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風云
(河南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0)
姚際恒(1647-1715年),祖籍安徽桐城,后寄居浙江仁和(今杭州),清代杰出經(jīng)學家。縣諸生,初為貢生,折節(jié)讀書,涉獵百家,但史無傳記。清代吳振械《國朝杭郡詩輯》:“姚際恒,字立方,號首源,錢塘監(jiān)生”,“既而盡棄詞章之學,專精治經(jīng)?!鼻宕纨g《西河詩話》卷四:“亡兄大千為仁和廣文,嘗曰:‘仁和祗一學者,猶是新安人?!^姚際恒也?!薄跋蚱交榧蕻叾挝逶?,予婚嫁畢而注《九經(jīng)》”[1],于是,遂屏絕人事,一心致力于著述。其畢生精力的著作為《九經(jīng)通論》,可惜遺稿多散佚。僅有《九經(jīng)通論》中的《詩經(jīng)通論》以及《古今偽書考》《好古堂書畫記》完整地傳了下來?!抖Y記通論》散人杭世駿《續(xù)禮記集說》中,《尚書通論》的某些內(nèi)容見引于清代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中。今天有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輯編有《姚際恒著作集》(1994年出版),搜羅較全。
姚際恒生平酷愛藏書,所居海峰閣,西窗面湖,里邊儲藏古籍善本和金石書畫甚富。加上其精通目錄學,所以經(jīng)他鑒賞過的書畫,往往分寸不爽。姚際恒從小發(fā)奮讀書,先是諸子百家無所不讀,既而盡棄詞章之學,專攻經(jīng)書。舊抄本《好古堂書目》4卷,不注撰人名次,書前有康熙乙未夏杪錢塘人姚之駟所作序,云:“予世父首源先生,束發(fā)受書,已能沉酣故籍。乃一生坎螓,兀兀窮年,惟手一編枯坐。先世既有藏書,乃復搜之市肆,布諸巾箱,久之而插架與腹笥俱富矣。末附收藏宋元版書目凡數(shù)十種?!眳钦裥怠秶伎ぴ娸嫛贰笆自床┚咳簳瑩文c萬卷”。毛奇齡《何氏存心堂藏書序》,請其兄大千過目。大千說:“何氏藏書有幾多,不如姚立方腹笥耳。”可見,姚際恒被人敬佩程度,“著書之富,與藏書相埒”[2]。
姚際恒著《古今偽書考》是一部著名的辨?zhèn)螌?颇夸?。全書分“全部偽作者”“真書雜以偽者”“非偽而撰人名氏偽者”“書不偽而書名偽者”“未能定其著書之人者”五大類。立論嚴謹,構(gòu)思精深,為學者所推崇[3]。認為全部是偽作的,有“經(jīng)部”《易傳》《古文尚書》《尚書漢孔氏傳》《詩序》《用禮》等19種?!笆凡俊薄吨駮o年》《十六國春秋》《隆平集》等13種?!白硬俊薄蛾P尹子》《六韜》《文中子》《李衛(wèi)公問對》等38種。認為真書中有偽的,有《莊子》《列子》《管子》等10種。認為書不偽而撰人偽的,有《山海經(jīng)》《越絕書》《吳越春秋》等6種。書不偽而書名偽的,有《春秋繁露》《東坡志林》等兩種。不能定其作者的,有《國語》《孫子》等4種。先列前人考證已經(jīng)明白之書。不收錄佛經(jīng)、道書、古集中的小部偽作、今世不傳者和瑣細無多者[4]。
《古今偽書考》的收書原則:凡近代不傳于世的,或傳子世而瑣碎無價值之書,皆不收入;凡茍人辨證精確,又有可取之處者,悉載于前,以期征信,并不是自己枉說,以使半百年之疑案,昭然若揭;一集部圖書,他人不好偽造,即或宥一二附益?zhèn)巫?,不足稱數(shù),故亦不收;“子類中二氏之書,亦不及焉。”(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序》),所以“大抵際恒所著力求創(chuàng)獲,故驚世駭俗,在所不顧刀”。
一部目錄,就是一部學術(shù)史。它能告訴讀者書的存佚完缺、流傳情況、篇卷分合、版本優(yōu)劣等,有的還能直接告訴讀者某書為偽。這些都能為辨?zhèn)翁峁┖芏喾奖恪H纭兑住?,《漢志》著有《易》;《隋志》著有《歸藏易》;《新唐志》著有《連山易》。人們俗稱《連山易》為《夏易》;《歸藏易》為《商易》。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稱:“《連山》出于劉炫之偽作,北史明言之。度《歸藏》之書,亦此類耳!”姚際恒在使用其他方法辨?zhèn)螘r,有時也結(jié)合使用目錄,有的則直接利用書目辨?zhèn)?。如古《三墳書》,姚《考》說:此書“出于宋,晁子止日:‘張?zhí)煊X言得之比陽民家。《七略》《隋志》皆無之。世以為天覺偽撰。”姚氏利用《七略》《隋志》所載,判所見的本子為偽書[5]。
《古今偽書考》中子史部書,考辨也有不少精當之處。如對《竹書紀年》《汲冢周書》《穆天子傳》等書的辨證。姚際恒認為,《穆天子傳》據(jù)《左傳》和《史記·秦本紀》而為書,又“多用《山海經(jīng)》語,其體制亦似起居注。起居注者,始于明德馬皇后,故知為漢后人作。”《汲冢周書》的內(nèi)容也仿襲《史記》《呂氏春秋》《周禮》等書,不是當時的真品。接著姚際恒又指出這三本書的注也是偽作,如《穆天子傳》,“稱(郭)璞注者,蓋印取璞所注《山海經(jīng)》以移入之,故因謂璞注也”。在“有真書雜以偽者”類中,收《三札考注》《文子》《莊子》《剜予》《管十》《賈誼新書》《傷寒論》《金匿玉函經(jīng)》8部書。如對《列子》的辨析,姚際恒認為:“戰(zhàn)國時本有其書,或莊子之徒依托為之者;但自無多,其余盡后人所附益也。以莊稱列,則列在莊前,故多取莊書以入之?!边@是說《列予》一書有不少內(nèi)容是抄自《莊子》一書。