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洪,陳一平,賈 渠,周 瑩,陳雪松,黃旭暉,李征艷,程 燕,楊紅春,韓照岐,何新中,陳映紅,趙 戈,李孟鐘,尹文舉,苑廷剛,胡水清
?
運動平衡能力陸上訓練測試器材的研制
林 洪1,陳一平2,賈 渠2,周 瑩2,陳雪松2,黃旭暉1,李征艷1,程 燕1,楊紅春3,韓照岐3,何新中4,陳映紅5,趙 戈4,李孟鐘3,尹文舉6,苑廷剛1,胡水清1
運用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機械設計、傳感器、視頻圖像分析以及計算機相關研究方法,結合目前國內、外最新的體能訓練研究成果,研制運動平衡能力陸上訓練與測試融為一體的輔助訓練器材。該訓練測試器材研制了2個運動平衡能力的陸上訓練測試平臺,自行編制系統(tǒng)測試軟件,采用傳感器與視頻圖像同步測量技術,將采集的測試數據(或曲線)與運動圖像實時再現。該產品可應用于各種運動項目運動員的陸上運動平衡能力訓練,同步完成相應的測試,并提供直觀的訓練全過程視頻圖像和測試數據,實現了運動員實時獲取訓練信息的目標。經過實驗檢驗,產品效果良好,能夠滿足運動員運動平衡能力訓練的需要,解決了在量化環(huán)境下開展訓練及評價的技術問題,達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器材
在宏觀物體中,運動與平衡的關系是這樣的:平衡利于運動,運動尋求(需要)平衡,平衡就是在有規(guī)律的情況下運動。事物就是這樣在運動中不斷地產生并解決矛盾,事物的運動過程,即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這也是事物的發(fā)展過程。
人體運動同樣符合物質運動規(guī)律,即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方向的。運動平衡就是指事物在發(fā)展方向上的不平衡性(即運動)和在其他方向上的相對平衡性。運動平衡能力是運動員的基本能力之一,對運動員順利完成技術動作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運動平衡能力越好的運動員,其技術動作有效性就越高,反應更快,運動成績也更好。
運動員的運動平衡能力可以通過測量人體的質心位置變化來體現,一般而言,運動員在非運動方向上質心位置的變化越小,他的運動平衡能力越好。因此,運動員在重復相同動作的時候,通過研究其質心的變化規(guī)律可以評價出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如果綜合質心的變化方向和距離,加以同步的運動視頻,就可以分析出運動員哪些動作的哪個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了動作變形,進而判斷出哪些動作是需要改進的。據此,本研究開發(fā)研制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器材,用于訓練和測試。
本研究目的是運用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機械設計、傳感器、視頻圖像分析以及計算機的相關研究方法,結合目前國內、外最新的體能訓練研究成果,采用傳感器與多維影像同步測試的方法,研制運動平衡能力訓練與測試融為一體的輔助訓練器材。
研究內容包括:1)運動平衡能力輔助訓練器材的研制。運用體能訓練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文獻研究,研制運動員運動平衡能力的輔助訓練器材。設計思路是從基本的訓練原則及訓練機理出發(fā),在阻力源、支撐面、負荷類型等方面進行專門的設計;2)運動平衡能力測試儀器的研制。根據運動平衡能力的測試要求,設計相關的測試儀器和設備,組合到整個輔助訓練器材中,編制相關測試軟件,建立運動平衡能力的輔助訓練系統(tǒng)。
3.1 文獻研究調研
運用文獻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有關人體運動平衡能力以及人體平衡能力測試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本研究的方案設計提供參考。
3.2 運動訓練學與運動生物力學理論分析
根據運動平衡能力訓練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運用運動訓練學與運動生物力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各種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技術動作的生物力學特性,提出輔助訓練測試儀器的設計思路。
