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達州中學張琪
《紅樓夢》閱讀之整體把握角度淺談
☉四川省達州中學張琪
《紅樓夢》內(nèi)容浩繁,主題深廣,頭緒眾多。初讀者如何盡快了解全書內(nèi)容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研讀心得,提出了整體把握《紅樓夢》的八條線索,姑且稱為“八一一”讀法。有了“八一一”讀法,可使小說閱讀有“高屋建瓴”之感,收“抓綱務本”之效。
讀《紅樓夢》,會發(fā)現(xiàn)從開頭到結尾乃至每到關鍵情節(jié)都會有僧、道的影子,不理解僧、道在小說中的作用,則讀不懂《紅樓夢》。
僧、道在小說中有怎樣的作用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借以交代小說來歷。
《紅樓夢》怎么來的,是空空道人從青埂峰下一大石上抄以傳世的,其名為《石頭記》。大石上怎么會有這些文字,原來是女媧補天后留下一塊石頭,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經(jīng)歷了一番風花雪月的故事,然后將經(jīng)歷刻在了這塊石頭上。茫茫大士,就是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癩頭和尚;渺渺真人,就是跛足道人。
(2)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
僧、道二人來往于天上人間,將頑石帶到警幻仙姑處掛號,然后投胎賈府,成為銜玉而生的賈寶玉。茫茫大士(癩頭和尚)曾要甄士隱舍棄英蓮;后賈寶玉失玉后,又到賈府送玉,點化賈寶玉。渺渺真人(跛足道人)唱“好了歌”,送給賈瑞風月寶鑒。在寶玉被馬道婆施魔法陷害后,僧、道二人前來救了賈寶玉性命。最后由二人將賈寶玉引登彼岸,仍送回青埂峰下。可以說,在小說的關鍵時刻,二人必然登場,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3)深刻反映清代佛、道文化。
《紅樓夢》中,佛、道內(nèi)容俯拾即是??湛盏廊?、茫茫大士,癩頭和尚,跛足道人,來往于天地之間,為寶玉等人排憂解難,引導人們靈魂飛升,最后到達太虛幻境。賈寶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柳湘蓮斬斷情絲,隨道士出家;惜春悲觀厭世,出家為尼。這些都暗示佛、道是看破塵世之人的理想歸宿?!都t樓夢》還有兩個佛、道反面人物,一是賈敬修道,走火入魔,沉迷于煉丹服丹,最后服丹燒脹而死。一是馬道婆,利用佛教,騙人錢財,向賈母索要巨額香油錢,幫助趙姨娘以邪術害人。這應該是清代社會現(xiàn)實的投影。比如賈敬之事,應該是影射雍正皇帝好道食丹暴斃的史實,小說作者不可能不知道這一史實。按照不少紅學家研究的結果,雍正是曹家的政敵,雍正得勢登基,曹家自然一敗涂地。作者借小說諷刺雍正,也是自然之理。
(4)為小說增添神奇浪漫的色彩。
巨石有靈性本已神奇,僧、道與頑石交流更增爛漫。僧、道往來于仙界人間,出入甄士隱夢境。二人仙界、人間形象迥異:仙界仙風道骨,人間腌臜邋遏。這些描寫都為小說抹上奇幻色彩。
總之,首回僧、道攜通靈寶玉下凡,末回僧、道帶賈寶玉離去,僧、道貫穿全篇。要把握小說,必從僧、道開始。
讀《紅樓夢》,不知甄、賈,乃不知“真假”在小說中的重要性,更談不上讀懂《紅樓夢》。
