關于群體性事件的界定可謂五花八門,讓人莫衷一是,但從整體上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具有否定性評價的界定。周忠偉認為:“群體性事件是指聚眾共同實施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財產(chǎn)安全的行為。”[2]第二類是具有肯定性評價的界定。肖唐鏢認為:“作為民眾表達意見、維護權利的政治表達行動,群體性事件是一種在體制外抗爭但不反體制、聚眾但非正式組織化的抗爭活動?!钡谌愂蔷哂兄辛⑿栽u價的界定。于建嶸認為:“群體性事件是指有一定人數(shù)參加的、通過沒有法定依據(jù)的行為對社會秩序產(chǎn)生一定影響的事件?!盵3]

    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nèi)绻麑θ魏问挛?,對政治或其他各問題,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發(fā)生的端緒,我們就可獲得最明朗的認識?!睋?jù)此,我們考察群體性事件概念的起源就會發(fā)現(xiàn),該概念大約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即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當初群體性事件多被稱為“群眾鬧事”“群眾性治安事件”。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多被稱為“突發(fā)事件”“群眾性械斗事件”。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多被稱為“群眾鬧事”“治安事件”。進入21世紀之后,才真正形成“群體性事件”的概念,并在國家頒布的一些規(guī)范性文件之中予以具體體現(xiàn),如2004年頒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工作意見》、2005年頒布的《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做好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工作的意見》、2009年頒布的《商務部、外交部關于建立境外勞務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的通知》。

    綜上所述,我國在群體性事件的認識上大致經(jīng)歷了一個從完全否定到部分否定的過程,逐步弱化其違法性的考量,注重公民的合理訴求。這一演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一則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人權保障的重視,二則體現(xiàn)了公民權利的不斷覺醒。只有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才能形成“認真對待權利”“為權利而斗爭”的氛圍,國家公權力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xiàn)?;诖耍P者認為,群體性事件是指公民權利在無法通過合法途徑解決之時通過公民集體抗爭的方式維護公民權利的事件。

    2.妨害公務罪的刑法規(guī)定

    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依據(jù)犯罪對象的不同,分四款對妨害公務罪作出了規(guī)定。

    第一款規(guī)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北究畹姆缸飳ο笫菄覚C關工作人員。

    第二款規(guī)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法執(zhí)行代表職務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北究畹姆缸飳ο笫侨舜蟠?。

    第三款規(guī)定:“在自然災害和突發(fā)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依照第一款的規(guī)定處罰?!北究畹姆缸飳ο笫羌t十字會的工作人員。

    第四款規(guī)定:“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zhí)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規(guī)定處罰?!北究畹姆缸飳ο笫菄野踩珯C關或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

    從上述法律條文來看,我國在妨害公務罪的刑法規(guī)定上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規(guī)定簡單,漏洞較多。法律語言要求簡練,但絕不意味著語焉不詳,否則將造成意思模糊?!爱敺赡:臅r候,其結(jié)果是人們的法律權利、義務和權力在某些案件中(并非在所有案件中)變得不確定。”[4]

    第二,分類不清,滋生混亂。從犯罪對象的角度來說,刑法將妨害公務罪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人大代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國家安全機關和公安機關人員。單純從這個分類上來說,似乎人大代表并不屬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此外,其他不具有上述四類主體身份,但是行使國家公權力的人員似乎并不在刑法所設定的范圍內(nèi)。

    二、認定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的理論基礎

    1.契約論

    按照社會契約的理論,每個公民毫無保留的、完全的轉(zhuǎn)讓自己的權利給聯(lián)合體。聯(lián)合體由于每個個體的絕對授權,它就能積極發(fā)揮功能,為聯(lián)合體中的每個成員謀福利。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認為,當人們?yōu)閿[脫自然狀態(tài)的各種生活障礙,以自愿締約的方式把自己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時,才有了主權這種現(xiàn)象。主權的主體是人民的整體。因為只有人民整體才能產(chǎn)生共同意志,所以,主權屬于人民。反之,主權者不能是政府,不能是議會,更不能是君主或其他任何國家機構。一個國家的權利主要可分為立法權和執(zhí)行權,體現(xiàn)主權的是立法權。執(zhí)行權是由立法權派生的權力,對立法權僅具有從屬性。人民不易直接行使執(zhí)行權,但必須行使立法權。盧梭認為,公意只是產(chǎn)生于人民整體,而人民作為整體的形式出現(xiàn)的方式,就是集會。也就是說,人民只能以集會的方式成為實在的主權者,并且,也只能在集會中行使主權——行使立法權。

