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全三
清廉存節(jié)氣――周景臻少將的故事
黎全三
周景臻(1889—1967年),字藹純,祖上是廣西蒼梧縣龍圩長洲寺沖正湖村人,其父少年經商,二十多歲時攜妻子在廣州落業(yè)。周景臻于1889年出生于廣州,天資聰慧,讀書十分勤奮,中學便考入廣東(黃埔)陸軍速成學堂,棄文從武。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同盟會會員、廣州新軍炮兵排排長倪映典領導新軍起義,決心推翻腐敗的清政府,年滿21歲的周景臻參加了新軍起義。
1910年2月12日早上7點,廣州原新軍統(tǒng)領李準命令巡防吳宗禹、協(xié)統(tǒng)張哲培,率隊進攻起義新軍,情勢十分危急。倪映典洞察到敵人的陰謀,遂親往一炮營,振臂高呼:“事急矣,我親愛諸同志速起。戰(zhàn)亦死,不戰(zhàn)則速死,誓與李賊同亡!”炮營劉廣榮、黃大俸、馮啟治等百十人率先響應。管帶齊汝漢率隊欲繳械投降,并欲制止炮營行動,倪映典一槍擊斃齊汝漢。左隊官黃景和、右隊官周景臻及排長陳鼎強、莫國華,司務長梁耀宗馬上率所部集于操場,接受倪指揮。這一仗,周景臻率部機智勇敢殲敵,倪映典十分嘉許。
1918年,護國軍第五軍魏邦平部成立炮兵營,周景臻出任第五軍炮兵營營長,在兩次護法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升任為團長。1927年,周景臻調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參謀長兼三十九團團長,軍長由廣東省主席陳銘樞兼任,駐中山。
1928年1月,第十一軍軍長由蔣光鼐升任,兼廣東南區(qū)善后委員,周景臻隨二十五師駐欽州。1932年1月,周景臻被委任為廣西省財政廳特派員。
1932年3月,廣州綏靖公署成立,下設五個區(qū)公署,周景臻調任廣東南區(qū)綏靖公署主任。1936年10月,廣東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輔助機關,南區(qū)綏靖公署撤銷。11月11日,周景臻出任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茂名縣縣長,兼任第七區(qū)保安司令,1937年4月1日授少將銜。1939年3月,改任廣東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專員兼保安司令,駐節(jié)興寧,時年50歲。
1938年至1944年,周景臻基本上從事政府工作。1944年,日軍欲打通粵漢通道,擬向廣東東江進犯,興寧城形勢頓時緊張。周景臻身兼保安司令,守城護民是他的一貫主張,他的保安司令部僅有一個團的地方雜牌軍,在瘋狂的日軍面前,無異于以卵擊石。但周景臻滿腔正氣,他有條不紊地部署守土方略:一邊組織群眾堅壁清野,隨時準備向大山區(qū)撤離;一邊頒布文告,擴招兵員,組織專人訓練,準備與興寧城共存亡,給予日軍堅決的打擊。
周景臻的決心和行動,得到興寧城全體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后來,形勢發(fā)生了變化,鬼子沒有到興寧,但事后老百姓對周景臻將軍的大義凜然仍贊不絕口。
周景臻在第六區(qū)任職期間,正是全國抗戰(zhàn)的艱苦時期,他不但要求部屬堅持清廉生活,而且首先對自己提出“七不”嚴戒并堅決執(zhí)行:不飲酒、不吸煙、不吸毒、不喝茶、不娶小老婆、不貪婪、不經商(他認為做官經商是與民爭利,也是貪婪之源頭)。這些良好的作風給時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周景臻夫婦共有九個子女。妻子和子女在鄉(xiāng)下與別人合租農舍居住,妻子為了改善生活,在農舍附近開荒種菜。他的長子上學需進興寧城,卻只是借住在他的辦公室。兒子和他的堂侄(也在城里讀書)中午的伙食菜金每人每天僅是六分錢,可買一小塊魚和一塊豆腐,早晚則是和周景臻自己共用一份普通菜肴。兒子在興寧第一中學念書,每天都是光著腳上學,只有冬天和初春才能穿一雙布鞋。每逢星期天休息,他還要求兒子、侄子開荒種菜,補充生活開支。
周景臻積極奔忙,籌集資金,創(chuàng)建了廣東省立興寧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聘請進步人士羅雄才為校長??箲?zhàn)勝利后,周景臻出任沒有實權的省政府委員,但他對國民黨政府打內戰(zhàn)不滿,常常與人議論相關時事,并主動參與一家印刷公司活動,因印刷進步刊物,受到當時國民黨政府公開登報警告。時任廣東省警察廳廳長曾探問周景臻:“聽說你大女兒在延安?”周景臻反譏說:“是就好啦,可惜不是!”廳長聽了也無可奈何。
1948年1月,周景臻辭官去了香港,在一家紡織廠工作。上世紀50年代國民黨特務在香港十分猖狂,強迫所有中國工廠都要掛國民黨的旗幟,周景臻不但不掛,還親自把別人掛上去的拆下來。特務威脅他,他不予理睬。周景臻一直鼓勵子女在國內好好工作,熱愛自己的國家。
1967年12月23日,周景臻在香港病逝,享年78歲。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