甄、賈在小說中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甄士隱和賈雨村。甄士隱是小說的重要線索,他進入仙道,天上地下全知,作者將他設計成講述故事的人物,最后由他詳說太虛幻情。賈雨村在小說開始不久就飛黃騰達,高中進士,進入官場,幾度沉浮,后官至大司馬。此人名化,字時飛(諧“假話”“實非”),別號雨村,是寶玉極度厭惡的“國賊祿鬼”的典型代表,曾被平兒罵作“餓不死的狗雜種”。小說最后由他歸結“紅樓夢”。
另一層含義是指甄家和賈家,小說以“真假”結構全篇,甄、賈,即“真假”也。賈家在明,小說主要講賈家的故事,甄家在暗,以甄家暗示賈家。小說中,甄家在南方,賈家在北方,其實這有曹家世代為官南方金陵,禍敗后遷回北方京城的影子;甄家有一甄寶玉,賈家有一賈寶玉,二人秉性幾乎毫無二致;賈家的大事,首先從甄家開端,甄家被抄家,接著賈家被抄;甄家官復原職,賈家接著也遇大赦。太虛幻境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曰“假作真來真亦假”,其實作者以“賈是甄甄是賈”來結構全篇;或者說“甄家賈家均影曹”,也未為不可。
不僅如此,仔細分析小說情節(jié),還有值得回味的。比如甄仕隱和賈寶玉有對應關系。甄士隱在小說第一回中出現(xiàn),他的經(jīng)歷就是賈寶玉一生的縮影。由富而禍,由禍而貧,由貧而悟,由悟而遁。甄仕隱家禍緣于一場大火,賈家最后的結局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不少論者認為賈家也因遭遇大火而敗。這與小說后四十回賈政在白茫茫的雪景中望見寶玉離去的結局應該不同。
還有就是賈雨村,雖為國賊祿鬼,卻是薛寶釵心目中理想的“大丈夫”,賈雨村有詩曰“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其實就是暗示薛寶釵的婚姻價值取向。釵,就是寶釵,時飛,就是賈雨村。有論者認為小說后面的情節(jié)是薛寶釵嫁給了賈雨村續(xù)弦或做妾。這樣讓小說的主題更加深刻,也許就是中國社會“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現(xiàn)實的典型寫照。
《紅樓夢》的結局,也與甄士隱和賈雨村有關。
高續(xù)本讓賈雨村歸結《紅樓夢》。賈雨村因婪索獲罪,押回原籍為民。一日來到急流津覺迷渡口,見到甄士隱,談及寶玉,甄士隱詳說原委,原來寶玉即“寶玉”,釵黛分離之時,此玉早已離世,后“高魁貴子”,只為顯示此玉神奇。并預言賈府將“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寶玉遺腹子賈桂,后將飛黃騰達。后香蓮難產(chǎn)而死,為薛家遺子而逝,甄士隱度脫香蓮,送回太虛幻境。遇到一僧一道,述及“寶玉”已回,還將送回原所,敘明后事。于是僧道將“寶玉”送到女媧煉石補天處,云游而去。后空空道人從青埂峰下經(jīng)過,見石頭依舊,文字又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因擔心字跡消磨,意尋世上清閑之人托他傳世,后于急流津覺迷渡找到賈雨村,賈雨村向空空道人推薦曹雪芹。幾世幾劫后,空空道人找到悼紅軒中的曹雪芹,擲下抄本而去,遂留下《紅樓夢》這本傳奇。
“甄士隱去,賈雨村焉”,即“真事隱去,假語存焉”,小說一開始,甄士隱離去,賈雨村貫穿全篇。不知甄賈含義,何以讀《紅樓夢》?