    總之,根據(jù)社會契約論,國家一切權力源自于人民,國家形成的自然目的只能是為了維護“公意”,實現(xiàn)公共利益,保障個人利益。

    2.公務行為的公定論

    公務行為的公定理論認為,公務行為一經(jīng)作出,那么就應當推定其具有合法性,在未經(jīng)法定的機關確定之前,相對人不得擅自進行抗拒,否則,將承擔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在刑法上,則可能會觸犯妨害公務罪。

    公務行為公定論的核心是推定其合法,其目的是維護公權力的權威,保障國家職能的正常行使。因為該理論過度地保障了公權力,輕視了私權利,所以,遭到一些學者的詬病。反對者的聲音不無道理,絕對的公定論存在滋生權力被濫用的潛在風險。為此,有學者提出了有限公定論的主張,即在公務行為明顯違法的情況下,法律容忍相對人直接進行對抗,但該理論仍然強調(diào)公務行為的合法性需要經(jīng)過法定機關的判斷[5]。

    可以說,有限公定論是一種限制的公定論,具體是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兼顧了私權利,是一種可以作為指導立法和司法活動的理論。

    3.刑法的謙抑性

    陳興良先生認為:“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比魏我环N刑罰的實施都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付出的成本卻未必能夠收到效益。以普通監(jiān)禁刑來說,犯罪分子被關押之前先要經(jīng)過公安機關的偵查、檢察機關的審查和人民法院的審判,最后才到監(jiān)獄的執(zhí)行,這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國家都會投入大量的資源。但是在監(jiān)獄階段,監(jiān)獄還要實施管理,派人監(jiān)管,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間還有可能被罪犯間的惡習交叉感染,即便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后,也有可能因為被貼上了“罪犯”的標簽而不能很好地回歸社會。從這個層面來說,過度刑罰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正所謂“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4.刑罰處置原則

    在群體性事件之中,當然適用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一致原則。除此以外,仍然需要考慮以下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人權保障原則。 耶林認為, “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chuàng)造者。每條法律規(guī)則的產(chǎn)生都源于一種目的,即一種實際的動機?!睆男谭ㄊ返陌l(fā)展歷程來看,刑法的目的逐漸由單純的懲治功能向保障人權的功能發(fā)展,一方面保護社會公眾利益,另一方面保護犯罪分子的合法權益。刑法在眾多的部門法之中是最為嚴厲的法,包括限制人身自由、剝奪生命和政治權利等各種刑罰。所以,刑事訴訟法相比較于民事訴訟法對于犯罪行為認定的證據(jù)提出更高的標準,要求人民法院能夠在定罪證據(jù)上排除一切合理懷疑,嚴格適用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

    二是及時處置原則。與其他的違法犯罪活動不同,在群體性事件之中,如果法律程序過多過長,那么無益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會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導致人員的進一步聚集。

    三、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的犯罪客體

    1.公務概念

    妨害公務罪的設定是以“公務”為前提,所以,對“公務”概念的認定是第一步。有學者認為:“一般認為,由公務員或公職人員依法執(zhí)行國家與地方團體的事務即為公務?!盵6]筆者認為,對于“公務”概念的認定,應當從法學和政治學的角度進行解釋,避免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解釋。

    第一,公務主體未必是公務員或公職人員。根據(jù)《公務員法》第二條的規(guī)定:“本法所稱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憋@然,按照公務員法的規(guī)定,公務員是有特定的法律含義。但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卻不一定就是公務員,因為事實上有些合同制員工也在行使國家權力。根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關于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事業(yè)單位編制人員依法執(zhí)行行政支付是否可以對侵害人以妨害公務罪論處的批復》,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也可以成為妨害公務罪的犯罪對象。

    第二,公務單位只能是刑法規(guī)定的范疇。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雖然沒有具體規(guī)定哪些公務單位,但是從表述上來看只有國家機關單位及紅十字會才能是妨害公務罪中的公務單位。根據(jù)罪刑法定原則,地方團體并不屬于妨害公務罪的公務單位。因此,消費者協(xié)會、婦聯(lián)、工商聯(lián)、商會等社會組織不應屬于此概念范疇。

