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鐵華
好太王碑與東北亞古代國家關系
耿鐵華
[內(nèi)容提要]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第19代王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記載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和前三王的傳承,好太王的統(tǒng)治,以及好太王戎馬倥傯、東征西討、開拓疆土的功業(yè),同時記述好太王陵守墓煙戶的來源、數(shù)量和守墓煙戶制度。其中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倭寇侵入朝鮮半島后,高句麗好太王親率水陸大軍往救新羅,擊退百濟,驅(qū)除倭寇的一段戰(zhàn)事尤為重要,中國、朝鮮、日本的古籍鮮有記載。碑文按年記載的史實,真實準確地反映了當時東北亞國家的關系。
好太王碑東北亞國家關系
好太王碑是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為其父第19代王建立的墓碑。經(jīng)過1600年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風風雨雨,至今仍然屹立在吉林省集安市東郊大碑村。
好太王碑的碑身由一整塊天然的角礫凝灰?guī)r石柱稍加修琢而成,石質(zhì)粗駁,呈不規(guī)則方形柱體。高6.39米,幅面寬度不等,大體在1.34—2.00米之間。無碑首,無赑屃,基座是一塊不規(guī)則的花崗巖石板。碑文四面環(huán)刻,共計44行,每行44字,除去空刻、抬頭,原有文字為1775字,目前可辨識者在1600字左右。碑文內(nèi)容大體分三部:第一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和鄒牟王、儒留王、大朱留王前三王的傳承,以及好太王統(tǒng)治時期“庶寧其業(yè)、國富民殷、五谷豐熟”的情況。第二部分記述好太王一生戎馬倥傯,東征西討,征遼東、伐百濟、救新羅、驅(qū)倭寇、降東夫余等戰(zhàn)績和攻城掠地,開拓疆土的收獲。第三部分,根據(jù)好太王“存時教言”,對好太王陵守墓煙戶的來源、數(shù)量詳細記載。同時記述好太王為上祖先王墓上立碑銘其煙戶,不令差錯,制定守墓煙戶制度的史實。
這是一座高句麗王族樹立的巨大碑刻,記載的高句麗王系,好太王的統(tǒng)治,開拓疆土的戰(zhàn)事,守墓煙戶制度等都是好太王生前囑托,長壽王及其臣民認可的,應該是研究高句麗歷史與文化的信史,其中關系到古代東北亞民族和國家關系的記載,備受中國、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學者及公眾的關注。好太王碑記載了6次戰(zhàn)爭,除了征討碑麗、降服東夫余發(fā)生在古代中國東北外,其他4次則是發(fā)生在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區(qū)。碑文記載的資料如下:
1.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伐殘國。
2.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王巡下平壤。而新羅遣使白王云:倭人滿其國境,
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太王恩慈,稱其忠誠。特遣使還,告以密計。十年庚子,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軍方至,倭賊退。
3.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石城□連船□□□□□率□□□平壤?!酢酢蹁h相遇,王幢要截盪刾,倭寇潰敗,斬煞無數(shù)。
4.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王師□□合戰(zhàn),斬殺蕩盡。所獲鎧甲
一萬馀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shù)。還破沙溝城、婁城、□□城、□□□□□□□□城。①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第1條史料,多年來各國學者斷句、解說各不相同,以至成為東北亞各國學者公認的“辛卯年條”或“辛卯年句”。以往諸家多釋為“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新羅”。水谷悌二郎手中有最好的早期拓本,卻釋為“而倭以辛卯年來渡□,破百殘,□□新羅”,對“?!弊之a(chǎn)生懷疑。武田幸男遵從水谷釋文。井上秀雄則釋為“而倭以辛卯年來□□,破百殘,□□新羅”,對“渡海”二字皆存在懷疑。經(jīng)過多年對碑石文字的觀察,結合早期拓本校核,我將其釋為“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1986年,我的釋文在日本發(fā)表以后,引起有關學者的關注。著名書法家福宿南鳩先生也認為讀“每”字較為合適,并解釋為“而るに倭は辛卯年を以つて來寇し,每?に百殘·□□·新羅を破?り,以つて臣民と為す”。②將此句用現(xiàn)代漢語表示,則為:“百殘、新羅,過去是高句麗的屬民,從來就朝貢的。自從辛卯年以來,倭多次渡海過來,而且每次都攻破百殘,脅迫新羅(或者是每次都攻破了百濟、任那、新羅),把他們作為自己的臣民。自六年丙申,好太王親率水軍討伐百殘?!毙撩晔菛|晉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好太王剛剛即位。