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偉
彩繪女侍陶俑
■劉勇偉
西漢早期俑像性質和秦代兵馬俑相似,多是用軍陣來送葬的模擬物,但在規(guī)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沿襲秦的風格,造型比較呆板,主要是用整齊的陣列向人們展示為死者送葬的森嚴軍陣。除此之外也有彩繪女侍俑,模制燒成陶后敷涂色彩,輪廓線條流暢優(yōu)美。藝術造型超出軍陣陶俑,富有生活情趣。到了東漢,這種侍仆舞樂俑成為主流,兵馬俑不再出現(xiàn)。造型主要有舞女,侍仆,農(nóng)夫和市井等,造型藝術也由呆板變?yōu)樯鷦?。漢代隨葬陶俑的種類、數(shù)量與秦始皇陵雖無法相提并論,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家禽家畜俑、各類人物俑成為了明器的主角。
漢代的禽畜俑,有雞、狗、豬、馬、鴨等,以雞、狗、豬最為常見。陶雞高冠聳起,長尾上翹,周身羽毛清晰可見,或昂首闊步,或俯地覓食;陶豬膘肥體壯,連豬鬃都刻劃得細致入微,特別是豬圈里的母豬,平躺在地,幾頭仔豬并排作拱乳狀,十分形象;陶狗除有灰陶、紅陶之外,還有黃釉、綠釉陶狗,以南陽出土的東漢釉陶狗最為生動,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姿態(tài)多樣。有呈站立狀的,昂首立耳,尾部翹曲,張口狂吠,或昂首前視,為主人看家護院;有呈伏臥狀的,頭部豎起,側耳靜聽,隨時聽從主人的呼喚。禽畜俑造型有動有靜,形象逼真。
人物俑有歌舞百戲及仆侍俑,特別是出土的歌舞樂技俑群,各有分工,有的擊鼓,有的吹奏排簫、塤等樂器,有的表演舞蹈或倒立雜技,還有的在側耳傾聽。人物形象雖然簡單,但很生動,把漢代表演歌舞雜技的熱鬧場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受人稱贊的還有四川出土的東漢說唱俑,上身袒露,大腹凸起,左手抱鼓,右手執(zhí)捶,張口露齒,笑容可掬,寥寥幾筆,以扭動的姿態(tài)把一個說書藝人豪放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真實地刻畫了說唱者充滿感情的神態(tài)和手舞足蹈的忘我境界,極富戲劇性的神情,給人感覺仿佛它早已陶醉在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之中,可以稱作漢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仆侍俑有男、女之分,按造型可分為三類:陶塑頭像、跪坐俑和立俑。陶塑頭像中空,可能與木質身體套合使用,木質腐朽后僅留下陶俑的頭部,有的面部涂紅,頭頂施黑彩似頭發(fā)。跪坐俑雙膝著地,或雙手撫膝,或雙手平舉,或抱手于胸前,手中所持物品均不存在,僅留下圓孔而已。立俑以女性形象為主,垂手站立或抱手于腹前,她們的姿勢神態(tài)與服飾造型都顯示出謙卑的特點。陶俑人物的形體端莊,動作收斂,面部表情平靜含蓄。與秦代兵馬俑相比,西漢陶俑造型趨于簡練,借衣紋流暢的線條夸張地表現(xiàn)出一種理想主義的傾向。通過彩繪的手法來彌補造型的簡練而忽略的細節(jié)。
鄢陵縣文物管理所收藏有40多件人物陶俑,其中一件彩繪女侍俑(如圖),高30.5厘米,底寬10.6厘米。發(fā)髻髙挽,寬衣束裙,侍女裝扮,雙手相扣縮袖內,置于腹前,神態(tài)畢恭畢敬,裙擺呈喇叭狀。剝落或暗淡的彩繪雖給我們觀賞帶來了些許的遺憾,但領口、袖口及裙下擺處的條狀紅彩歷經(jīng)2000多年色彩依然鮮艷,實屬難得。彩繪女侍俑,造型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極富生活情趣。漢代陶俑優(yōu)美的肢體形態(tài)再現(xiàn)了漢代制陶藝人對現(xiàn)實生活細致觀察的能力和高超的技藝。
漢代的各類俑像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等方面。樸拙的風格,奔放的氣勢構成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我們研究古代服飾著裝、音樂舞蹈及生活生產(chǎn)的發(fā)展歷史提供了最直觀、形象的實物資料。
(河南省鄢陵縣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