    第三,公務行為的核心是國家公權力性。

    綜上所述,妨害公務罪中的公務,應當是指依法行使國家公權力的行為,如行政權和司法權。

    2.公務行為的合法性

    公務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公務行為并不需要具有合法性,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暴力、威脅等行為即可構成妨害公務罪[7]。筆者認為,如果公務行為不需要考慮合法性的要素,那么就會進一步滋生權力的濫用,侵害公民權利,繼而會擴大群眾與政府之間的對立關系。在很多的群體性事件之中,有一些群眾是抱著合理訴求的,存在著自身權益無法通過正常途徑進行維護的情況;還有一些群眾可能存在打抱不平的心理來參加集會。從公權力的角度來說,確實存在著違法侵害公民權益或公共利益的可能。像在房屋拆遷、土地征收、化工廠建設等事件之中,經(jīng)常有這樣違法事件的出現(xiàn)。國家如果對公權力仍然進行一味地保護,那么后果只能是對私權利的進一步侵害。所以,為了有效地限制公權力,保護私權利,妨害公務罪中的公務行為理應具有合法性。

    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林山田認為,執(zhí)行職務必須具有合法性,即公務員必須依法執(zhí)行職務。否則,如果公務員并非依法執(zhí)行職務,則行為人即使有妨害公務罪的行為,也無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公務行為合法性的認定

    在學術上,關于公務行為合法性的認定標準主要有三種學說,分別是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持有主觀說的學者認為,公務行為是否合法應當以公務人員的主觀判斷為準。簡單地說,執(zhí)行公務人員認為行為具有合法性即具有合法性。反之,則相反。據(jù)此可知,主觀說實際上廢除了合法性的要件,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觀點。持有客觀說的學者認為,公務行為是否合法應當以人民法院的審判為準。人民法院作為的獨立審判機關,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能夠作為公務行為合法性的判定依據(jù)。持有折中說的學者認為,公務行為是否合法應當以一般人的認知為準。但是顯然一般人的認知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在刑事司法上根本難以認定。所以,折中說也不合理。綜上所述,客觀說是衡量公務行為合法性的重要理論。

    既然公務行為的合法性是由人民法院的審判來判斷的,那么人民法院又應當以什么樣的標準來判斷呢?筆者認為,在群體性事件之中,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作為審判標準:第一,形式要件。如公務人員在行使權力時,是否統(tǒng)一著裝(便衣除外),是否表明了身份,是否履行了法定的程序。第二,實質(zhì)要件。如公務人員行使的權力是否有法律依據(jù),是否超越了法律的授權范圍。高銘暄先生認為:“如果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從事其他活動或者違法行使職權,則不應視為依法執(zhí)行職務。”例如,某地公安部門由于人手不足,暫時借調(diào)了當?shù)氐亩悇站趾凸ど叹值娜藛T參與執(zhí)法活動,結(jié)果造成了雙方的人身沖突。那么稅務局和工商局雖然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是由于超越了法定的職權范圍,所以即便發(fā)生了暴力抗法的行為,也不能構成妨害公務罪。

    四、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的犯罪客觀方面認定

    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并沒有對“暴力”作出太多的規(guī)定,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沒有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基本表現(xiàn)為“以暴力……”,雖然簡約措辭,但是其含義卻并不像字面上顯示的那么簡單。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準確地認定暴力行為,直接影響公務的準確執(zhí)行,也影響到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和罪刑法定原則的貫徹。”[8]可以說,立法上的簡約性,造成了司法上的復雜性。

    1.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

    直接暴力,是指直接對公務人員的暴力行為,致使公務人員無法正常履行職責的行為。比如,在群體性事件中,集會群眾直接與警察發(fā)生肢體沖突,阻止警察執(zhí)法的行為。間接暴力,是指針對與公務人員執(zhí)行職務具有密不可分關系的輔助者實施暴力,或者通過對物行使有形力,造成危險狀態(tài),從而給公務人員的身體以物理影響,阻礙公務人員執(zhí)行職務。比如,在群體性事件中,集會群眾驅(qū)趕司機或直接將警車砸爛,導致警察無法使用警車繼而無法正常執(zhí)法。