這時候倭寇渡海侵入朝鮮半島南部,攻破了百濟,百濟成為倭寇的幫兇,并且要挾新羅,意欲向北侵犯高句麗。而高句麗正處在國喪期間,好太王為其父守孝,不便用兵,只好靜觀其變??墒?,倭寇卻變本加厲,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兵半島。五年以后,好太王親自率領水軍討伐百濟。經(jīng)過十年庚子、十四年甲辰、十七年丁未幾次大的交鋒,好太王的水陸大軍擊敗了百濟,救助了新羅,驅(qū)除了倭寇。碑文中“官軍方至倭賊退”,“王幢要截盪刾,倭寇潰敗,斬煞無數(shù)”,“王師□□合戰(zhàn),斬殺蕩盡”等記載,表明了百殘、倭寇軍隊被擊退潰敗的程度。好太王的軍隊打敗了百濟,趕走了倭寇,截獲了大量鎧甲和軍資器械,收復了新羅故地,攻占了百濟的一些城池村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倭寇再也不敢侵犯,成功地維護了半島的和平穩(wěn)定。
好太王碑記載的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發(fā)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zhàn)爭,涉及當時東北亞古代國家高句麗、新羅、百濟、倭等。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相關史書對此均沒有記載。碑文填補了這一段歷史空白,成為研究東北亞諸國古代關系的重要史料。自清光緒三年(1877)好太王碑被發(fā)現(xiàn),光緒六年(1880)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出現(xiàn)130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學者的重視,發(fā)表和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和論文。盡管學者們對于“辛卯年條”的斷句,解說有所不同。但是,倭寇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侵入朝鮮半島的罪惡事實是不容否認的。在高句麗和新羅軍隊的聯(lián)合抗擊下,百濟和倭寇慘敗,倭寇被驅(qū)除朝鮮半島的事實也是不容否認的。
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高句麗鄒牟王建國于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nèi)。接受漢朝的封賜,受漢代地方的管理,有史料可證。
《三國志·東夷·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本涓奴部為王,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漢時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笨芍?,高句麗建國不久,就接受了漢的“朝服衣幘”,“鼓吹技人”,使用的是“漢官儀”,高句麗王儼然漢代地方官員。然而,其職位并不高,從高句麗縣令來管理其國家戶籍便可見一斑。
《漢書·王莽傳》記載:“始建國元年,五威將奉符命,赍印綬,王侯以下及吏官名更者。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蠻夷,皆即授新室印綬,因收故漢印綬……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麗、夫余。南出者,逾徼外,歷益州,貶句町王為侯。西出者,至西域,盡改其王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笔置鞔_,王莽取代漢朝統(tǒng)治后,派遣五威將帶著符命與印綬,將王侯以下官吏貶降使用,收回漢朝廷的印綬,改授莽新政權的印綬。這時高句麗王與其他邊鄙郡國之王如句町王、匈奴王、夫余王等一起被貶為侯。很顯然高句麗、夫余、句町、匈奴等若未被漢朝封王,王莽就無從貶王為侯了,更何言收回漢印綬,改授莽新印綬了。這一史料證明,王莽以前,漢朝已對句町、匈奴、高句麗、夫余等諸侯國君封了王。
《后漢書·東夷·高句麗傳》記載:東漢“建武八年(32)高句麗遣使朝貢,光武復其王號”。“安帝永初五年(111),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很清楚,如果沒有王莽時期貶高句麗王為侯,就不可能有“建武八年,高句麗遣使朝貢,光武復其王號”的記載。也就是說,高句麗自西漢元帝建昭二年立國稱王,成為漢高句麗縣內(nèi)的地方封國,得到了漢王朝的認可,并賜與“朝服衣幘”,“鼓吹技人”。王莽始建國,將高句麗等地方封國之王更名為侯。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才恢復了被王莽貶黜的王號。這三條史料是相互關聯(lián)的。到了東漢安帝永初五年,高句麗不斷發(fā)展,疆域擴張。最初是在漢高句麗縣境內(nèi),此時已經(jīng)擴大到高句麗縣外之玄菟郡內(nèi),因此才會提出“求屬玄菟”。
以上幾條正史記載,既有連續(xù)性,又有邏輯性,符合高句麗發(fā)展的規(guī)律。可以認為,高句麗建國于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同時西漢對于高句麗王權給予承認,由高句麗縣令管理戶籍,高句麗王穿著漢朝官府,使用漢官儀仗。這些記載應該是可信的。后來的高句麗王都受到中原政權的冊封,高句麗王也不斷派遣使臣前往中原朝貢。好太王在位前后,接受中原冊封的記載主要有:
