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王文雅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攝影/董潔旭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手機上,最近喜歡用一副明清官服的手機套。每次演講,他會適時拿出來“炫”一下。2014年,包括故宮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在內(nèi)的一系列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在網(wǎng)絡上迅速走紅——素來以“嚴肅神秘”形象示人的故宮博物院,第一次有了“萌萌噠”的新感覺。
其實,這改變并不突然。從實行周一閉館,到增加售票窗口,又或者是在御花園增加座椅、在端門廣場增加女性公共洗手間,諸如此類的小措施、小變化正在故宮博物院里一點一滴地發(fā)生著,“不僅讓文物有尊嚴,還必須要讓觀眾們同樣有尊嚴”,現(xiàn)任院長單霽翔如是說。
這或許與他對博物館使命的理解有關。2014年1月,他發(fā)表題為《博物館使命與文化公共權益保障》的論文,認為博物館應加速融入社會,“博物館文化大眾化”是博物館在新時代的使命,應當加強與公眾的互動、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此前,他也曾撰文討論博物館市場營銷的必要性和原則。
2012年1月10日,單霽翔正式就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他是城市規(guī)劃科班出身,曾在北京市文物、規(guī)劃部門任職,2002年8月出任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2008年,他還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師從兩院院士、著名城市規(guī)劃及建筑學家吳良鏞教授。
與前任院長相比,單霽翔采取了更為開放、積極的姿態(tài)面對公眾與媒體。白襯衣、藍灰色夾克衫,腳蹬一雙黑布鞋,60歲的單霽翔衣著樸素而整潔。12月22日,在辦公室旁的小會客廳,他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故宮博物院將迎來90年院慶。請問除了已知的慈寧宮區(qū),明年還將開放哪些區(qū)域?
單霽翔:明年擬開放四大區(qū)域,帶給觀眾更加震撼、完整的參觀體驗。其一,將開放慈寧宮、慈寧花園和壽康宮所在的西部區(qū)域,慈寧宮設為雕塑館,慈寧花園和壽康宮則為原狀陳列。
其二,故宮東華門將作為古建筑館,展示古代建筑群和古建文物藏品。故宮將開放東華門城樓,沿著城墻向南參觀,經(jīng)過東南角樓向西到達午門雁翅樓展廳,這樣人們大約可以參觀紫禁城1/6左右的城墻和進入角樓內(nèi)部參觀。
其三,整體改造完成后的午門東、西雁翅樓展廳將與午門展廳組合成為故宮博物院面積最大、功能最全、規(guī)格最高的現(xiàn)代化展區(qū),共2800平方米。2015年當故宮博物院迎來90周年院慶的時候,午門雁翅樓展廳將氣勢恢弘地展出“萬壽慶典”展。
最后,擬將端門建成一座數(shù)字展廳,將傳統(tǒng)建筑和數(shù)字技術融合起來,采用直觀、親和、時尚的數(shù)字展示手段,使觀眾對故宮博物院有較為清晰和深刻的“第一印象”。同時,使觀眾了解到故宮博物院的基本信息,獲取參觀輔助服務。
屆時,開放區(qū)域?qū)⑦_到65%。
中國新聞周刊:故宮最終開放的目標是多少?
單霽翔:隨著故宮整體修繕工程的進展,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區(qū)域由2002年的30%,目前已經(jīng)增加到了52%。根據(jù)《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到2016年,所有院內(nèi)辦公區(qū)搬出紅墻,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將達到76%,開放區(qū)(包括觀眾服務區(qū)域)和非開放區(qū)比例達到8:2。
現(xiàn)在看來,2016年還不能完成。程序復雜,工程較大。不過,開放區(qū)域接近80%,將是目前故宮博物院開放計劃的終極目標。這是極限了,因為一些狹窄區(qū)域不適合開放,另外還要用作庫房等等,因此不可能達到 100%開放,這要請公眾理解。
中國新聞周刊:開放面積大了,但如何將更多的館藏文物展示給公眾?你本人有沒有特別希望展示的宮殿或展覽?