小說中寫了兩位老太太,就是賈母和劉姥姥。如果說二人是小說的主人公,也許很多人不會同意。但如果說二人是貫穿小說的線索人物,也許不會有多少異議。
二人一尊一卑,貫穿全篇。
賈母是賈府的最高統(tǒng)治者,是賈府百年盛衰的見證者。“她”,不僅連接著賈家的盛衰,也影射了清朝百年創(chuàng)業(yè)史。小說中,她是一個核心,賈府眾多人物皆因她而聚,眾多人物的故事如寶玉、黛玉、鳳姐等都與她有關。大觀園里的活動,如蘆雪庵的賞雪、賞月等,她是參與者或組織者。在后四十回,賈家敗落,她毅然拿出積年所存財寶販濟全家,令人感動。賈母在小說第三回出現(xiàn),在最后一回,賈政扶賈母靈柩南歸,路遇寶玉出家辭別。賈母的故事是小說一重要線索。賈母的故事使小說增加了厚重的歷史感,賈母的生活是清代貴族階層奢華生活的縮影。
身處鄉(xiāng)村如“芥豆之微”的劉姥姥,卻能與賈府老太太、少奶奶、千金小姐打成一片,實在令人稱奇。作者設計,讓她數(shù)進賈府,既見證賈府榮華富貴,也見證了賈府的衰敗。作者讓王熙鳳救濟她,而她最后知恩圖報,搭救鳳姐之女巧姐,完成了一個濟困扶窮終得好報的傳奇。劉姥姥四進賈府,一進是為了化緣,就是所謂的打抽風;二進是為了送鮮,讓賈府公子小姐嘗鄉(xiāng)村時令瓜果蔬菜,也可算是報恩吧;三進,是接受王熙鳳的托付;四進是救巧姐于火坑,完成了知恩圖報的傳奇。劉姥姥數(shù)進賈府的故事,不僅使小說貫穿了一個知恩圖報的傳奇故事,更為重要的是反映了清代的廣大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生活。賈府一頓螃蟹宴的花銷足夠劉姥姥一家生活一年。沒有劉姥姥的故事,何以了解清代社會貧富懸殊的現(xiàn)實?
賈母和劉姥姥,是小說的兩只觸角,一只指向社會高層,一只指向社會底層。一母一姥,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會的現(xiàn)實。
“富要有仁,貧而不賤”,也許是“一母一姥”故事從另一個角度給讀者的啟示。
一木一石的故事,就是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故事。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故事,是貫穿小說的主線,這可能是所有讀者沒有異議的。
《紅樓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名稱叫《石頭記》,石頭,當然就是小說的重要線索。石頭怎么來的?這里就不得不說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女媧補天。
據(jù)《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弊髡呓枭裨捳归_天才構想,小說由此演繹。說女媧煉石補天,煉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使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由于經(jīng)過鍛煉,乃通人性,遂嗟嘆自己無材補天。這就是石頭——賈寶玉佩戴的通靈寶玉的由來。
“木”又是怎么回事?“木”其實是草——絳珠仙草。這里就涉及絳珠仙草與神瑛侍者的故事,也就是木石前盟的故事。木石前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說在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絳珠草,因得到赤瑕宮神瑛侍者甘露澆灌,修成女體。由于神瑛侍者欲往人世,絳珠仙子也要下世為人,將一生一世的眼淚償還,遂引出眾多風流冤家也要陪同前往。于是演繹出了十二金釵的風流故事。
由此可知,“木”是指由絳珠仙草脫胎而來的林黛玉,“石”是指由頑石轉(zhuǎn)世而來的賈寶玉。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頑石和神瑛侍者又是怎樣的關系呢?石頭怎么入世的,是由神瑛侍者帶到塵世的。在小說中頑石經(jīng)仙僧施展幻術,化為美玉,帶到太虛幻境。隨赤瑕宮神瑛侍者進入塵世,由賈寶玉作為護身符佩戴,這就是“通靈寶玉”。
赤瑕,意為紅色有斑點的玉;神瑛,意為神奇的玉石。關于神瑛,讓我們想起頤和園一塊名為“神瑛”的石頭。相傳明朝有個叫米萬鐘的人,愛石成癖,后發(fā)現(xiàn)了一塊“青芝岫”的石頭,異常喜愛,因石頭太大太重,為搬運這塊石頭而弄得傾家蕩產(chǎn),該石頭遂被人稱為“敗家石”。后清朝乾隆皇帝發(fā)現(xiàn)這塊石頭,把它運進了頤和園的樂壽堂,并題“神瑛”于其上。據(jù)說,自從這塊石頭被搬進了樂壽堂,清朝的國運就一天不如一天,終至滅亡。頤和園這塊神瑛“敗家石”,與小說中的神瑛“頑石”,應該具有某種神奇的關聯(lián):賈家有頑石致破敗,清朝有神瑛致滅亡。就小說人物刻畫而言,寫賈寶玉由“神瑛”化身而來,應該寓指賈寶玉本是塊美玉,卻被賈政等人視為“敗家石”,突出了人物天生的叛逆性格以及終為時不容的結局。