東晉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前燕慕容儁冊封高句麗故國原王釗為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樂浪公、王如故。③
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后燕慕容寶以高句麗好太王安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④
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東晉安帝以高句麗王璉為使持節(jié)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⑤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征東將軍高句麗王璉,進號征東大將軍。⑥
公元4世紀以后,高句麗諸王都受到中原各政權的多次冊封。不僅同意其為高句麗王,而且加職位和爵位。如果說,兩漢之際,高句麗王自鄒牟以下被中原封為高句麗王,成為漢政權下的地方官吏。中原承認高句麗地方封國的地位,使之在兩漢版圖內(nèi)合法化。到了魏晉以后,高句麗故國原王以下諸王,中原各政權在承認其為高句麗王的基礎上,還加封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樂浪公、遼東帶方二國王等職銜與爵位。這就不僅是政治上的承認,而且賦予實權——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可以對東方諸國行使征討之權力。好太王更是被封為遼東、帶方二國王,管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各民族事物。在這一前提和背景下,好太王理所當然具有很大的軍事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好太王被慕容寶封為遼東、帶方二國王是在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第二年(396)即好太王碑所記“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伐殘國”。這既是好太王行使遼東、帶方二國王的軍事征伐權力,也是懲罰倭寇幫兇百濟,救助新羅的大好時機。
可以看出,好太王親率大軍在朝鮮半島南部征戰(zhàn)時,后面是有中原政權為強大后盾的。高句麗是中原政權管轄下的地方政權,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天子與諸侯王的關系。而高句麗好太王與新羅、百濟以及入侵倭寇的關系,至多不過是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zhàn)的關系。
首先說高句麗與新羅的關系。
新羅是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以東的古代國家。據(jù)《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記載,新羅“始祖姓樸氏,諱赫居世。前漢孝宣帝五鳳元年甲子四月丙辰即位,號居西干。時年十三。國號徐羅伐”。前漢孝宣帝五鳳元年甲子,即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滅國,存在了992年,傳56代王。都城在金城(今韓國慶州)。慶州及其附近至今保存著新羅都城的遺跡和大量的王陵建筑等,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高句麗建國后不久,開始對外擴張。向南攻打樂浪,勢力逐漸進入半島中部的樂浪、帶方地區(qū),于是便和新羅、百濟的北部臨近,雙方實力的消長,形成了較為復雜的關系。公元3世紀中葉,高句麗東川王出師侵擾新羅北部邊境。新羅人看到高句麗軍隊英勇善戰(zhàn),向南進軍的勢頭正強,一時難以與之抗爭。便在曹魏正始九年(248)派遣使臣與高句麗結好。自此以后的一百多年間,高句麗與新羅一直友好相處,新羅不斷遣使向高句麗朝貢。⑦這也是當倭寇入侵新羅,新羅王派人向高句麗求援的社會基礎。在好太王統(tǒng)治時期,正如好太王碑文記載,高句麗多次出兵救助新羅,幫助其擊退百濟,驅(qū)除倭寇,收復失地,重建家園。
高句麗與新羅的友好關系一直維持到長壽王后期。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長壽王將都城從國內(nèi)城(今吉林省集安市)遷到平壤城(今朝鮮平壤市),勢力向半島南部發(fā)展。新羅王與臣民感到了威脅,于長壽王三十八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派人襲殺高句麗邊將。長壽王將派兵討伐,新羅王遣使謝罪,關系稍得緩和。長壽王四十二年(454)派兵侵入新羅北邊。長壽王五十六年(468),春二月,王以靺鞨兵一萬,攻取新羅悉直州城。長壽王七十七年(489)秋九月,派兵侵犯新羅北部邊境,攻陷孤山城。⑧
高句麗與新羅自長壽王后期開始交惡,直至高句麗滅亡,雙方一直處在斷斷續(xù)續(xù)的戰(zhàn)爭狀態(tài)。高句麗不斷侵犯新羅和百濟北部邊境,迫使新羅與百濟暫時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來自高句麗的軍事威脅。高句麗向南發(fā)展的勢頭也因新羅和百濟的共同抵抗而逐漸減弱。唐太宗貞觀年間,出兵征高句麗,新羅乘機奪取高句麗土地,并與唐朝軍隊聯(lián)合,最終滅掉了百濟和高句麗。
再說高句麗與百濟的關系。
