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
摘 要:中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教師若能針對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努力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以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為例,從巧妙導入、學生表演、電教手段、讀出自己等方面,談談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出來,使語文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情境;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371-01
創(chuàng)設學生樂學的教學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中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教師若能針對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生動活潑的形象,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識的樂學情境,定能大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一、巧妙導入
好的課堂導入,像一塊磁石,又像一場戲劇的精彩序幕,它一開始就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住,令學生心馳神往,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講故事傳說,巧設懸念;講解古詩詞,創(chuàng)設意境;利用多媒體,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情境。《最后的常春藤葉》的課堂教學我是這樣導入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失業(yè)后,心情糟透了。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找到了鎮(zhèn)上的牧師。牧師聽完了他的訴說,把他帶進一個古舊的小屋,屋子里 唯一的一張桌上放著一杯水。牧師微笑著說:“看這只杯子,它已經放在這兒很久了,幾乎每天都有灰塵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為什么嗎?”他認真思索,像是要看穿這杯子。他忽然說:“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淀到杯子底了?!蹦翈熧澩攸c點頭:“年輕人,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蕩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這是多么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淀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凈了。”通往理想的人生路上會有許多坎坷,我們可以通過沉淀自己使我們的胸懷更加寬廣,走出困境創(chuàng)造輝煌。在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沉淀自己,使我們像文中的蘇艾和老貝爾曼一樣用心去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那么我們生命中就始終有一片永不凋謝的常春藤葉。這個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披文入情,沿波探源,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參與表演
對以人物動作、語言為主且情節(jié)簡單的課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讀方式進行學習,由四名同學分別朗讀瓊珊、蘇艾、貝爾曼和旁白,朗讀的效果非常好,尤其是朗讀貝爾曼角色的學生,把一個性格暴躁、關愛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老頭展現在大家面前,從而得出:這是一個為了他人而犧牲自我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朗讀的學生們對人物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
的采用此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角色表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及思想性格特征,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習《最后的常春藤葉》時,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把課文中的人物、情節(jié)在課堂上再現出來,讓學生在表演中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握小說人物的表現方法和主題。而老師只起指導作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突出了主題教育,有促進了學生對小說內容的深入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運用電教
運用電化手段教學,課借助聲音、色彩、圖像將所學知識具象化,化靜為動,化難為易。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師生可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換取較高的效率。如《最后的常春藤葉》授課時,給學生放一段中央臺的《子午書簡·最后一片長春藤葉》,使學生對歐·亨利的作品更好地理解,激發(fā)出學生的內在的情感,使學生更深入地領悟到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出人性的光輝。多媒體手段要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合理選擇、恰當運用,我用電腦制作課件,精心設計相關畫面,同時配上文字,以使教學過程生動、直觀,易于理解。
四、讀出自己
有學生提出,為什么要“畫”?有更方便的辦法嗎?為了救人,老貝爾曼應該可以撿來一枚常春藤葉,然后在同樣的夜晚,將它在“釘”墻上;也可將它“捆”或“綁”在樹上;如果輕微一點,老貝爾曼可以設法把它“粘”或“貼”在那高高的墻上?幾乎可以推測這樣的效果不會遜色于老貝爾曼的杰作,至少這枚葉子是千真萬確的,而且老貝爾曼可能不會因那夜的雨雪而染上肺炎,進而失去性命。但老貝爾曼就是沒有這樣做,為什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全交給學生,由學生去討論,教師的引導要盡量精要。學生的認識難免有膚淺、幼稚之處,但要鼓勵學生發(fā)言。答案不必要求一致,但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畫常春藤葉體現了貝爾曼的職業(yè)理想和信念。有著四十年畫齡的老貝爾曼先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這個理想就像燈塔指引著他向前進。他用生命繪制的常春藤葉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畫出了杰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努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