    在妨害公務罪中,直接暴力行為作為一種客觀狀態(tài)是沒有什么爭議的,但是間接暴力是否可以成為一種客觀狀態(tài)卻頗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間接暴力并不能成為妨害公務罪的客觀狀態(tài),因為本罪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保護執(zhí)法的公務人員,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紅十字會人員。筆者認為,妨害公務罪的立法目的不僅在于保護公務人員的人身安全,關鍵在于保護公權力行使的安全,保證國家職能的正常行使。間接暴力行為雖然沒有對公務人員造成任何人身傷害,但是由于對輔助者實施暴力或者對物造成危險狀態(tài),從而對公務人員執(zhí)行公務造成阻礙,同樣產(chǎn)生了無法正常行使公權力的客觀后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間接暴力應當成為妨害公務罪的一種客觀狀態(tài)。所以,不論直接暴力還是間接暴力,均應視為暴力,這才符合刑事立法宗旨,有利于實現(xiàn)刑法的社會保障功能。

    在間接暴力的認定上,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當場性。即指行為人當場對輔助者實施暴力或者對物造成危險狀態(tài)。如果行為人只是背地里實施了暴力行為,那么只能以破壞公私財產(chǎn)類或其他罪名來定罪量刑。第二,相關性。即指被實施暴力行為的輔助者和被有形力作用造成危險狀態(tài)的物,均與實現(xiàn)公務目的具有相關性。比如,在群體性事件之中,有人砸壞了警察的一根警棍,這根警棍對于公務目的的實現(xiàn)并不具有相關性,所以砸壞一根警棍的行為并不能認定為是暴力。如果集會群眾將用來維持秩序的警用工具全部砸爛,致使警察無法執(zhí)行正常的公務,那么即可認定為暴力。

    2.有形暴力與無形暴力

    有形暴力,是指能夠?qū)θ嘶蛭锂a(chǎn)生物理破壞作用的行為,如毆打、捆綁、拘禁等。無形暴力,是指在表面上不會對人或物產(chǎn)生物理破壞作用,但是能讓人或物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的行為,如用藥物迷暈、用酒灌醉。有形暴力和無形暴力的共同點在于都使合法的公務行為無法正常行使下去,不同點在于破壞的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主流的觀點認為,有形暴力作為妨害公務罪的客觀狀態(tài)是沒有爭議的,但無形暴力是否能夠成為客觀狀態(tài)卻存在很大的爭議。日本有學者直言,將暴力擴張至無形暴力進行解釋,違反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則。國內(nèi)也有學者以搶劫罪中的暴力行為進行分析,認同日本學者的觀點。國內(nèi)還有學者直接提出“不應當包括無形力,類似用酒灌醉、用藥物麻醉、使用催眠術等行為方式只能屬于‘暴力、威脅以外的其他方法’?!盵9]

    筆者認為,無論是有形暴力,還是無形暴力,都是一種暴力形態(tài),都是對公務行為的阻礙,尤其無形暴力是直接對人員實施的,更加具有社會危害性和刑法可責性。刑法如果對無形暴力不進行處罰,那么勢必是在鼓勵犯罪,給真正的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我們可以做這樣的一個假設:在一起群體性事件之中,少數(shù)不法分子煽動群眾聚眾沖擊國家機關,打砸辦公設施。同時,為了阻止公安人員維持秩序,這些不法分子知道無形暴力不是犯罪行為,所以向天空投放了大量迷煙,造成大量公安人員暈倒。從情理上來說,這些不法分子的行為顯然造成了公務行為無法執(zhí)行的后果,且對公安人員造成了一定的人身傷害,刑法難道對這樣的行為還要姑息養(yǎng)奸?如果不加以懲處,顯然就違背了刑法的目的。

