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方 直
(內(nèi)蒙古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
復筆
——《〈管錐編〉藝理引義》之一*
林 方 直
(內(nèi)蒙古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管錐編》提出“用字重而非贅”即復筆的藝理問題。復筆手法在《史記》和《紅樓夢》中都有精妙的運用。
《管錐編》;藝理;《史記》;《紅樓夢》;復筆
錢鍾書《管錐編》《史記》卷論五提出“用字重而非贅”的藝理問題: “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史記會注考證》:“陳仁錫曰:‘疊用三“無不”字,有精神;《漢書》去其二,遂乏氣魄?!?按陳氏評是。數(shù)語有如火如荼之觀。貫華堂本《水滸》第四四回裴闇黎見石秀出來,“連忙放茶”,“連忙問道”,“連忙道:‘不敢!不敢!’”,“連忙出門去了”,“連忙走”;殆得法于此而踵事增華者歟。馬遷行文,深得累疊之妙,如本篇末寫項羽“自度不能脫”,一則曰:“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再則曰:“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三則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心已死而意猶未平,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又如《袁盎、晁錯列傳》記錯父曰:“劉氏安矣!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疊三“矣”字,紙上如聞太息,……《漢書》卻作:“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索然有底情味?
《管錐編》《史記》卷論一○《封禪書》:
按馬遷此篇用“云”字最多,如“其詳不可得而紀聞云”,“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云”、“夜致王夫人及竈鬼之貌云”、“或曰郊上帝諸神祠所聚云”、“則若雄雞其聲殷殷云”、“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聞其言不見其人云”、“聞若有言‘萬歲’云”、“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云”、“東入海求其師云”、“因以祭云”、“乃遣望氣佐候其氣云”、“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見大人跡云”。(直按,《封禪書》中使用“云”字句計23處,茲舉14處以見大半)復出疊見,語氣皆含姑妄言而姑妄聽之意,使通篇有惚恍迷茫之致?!?/p>
錢先生以《項羽本紀》、《袁盎、晁錯列傳》、《封禪書》等篇為例,引出行文用字的“重言”、“累疊”筆法,指出“馬遷行文,深得累疊之妙”;并以“史漢”作比較,示其高低;又以《水滸》為例,說明此筆法對后世文學的影響。足證這是一條值得注意的文心藝理。
不過后人學司馬遷不能只學皮毛,如“蓋”字句、“云”字句,錢先生批評明“七子”說:
“云”之為言,信其事之有而疑其說之非爾。常談所謂“語出有因,查無實據(jù)”也。明之“七子”規(guī)橅(同“模”)《史記》,酷好學此。如李夢陽《空同子詩集自序》:“李子曰:‘曹縣蓋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宗臣《宗子相集》卷五《贈趙公敘》:“余束發(fā)出游外傅,蓋與子隆子同舍云”;又《游燕子磯記》:“余讀金陵諸記,其東北蓋有燕子磯云”;又卷六《游滴水巖記》:“余讀汀記歸化東北五里蓋有滴水巖云”。李攀龍《滄溟先生集》弁以張桂胤序:“蓋余嘉靖間為滑令云”……傳志之作,厥例更繁,如填匡格,徒成濫調(diào)。耳所親聞,口所自道,身所親經(jīng),而胥作存疑腔吻,以為風神搖曳,令人笑來。
在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里,這種筆法叫“復疊”,定義為:“復疊是把同一的字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辭格。共有兩種:一是隔離的,或緊相連接而意義不相等的,名叫復辭;一是緊相連接而意義也相等的,名叫疊字?!焙鷳谚【帯豆盼墓P法百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稱之為“復筆取神法”,以《禮記·檀弓》篇的兩節(jié)文章為例。其一《公儀仲子之喪(喪嫡子)》,百字短文中,“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侄)”和“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各重復一次,用以攤牌儒家承祧禮儀的是非。其二《有子之言似夫子》一文中,反復出現(xiàn)“喪(失祿位)欲速貧、死欲速朽”、“不欲速朽”、“不欲速貧”、“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也是“言之不足,再三言之”,反復強調(diào)儒家的處世道、價值觀、節(jié)葬禮。