3.3 傳感器與多維影像拍攝同步測量技術
運用力傳感器和三維攝像,實時采集運動員在運動平臺上身體質心的投影運動軌跡、運動員支撐面的壓力分布以及壓力值Pi與時間t關系,同步拍攝運動員在運動測試平臺上完成技術動作的全過程,并提供實時播放和現場回放功能。
3.4 計算機數據圖像采集以及分析軟件的研制
將重心軌跡以及動作視頻圖像同步采集,研制專門的分析軟件,實現運動平衡能力的實時測試功能,并通過實驗檢驗逐步完善系統(tǒng)。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和測試器材主要由測試平臺、力傳感器數據采集、多維影像采集、測試控制系統(tǒng)、數據庫存儲處理和測試系統(tǒng)軟件組成。硬件部分包括基于傳感技術的生物力學測試平臺和多維影像拍攝,軟件部分包括計算機同步采集和運動平衡能力專用測試分析軟件。
4.1 系統(tǒng)結構和設備組成
1.兩個訓練測試實驗平臺:1)運動平衡綜合訓練測試平臺(面積:1 500×1 000 mm),內置6個壓力傳感器;2)臥式運動平衡訓練測試平臺(面積:370×370 mm),內置4個壓力傳感器。系統(tǒng)傳感器全部采用懸臂梁式力傳感器,傳感器連接多功能采集卡7360A,采集分辨率12位,最高采集速率單通道500 k,以滿足實時要求。內置壓力傳感器測量運動員質心投影軌跡。信號采集板采集傳感器信息,進行A/D轉換和濾波,將數字信號傳遞給計算機。
2.采集和顯示反饋設備:三角架固定2臺攝像機,攝像機為2臺索尼JVCGZ-365,用于采集同步視頻圖像??蚣苌习惭b1個42吋液晶顯示設備和1面大尺寸鏡子。顯示器為創(chuàng)維42L05HF液晶電視,顯示分辨率為1 920×1 080 P,以此顯示系統(tǒng)軟件界面,讓運動員看到自己的運動數據、實時技術動作視頻圖像、對比數據等訓練數據,鏡子用于運動員自身觀察技術動作。拍攝的影像數據傳輸到計算機圖像采集卡上,將采集的圖像數據傳輸給主控計算機,測力平臺傳感器采集數據,通過RS-232接口向主控計算機發(fā)送數據。主控計算機使用IntelCore2處理器,1 TGB 7 200 r高速硬盤,ATI高性能顯示卡,可完全滿足測試需求。
3.系統(tǒng)分析軟件:主控計算機安裝采集卡采集存儲測試數據及圖像,設計軟件完成數據采集、存儲和結果計算,并實時顯示同步測試信息圖像、質心坐標曲線、壓力分布圖以及壓力值Pi與時間t關系,動作圖像與傳感器測試數據實時同步。
4.2 系統(tǒng)軟件的設計
系統(tǒng)軟件編寫使用Visual Studio 2008,軟件主要實現兩個功能:1)數據的采集和存儲功能;2)數據和圖像的實時再現和回放功能,并建立參數設置、校準、測試和數據回放功能(圖1)。
圖1 系統(tǒng)軟件流程圖
4.3 質心的測量方法
臥式運動平衡訓練測試平臺采用4傳感器布局,求解得到重量及質心坐標:
運動平衡綜合訓練測試平臺采用6傳感器布局,求解得到重量及質心坐標:
其中:G為受試體的總重量,(X0,Y0)為受試體的質心坐標,N1~N6分別為各壓力傳感器顯示的壓力值,(X1,Y1)~(X6,Y6)分別對應各個傳感器所處位置的坐標。
運動員的運動平衡能力可以通過測量人體的質心位置變化來體現。例如:運動員完成上下運動(縱軸Z軸),那么,在非運動方向(X、Y)上,質心坐標的偏移量及質心軌跡移動的包絡面積變化越小,說明運動平衡能力越好。非運動方向上質心坐標的偏移量及質心軌跡移動的包絡面積在評價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效果及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4 系統(tǒng)的校準
系統(tǒng)校準界面用于對系統(tǒng)傳感器做校準,校準采用整體標定算法,校準過程中不需要拆卸傳感器,校準使用的砝碼重量不低于50 kg。校準前先拆下2、4、6號傳感器的地腳,將砝碼放在1號區(qū)域,并點擊1號傳感器的測試按鈕,測試完成后,1號傳感器對應的6個數據框顯示測試數據。然后按照同樣的步驟,將砝碼放在3號和5號區(qū)域,1、3、5號傳感器數據采集完畢后,裝上2、4、6號傳感器的地腳,并拆下1、3、5號傳感器的地腳,使用同樣過程分別采集2、4、6號傳感器的數據。在數據采集完成并確認測量過程無誤后,點擊計算校準系數按鈕,系統(tǒng)將通過高斯方程解算出6個傳感器的修正系數,并把計算結果顯示在數據框中。點擊保存按鈕將新的傳感器系數存儲在注冊表中,并刷新系統(tǒng)參數。點擊恢復默認值按鈕則使用系統(tǒng)原有參數。在俯臥式平臺中,只需要依次采集4個傳感器的數值便可計算校準系數(圖2)。
5.1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預實驗
