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涵
掌故傳奇
六堡茶的傳說
黃海涵
一
話說清朝的第五任皇帝嘉慶,是個品茶高手,常飲的茶都是天下佳茗。他規(guī)定每天品一種名茶,特別喜愛的茶可兩三天換一種,泡茶所用的水,也特定用其父乾隆所封的“天下第一泉”京城西山的玉泉之水。嘉慶皇帝每次出門,都要帶玉泉水隨行。
一日,嘉慶皇帝邊品茶邊批各地奏本。當他審閱到一份蒼梧縣的奏本時,突然若有所思,問內(nèi)侍臣說:“朕每天品的都是大江南北名茶,唯獨沒品嘗過古邑蒼梧之佳茗。聽說蒼梧古邑,氣候溫潤,土地肥沃,特產(chǎn)豐盛,其中定有名茶出產(chǎn),為何宮中卻沒有該縣的佳茗呢?”
內(nèi)侍臣連忙回答:“啟稟皇上,那蒼梧縣地,確有茶葉出產(chǎn),是否上乘,還未知道,可能茶司一時疏忽,沒有征集進宮吧?!?/p>
嘉慶皇帝說:“既然如此,趕快下旨征集。”
征集佳茗的圣旨很快就傳達到蒼梧縣。蒼梧知縣謝廷書接旨后,真是喜從天降。本縣六堡歷代生產(chǎn)上乘茶葉,只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外地知之者甚少,猶如一位如花少女“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如今,皇上傳旨征集佳茗,正是藉此揚名的好機會,一旦被皇上封為貢茶,那時,六堡茶必然名傳天下。
二
卻說蒼梧縣北面有個多賢鄉(xiāng),該鄉(xiāng)劃分為六個堡。在第六堡中有一個自然村,名叫黑石村,全村住有幾十戶人家。村民從南北朝時起,便在山里種植茶樹制作茶葉出售,歷代相傳,至嘉慶年,制茶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
黑石村,因山上有三塊大黑石而得名。村內(nèi)山巒起伏,四季氣候溫和濕潤,植被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純凈天然,茶樹生長滋潤肥壯,自古就是出產(chǎn)名茶的靈秀之地。
黑石村村民都有制茶的好手藝,當中,尤以承宗家的制茶技藝,最是高超。
承宗,三十多歲,中等個子,頭發(fā)又黑又粗,圓臉盤,濃眉大眼。夏天,他穿一條藍褲子,腰間扎著帶子,上身光著,肌肉發(fā)達,肩上搭一條用來抹汗的毛巾;冬天,所穿衣服也很單薄,是個能吃苦耐勞的莊稼漢。
據(jù)老一輩的村民說,黑石村第一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培植茶樹,第一個懂得制作茶葉的人,就是承宗的遠祖。承宗祖輩代代相傳種茶制茶技術(shù),傳至承宗,已數(shù)不清是第幾代了。其祖上還引導村民種茶制茶,使得黑石村漫山遍野成為綠油油的茶園。而且,種茶樹制作茶葉的農(nóng)活,已經(jīng)普及到整個六堡以及五堡地區(qū)。
三
黑石村村民得知皇上征集名茶的消息,在當晚吃過飯后,聚集到承宗屋前的曬谷場上,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有的說,由各戶送一份好茶供皇上挑選;有的說,不如在本村中推選一位高手,以他家精制的茶葉進貢,這才穩(wěn)當。如果被皇上看中了,這也是我們?nèi)宓墓鈽s啊!
此提議,頓時獲得眾人贊同。大家又一致推舉承宗家來辦此事。
承宗見盛情難卻,只好答應了。
當晚,承宗與妻子商量,在家中所存的精品陳年茶餅中,挑出兩餅,每餅重四斤,各用厚紙包扎好,寫上縣、村名和本人姓名。
此茶還應該有個名,叫什么名稱好呢?!承宗想了想,不如就以本地六堡為名,老老實實地叫做“六堡茶”吧。
第二天,天剛亮,承宗吃過早飯,便帶著茶餅匆匆趕往縣城,到縣城時天已入黑。他找一家客棧住下,待明天將茶葉送往縣府。
此間客棧的老板叫胡仁,年約四十,為人刻薄貪婪,又工于心計,他見承宗進店時,別無行李,只攜兩包東西,既不像客商,又不像讀書人,所吃的飯菜又很節(jié)儉,心里覺得好奇。
胡老板問:“客官,你是要到衙門告狀嗎?”
承宗說:“不是,不是!我是應朝廷征集名茶,特地送茶葉來的。”
當胡老板得知眼前這位就是承宗時,叫道:“好呀!黑石村是本縣有名的產(chǎn)茶村,早就聽說黑石村有位制茶高手承宗師傅。今日有幸相逢,真是難得,難得呀!”