今之研究《史記》的專著,也在重視復筆,如可永雪先生所著《〈史記〉文學成就論說》(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名之曰“重沓”,以一節(jié)“《史記》語言的重沓”論之;俞樟華所著《史記藝術(shù)論》(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名曰“復筆”,以一節(jié)“史記之妙,妙在能復”論之。二位均首推南宋洪邁是最早注意《史記》復筆之妙的學者?!度蔟S隨筆·容齋五筆》卷第五“《史記》簡妙處”條載:
太史公書不待稱說,若云褒贊其高古簡妙處,殆是摹寫星日之光輝,多見其不知量也。然予每展讀至《魏世家》、《蘇秦》、《平原君》、《魯仲連傳》,未嘗不驚呼擊節(jié),不自知其所以然。魏公子無忌與王論韓事曰:“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十余語之間五用魏。蘇秦說趙肅侯曰:“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逼皆钩?,客毛遂愿行,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曰:“三年于此矣。”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彼炝φ埿?,面折楚王,再言:“吾君在前,叱者何也?”至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于堂下,其英姿雄風,千載而下,尚可想見,使人畏而迎之,卒定從而歸。至于趙,平原君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shù),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鼻貒w,魯仲連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君曰:“勝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桶苍??”平原往見衍曰:“東國有魯仲連先生者,勝請為紹介,交之于將軍?!毖茉唬骸拔崧勽斨龠B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愿見魯仲連先生?!奔耙娧埽茉唬骸拔嵋暰哟藝侵姓?,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觀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庇衷唬骸笆家韵壬鸀橛谷?,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笔侨咧仨呈鞆停珧E馬下駐千丈坡,其文勢正爾。風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1](P865)
洪邁管《史記》的這種行文用語的筆法稱之為“重沓熟復”,從“文勢”角度形容其文“如駿馬下駐千丈坡,風行于上而水波”;激賞得他“未嘗不驚呼擊節(jié)”;價值判斷為“真天下之至文也”。
關(guān)于《史記》的復筆,俞樟華的論述較為全面:
縱觀《史記》文章的語言,重疊累書的復筆現(xiàn)象卻又不在少數(shù)。清代的《史記》評論家牛運震在《史記評注》中甚至說:“它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贝送?,從宋代的洪邁、陸游,明代的陳仁錫到近代的李景星和當代的錢鍾書等名家也都對《史記》的復筆現(xiàn)象作了充分地肯定和贊揚。我們認為,就總體而言,《史記》的確十分峻潔簡練,但為了寫人敘事,表情達意的需要,司馬遷又靈活地運用了復筆,而大量使用復筆,不但沒有影響文章的簡練,反而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所謂復筆,就是指反復使用完全重復或者基本相似的語句來描寫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物、同一種表情、同一個動作,從而加強表達的效果,抒情的成分和感染的力量。這種重復,有時是一個字,有時是一句話,有時是一段話。在形式上,有時是連續(xù)重復,有時是間隔重復,有時還有隔篇重復。運用復筆展示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如《項羽本紀》,當漢兵包圍垓下,四面楚歌之際,楚霸王于絕望中慨然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宋人朱熹說:“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鼻迦藚且娝肌妒酚浾撐摹氛f:“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運用復筆渲染事件的緊張氣氛。