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溫乾
摘 要:英語是一項語言學科,實踐運用是科目教學的基本目標,實現(xiàn)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發(fā)展是學好語言課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不斷改進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目標、豐富教學方法,以便能夠有效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發(fā)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191-01
一、改進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師的教學觀念、專業(yè)素質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特別是教師的教學觀念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新課改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從教育觀、質量觀、學生觀、教學觀等幾方面做好轉變,以便能夠使教學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首先從培養(yǎng)目標看,素質教育力求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做好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之外,也要引入一些國外的育人理念、生活理念等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感知。其次從對待學生看,素質教育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進行“培優(yōu)教育”,學生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學習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暫時的出現(xiàn)差距,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運用分層教學模式進行教育,而不能放棄基礎較差的學生。另外從教學內容看,素質教育著眼于素質的全面提高,而不僅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也要適當的引入一些課外知識,比如國外的常見話題、為人處世的方式等等,讓學生能夠學習到純正的英語。再者從教學過程看,素質教育注重啟發(fā)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地學習,而不是教師“包辦”學生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逼迫”學生學習。另外從教學方法看,素質教育是師生雙向活動,重視學科能力的提高,變講授知識為訓練綜合技能,著重學生的“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而不是簡單的死記硬背。這就需要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及時的轉變教學觀,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在學法方面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語言學習規(guī)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適宜于英語情景交際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質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之中。
二、優(yōu)化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著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考出好成績”,簡單的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興趣低,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在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學目標,并實現(xiàn)目標分極使之更加層次化、具體化,這無疑給新時期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對基礎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生機。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學總目標為依據,優(yōu)化課堂教學目標,大到學年、學期目標,小到一節(jié)課目標。建一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以情感為核心,把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學目標并使之具體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層次和個性差異。達到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比如《When is your birthday》這一課,想要學生有效掌握十二個月和有關事件、掌握第一到第一百序數詞、掌握詢問日期及其回答的句型、能理解并掌握副詞when的用法,就需要教師能夠優(yōu)化教學目標,注重教學過程中人文素材的運用,比如可以根據班上某個同學的生日來進行授課或者創(chuàng)設某個同學生日的情境,讓大家在良好的情境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身臨其境的學習效果比單純的詞匯學習要有效的多。
三、豐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教學方法影響著教學過程,決定著教學效率。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思維、學會選擇、學會審美、學會健體,具有終身的學習能力、發(fā)展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關于“學”的方法,促成“教學過程”向“學教過程”的轉變,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可能。
比如教師在教學中應大力提倡并實行“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一改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的天花亂墜,的聽得昏昏欲睡”的狀況,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做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庫,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認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與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也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語音為首的聽說習慣、按時預習新課習慣、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習慣、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習慣、聽說讀寫齊頭并進習慣、及時復習所學知識習慣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有效進步。
綜上所述,由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學習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轉變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以便能夠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