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偉 光
從重慶到延安
文/偉光
毛澤東熱情地招待了陳嘉庚,并請他到自己的窯洞做客,請他吃自己親手種的菜。只是這頓飯,才花了兩毛錢。
愛國華僑陳嘉庚,十七歲跟隨父親下南洋經(jīng)商,他靠著自己的精明睿智成為名震南洋的實業(yè)家。陳嘉庚致富后不忘苦難中的祖國,他把資金全部傾注于教育事業(yè)。
就在陳嘉庚興辦學校,以盡天職時,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南洋華僑紛紛成立各種以支援祖國抗戰(zhàn)為目的的群眾組織。1938年10月,來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選陳嘉庚為主席,支援祖國抗戰(zhàn)。
1940年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zhàn)和親人安危異常掛念。陳嘉庚肩負華僑重托,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一則慰勞前方抗日將士,鼓勵他們繼續(xù)英勇殺敵;二則實地視察國內(nèi)狀況。3月26日,陳嘉庚一行經(jīng)仰光直飛重慶。蔣介石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塊大洋,在重慶最好的酒店為他擺了一桌酒席接風。陳嘉庚在重慶視察期間,看到了戰(zhàn)時的陪都“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前方將士浴血揮戈,后方民眾歌舞升平,這顯然與陳嘉庚想象的國民黨政府領(lǐng)導(dǎo)下的抗戰(zhàn)情景相距甚遠。他不再對國民黨政府抱有幻想,深為祖國的命運擔憂。當國民黨組織部長邀請陳嘉庚加入國民黨時,被他嚴詞拒絕。不僅如此,陳嘉庚還感覺到,戰(zhàn)時的重慶彌漫著一種悲觀的氣氛。在街頭漫步之時,青年人中間流傳著一句口頭禪——“此路走不通,去找毛澤東?!迸紶杺魅腙惣胃校@時的陳嘉庚,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延安,他決定到延安去看一看。
一踏上延安的土地,陳嘉庚就立即感到,這里的民主氣息如春風拂面。在延安期間,陳嘉庚邊慰勞考察,邊與各界人士交談,還多次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促膝談心。毛澤東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并請他到自己的窯洞做客,請他吃了自己親手種的菜。只是這一頓飯,才花了兩毛錢。陳嘉庚深深地被共產(chǎn)黨人所開辟的新風感染。在他看來,重慶虛浮乏實黑暗腐敗,國難當頭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行政機構(gòu)不負責任,抗戰(zhàn)氣氛淡薄,營私舞弊嚴重。總之“絕無一項令人稍感滿意”。到了延安,才知那里別有天地,人民安居樂業(yè),上下打成一片,軍民同仇敵愾,處處團結(jié)抗戰(zhàn),令人“喜慰莫可言喻,如撥云霧見青天”。陳嘉庚預(yù)言“假如更多的人像他們那樣勤儉耐勞、埋頭苦干,我們中國一定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陳嘉庚先生離開延安,臨上飛機時充滿自信地預(yù)言:“中共不僅能夠領(lǐng)導(dǎo)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而且一定會走向全國執(zhí)政地位?!笔Y介石聽到此言,恨得假牙咬得“咯嘣嘣”響:“讓你加入國民黨,卻不加入,花了我800塊大洋,不為我說一句好話,不識抬舉!”延安之行,讓陳嘉庚先生把拯救民族和國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共產(chǎn)黨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