根據研究要求,進行了陸上運動平衡能力預實驗,目的是在運動平臺上設計相應的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手段,以達到提高運動平衡能力的目的。預實驗根據設計好的運動平衡能力陸上訓練手段,讓受試者按要求完成練習,同時,用攝像機和照相機拍攝受試者的視頻圖像和照片,以便系統(tǒng)設計人員更好地理解訓練測試平臺的用途,完成系統(tǒng)設計。
5.2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器材的實驗檢驗
圖2 綜合訓練測試平臺軟件校準界面
圖3 運動平衡能力預實驗部分圖
5.2.1 靜態(tài)仰臥重心移動情況測試
測試目的是獲取受試者在不同體位靜態(tài)時身體重心的移動情況,結合受試者的身體形態(tài)數據,分析不同體位靜態(tài)下受試者的身體重心移動狀況。受試者仰臥平臺,兩臂自然放置體側,兩腳并攏,分別完成單臂、雙臂上舉,單腿、雙腿上抬至垂直面,單腿向兩側平張開,測試受試者的身體重心移動情況,每次持續(xù)30 s,重復3次。
表1 不同體位靜態(tài)身體重心位置的變化情況一覽表
Table 1 The Static Change of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Different Body Position(mm)
X(X)X(Y)X方向偏移距離Y方向偏移距離仰臥雙手體側 41.12-46.36雙手上舉水平位39.2018.51-1.9264.87雙腿上舉垂直位44.10107.442.98153.80右腿向右側打開-44.9727.94-86.0974.30左腿向左側打開96.3319.8455.2166.20
5.2.2 靜態(tài)單足站立睜眼和閉眼的重心穩(wěn)定性測試
測試的目的在于了解在睜眼和閉眼時,視覺對下肢非對稱負荷的影響狀況,每次單足站立30 s,重復3次。
由表2可知,受試者的習慣支撐(起跳)腳是右腳。因此,右腳支撐時,無論是睜眼還是閉眼,身體的穩(wěn)定性都要好于非支撐(起跳)腳的左腳。在閉眼狀態(tài)下,左右腳支撐身體晃動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前后(Y)方向上的晃動;右腳支撐情況下,睜眼與閉眼的身體晃動主要表現在左右(X)方向上的晃動,前后(Y)方向上的晃動基本一致。左腳支撐情況下,睜眼與閉眼的身體晃動不僅表現在左右(X)方向上的晃動,而且前后(Y)方向上的晃動也相對較大。
5.2.3 仰臥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不同技術動作的身體重心移動情況測試
受試者仰臥平臺,分別完成手腿兩頭起,對側手腿交替兩頭起,仰臥半球手腿兩頭起,仰坐平臺屈腿雙手抱實心球左右轉體等技術動作,測試其重心移動情況。在運動測試平臺完成各種設定的技術動作,其技術要求也是受試者盡可能地保持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性,特別是減小非運動方向上的晃動,以達到運動平衡能力的訓練效果。增加不穩(wěn)定支撐后,加大了完成技術動作的難度,其目的提高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的控制力,每組持續(xù)時間60 s,重復3次,動作頻率要求在60次/min。
表2 睜眼和閉眼左、右腳單足站立身體重心的移動情況一覽表
Table 2. The Movement of Center of Gravity of Left and Right Foots Standing on One Foot during Eyes Open and Close
X(X)(mm)X(Y)(mm)max(X)(mm)max(Y)(mm)包絡面積(mm2)睜眼左腳單足站立-6.15-0.1623.9228.19674.30閉眼左腳單足站立-14.24-6.4230.6842.961318.01睜眼右腳單足站立-18.66-6.7713.4230.44408.50閉眼右腳單足站立-6.94-30.5532.7430.17987.77
表3 仰臥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兩種運動 動作的身體重心移動情況一覽表
Table 3 The Movement of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Two Kinds of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Back(mm)
X(X)X(Y)SD(X)SD(Y)仰臥手腿兩頭起 41.67201.717.1227.85仰臥對側手腿交替兩頭起54.72298.8816.1124.92
5.2.4 俯臥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不同技術動作的身體重心移動情況測試