當寫到鉅鹿之戰(zhàn)時,司馬遷寫道:“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zhàn),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于水上,大破之?!薄瓘凸P在抒情表意中的作用:《史記》是史,但同時也是詩。因為它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思想成分和感情色彩,又經(jīng)常用重疊復沓的手法來表現(xiàn)的?!妒酚洝げ牧袀鳌肥且黄闱闅夥蘸軡獾奈恼?,如“此何以稱焉?”“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由此觀之,怨邪?非邪?”“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天理何在?公道何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是非顛倒,極大地刺激了司馬遷的思維,引發(fā)了他的感慨,所以他用疑問句一遍遍地反復追問,一遍遍地反復詰難,他既是為伯夷、叔齊作傳,更是在借題發(fā)揮,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對天道無親的懷疑,一股腦兒地傾瀉了出來。其情緒之激動,其孤憤之強烈,如喉鯁之快于一吐,有欲罷而不能者。我們再看《魏公子列傳》。清人湯諧《史記半解·魏公子列傳》說:“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凡一百四十余,見極盡慨慕之意。其神理處處酣暢,精彩處處煥發(fā),體勢處處密栗,態(tài)昧處處濃郁,機致處處飛舞,節(jié)奏處處鏗鏘”。[2](P129~140)
人們知道《史記》里多有重沓、復筆,而未必注意司馬遷本人也知道這種筆法。不過不叫重沓、復筆,而叫“三致志”。他在《屈原賈生列傳》里說:“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所謂“三致志”就是用相同或相近的語句反復多次表達作者的用意。如《離騷》中就用如下語句表達“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的志意:“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薄柏M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薄坝喙讨厘乐疄榛假猓潭荒苌嵋?。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薄昂龇搭櫼粤魈橘?,哀高丘之無女?!薄摆焐手諔蛸猓雠R睨夫舊鄉(xiāng)”等。司馬遷持“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自覺意識,既以衡人,亦作律己。所以《史記》中有那么多復筆。自太史公口出此文憲之后,師法者常見,變一字作“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如:用于評《詩經(jīng)》上,魏源《詩古微》卷八《邶鄘衛(wèi)問答》:“是以泉源、淇水,曩所游釣于斯、笑語于斯、舟輯于斯者,望克復于何時,思舊游兮不再!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庇糜谠u詩,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三十七:“司馬子長云:‘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深有取于辭之重、節(jié)之復也?!庇糜谠娢脑u:“山谷云:‘詩文……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長篇須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七)用于繪畫:宋曾季貍《艇齋詩話》:“(王)平甫于此蓋三致意焉。”(此指稱贊韓干畫馬)用于戲曲,清尤侗《梅存詞序》中說:“所譜《通天臺》、《臨春閣》、《秣陵春》諸曲,亦于興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蓋先生之遇為之也(指吳梅村得崇禎知遇使然)?!?《西堂雜俎三集》卷三,引自袁世碩《中國文學史》第八編清初戲曲)
值得注意的是,重沓、復筆、“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獨未在小說史論中運用,可以說是一種遺漏。單就《紅樓夢》而言,其中就有多處“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的地方,不妨指出見見。