在“本非偽書而后人妄托其人之名者”類中,收《爾雅》《韻書》《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陰符經(jīng)》《越絕書》6部書。姚際恒認為這些書本不偽,其作者是后人偽托的[6]。其中多采漢唐以來前人舊說,間或?qū)η叭酥f進行補充、駁正,但論辨多較簡略,編次和論辨也有一些不當之處。如將《忠經(jīng)》(托名馬融,張溥輯《漢魏六朝文集》,列入馬融集中)編入經(jīng)部,將《天祿閣外史》(稱漢黃憲撰,為明王逢年偽撰)編入史部,此為不察其內(nèi)容性質(zhì),僅觀其名而胡亂歸類。論辨中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如辨《文中子》,他據(jù)《揮麈錄》證實王通確有其人,并說“予謂既有其人,又其書為所作,則適見通一妄夫耳”。繼而又采納別說,認為該書出于其子福郊、福疇之所為或阮逸之偽造。所以又持模棱兩可之說,稱:“通耶,郊、疇耶,逸耶,吾不得而知之?!北妗对娦颉?,既據(jù)《后漢書》證為衛(wèi)宏所作,又曰:“非偽書而實亦同于偽書也。”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所以梁啟超稱其“體例頗凌雜,篇帙亦太簡單,未能盡其辭,所斷亦不必盡當”。顧頡剛也稱其“或微折衷,不盡證實,弗能謂博議無遺也”。然而他又認為,姚際恒“敢于把人們不敢疑的經(jīng)書(《易傳》《孝經(jīng)》《爾雅》等)一起放在偽書里,使得初學者……驟然聽到一個大聲的警告,知道故紙堆里有無數(shù)記載不是真話,又有無數(shù)問題未經(jīng)解決,則這本書實在具有發(fā)聾振聵的功效”。由于姚際恒的勇于疑辨古書尤其是疑辨儒經(jīng),因此他的著作唯有一部《庸言錄》被《四庫全書》存目,其他著作如《九經(jīng)通論》是被人為禁毀,還是自然散逸,不得而知。但從現(xiàn)存著作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在經(jīng)書考辨方面頗有建樹的學者。
綜上,《古今偽書考》是一部考辨群書的著作,辨及經(jīng)、史、子三類中凡91種書,經(jīng)書部分與《九經(jīng)通論》相表里,并多集前人之說,自序已發(fā)其例,其所辨,除確認的偽書之外,另參考胡應麟《四部正訛》的分法而又有所發(fā)展[7]。
姚際恒對其豐富的藏書還編有書目,名之曰《好古堂書目》?!逗霉盘脮俊钒磦鹘y(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分為四部。前冠有康熙乙未(1715年)姚之骃序。序曰:“予世父首源先生,束發(fā)受書,已能沈酣故籍,乃一生坎壞,兀兀窮年,惟手一編枯坐。先世既有藏書,乃復搜之市肆,久之而插架者與腹笥俱富矣。暇時錄于簿籍,予小子寫為副墨?!睍蟾接惺詹厮?、元版本書目,凡數(shù)十種。其分類表為:經(jīng)部十二類:經(jīng)總、易、書、詩、春秋、三禮、樂類、四書、孝經(jīng)、爾雅、小學、匯集。史部二十類:正史、編年、霸史、雜史、集古、時政、禮儀、傳記、典故、職官、法令、食貨、器用、蟲魚、地理、方物、名勝、川瀆、譜系、簿錄。子部十五類:儒、道、墨、法、名、縱橫、匯集、雜、小說、兵、天文、醫(yī)、藝術(shù)、類、釋。集部十類:志奏、策論、騷賦、四六、尺牘、別集(以時代分)、總集、詩文格評詞曲、經(jīng)史子集總,附缺書目。
姚際恒的目錄學成就總結(jié)如下:①類目設置比較詳細。四部之下共有57個大類。其中史部分類尤詳,計占20個類目。既便于類分圖書,也不令人感覺繁瑣。②有所創(chuàng)新。如集古、時政、蟲魚、方物、名勝等類,在以前的史目中均不見,這是姚際恒所獨創(chuàng)。書中有些類目,根據(jù)需要,從下位類中析出,與上位類并列。如器用、蟲魚,同食貨并列,名勝、川瀆,同地理并列。而沒有將其置于食貨、地理之下。但是書也有其不足之點,如正史類有陳深《諸史品節(jié)》、吳崇節(jié)《古史要評》等,則已并史鈔、史評兩類于正史類中,編年類有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郎璧奎《古史約言》等,已并紀事本末于編年類中。這些都未免過于簡略。除上面提及的目錄學著作外,姚際恒還有其推論經(jīng)史、理學、諸子的《庸言錄》一書在世間流傳[8]。
[1] 楊蔭深.中國學術(shù)家列傳[M].上海:光明書局,1948:123.
[2] 余章瑞.藏書故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43.
[3] 龐樸.中國儒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221.
[4] 羅孟禎.古典文獻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04.
[5] 葉樹聲,許有才.清代文獻學簡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132.
[6] 王余光.中國歷史文獻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183.
[7]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60.
[8] 申暢.中國目錄學家傳略[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