俯臥平臺,分別完成手腿兩頭起,對側手腿交替兩頭起,俯臥半球手腿兩頭起等技術動作,測試受試者身體重心的變化。在運動測試平臺完成各種設定的技術動作,其技術要求同樣是受試者盡可能地保持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性,特別是減小非運動方向上的晃動,以達到運動平衡能力的訓練效果。增加不穩(wěn)定支撐,加大完成技術動作的難度,其目的是提高受試者在運動過程中身體的控制力。加大難度的前提是受試者能夠完成所要求的技術動作,否則,這種難度的設定就沒有意義。每組持續(xù)時間60 s,重復3次,動作頻率要求在60次/min。
表4 俯臥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兩種運動 動作的身體重心移動情況一覽表
Table 4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wo Kinds of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able Support Prone(mm)
X(X)X(Y)SD(X)SD(Y)俯臥手腿兩頭起 16.9225.894.5224.96俯臥對側手腿交替兩頭起28.6494.559.9187.22
5.2.5 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拋接實心球身體重心移動情況測試
受試者分別完成仰坐平臺屈腿雙手拋接實心球,俯臥平臺雙腳抬起拋接實心球,單足站立平臺雙手接實心球,單足站立同側手拋實心球等技術動作,測試受試者的身體重心變化情況。在運動測試平臺完成不同要求的拋接實心球技術訓練,其技術要求是受試者盡可能地保持非運動方向上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性,同時訓練受試者的身體協(xié)調用力能力,以達到運動平衡能力的訓練效果。每組持續(xù)時間60 s,重復3次,動作頻率要求在60次/min。
表5 不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三種 運動動作的身體重心移動情況一覽表
Table 5 The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ree Kinds of Mo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able Support Prone(mm)
X(X)X(Y)SD(X)SD(Y)坐姿屈腿拋接實心球 104.71481.4734.9133.48左腳單足站立拋接實心球55.2480.488.6327.53右腳單足站立拋接實心球49.5793.0010.1639.14
5.3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器材的性能特點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器材經過實驗檢驗,效果良好,能夠滿足運動員運動平衡能力訓練的需要,達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系統(tǒng)具有如下性能特點:
1.制作的兩種運動訓練測試平臺,符合運動平衡能力陸上訓練及測試要求,力傳感器數據和多維視頻圖像數據的采集實現了同步,提供了實時再現功能,并通過系統(tǒng)軟件同步將數據保存和處理。
運動平衡綜合訓練測試平臺系統(tǒng)精度如下??傊鼐龋合到y(tǒng)使用6個250 kg精度0.02%的力傳感器,總重量程250(四角邊緣)~1 500 kg(中心),常用區(qū)域量程>600 kg;各位置重量測量誤差≤0.75 kg,0.05% F·S;質心精度,質心位置誤差≤3 mm。同步精度:質心測量數據與視頻時間誤差<6 ms。
臥式運動平衡訓練測試平臺系統(tǒng)精度??傊鼐龋合到y(tǒng)使用4個100 kg精度0.02%的力傳感器,總重量程100(四角邊緣)~400 kg(中心),常用區(qū)域量程>200 kg;各位置重量測量誤差≤0.3 kg,0.08% F·S。質心精度:質心位置誤差≤2 mm;同步精度:質心測量數據與視頻時間誤差<4 ms。
平臺測試系統(tǒng)對地面的水平度要求較高,地面的水平度會影響測試結果,因此,每次測試時都要先調整臺面水平,且要保證6個傳感器都處于承力狀態(tài)。同時,地面?zhèn)鬟f的震動波會影響傳感器數據,使總重和質心產生較大波動。由于運動員做動作時,常常會有較大沖擊力和慣性力,因此,臺面必須設計較大的量程,而絕對精度是相對于滿量程的比例,相對小重量的測量精度相對偏低。如果采用針對測量需求,制作適應不同力的測量平臺,則測試精度會大大提高。臥式測試平臺滿量程測試精度低于綜合測試平臺,而在訓練測量時的精度卻高于綜合測試平臺。由于臥式訓練平臺是對游泳運動動作的測試,針對性強,因此更適應游泳運動員的測試條件。
