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文學院王家倫朱平
試論語文教學中的表面奢華現象
☉蘇州大學文學院王家倫朱平
隨著對新課改的誤解,語文教學出現了表面豪華現象。語文課堂上出現一批“精神貴族”,似乎越來越追求形而上的內容。筆者截取來自一線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并以此呼吁警惕語文教學中的“貴族化”傾向。
“人文”泛濫化——指的是追求所謂情感熏陶和詩意棲居,使語文課極盡豪華之能事,語文課已經變成情感熏陶課、生命教育課。語文什么都管,就是不管“語文”自身;語文教師與別科教師搶起了“飯碗”;就語文而言,似乎成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肉食者”——卻忘了自己的肚子尚未吃飽。
【案例1】某教師教授蘇教版必修四《辛德勒名單(節(jié)選)》一文時,簡單梳理文本基本情節(jié)后,就讓學生鑒賞體會人性的復雜,分析文本中人性的善與惡。
按:《辛德勒名單(節(jié)選)》是教材中獨具特色的電影文學劇本,教者試圖通過探討人性來把握人物形象。其實,教者應從電影文學劇本出發(fā),了解電影文學劇本的特點,學習通過鏡頭轉換來分析人物形象,順帶探討人性話題。
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很多。如某教師教授史鐵生《我與地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時,竟然將整堂課變成“殘疾人奮發(fā)圖強”的主題教學;某教師教授魯迅《祝?!罚ㄌK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時,竟然在祥林嫂工錢上尋來蛛絲馬跡以證實祥林嫂地位的低下;某教師教授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時,竟然以懷念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為中心目標。
語文教學之所以產生這些現象,是因為對語文課程改革的誤讀,以機械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解讀語文。他們認為注重“工具性”就是應試教學,認為課改就是提倡“人文性”,以致過分拔高“人文性”,以塑造青少年的靈魂為首要的己任,跳出語文教語文,動輒將語文推到詩意或是生命的殿堂,讓語文變得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語文。這種無限追求語文教育至高境界的主張導致語文被夸大、被拔高、被虛化。黃厚江說:“當今語文課,越來越好看了,越來越熱鬧了。新的理念越來越多,新形式越來越豐富。可是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1](P.3)
語文教學“貴族化”還混淆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學習”的界限,其傾向為置語文學科于不顧,而以活動所涉及的學科知識為目標。
所以,我們應該始終站在語文本位,借助“工具”滲透“人文”,不拔高、不虛化,腳踏實地教語文,在“教文”中“立人”。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熏陶、詩意棲居、生命感悟等必須在學生“眼前所得”的基礎上逐步滲透,絕不能硬貼上“人文”的標簽。
對象精英化——指的是漠視多數學生實際情況,追求“精英”教學。
【案例2】某四星級高中一位語文老師教授一堂記敘文素材積累的寫作課時,開始就讓學生鑒賞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詩歌《沉重的時刻》:“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哭,無緣無故在世上哭,在哭我……”接著,讓學生理解這首詩其實就是寫每個人的人生。最后,結論就是讓學生以“季節(jié)·人生·感悟”來積累寫作素材。
按:從課堂實際來看,該班學生的素質在全校數一數二,但教者故弄玄虛,漠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這首詩在教師講解前,全班無一人能理解。本節(jié)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積累記敘文寫作素材,為什么兜了一個大圈之后,談的還是虛幻的東西?為什么不講授些積累素材的方法或者提供些生活中對寫作有利的素材?
我們認為語文課必須注重學生實際,一切圍繞教學任務,使學生真正有所得;作為能起導向作用的語文課堂評議更應向“平民”學生的“所得”傾斜,這個“所得”,應該是顯性的“文”和隱性的“道”的結合。[2]
我們所謂的“平民”學生,相對“頂尖學生”而言,主要指“四星級”學校2/3的學生和“三星級”學校90%以上的學生,他們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從中學語文一線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在語文讀、寫、聽、說方面的基本能力還沒得到有效提高。以筆者調查的四星級高中為例,有的學生語文課上專注度不高;有的學生語文課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口齒不清,不能準確表達自己觀點;有的學生一篇課文讀起來結結巴巴,根本談不上順暢、流利;有的學生連基本的教材文本都不能很好閱讀,經典閱讀、精神涵養(yǎng)又何從談起;不少學生作文時書寫潦草,寫作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
諸如此類現象,如果一味要求語文教師用高標準要求學生,甚至整天大談生命教育、情感熏陶等,收效肯定甚微。如果一味要求學生對抗語文教材,用經典閱讀替代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教學,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一味指責“語文教學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又不讓一線語文教師從最基本的教學實踐中找出解決途徑,語文教學出路究竟何在?