由此看來,頑石對應的是通靈寶玉,神瑛侍者對應的是賈寶玉,其實也可看作“四位一體”。小說中木石的故事就是寶黛愛情故事。寶黛故事,貫穿全篇。黛玉為還淚而來,因不如愿,當然淚盡而逝。寶玉鐘情于黛玉,因愿望落空,于是出家為僧去了。黛玉到真如福地,成為掌管仙草的瀟湘仙子;寶玉回歸大荒山無稽崖,復原為巨石。這就是《紅樓夢》的故事。
不弄清木石關系來歷,讀不了《紅樓夢》。
《紅樓夢》還有一個書名,叫《金玉緣》,說明“金玉”在小說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小說一條重要線索。
“金”,指金鎖,薛寶釵佩戴金鎖,故“金”代指薛寶釵;“玉”,指“通靈寶玉”,賈寶玉銜玉而生,故“玉”代指賈寶玉。
小說中第八回,第一次寫到“金玉”相逢。小說借寶釵丫鬟鶯兒之口,說“寶玉”和“金鎖”剛好配為一對。薛寶釵的金鎖和賈寶玉的“寶玉”,內(nèi)容一為“莫失莫忘,仙壽恒昌”,一為“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剛好配對,暗示金玉相配乃天配好姻緣。所謂的“金玉良緣”,即指薛寶釵與賈寶玉的美好姻緣。
眾所周知,《紅樓夢》是“木石故事”——寶黛愛情貫穿全篇;可結合《紅樓夢》高續(xù)內(nèi)容,林黛玉過早仙逝,從貫穿小說首尾看,“金玉”故事,比“木石”故事體現(xiàn)得更充分。
“都說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小說中,“金玉良緣”與“木石前盟”始終相對而存在,相互斗爭,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木石”愛情無疑是一個悲劇,在小說中顯得格外動人。但如果從給人的啟示看,“金玉”悲劇似乎更為深刻。美好的“木石前盟”終抵不過世俗強加的“金玉良緣”,薛寶釵雖然成為婚姻的勝利者,卻是愛情的失敗者,最后落得個獨守空房,終身寂寞。
寶釵的理想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近期的目標是做元春那樣的“娘娘”,她進京就是為參加選秀而來。遠期目標是做賈母那樣的誥命夫人。她勸寶玉讀書仕進,走經(jīng)濟之道,希望嫁賈雨村那樣的人。最終艷冠群芳的寶釵,嫁給了自己并不喜歡的寶玉,獨守空房,郁郁而終。在婚姻問題上,沒有主見,一味順從,最終走進婚姻的墳墓。在婚姻愛情中,如果把門第、財富等世俗的價值觀看得過重,不免有“金釵雪里埋”之悲。
認真理解“金玉”的故事,也許能讀出更多的感悟。
“姐”,指鳳姐;“弟”,指寶玉。二人一為王夫人內(nèi)侄女,一為王夫人寶貝兒子。
寶玉貫穿全篇自不必說,鳳姐在小說中的地位,也異常突出。全書寫鳳姐的篇幅,占有相當比重,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一人物的偏愛。著名紅學家呂啟祥在《辣手·機心·剛口——王熙鳳的魔力與魅力》里說:“對于《紅樓夢》的藝術整體而言,鳳姐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她是舉足輕重、貫穿全局的人物,抽掉了她,小說的整個藝術格局便會坍塌;而更在于這個人物的鮮活生動堪稱第一。如果說寶、黛等人更多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比較空靈;那么,鳳姐其人主要來自真實的生活,仿佛要從紙上活跳出來。”另一位紅學家王昆侖認為鳳姐在小說中的地位猶如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地位,他套用“恨曹操,罵曹操,曹操不見想曹操”的話,說“恨鳳姐,罵鳳姐,鳳姐不見想鳳姐”,從一個側面說明鳳姐在小說中的地位。作者明言小說的主旨是歌頌“脂粉英雄”,小說通過寫鳳姐的才干,凸顯了這一主旨。
有些紅學家研究小說的矛盾沖突,認為榮國府的矛盾沖突主要是爭奪榮國府財產(chǎn)繼承權,矛盾的一方是賈赦、邢夫人、趙姨娘、賈環(huán)等,另一方是賈政、王夫人、王熙鳳、賈寶玉等。馬道婆和趙姨娘為何施魔法陷害鳳姐和寶玉,因他們一為賈府命根子,一為賈府管家婆。所以鳳姐在小說中所占篇幅很大,就可以理解了。
鳳姐與劉姥姥的故事,從屬于“一母一姥”的故事,劉姥姥知恩圖報的故事,幾乎貫穿全篇,知恩圖報的故事主角,一為劉姥姥,二為王熙鳳。
脂硯齋說: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鳳姐為金釵領袖,寶玉為絳洞花主,陰陽、虛實、真假的內(nèi)涵皆備。故說二人為全書線索人物,實不為過。
說到“一妃一姑”,還得先說“一媧”?!皨z”,指女媧。小說主人公寶玉即頑石,頑石來自女媧補天所遺巨石,這是作者天才構想,將神話傳說與人物形象奇妙融合。小說由“石”而來,還歸一“石”,可無“媧”,小說便無“由頭”。