單霽翔:我們還希望把西洋建筑延禧宮做成外國文物館。有一個我比較期待的,將南大庫做成故宮家具的倉儲式陳列館,能展示約5000件家具,對研究、清掃、保管都非常有意義。另外,我們還將把傳統(tǒng)文物修復的技藝、即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示給公眾,目前此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屆時可能會有玻璃通道,兩側是修復室,觀眾可以參觀修復過程。
還有一些觀眾反映,參觀故宮博物院看不到文物藏品,其實故宮博物院有豐富的、形式多樣的展覽,只是布局較為分散。近年來,每年有各種展覽45個左右,其中原狀陳列展覽15個左右,固定專題展覽20個左右,臨時專題展覽10個左右,同時展出的文物藏品數(shù)量近1萬件。
不過,每年展出的一萬多件藏品,與1807558件(套)的藏品總量來說確實太少。經(jīng)過故宮博物院的努力,這個情況出現(xiàn)了轉機。一是經(jīng)過7年的文物清理,文物藏品總目得以向社會公開;二是故宮博物院開放面積不斷擴大;同時“平安故宮”工程北院區(qū)項目中,新的大型博物館設施正在進行建設,將可以解決大量大型珍貴文物(如地毯、巨幅繪畫、鹵簿儀仗等)科學保護和有效展示的問題。
故宮歷史沿革
1924年11月5日
愛新覺羅·溥儀被驅(qū)逐出宮。
1924年12月20日
故宮博物院前身清室善后委員會
召開第一次會議,李煜瀛任委員長。
1925年10月10日
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舉行開幕典禮。
首次對外開放,票價2角。
1928年6月、1932年8月
先后經(jīng)歷兩次故宮拍賣風波。
1933年2月5日
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2118箱南運文物起運。
至5月15日,共運走文物13427箱又64包。
1948年12月
第一批文物(古物259箱、圖書18箱、文獻7箱)
由南京運往臺灣。故宮運臺文物共2,972箱。
1966年8月16日
除“收租院”展覽外,故宮其余各處
停止開放,實行閉館。
1971年7月5日
故宮博物院恢復對外開放,
當天四萬人次參觀。神武門上“故宮博物院”
匾額由李煜瀛題字換為郭沫若手書。
1987年
北京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2年—2020年
故宮進入為期19年的大修。
2013年
“平安故宮”工程啟動。
(資訊整理/王文雅)
中國新聞周刊:最近,故宮發(fā)表的“萌萌噠”系列很受關注。你個人比較欣賞哪一類型?每一個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你審核過嗎,有不同意的嗎?
單霽翔:我也是故宮文化產(chǎn)品的忠實“粉絲”,比如我隨身攜帶手機所用的保護殼,就是一款故宮朝服,物美價廉,我在出訪、講課的時候都會向大家展示它。還有一個APP叫“皇帝的一天”,起初名字是“做一天小皇帝”,我不同意,嬌生慣養(yǎng)才是小皇帝,后來改成現(xiàn)在這個名字。
我只是提原則,并不事先審核。首先,要符合觀眾需求。觀眾喜歡什么,想把什么帶回家;其次,必須從文物藏品深入挖掘故宮的文化體系,把它提煉出來,而不只是簡單地復制,讓人們記住;第三,故宮的文化產(chǎn)品,有利于人們在新的地方利用新的科學技術進行接收和傳播。
中國新聞周刊:在這方面,是不是借鑒了臺北故宮的一些做法?
單霽翔:這個問題,我們確實覺悟得比較晚。過去,我們復制的東西比較多,陶器、瓷器、書畫,但很難在旅途中購買攜帶;后來,我們才開始研發(fā)一些實用性強、趣味性強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我們確實從其他博物館,比如臺北故宮受到一些啟發(fā)。臺北故宮的創(chuàng)作方式比較靈活,跟企業(yè)掛鉤比較緊密,趣味性強、實用性強的產(chǎn)品比較多。在這方面,臺北比我們走得早。但是,我們追趕速度很快。
我們有四個部門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中負有任務。第一,經(jīng)營管理處負責管理外來單位營銷、簽約設計等;第二,文化服務中心自己研發(fā),經(jīng)營故宮商店;第三,資料信息中心負責微信和APP。第四,故宮出版社,負責出版故宮日歷、雜志,同時做一些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大約這四個機構,互相配合,力量很大。
目前故宮博物院已研發(fā)文化產(chǎn)品6746種,今年銷售額預計6億左右。
中國新聞周刊:“萌萌噠”應該不是未來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唯一發(fā)展方向?如何在賣萌與歷史感之間取得平衡?