2.連接顯示設備,為運動員提供了實時的運動訓練觀察對比功能,不僅實現了運動訓練技術動作的再現,還實現了同步顯示測試信息及測試圖像(圖4)。
圖4 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器材以及畫面同步顯示實圖
3.系統(tǒng)軟件實現了訓練和測試信息的顯示、回放、存儲、實時對比分析及事后分析等功能,保存了運動員運動訓練全過程中的運動圖像和測試數據,專業(yè)分析人員可以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的不同需求,進行相關的特征分析,為拓展系統(tǒng)的應用領域提供了可能。
系統(tǒng)軟件的參數設置功能用于設置存儲地址、視頻采集卡、圖像顯示等,增加了軟件操作的友好性,方便使用;校準功能為提高測試精度提供保證;測試功能提供了數據清零、采集數據、停止采集和發(fā)令功能;數據回放提供運動軌跡、X和Y方向位移和速度曲線、2個運動視頻顯示窗口、同步播放、存儲記錄、打開記錄回放以及數據導出功能。
系統(tǒng)軟件的參數設置界面可以設置視頻信號源、存儲位置、選擇通道數目以及存儲的視頻圖像分辨率。可以對實時顯示界面進行設置,繪圖點數用以設置質心軌跡長度,像素大小用于設置對應顯示窗口的圖像尺寸。新參數設置完成后,點擊設置按鈕應用新設置。
系統(tǒng)軟件的數據回放界面可顯示質心數據、坐標、位移和速度曲線、總重、測試時間、同步視頻圖像。用鼠標在時間坐標任意位置點擊可實現在時間點開始回放需要,用鼠標在時間軸上拖動可以放大對應時間段內的曲線,并使相應的視頻回放在這一時間段內重復。選中自動播放復選框后,用鼠標點擊時間軸時,則自動從該時間點開始回放顯象,如不設置此項,則可以手動點擊播放或停止。打開記錄按鈕可用于選擇需要回放的數據。
4.系統(tǒng)軟件編寫使用Visual Studio 2008,使訓練測試系統(tǒng)的設計和編譯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在系統(tǒng)成型之后還可以根據實際應用的情況進行功能擴展。
1.運動平衡能力是指運動員保持運動方向上的不平衡與在其他方向上相對平衡的能力。運動平衡能力可以通過測量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質心的位置變化來體現。一般而言,運動員非運動方向上質心位置的變化越小,其運動平衡能力越好。特別是對于周期性運動項目,通過研究其質心的變化規(guī)律,可以有效地評價運動員的平衡能力。
2.本研究完成了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測試儀器的研制與開發(fā),形成了產品。該產品提供了2個運動平衡能力的訓練和測試平臺,采用傳感器與視頻圖像的同步測量技術,將采集的測試數據(或曲線)與運動圖像實時再現,并自行編制系統(tǒng)測試軟件。該產品可應用于各種運動項目運動員的陸上運動平衡能力訓練,同步完成相應的測試,并提供直觀的訓練全過程的視頻圖像和測試數據,實現了運動員實時獲取訓練信息的目標。
3.運動平衡能力的專用訓練測試儀器,經過實驗檢驗,效果良好,能夠滿足運動員運動平衡能力訓練的需要,解決了在量化環(huán)境下開展訓練及評價的技術問題,達到了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目的。
[1]陳海.人體平衡功能評定研究的最新進展[J].現代護理,2006,23(12):2173-2175.
[2]鄧軍民.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能力分析及其評價系統(tǒng)的初步建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3]杜峰,王竹影.健美操運動員三種狀態(tài)下的平衡能力[J].體育學刊,2007,14(4):51-53.
[4]金冬梅,燕鐵斌.平衡功能臨床評定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3):187-189.
[5]李文彬,門高利,王德明.人體平衡功能測試系統(tǒng)研究進展[J].人類工效學,2000,6(3):46-50.
[6]劉崇,任立峰,史建偉,等.人體平衡能力的評價系統(tǒng)[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363-367.
[7]劉陽.人體平衡能力測試方法及平衡能力訓練的研究進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6(4):75-77.