“姑”指“警幻仙姑”。比較而言,“姑”的地位更重要,可謂小說一樞紐人物。她是太虛幻境一仙子,專司人間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因此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命運由她決定。僧、道要攜石頭下凡,需要到她處掛號,結束要到她處消號。由此可見,此人在作者的構思中非同尋常。
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是小說一重要情節(jié);該情節(jié)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警幻仙姑。小說中說警幻仙姑受賈府先公所托,規(guī)引寶玉入正。故在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先將其府中女子簿冊令其觀看,結果未覺悟。后又引其喝茶、飲酒、聽曲,并授以云雨之事,冀其一悟。仙姑說寶玉“天分中生出一段癡情,吾輩推之為意淫……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今既遇令祖寧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見棄于世道,是特引前來,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將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于汝。今夕良時,即可成姻。不過令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然如此,何況塵境之情景哉?而今后萬萬解釋,改悟前情,將謹勤有用的工夫,置身于經(jīng)濟之道?!痹瓉硐晒靡庠谕ㄟ^這些讓寶玉醒悟,天上仙境、仙女不過如此,要寶玉改悟前情,以后專心于經(jīng)濟之道。此后寶玉墮落于人世間“溫柔富貴”之鄉(xiāng),似乎仍未醒悟,終至遁入空門。
“妃”指賈妃,即元春。她不但在賈府高高在上,賈母、王夫人、賈政以及大觀園眾多女子都匍匐在她面前;而且由于她特殊的貴妃身份,還決定著賈府及眾多女子的命運。是她決定了賈寶玉婚姻的走向。因此她在小說中的地位至高無上。如果沒有元妃,小說就不能溝通皇室;沒有皇室背景,小說的內(nèi)涵及主題的深廣性將大打折扣。
元春的悲劇,更深刻反映了人的命運無常。為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來看元春的判詞和紅樓夢曲《恨無?!贰?/p>
判詞:“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p>
紅樓夢曲《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蕩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xiāng),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里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榴花開處照宮闈”,以石榴花開使宮闈生色,比喻元春被選入鳳藻宮封賢德妃。曲名“恨無?!卑凳驹涸缢?;無常,本是佛家用語,指人生一切,即生即滅,變化無常,后俗稱勾命鬼?!盎⑼孟喾甏髩魵w”,歧見甚多,有人認為暗示元春死于兩派政治勢力的惡斗中?!按髩魵w”,指死。
世代勛臣的賈府,因為元春成了皇親國戚,所以在四大家族中,賈府地位最顯赫。《恨無?!分姓f元春“蕩悠悠,芳魂消耗”“望家鄉(xiāng),路遠山高”。倘元春后來死于宮中,對筑于“帝城西”的賈府并不算遠,“路遠山高”“相尋告”云云,都是很難解通的,這如今也只能成為懸案。劉心武研究紅樓夢原型,得出的結論是:元春是被騙到城外荒野,被勒死。如是這樣,確實夠悲慘的了。曲子中寫元春以托夢的形式向爹娘哭訴說“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告訴親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為前車之鑒,趕快從官場脫身。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僅標志著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勢,敲響了賈家敗亡的喪鐘,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宮闈內(nèi)部互相傾軋的犧牲品。這樣,聲稱“毫不干涉時世”“大旨不過談情”的曹雪芹,就大膽地揭開了政治幃幕的一角,讓人們看到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各派勢力之間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的骯臟勾當。