第19回有一節(jié)書說的是茗煙與卍兒偷情:“卻是茗煙按著一個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訓之事”。據(jù)本人考證,這是曹雪芹在做生殖符號的還原演示。卍兒是卍字符號的具象人格化,即生殖符號的現(xiàn)場演示。(詳見拙作《卍兒與茗煙:生殖符號的還原演示》,《陰山學刊》2012年第4期)實現(xiàn)生殖從來都是陰陽兩方的事,卍字一方已經(jīng)查實,“茗煙”呢?是否也是生殖符號?茗即茶,茶有致祭薦享之用,在達到“百代仰蒸嘗之盛”,即達到子孫綿綿的目的中,茶也起到一份作用。由此看來,茗與卍就有了共性。女之受聘,俗稱“吃茶”,《七修類稿》云,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故以喻女子受聘。這樣,茶茗符號中就荷載了下種籽、有性繁殖的特定信息。茗煙的“煙”,在此指香,香煙,香火。舊俗,子孫祭祖必燒香,故稱傳宗接代為接續(xù)香煙。香煙指代后嗣,毋斷祖宗香煙即毋斷后嗣。賈氏祭祀時,神主前“香燭輝煌”,遺影前也是“香燭輝煌”,寶玉也充當“捧香”角色。香煙意味著生命延續(xù)鏈條之存在,族群繁衍血緣紐帶的無盡伸長。茗煙的“煙”就是延殖意義上的香煙。如若有誰不信此“煙”與“香”為一物兩名,就請考慮一下茗煙的主要活動是否與“香”密不可分?第39回,寶玉要修理所謂“茗玉小姐”的祠堂,出香火錢燒香。為此事,派茗煙前去踏看,以便執(zhí)行。第47回,寶玉派茗煙去給秦鐘上墳。第80回,寶玉帶茗煙到天齊廟燒香還愿,又聽王道士胡謅妒婦方,扯什么房中滋助,當此時,“這茗煙手內(nèi)點著一枝夢甜香”。
第43回,寶玉祭金釧兒,茗煙代祝一節(jié)書:原來寶玉心里有件私事,于頭一日就吩咐茗煙明日一早要出門,備下兩匹馬在后門口等著?!藷煗u漸稀少,寶玉方勒住馬回頭問茗煙道:“這里可有賣香的?”茗煙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樣?”寶玉想道:“別的香不好,須得檀、蕓、降三樣?!避鵁煛騿柕溃骸耙阕魇裁词?我見二爺時常小荷包有散香,何不找一找”。一句提醒了寶玉……說著就加鞭前行,一面回頭向茗煙道:“這水仙庵的姑子長往咱們家去,咱們這一去到那里和他借香爐使使,他自然肯的。”……老姑子獻了茶。寶玉因和他借香爐。那姑子去了半日,連香供紙馬都預備了來。寶玉道一概不用,便命茗煙捧著爐出至后院中,揀一塊干凈地方兒竟揀不出。茗煙道:“那井臺兒上如何?”寶玉點頭,一齊來至井臺上將爐放下。茗煙站過一旁。寶玉掏出香來焚上,含淚施了半禮,回身命收了去。茗煙答應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幾個頭,……這一節(jié)書,“茗煙”出現(xiàn)23次,“香”、“香爐”、“散香”、“香供”等出現(xiàn)12次;這樣高的出現(xiàn)頻率,這樣有意為之的復筆,這樣不厭其煩的“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就是要把“香”與“煙”凸顯出來,歸結(jié)其生殖含義。
《紅樓夢》為做好題旨為“樹倒猢猻散”的文章而運用的重沓、復筆手法。
第13回秦氏臨終托夢鳳姐: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樹倒猢猻散”一語原出禪宗語錄,比喻有權(quán)勢者一垮臺,依附者們隨即散伙。宋朝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及秦檜死,曹詠的妻兄厲德斯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曹寅也常提此句:施潤章之孫施栗《病中雜賦》詩及自注云:楝子花開滿院香,幽魂夜夜楝亭旁。廿年樹倒西堂閉,不待西州淚萬行。(曹楝亭公時拈佛語對坐客云:“樹倒猢猻散”,今憶斯言,車輪腹轉(zhuǎn)。栗受公知最深也。楝亭、西堂、皆署中齋名。)甲戌本眉批云:“‘樹倒猢猻散’之語,今猶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傷哉,寧不慟殺!”
曹寅為什么時常對客念叨“樹倒猢猻散”?必然有所指,感慨系之。樹指康熙。周汝昌先生指出:“這六十年,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璽為首,以他的祖父曹寅為中心人物,在江南的‘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曹家經(jīng)歷了他們的‘繁華’而又‘風雅’的生活。不過,他們是康熙帝(玄燁)的私人家奴,他們的命運緊密地和康熙帝個人的一切聯(lián)在一起。只要康熙坐在統(tǒng)治寶座上,他們就得其所哉;康熙一死,就有‘樹倒猢猻散’之勢。”(《曹雪芹小傳》第41頁)康熙晚年,諸皇子分朋樹黨,奪位斗爭激烈,曹寅是康熙的親信,在政權(quán)交替的前夕,曹寅預感到形勢的嚴峻,主子一死,親信們便都失掉依恃,為新主所不容。不料曹寅死在康熙前,倒霉的事落在曹頫頭上。當曹頫的老主子康熙一死,果然其親近舊臣都散了伙,曹頫被抄家,后遂敗落。曹雪芹對此歷史的、王朝的、家世的變故深有感觸,他以此為原型,創(chuàng)造性地藝術(shù)地表現(xiàn)在《紅樓夢》中?!皹涞光┆s散”是能指符號,書中多處關(guān)聯(lián)“猢猻”與“散”,肯定是作者蓄意安排。猢猻就是獼猴或叫猴兒。如:第22回,賈母燈謎:“猴子身輕站樹梢。”諸多描寫寶玉的“猴”動作:“便猴向鳳姐身上立刻要牌。”(14回)鳳姐道:“別學他們猴在馬上?!?14回)對鴛鴦“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24回)“如同開了鎖的猴子一般?!?22回)賈母常以“猴兒”稱鳳姐:“你們聽聽這嘴,我也算會說的,怎么說不過這猴兒!”