單霽翔:其實,我們6700多種文化產(chǎn)品里面,真正說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具有不同文化內(nèi)涵、風格各異、針對各類人群的文化產(chǎn)品,值得大家更多關注。
比如,根據(jù)院藏繪畫《五牛圖》立體化塑造的“銅五牛”擺件;以故宮如意、祥云等為元素制作的“荷韻天?!薄耙洛\還返”“如意當頭”茶陶制具套裝等。另外,更加龐大的故宮元素時尚生活用品系列,如,春節(jié)紅包、“如朕親臨”行李牌等等。
總之,要深入挖掘藏品信息,一是要傳播故宮文化,第二,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到生活中。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趣味性,對故宮真實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可能會走樣,所以,一定要把握好這兩個的尺度。
中國新聞周刊: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三年來,你認為推行起來比較難的措施和工作是什么?
單霽翔:讓我最苦惱的一件事是游客人數(shù)的上升。大客流、超大客流等情況的頻頻出現(xiàn),一次又一次地考驗故宮博物院的接待能力和安防水平,這也與國家的假日安排、人們“扎堆”出行密切相關。
故宮萌萌噠:Q版公仔照近日,一組攝影師在故宮拍攝的Q版公仔照走紅網(wǎng)絡,“皇上”“皇后”“嬪妃”“格格”的造型玩偶,栩栩如生。據(jù)了解,圖片為故宮淘寶網(wǎng)店“故宮娃娃”系列衍生品的展示圖片。(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
我們希望社會共同合作,把故宮的觀眾控制合理數(shù)字之內(nèi)。控制不是指控制全年1500萬這個數(shù)字,而是控制旺季接待。我們曾估出一個數(shù)字,為保護文物,故宮一天進入控制在八萬人以內(nèi)。但是,最多一天,我們接待了18萬多人。
我們現(xiàn)在試驗免費日,對教師、志愿者、大學生免費;另外,希望培養(yǎng)觀眾的預約習慣。我們也還在研究,是否可以在淡季推出低票價、旺季限制參觀人數(shù),解決淡旺季不均、人流疏導困難等問題。
此外,故宮的端門至午門區(qū)域、東華門、神武門出口附近,聚集很多“黑導游”“黃?!薄o照游商。我們強烈呼吁有關部門切實增強管理力度,對故宮周邊環(huán)境進行徹底整治,維護“首善之區(qū)”的尊嚴與秩序,為國內(nèi)外觀眾創(chuàng)造良好的參觀環(huán)境,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
中國新聞周刊:故宮一直多被認為是景點而不是博物院。那么,你認為,作為博物院,故宮的使命是什么?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的文化身份確實極為特殊。一方面,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北京這座世界文化古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內(nèi)容。在保護級別上,故宮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另一方面,故宮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是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最多的博物館。既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館,兩個文化身份集于一身,就要求故宮博物院應該通過不懈地努力,成為既值得驕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中國新聞周刊:你剛才描繪了一個理想圖景,你也常提到一個年份:2020年。能否談談,2020年的故宮將是怎樣的?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作為有九十年歷史的文化機構,我們一直在追求,故宮的文化能夠融入社會生活當中,能夠成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力量,能夠使故宮文化匯進老百姓千家萬戶的生活。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在2020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通過對古建筑的修繕和環(huán)境的整治,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第二,通過實施平安故宮工程,確保故宮進入穩(wěn)定、安全的狀態(tài);第三,我們也希望到那一年,故宮能真正走向故宮博物院。這是我們的三個遠大目標,也是我們的夢想。
(本組報道得到故宮博物院大力協(xié)助,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