[8]羅建新,楊慶辭,劉子東.教育部推薦教材.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0.
[9]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10]文詩廣,劉明,陳偉群,等.亞急性聯合變性的姿勢平衡障礙定量評價及治療前后的變化[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0,15(4):205-207.
[11]張?zhí)I.人體平衡功能評定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2,22(1):14-18.
[12]鄒榮琪,李國平,段立公.優(yōu)秀短距離場地自行車運動員動態(tài)平衡能力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0,29(1):68-70.
[13]HIRABAYASHI S.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f sensory organization on postural control[J].Brain Dev,1995,17(7):111-113.
[14]TEREKHOV Y.Stabilometry as a diagnostic tool in clinical medicine[J].Can Med Assoc,1976,115(7):631-633.
[15]TINETTI M.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problems in elderly patients[J].J Am Geristr Soc,1986,34(2):119-126.
·學會信息·
“體育產業(yè)發(fā)展高層論壇”在寧波舉行
【本刊訊】2015年9月23—25日,由《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編輯部主辦,寧波大學承辦的“體育產業(yè)發(fā)展高層論壇”在寧波舉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良出席本次論壇并致開幕辭,寧波大學副校長徐鐵峰致歡迎辭。會議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科技書刊部主任邱劍榮主持。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政府與體育產業(yè)的關系”,來自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guī)司、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寧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哈爾濱體育學院、河南大學、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山西財經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北京中體視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就相關議題展開了深度探討與交流。
張良所長在開幕辭中指出,我國體育產業(yè)經歷了30多年的發(fā)展,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萌芽狀態(tài),逐漸發(fā)展形成一定的行業(yè)規(guī)模和體系,隨著近年來商界大資本的進入和新興業(yè)態(tài)的出現,體育產業(yè)在我國文化娛樂業(yè)和大健康產業(yè)中的比重迅速增長,行業(yè)融合度越來越高,其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也不斷提升,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穩(wěn)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力量。由此,體育產業(yè)的管理方式也將從過去的行業(yè)管理、部門管理走向以國家戰(zhàn)略高度的跨行業(yè)、跨部門的集約化、協(xié)同化管理?!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fā)[2014]46號)的頒布在我國體育產業(yè)乃至體育事業(yè)和社會發(fā)展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高度重視,凸顯了將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的主基調定位為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在“新常態(tài)”的經濟發(fā)展特征下,政府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未來經濟發(fā)展的方向與成效,也必定影響著體育產業(yè)未來的改革與發(fā)展方式。如何在新形勢下,以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理念,進一步加強對體育產業(yè)的宏觀指導、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建立公平有序能激發(fā)活力的市場秩序、挖掘大眾體育消費潛能、協(xié)調各方利益促進行業(yè)有機融合、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如何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整合行業(yè)產業(yè)鏈,促進體育產業(yè)自身的轉型升級,都需要我們的專家學者充分發(fā)揮智庫作用,結合中國社會實踐,深入研究。
鐘秉樞作了題為《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體育健身休閑產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報告,提出了探索與建立京津冀體育健身休閑人才培養(yǎng)與健身休閑業(yè)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的總體目標。通過體育健身休閑活動研究、體育健身休閑人才培養(yǎng)、體育健身休閑節(jié)事研究和體育健身休閑數據平臺等重點建設任務,搭建政府、科研院校和企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模式。
任海作了題為《體育產業(yè)對中國體育發(fā)展的影響》的報告,從體育產業(yè)對中國體育發(fā)展進程的促進作用和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所引發(fā)的問題及挑戰(zhàn)兩方面展開論述。他認為,體育產業(yè)對中國體育的發(fā)展進程有促進作用,表現在為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提供新的認知視角、催生新的體育形態(tài)和相關業(yè)態(tài)、擴大體育資源并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體育體制和機制改革、改變體育傳播方式和推動中國體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等方面。同時,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對體育人文精神、市場運作與體育發(fā)展結合以及體育治理等方面的挑戰(zhàn)。
李輝作了題為《淺議國家體育總局的體育產業(yè)職能》的報告,他認為,從國家體委到國家體育總局,對體育產業(yè)及自身體育產業(yè)管理職能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以2005年體育產業(yè)工作會為標志,體育部門在認識上有質的提高。認識到體育產業(yè)是國家而不是部門的事,體育事業(yè)與體育產業(yè)相輔相成不能互相取代;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與體育改革呈正相關。