(22回)“猴兒,把你乖的,拿著官中的錢你做人!”(35回)“猴兒,猴兒!你不怕下割舌地獄?”(29回)“這猴兒慣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來,恨的我撕你那油嘴!”(38回)第54回賈母說笑話,講了一個小嬸子吃猴兒尿的故事,此外書中說其他一些人是猴:邢夫人斥責賈琮:“那里找活猴兒去!”(24回)賈蕓唬小嘶:“猴頭們淘氣,我來了!”(24回)柳家的罵小廝:“好猴兒崽子!”“你這個小猴精!”“只聽門內(nèi)又有老婆子向外叫,‘小猴兒們快傳你柳嬸子去罷,”(61回)尤三姐罵賈蓉:“壞透了的小猴兒崽子!”(64回)黛玉戲謔湘云:“你們瞧瞧,孫行者來了!”(49回)鳳姐斥興兒:“你這個猴兒崽子,就該打死?!?67回)第50回史湘云編的春燈謎《點絳唇》: “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寶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著了,一定是耍的猴兒?!钡?1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鐘山懷古》: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這首詩的謎底也是耍的猴兒。兩首詩詞都在說猴兒被迫離開溪壑,即離開樹林,牽連獲罪,后事不繼,失勢敗落,被人嘲笑。
猢猻不止出自賈家,與賈氏有“相與之情,同難同榮”的王公貴胄,也屬于同一株大樹下的“猢猻”。第14回載:那時官客送殯的,有鎮(zhèn)國公牛清之孫現(xiàn)襲一等伯牛繼宗,理國公柳彪之孫現(xiàn)襲一等子柳芳,齊國公陳翼之孫世襲三品威鎮(zhèn)將軍陳瑞文,治國公馬魁之孫世襲三品威遠將軍馬尚,修國公侯曉明之孫世襲一等子侯孝康??槆a命亡故,故其孫石光珠守孝不曾來得。這六家與寧榮二家,當日所稱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孫,西寧郡王之孫,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孫世襲二等男蔣子寧,定城侯之孫世襲二等男兼京營游擊謝鯨,襄陽侯之孫世襲二等男戚建輝,景田侯之孫五城兵馬司裘良。余者錦鄉(xiāng)伯公子韓奇,神武將軍公子馮紫英,陳也俊、衛(wèi)若蘭等諸王孫公子,不可枚數(shù)。
甲戌本脂批云:“此所謂十二支寓”。并從以上姓過十二屬中僅有一個“猴”,讀者更應注意此中還有“八公”之孫的六個孫,六王侯之孫的六個孫,計十二孫,亦即十二“猻”。還有五姓侯爵的“侯”,諧音“猴”。這些“猴”“猻”,也難免不應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
書中關(guān)聯(lián)“散”的地方也很多。秦氏“臨別贈言”,提出置祭產(chǎn)之策,并囑“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第13回末云:“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賈母對賈政云:“你竟不必猜了,去安歇罷。讓我們再坐一會兒,也好散了。”(22回)和尚念詞:“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孽償清好散場!”(25回)紅玉道:“也不犯著氣他們。俗語說的好‘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誰守誰一輩子呢?不過三年五載,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時誰還管誰呢?”(25回)寶玉扎手笑道:“從來沒聽見有個什么‘金剛丸’。若有了‘金剛丸’,自然有‘菩薩散’了!”(28回)按,“丸”諧音“完”?!巴醴蛉酥瘟司葡?,請薛家母女等賞午……鳳姐……更覺淡淡的。賈迎春姊妹見眾人無意思,也都無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31回)“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個道理,他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不聚的好?!薄澳菍氂竦那樾灾辉赋>?,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只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無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無興散了。林黛玉倒不覺得,倒是寶玉心中悶悶不樂,回至自己房中長吁短嘆?!?31回)晴雯冷笑道:“好離好散的,倒不好?”寶玉因說道:“你不用忙,將來有散的日子!”最集中關(guān)聯(lián)“樹倒猢猻散”的是第54回鳳姐講的兩個笑話:一家子也是過正月半,合家賞燈吃酒,真真的熱鬧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婦孫子媳婦重孫子媳婦,親孫子侄孫子重孫子灰孫子滴滴搭搭的孫子,孫女兒外孫女兒姨表孫女兒姑表孫女兒,噯喲喲,真好熱鬧!