    五、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的犯罪主體

    在群體性事件之中,如果的確存在違法犯罪行為,當然要依法予以懲治,但應當分清組織領導者、積極參加者和一般參與者的法律責任,而不能武斷地一刀切。貝卡里亞說過:“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盵10]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追究刑事責任,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民憤,達不到防止犯罪的目的。所以對組織領導者和積極參加者應當進行定罪量刑,而對于一般參與者并未產(chǎn)生違法后果的,就不需要再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群體性事件來說,需要認真考慮一種情況,即有的人確實有冤情上訪,結(jié)果卻被不法分子利用而煽動群眾聚眾鬧事的情形。這些人是否應當作為組織領導者或積極參加者對待?筆者認為,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是確實有冤情,被不法分子利用,本身成為群體性事件之中的一般參與者的,不應當定罪量刑。二是雖有冤情,故意借助他人力量合伙煽動鬧事的,應當定罪量刑。三是雖有冤情,在不知被利用的情況之下煽動鬧事的,也應當定罪量刑。因為其雖然不知自己被利用,卻存在著煽動的故意,所以仍然應當定罪量刑。

    六、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的犯罪主觀方面認定

    在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四個條款之中,只有第四款使用了故意的表述,前三款并未使用故意的表述,但是從使用暴力和威脅方法的角度來看,犯罪嫌疑人只能是故意。所以,妨害公務罪的犯罪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

    1.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在刑法上,故意被區(qū)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情況。直接故意成為妨害公務罪的犯罪主觀方面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否存在間接故意的情況呢?

    對于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前三個條款,因為刑法規(guī)定行為人只有實施了暴力或威脅的方法,才能構成妨害公務罪,所以,只能存在直接故意,不可能存在間接故意。但第四款針對國家安全機關和國家公安機關的犯罪,并不要求存在暴力或威脅的行為,只要造成了法定的嚴重后果即可。這就是說,行為人在不需要主動地實施什么行為之時,也可能造成國家安全機關或公安機關不能正常執(zhí)行職務,從而造成嚴重后果的客觀狀態(tài)。繼而可以得出結(jié)論,阻礙國家安全機關或公安機關的公務行為,間接故意也可以成為妨害公務罪的犯罪主觀方面。

    2.認識錯誤

    這里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于公務行為發(fā)生了錯誤的認識,從而實施了暴力和威脅的行為。那么在行為人出現(xiàn)認識錯誤的情況下,是否構成妨害公務罪呢?

    第一種情況,行為人將不具有合法性的公務行為誤以為具有合法性,繼而實施了暴力或威脅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公務行為本身就不具有合法性,所以行為人即便實施了暴力或威脅的方法,也不構成妨害公務罪。

    第二種情況,行為人將具有合法性的公務行為誤以為不具有合法性,繼而實施了暴力或威脅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公務行為本身具有合法性,而且行為人實施了暴力或威脅的行為,所以構成妨害公務罪。犯罪嫌疑人的認識錯誤不能逃避違法行為的認定。

    七、增設“聚眾拒不解散罪”

    1.比較法考察

    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妨害公務罪作為一個類罪名存在于“侵犯國家權力作用的犯罪”之中,具體包含了九種罪名,如妨害公務罪、公然聚眾妨害公務罪、公然侮辱公署罪、侵害公務上掌管之文書物品罪等。

    在日本,妨害公務罪同樣作為一個類罪名,具體包含兩種罪名,即妨害執(zhí)行公務罪和職務強要罪,分列于刑法第九十五條。該條第一款規(guī)定:“當公務員執(zhí)行職務時,對其實施暴行或者脅迫的,處三年以下懲役或者監(jiān)禁?!钡诙钜?guī)定:“為了使公務員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種決定或者為了使其辭職,而實施暴行或者脅迫的,與前項同。”

    在俄羅斯,雖然只有一個妨害公務罪的罪名,但是刑法按照犯罪行為的不同具體由兩個法條來加以描述。第三百一十七條規(guī)定:“如果為了阻礙執(zhí)法機關和軍隊的工作人員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的合法活動以及為了對上述活動進行報復而殺害其近親屬?!钡谌僖皇藯l規(guī)定:“因權力機關代表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對權力機關代表及其近親屬使用不危及生命和健康的暴力或者以使用暴力相威脅。”

    在意大利,妨害公務罪并未對犯罪對象作出分類,而是按照犯罪嫌疑人使用暴力或脅迫手段的時間進行了區(qū)分。第三百三十六條規(guī)定:“對公務員或者受委托從事公共服務的人員使用暴力或威脅,以迫使其實施違反其職責的行為或者不履行職務行為或職務行為的……”第三百三十七條規(guī)定:“使用暴力或威脅反抗正在履行公務行為或服務行為的公務員或受委托從事公共服務的人員的,或者抗拒根據(jù)要求向公務員或受委托從事公共服務人員提供幫助的……”