馬宏俊作了題為《法律如何為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保駕護航》的報告,從體育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體育行業(yè)協(xié)會與體育俱樂部、運動員間的法律關系,體育產業(yè)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體育產業(yè)與全民健身等方面進行論述。他認為體育賽事的組織、舉辦和營銷最核心的是理清并處理好體育行業(yè)協(xié)會、體育俱樂部、運動員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
鮑明曉作了題為《五萬億的投資機會》的報告,認為“體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的活躍健康的生活方式。體育產業(yè)是運營和構建活躍健康生活方式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解讀,認為“新常態(tài)”讓體育產業(yè)站在風口,并指出當下體育用品業(yè)和體育服務業(yè)兩大業(yè)態(tài)各子行業(yè)的增長機會。同時,認為體育媒體、賽事運營、體育平臺社區(qū)、體育智能硬件和各類健身APP是未來融資成功率較高的方向。
楊越作了題為《中國體育產業(yè)的現實與目標分析》的報告,認為我國體育產業(yè)結構逐步完成了由“用品為主”向“服務為主”的方向性轉變;最大的亮點在于新型體育服務業(yè)的迅猛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以體育賽事服務業(yè)為核心的發(fā)展模式;最大的短板是體育健身休閑活動。
叢湖平作了題為《我國體育產業(yè)的階段發(fā)展特征及趨勢》的報告,認為體育產業(yè)是在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轉型中生成并發(fā)展的。隨著經濟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入,呈現出自身的階段性特征:醞釀階段(1978年-1991年)、起步階段(1992年-2002年)、快速發(fā)展階段(2003年-2012年)和新常態(tài)發(fā)展階段(2013年-)。
論壇還邀請了國內體育產業(yè)研究領域的優(yōu)秀中青年學者就體育產業(yè)國家治理、長三角地區(qū)體育產業(yè)政策、體育場館運營政策、地方政府體育產業(yè)政策行為模式、體育產業(yè)與信息化、職業(yè)聯賽治理、民間足球運動產業(yè)化發(fā)展、職業(yè)體育賽事轉播制度、滑雪旅游產業(yè)、體育彩票銷售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Development of Land-based Training and Testing Equipment on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LIN Hong1,CHEN Yi-ping2,JIA Qu2,ZHOU Ying2,CHEN Xue-song2,HUANG Xu-hui1,LI Zheng-yan1,CHENG Yan1,YANG Hong-chun3,HAN Zhao-qi3,HE Xin-zhong4,CHEN Ying-hong5,ZHAO Ge4,LI Meng-zhong3,YIN Wen-ju6,YUAN Ting-gang1,HU Shui-qing1
This study uses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of sports training,sports biomechanics,mechanical design,sensor,video image analysi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to develop a set of land-based supplementary training equipment on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integrating with the testing on the basis of upd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at home and abroad.The equipment develops two platforms for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training and test.It adopts synchronized measurement technique of sensors and video images on homemade systematic testing software to realize a reproduction of all collected test data (or curves) and moving images in real time.The product can be applied to land-based movement balance ability training for all kinds of sports.While training,the appropriate tests are completed simultaneously.All information of training including videos and test data in the whole process are synchronously recorded and provided to the users in real time.The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the equipment shows that this design meets the needs of users’ well on training their movement balance abilities.It is convenient and reliable.It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by way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instead of the qualitative used before.
movement;balance;ability;training;testing;equipment
2014-10-15;
2015-11-02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課題(基本15-31)。
林洪(1966-),男,福建龍巖人,研究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技術分析,Tel:(010)87182518,E-mail:linhong@ciss.cn。
1.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2.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北京 100074;3.浙江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4.廣東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3;5.北京市木樨園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北京 100075;6.云南海埂體育訓練基地,云南 昆明 650034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China Academy of Aerospace Aerodynamics,Beijing,100074 China;3.Zhejiang College of Sports,Hangzhou 311231,China;4.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s,Guangzhou 510663,China;5.Muxiyuan School of Sports,Beijing 100075,China;6.Yunnan Haigeng Sports Training Base,Kunming 650034,China.
1000-677X(2015)11-0061-06
10.16469/j.css.201511009
G81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