……底下就團團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鳳姐兒笑道:“再說一個過正月半的。幾個人抬著個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萬的人跟著瞧去。有一個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著拿香點著了,只聽‘噗哧’一聲,眾人哄然一笑都散了。這抬炮仗的人抱怨賣炮仗的扦的不結(jié)實,沒等放就散了?!毕嬖频溃骸半y道他本人沒聽見響?”鳳姐兒道:“這本人原是聾子!”眾人聽說,一回想,不覺一齊失聲都大笑起來。又想著先前那一個沒說完的,問他“先前一個怎么樣,也該說完”。鳳姐兒將桌子一拍說道:“好羅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節(jié)也完了,我看著人忙著收東西還鬧不清,那里還知道底下的事了!”眾人聽說,復又笑將起來。鳳姐兒笑道:“外頭已經(jīng)四更,依我說,老祖宗也乏了,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
從賈府興衰盛敗的角度看《紅樓》,前十五回賈府處于“赫赫揚揚,已將百載”的衰落時期。第16回至54回是因“非常喜事”而帶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的階段,但“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遵照“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不可逃逸的必然規(guī)律,自54回開始,便轉(zhuǎn)向敗亡時期,此時就要“樂極悲生”,就要“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這一切,都在秦氏“臨別贈言”中預言過了;第54回表的是賈府慶元宵,“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這一點,早在第一回已由一僧一道預言過了。第54回是盛敗、樂悲的轉(zhuǎn)折,所以講笑話其實都是樂中悲。本回蓄意要安排、苦心孤詣地設計的賈母和鳳姐兒講笑話,實則就是“樹倒猢猻散”的圖解和演義。賈母講的小嬸子吃猴尿的故事,一口一個孫行者,一口一個吃猴尿的,無非是以世家關(guān)聯(lián)“猢猻”。鳳姐講的兩個相連的故事,一連用了11個“孫”字,4個“完”字,4個“散”字(故事以外,又用了“等散了”、“待眾人散了”等語句),無疑是按“猢猻散”的模式編撰的故事。鳳姐編故事,不是要“編派”誰,而是編派諸多世家,同時也與自家“對景”,她不說么:“老祖宗也乏了,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第54回以后,賈府果然就是由漸散到頓散的。
“絳石戒指”意象中的復筆——
第30回書說王夫人逐金釧兒:
只見王夫人翻身起來,照金釧兒臉上就打了個嘴巴子,指著罵道:“下作小娼婦,好好的爺們,都叫你教壞了!”……王夫人便叫玉釧兒:“把你媽叫來,帶出你姐姐去!”金釧兒聽說,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罵只管發(fā)落,別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來年,這會子攆出去,我還見人不見人呢!”……雖金釧兒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喚了金釧兒之母白老媳婦來領(lǐng)了下去。那金釧兒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話下。
第31回,有一節(jié)書寫史湘云贈戒指:“至次日午間,王夫人、薛寶釵、林黛玉眾姊妹正在賈母房內(nèi)坐著,就有人回:‘史大姑娘來了?!贝蠹乙韵嬖频目蓯坌愿駷轭},趣話一番。此間,六次提到王夫人,不愛說話的她,也有三次插話。一篇之中,六致意焉;五次提到薛寶釵,插話三次。作者此舉無非要人們特別注意王夫人和薛寶釵。此間,老太太說:“別提小名兒”,王夫人也不讓“提名道姓”——但畢竟還是題名道姓了!這也不是無意閑文。用意就在將標名的靶子戳在顯著的位置,準備讓湘云拿“戒指”來射。
接著話題就轉(zhuǎn)入贈送戒指:
說著,拿出手帕子來,挽著一個疙瘩。……說著便打開。眾人看時,果然就是上次送來的那絳紋戒指,一包四個。林黛玉笑道:“你們瞧瞧他這主意。前兒一般的打發(fā)人給我們送了來,你就把他的也帶了來豈不省事?今兒巴巴的自己帶了來……真真你是糊涂人?!笔废嬖菩Φ溃骸澳悴藕磕?我把這理說出來,大家評一評誰糊涂!……那使來的人明白還好,再糊涂些,丫頭的名字他也不記得,混鬧胡說的,反連你們的東西都攪糊涂了?!闭f著,把四個戒指放下,說道:“襲人姐姐一個,鴛鴦姐姐一個,金釧兒姐姐一個,平兒姐姐一個:這倒是四個人的,難道小子們也記得這們清白?”眾人聽了都笑道:“果然明白?!睂氂裥Φ溃骸斑€是這么會說話,不讓人?!?/p>