這胡仁是個貪婪的小人。他想,如果能偷一包茶葉以我的名義獻給皇上,定然會有重獎,一時歹念頓生。
胡仁叫伙計馬上去炒兩個肉菜,斬一只燒雞來。他拿來一瓶好酒,坐到承宗身旁,對承宗說:“好兄弟,你的名茶一定會獲得皇上嘉獎的。如此好事,我為兄弟你高興。來,來,來,讓我預先為你慶賀!”說著,斟酒給承宗喝。承宗經(jīng)胡老板這么一說,心里也著實樂滋滋的,經(jīng)不起胡老板再三勸酒,多喝了幾杯,喝醉了。
胡仁扶承宗回房睡下,于是,順手牽羊取走承宗的一餅茶葉。
第二天,承宗起床,發(fā)覺少了一餅茶葉,但身上的銀子卻沒少,便問胡老板誰拿了他的一餅茶葉。
胡仁故作吃驚的樣子,說:“本店伙計不會取客人東西的,你昨晚喝醉酒,定然是沒關(guān)好房門,被小偷取走了。還好銀子沒被偷走,只少了一餅茶葉,沒關(guān)系,還有一餅茶葉可送去縣府。”
承宗無可奈何,只得結(jié)帳離店,將剩下的一餅茶葉送到縣府,然后回村。
胡仁得了這餅茶葉,滿心歡喜,將茶葉原來的包裝拆去,重新用紙包扎好,心想:承宗送去的是六堡茶,我送去的也是六堡茶,豈不露出破綻來!需另起個美名才好。想了許久,倒被他想到用“六堡”的諧音,安上“綠寶”一名。他滿心歡喜地在茶包上寫上“綠寶茶”三個字,又寫上縣名、店名和自己的名字,著店伙計將茶葉送去縣府。
四
再說朝廷司茶官接到蒼梧縣送上的兩包茶葉,首先進行驗看和品嘗,確認是佳品后,才能送入皇宮,供嘉慶皇帝享用。
那品茶官將兩餅茶葉各取下一小撮,分別放在杯子里,用熱水一泡,片刻,只見茶葉湯色紅濃明亮,輕啜一口,滋味甘醇爽口,且有檳榔香,回甘好。兩杯茶都一樣,司茶官贊不絕口。
司茶官即命小太監(jiān)將兩包茶餅送進皇宮。
小太監(jiān)昨晚值班未得休息,神志疲憊地帶著茶餅走在路上。此時,正下著雨,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兩包茶餅掉到水潭里,茶餅被污水浸濕了。此事非同小可,小太監(jiān)嚇得魂不附體,哭著向司茶官告罪。
司茶官大怒,命人將小太監(jiān)重打板子,拉去禁閉。又立即火速行文至蒼梧縣,令其重新送茶葉進京。
蒼梧知縣謝廷書接到皇宮來文,立刻命人通知承宗和胡仁照辦。
這對承宗來說,當然毫無問題,照樣再送茶餅就可。
對于胡仁來說,就像吃了當頭一棒,因為承宗手制的優(yōu)質(zhì)茶,市場上是很難買到的。如果不再送,就是違反圣旨犯欺君之罪,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貪心招來了大禍,胡仁后悔不已。
最后,胡仁決定去求承宗賣兩餅茶葉作代替。
胡仁叫伙計拿著銀兩到黑石村找承宗說情,伙計把事情的前后經(jīng)過說了一遍。
承宗聽了,頓時火冒三丈,不但不賣給他們茶葉,還到縣衙門告了胡仁一狀。
謝知縣開庭審案,將胡仁收監(jiān),等候發(fā)落。
胡仁嚇得魂飛魄散,驚恐之余,忽然想起他在縣府里任主簿的堂兄胡義,決定向他求救。
胡義對堂弟的所作所為亦非常不滿,但作為堂兄弟,豈有見死不救之理。胡義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胡義從胡仁家人送的五百兩銀子中留下一百兩,將四百兩銀子送給謝知縣,非常懇切地說:“胡仁是屬下的堂弟,愚昧無知,貪心犯罪。望大人念其初犯,網(wǎng)開一面。若將案件搞大了,對本縣反為不利。”
謝知縣說:“此話怎講?”
胡義說:“胡仁只是出于一時貪念,不知后果嚴重,又未達到目的。況且朝廷尚未知道此事,念其初犯,尚可輕判。若按欺君大罪判刑,本縣也有失察之責,還會直接影響本縣名茶獲選之大事,反為不美。不若將其判打板子,又罰他賠銀子給承宗,此案便可了結(jié)也。”
謝知縣說:“那上面要獻的兩份茶葉怎么辦?”
胡義說:“此事好辦,在上送茶葉時附函件,就說上次獻上的‘六堡茶’與‘綠寶茶’,都是本縣黑石村所產(chǎn)的同一品種,‘綠寶茶’之名只是供朝廷選名而已。現(xiàn)考慮到‘綠寶茶’既不是綠茶,名不符實,應正名為‘六堡茶’,為此,現(xiàn)今只送上一款‘六堡茶’供皇上品嘗,如此便妥也?!?/p>
謝知縣聽罷,也覺有理,便結(jié)了此案。而承宗方面,既然出了這口氣,也就算了。
五
再說嘉慶皇帝,擱下其它佳茗,一連幾天品嘗蒼梧六堡茶,越飲越覺回味無窮,食欲大增,便傳張御醫(yī)問:“張愛卿,朕近日飲了蒼梧縣六堡茶,精神清爽,胃口大開,不知是否與此茶有關(guān)?”
張御醫(yī)答道:“啟稟皇上,臣曾聞蒼梧六堡茶可除油膩、助消化、養(yǎng)胃解毒。圣上日進御膳,品種豐盛,油膩較多,如今喝了此茶,正可除膩消食健胃?;噬汐@此佳茗,正是天賜我圣主龍體康健之洪福也?!?/p>
嘉慶皇帝聽罷龍顏大悅,連聲贊六堡茶是上好佳茗,誠屬南疆之極品。不久,嘉慶皇帝傳旨,將六堡茶冊封為貢茶,御書“六堡貢茶”大牌匾一面,白銀一千兩,賜給蒼梧縣六堡黑石村村民。
從此,蒼梧縣六堡茶名聲大振,聞名遐邇,成為清朝嘉慶年間全國45個優(yōu)質(zhì)名茶中之一,一直流傳至今。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