所以,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立足一線教學的實際情況,不盲從、不迷信所謂“專家”“學者”的形而上的觀點,要針對絕大部分“平民”學生的語文讀、寫、聽、說的實際情況,實實在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如指導學生準確地分析文本的語言形式;加強學生書寫訓練,規(guī)范寫作的文體意識,學習謀篇布局等;著重解決學生的“聽障”問題,提高課堂專注度;要求學生準確、流暢、清晰地表達自己觀點,大方得體地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兼顧學生的精神涵養(yǎng)、人格熏陶、經典閱讀、詩意人生等。
總之,針對“平民”學生,閱讀教學可考慮深文淺教,作文教學可考慮學習各類文體的基本框架,口語交際教學可考慮聽一遍的準確率。
程序煩瑣化——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繁復、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案例3】某教師教授文言文蘇軾的《方山子傳》(蘇教版高中語文《唐宋八大家選讀》)時,教學時設置了七、八個環(huán)節(jié),從預習檢測、成語導入、學習目標展示、課文朗讀、解決字詞、探究主旨這些環(huán)節(jié),再拓展到蘇軾的詞《定風波》、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謝娜的自信樂觀,最后讓學生暢所欲言“如何面對壓力”。
按:文言文教學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環(huán)節(jié),無需太多拓展延伸,將課堂變成“滿漢全席”,只會造成營養(yǎng)過剩。本節(jié)課只需在重點解決文言知識的基礎上探究文章主旨即可。
新課改后,各種語文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大行其道,甚至到了泛濫猖狂、不可收拾的地步。當諸多教學模式沖擊語文教學的時候,語文課套路越來越奢侈,虛假繁榮愈演愈烈。這些教學模式亦如重重大山壓得語文教師根本無暇喘息,讓語文課堂承受了本身不該承受的重量。所謂大道至簡,語文教學目標要明晰,教學程序應簡化便捷,易于操作,教學環(huán)節(jié)更要緊扣目標,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所以,我們應該簡化語文教學程序,返璞歸真,摒棄“模式”“套路”的桎梏,把那些上面發(fā)下來的統(tǒng)一印制的“教案”尤其是“學案”擱置一邊,明晰語文教學目標,追求語文教學“平民化”的境界。這樣的語文境界崇尚程序簡化,從簡有序。如果用一個課時教學魯迅的《藥》,把教學目標定位為“學習本文雙線并行的結構”以及“體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脫離群眾”,那么,其所授新課的最恰當的教學程序應該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梳理明線華家的悲?。嘿彙八帯薄八帯薄h“藥”→上墳,可見愚昧不堪;
第二環(huán)節(jié),梳理暗線夏家的悲劇:被殺→被吃→被議→上墳,可見缺濟世良藥;
第三環(huán)節(jié),理解兩條線索并行前進,最后在“上墳”時交匯;
第四環(huán)節(jié),理解“華”家與“夏”家即華夏民族,“華”“夏”兩家的悲劇就是華夏民族的悲劇。[3]
按:如此,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緊扣,條理清楚,最終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最多,在第三、第四環(huán)節(jié)之間向同樣是兩條線索的文本《麥琪的禮物》等作品拓展延伸。
手段多樣化——唱歌、表演、繪畫等齊上陣,現代化媒體狂轟濫炸。
【案例4】一位教師在教授胡適的《我的母親》(蘇教版高中語文《散文選讀》)一文時,課前開始就以一首滿文軍的歌曲《懂你》引入。
按:課堂開始看似非常熱鬧,學生被歌曲MTV吸引住,殊不知卻破壞了在文本閱讀時最應具有的沉思的品質。
【案例5】某位教師在教授梁實秋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蘇教版高中語文《散文選讀》)時,講到國文先生的外貌時,信手在黑板上畫起漫畫來,并讓學生結合文本文字看是否畫得像。
按:暫不對該老師的畫技進行評判,將文字訴諸于視覺形象,是否有這個必要?能訓練思維還是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所以該環(huán)節(jié)就語文教學而言顯得不倫不類。
此外,近年由于現代化媒體的廣泛運用,不少語文課上快餐式的“讀圖”幾乎取代了“讀文”的訓練,這又進一步加重了語文教學失魂落魄的癥狀。問題的嚴重性尤其在于,這種包裝亮麗華而不實的課目前正在作為某種“范式”而被紛起仿效著。[4]常見這樣的授課形式:一堂課中,教師不停地點鼠標,連續(xù)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十幾幅甚至二十幾幅畫面,平均兩三分鐘一幅畫面?!囅?,學生在這種語文課上能學到些什么?學生語文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針對當下不少語文課堂求新、求異,變得異?;ㄉ?、熱鬧非凡的現象,我們認為諸多“貴族化”奢侈的套路必須加以遏制,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回歸其本位。所以,我們應該追求語文教學手段的“平民化”,始終站在語文本位來選擇教學媒體,樸實、扎實、有序;千萬不要忘了草稿本、筆記本、黑板等傳統(tǒng)媒體的特殊作用,不要搞聲、色、光、影的狂轟濫炸。
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城市熱衷于表面繁榮、豪華的發(fā)展模式,忽視對百姓的服務功能,這種“貴族化”傾向“必須引起高度警惕”。[5]同理,語文教學的“貴族化”偏離了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本位,已經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基本功能,讓語文教師“居大不易”,嚴重水土不服。所以,我們認為語文教學的去“貴族化”勢在必行,提倡語文教學的“平民化”乃當務之急。
注釋:
[1]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家倫,顏丹.語文課堂評議應向學生“所得”傾斜[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4).
[3]高群,王家倫.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與目標達成——對新課改的理性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10).
[4]錢夢龍.為中學語文教學招魂[J].中學語文教學,2004,(2).
[5]王煒.求新、求大、求洋,百姓生活卻不易[N].人民日報,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