湘云說這番話時,金釧兒已被王夫人逐出,可能已經(jīng)投井,被王夫人迫害而死。王夫人在這場合,最忌“提名道姓”,因為“金釧兒”之名,就是王夫人的害死人命的罪證。可是史湘云“還是這么會說話,不讓人”,偏要“提名道姓”地來給金釧兒送戒指!當然史湘云事先不知金釧兒受害,她不是有意要針對王夫人;唯其不知,才能說,若知,則不能來這一手,正如林黛玉不知鹡鸰香念珠曾被圣上和北靜王拿過,所以她才說“什么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黛玉不知他人知,作者知;湘云不知他人知,作者知,這是作者蓄意用史筆微妙地口誅王夫人!“褒貶無一詞,豈得為良史”?(王禹偁《對雪》詩)史姑娘是良史,作者也是良史。金釧兒同鴛鴦、平兒、襲人一樣,都是各房里的大丫頭,頗有體面,受到湘云等眾主子姐妹和寶玉的尊重。就拿贈戒指來說,她們受到同姑娘們一樣的待遇。一個俊美、精干、充滿青春活力和生活憧憬的少女的存活,是多么符合眾人的心愿,相形之下,更顯出王夫人的罪孽和不道。“戒指”者,“借”端“指”斥也!作者借史姑娘送戒指,指斥王夫人,戳她的心,打她個悶棍,當眾剝下她“寬仁慈厚”的外皮!
絳石戒指指斥了王夫人的罪惡,是因為一篇之中六次點提“王夫人”;那么,同樣在一篇中五次點提“糊涂人”,是有意,是無意?如有意,是何意?這是個狠抓住“糊涂人”的話把兒不放、窮追猛打的做法。誰說過“糊涂人”?寶釵,是寶釵說人家金釧兒是“糊涂人”!當金釧兒的死訊傳開——
寶釵聽見這話,忙向王夫人處來道安慰?!醴蛉它c頭哭道:“你可知道一樁奇事?金釧兒忽然投井死了!”寶釵見說,道:“怎么好好的投井?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兒他把我一件東西弄壞了,我一時生氣,打了他幾下,攆了他下去。我只說氣他兩天,還叫他上來,誰知他這么氣性大,就投井死了。豈不是我的罪過。”寶釵嘆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這么想。據(jù)我看來,他并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腳掉下去的。他在上頭拘束慣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玩玩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蓖醴蛉它c頭嘆道:“這話雖然如此說,到底我心不安?!睂氣O嘆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茲,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fā)送他,也就盡主仆的情了?!?/p>
當金釧兒無辜慘死于王夫人的迫害,薛寶釵根本沒有一點同情心,根本不考慮苦主的悲痛,反而擔憂兇手“心里不安”,急急忙忙跑去安慰,為之開脫罪責,替暴行辯護。捏造金釧兒是自己憨玩失足落井的,說他“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按照她的處置方案,“多賞他幾兩銀子發(fā)送他”,也就完事大吉了。薛蟠打死馮淵,這“人命官司,他卻視為兒戲,自謂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乃兄是這個邏輯,其妹也是這個邏輯。對她那邪曲的靈魂,已經(jīng)如實地揭示在讀者面前了,作為作家的藝術(shù)使命業(yè)已完成了,但是作者意猶未足,他在異時異地,用微妙隱曲的方法表態(tài),抓住寶釵說金釧兒“是個糊涂人”的話把兒,加以口誅筆伐:“你才糊涂呢!我把這理說出來,大家評一評誰糊涂?”金釧兒不糊涂,你寶釵才糊涂,你“混鬧胡說”,掩蓋真相,無視事實,是裝糊涂!你那是道德的墮落,正義的滅亡。
[1]洪邁.容齋隨筆·容齋五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俞樟華.史記藝術(shù)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張 偉〕
On the Repetition
LIN Fang-zh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Journal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Guan Zhui Bian” puts forward that “the repetitions are not verbiages” which is the artistic theory of repetition. The repetitions are skillfully us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Dream of Red Mansions”.
“Guan Zhui Bian”; artistic theory; “Historical Records”; “Dream of Red Mansions”; repetition
2015-06-15
林方直(1936-),男,遼寧沈陽人,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著有《紅樓夢符號解讀》等。
I206.2
A
1004-1869(2015)04-0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