所以說天上的“姑”與地上的“妃”相互映襯,構成小說的線索,也是理解小說的又一把鑰匙。
“境”,太虛幻境?!皥@”,大觀園。前面的七條線索,主要是從小說人物之間的關系角度說的,“一境一園”則主要從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的角度來理解小說。
作者設計“太虛幻境”很巧妙,寶玉來到秦可卿臥室午休,因室壁上有宋朝詞人秦太虛(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寫的一副對聯(lián)“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遂誘發(fā)寶玉情愫,夢游幻境,“太虛”之名來源于宋詞人之名。大觀園,是因元春省親而修建的,大觀園之名,是元春親自所賜,元春賦詩曰“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
境與園,一指向仙境,渺渺太空;一指向塵世,滾滾紅塵。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以“真假”“有無”立意,所謂“無為有處有還無”。
太虛幻境,以警幻為首,以甄士隱聯(lián)接天上人間。大觀園,以寶玉為首,以元春聯(lián)接朝廷賈府。小說中眾多人物,來自太虛,歸往太虛;太虛,在小說中其實不“虛”。甄士隱夢中看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帶那塊晶瑩的美玉進入“太虛幻境”,醒來便看到從“太虛幻境”走出的癩僧和跛道。這表明,甄士隱夢中看到的“太虛幻境”,與現(xiàn)實人生是連通的。賈寶玉夢中到“太虛幻境”,警幻仙姑介紹是“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之所在,它的一側是寶玉“墮落其中”的“迷津”。按佛教的說法,“迷津”指現(xiàn)實人生的境界。從這些描寫來推敲,曹雪芹在作品中設置“太虛幻境”有隱喻現(xiàn)實人生是“太虛”之意。
小說中眾多女子,樂在大觀,悲在大觀,眾多故事,大觀上演。大觀,實乃“大觀”。作者以“元春”為線,溝通朝廷民間,托賈雨村,影射達官顯貴,運用曲筆,真是別具匠心。
太虛幻境在后四十回,被改為“真如福地”,意為滾滾紅塵猶如太虛幻境,人們難以得到解脫,只有道教的真如福地,才是靈魂安身之所。大觀園,在小說中前后對比鮮明,深刻表現(xiàn)了“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黃泉路近”的主題。大家不妨把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lián)即景詩”和第一百零二回“大觀園符水驅(qū)妖孽”對照閱讀,感受會更深刻。昔日瓊樓玉宇竟為禽獸所棲,鬼魅橫行,風聲鶴唳。道士驅(qū)鬼,旗幡飄飛,給人以陰風浩浩、群魔亂舞之感?;叵肭拔慕Y詩社、吃鹿肉、詠螃蟹、展時裝、制燈謎等活動,何等熱鬧,何等浪漫,盛衰無憑之感會油然而生。
這樣理解“一境一園”,會感悟到《紅樓夢》的主題更為深刻。
《紅樓夢》確實千頭萬緒,閱讀不易,讀懂更難。不然,毛澤東不會說“紅樓夢不讀五遍,沒有發(fā)言權”。據(jù)筆者調(diào)查,在教師隊伍甚至語文教師隊伍中一遍未讀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說其他社會群體了。著名紅學家馮其庸說:讀過《紅樓夢》與沒有讀過《紅樓夢》,應該成為知識分子一種文化修養(yǎng)的區(qū)別。筆者介紹的“八一一”讀法,可以幫助讀者盡快走進紅樓世界,尤其是還沒有讀過《紅樓夢》的人,不妨一試!
[1]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盛巽昌,李子遲.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4]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5]馮伯群.歷史真相中的大清王朝三百年[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
[6]呂啟祥.紅樓夢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7]陳國學.《紅樓夢》的多重意蘊與佛道教關系探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