    通過對上述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例分析,可以認為妨害公務罪宜采用“復雜模式”。我國有學者將妨害公務罪的立法模式區(qū)分為“復雜模式”和“單一模式”。在上面列舉的這些國家與地區(qū),均采用了“復雜模式”,能夠清楚地界定犯罪構成。我國采用的是“單一模式”,在理論上造成了紛爭,在司法適用上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有學者認為:“將277條確定為若干罪名是合適的,使每一個罪名都有非常清晰的犯罪構成?!盵11]

    2.“聚眾拒不解散罪”的立法設想

    筆者認為,群體性事件存在兩個特征,即聚集性和持久性。聚集性是指有大量的群眾聚集在一起,持久性是指大量的群眾會持續(xù)較長時間地聚集在一起。在我國香港地區(qū)的“占中”事件中,群體性事件的聚集性和持久性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聚集的群眾并未使用暴力或威脅的手段,但是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秩序混亂,給當?shù)厝嗣袢罕姷纳顜順O大不便,對周邊地區(qū)的經(jīng)濟也造成了消極影響,存在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對于這樣未使用暴力威脅的方法,長時間聚集在一起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刑法理應予以懲治。所以,在我國的刑法之中,可以考慮設定“聚眾拒不解散罪”,以打擊犯罪分子,維護公共秩序的安全和穩(wěn)定。

    八、結(jié)語

    總之,在群體性事件之中,妨害公務罪的認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在犯罪主體的認定上應當分清主次。同時,由于我國妨害公務罪本身在立法上的缺陷,給司法實務的適用帶來了一些困難,在司法實踐中就應當秉持人權保障原則和及時處置原則,盡可能緩解人民群眾的內(nèi)部矛盾,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高度統(tǒng)一。

    [1]程春麗.群體性事件引發(fā)刑事案件的刑法學思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3(4).

    [2]周忠偉.群體性事件及其評判[J].江西社會科學,2010(3).

    [3]于建嶸.當代中國農(nóng)民的維權抗爭——湖南衡陽考察[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7.

    [4]恩迪科特.法律中的模糊性[M].程朝陽,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李培林,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6]錢穎萍.我國群體性事件中政府回應機制研究——基于社會沖突理論[J].理論與改革,2014(5).

    [7]釗作俊.論妨害公務罪的行為客體[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8]康誠.論刑法中的“公務”[J].現(xiàn)代法學,2008(4).

    [9]蔡一軍.群體性事件的刑法立場與處置對策[J].行政與法,2012(1).

    [10]切薩雷·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 [M].黃風,譯.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11]劉凈.妨害公務罪的立法完善[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責任編輯 余筱瑤)

    10.3969/j.issn.1008-6382.2015.06.010

    2015-09-28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14年人文社科項目“群體性事件中妨害公務罪之認定研究”(14SKS34)。

    吳坤埔(1979—),男,四川渠縣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法學教育、應用法學研究。

    D924.3

    A

    1008-6382(2015)06-0057-08

    猜你喜歡
    群體性公務合法性
    烏程漢簡 公務簡選
    中國書法(2023年1期)2023-07-17 09:25:07
    組織合法性的個體判斷機制
    Westward Movement
    八項規(guī)定精神
    ———公務接待
    妨害公務罪謹防濫用
    新傳奇(2016年20期)2016-12-01 04:27:10
    妨害公務案件的偵查要領和證據(jù)收集要求
    密切黨群關系在群體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徑
    學習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談涉警網(wǎng)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之策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淺談汽車養(yǎng)護品生產(chǎn)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墊資承包合法性研究
    泸溪县| 治县。| 大同市| 乌鲁木齐县| 宁蒗| 蓬溪县| 高陵县| 卢湾区| 广河县| 布尔津县| 彭山县| 永川市| 右玉县| 龙口市| 肇源县| 铜山县| 鸡东县| 九台市| 林西县| 安庆市| 宁海县| 玛沁县| 安溪县| 交城县| 共和县| 汕头市| 武城县| 南丹县| 泸水县| 隆尧县| 涟源市| 略阳县| 上蔡县| 祥云县| 洪江市| 郧西县| 安国市| 望都县| 南阳市| 长春市|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