百濟是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以西的古代國家。百濟建國的傳說有多種?!度龂酚洝ぐ贊炯o》有始祖溫祚說,始祖沸流說?!端鍟ぐ贊鷤鳌酚惺甲娉鹋_說?!独m(xù)日本書紀》有始祖都慕說。《三國史記·百濟本紀》記載,百濟公元前18年建國,到公元660年滅國,共歷678年,傳31代王。初都慰禮城(今韓國漢江南岸一帶),后遷都漢山城(今首爾)。漢山城被高句麗攻破后,遷都到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最后遷都到泗沘(一名所夫里,今忠清南道扶余)。百濟建國后,致力于向南發(fā)展,與高句麗交往并不多。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九年(369)秋九月,王以兵二萬南伐百濟,戰(zhàn)于雉壤,被百濟大敗。四十一年(371)冬十月,百濟王率兵來攻平壤城,故國原王率兵出城迎戰(zhàn),為流矢所中,當月二十三日死去。⑨從此以后,高句麗與百濟結下仇怨,雙方之間戰(zhàn)事不斷。特別是在好太王時期,高句麗多次出兵征討百濟。《三國史記·廣開土王本紀》和好太王碑均有記載。好太王即位之初,倭寇幾次渡海侵入朝鮮半島。百濟被倭寇戰(zhàn)敗,充當了倭寇的幫兇,向新羅出兵,占領城市村莊,新羅王派遣使臣向高句麗求援,于是,好太王親率大軍往救新羅。與百濟和倭寇連續(xù)交戰(zhàn),最終大敗百濟,驅(qū)除了倭寇。
高句麗與百濟相互仇讎,到長壽王時更為嚴重。雙方在邊境地區(qū)不斷交戰(zhàn)。導致長壽王六十三年(475)親自率三萬大軍進攻百濟,攻陷百濟都城,殺死百濟王扶余慶,虜獲男女八千多人。百濟不得不與新羅聯(lián)手以應對高句麗向南擴張。直至隋唐時期,大兵征討高句麗,高句麗與百濟言和,共同應對隋唐軍隊。在唐朝和新羅聯(lián)軍的強大攻勢下,百濟于公元660年被首先滅掉。
最后說一下高句麗與倭的關系。
倭既是對倭國的稱謂,也是史家對日本列島上諸多小國的集合稱謂?!逗鬂h書·倭傳》記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tǒng)。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六十人,愿請見?;胳`間,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歷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眾,于是共立為王?!薄度龂尽べ寥藗鳌芬噍d:“倭人在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舊百余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驛所通三十四。”
文獻記載表明,漢武帝以前,倭人就生活在東南海島上,分成百余小國。武帝時有三十余國與漢朝有聯(lián)系。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曾派使臣入漢。光武帝賜印綬。清乾隆四十九年(日本天明四年,1784年),日本福岡志賀島葉崎村的二位佃農(nóng)秀治和喜平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fā)現(xiàn)一枚金印。印面正方形,邊長2.3厘米,高約0.9厘米,上有蛇形鈕,通體高約2.2厘米,白文印文為“漢委奴國王”。⑩此印應該是東漢光武帝賜予的“漢倭奴國王”金印。這一珍貴文物的出土,進一步證實了文獻的記載。
高句麗與倭的交往稍晚于新羅和百濟。山上王三年(199)高句麗派遣使臣出使日本列島。《日本書紀》記載,美川王二十五年(324)高句麗將自己制造的鐵盾獻給日本,頗受武士們的喜愛。此外,史書記載不多。好太王碑上記載倭寇侵入朝鮮半島的文字則是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倭交往最為詳盡、最為真實的記錄。對于研究古代東北亞古代國家的關系非常重要。
好太王碑記載的東北亞古代國家關系,是由于倭寇入侵朝鮮半島造成的。若從辛卯年(391)算起,至十七年丁未(407),倭寇入侵朝鮮半島,與高句麗、新羅的戰(zhàn)事交涉達17年之久。參戰(zhàn)國家有高句麗、新羅、百濟、任那加羅和入侵者倭。當時東北亞幾個主要國家都被卷入這場持久的抗倭戰(zhàn)爭。由于篇幅所限,好太王碑記載的還只是那幾次主要的戰(zhàn)事,而對于較小的征戰(zhàn)和相持則付之闕如。就是現(xiàn)存的記載也足以反映這場侵略與反侵略戰(zhàn)爭的長期性與艱苦性。時隔1600多年,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械玫揭恍┯幸娴乃伎寂c啟示。
首先,高句麗支援新羅,打敗百濟,驅(qū)除倭寇的戰(zhàn)爭,是在以漢唐為中心的東北亞體制下各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東北亞諸國的相互關系及其特點。前面引用《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的相關史料,已說明高句麗是中原漢唐以來東北邊疆的地方封國,無論高句麗是發(fā)展擴張,還是維持現(xiàn)狀,大體上都是在漢唐固有的版圖之內(nèi)活動。而且與玄菟郡和中央政權保持著冊封朝貢的關系。新羅、百濟雖不在漢唐時期的版圖之內(nèi),但也同樣接受中原政權的冊封。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以百濟王扶余映為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諸軍事、鎮(zhèn)東大將軍、百濟王。?宋武帝永初元年(420)鎮(zhèn)東將軍百濟王扶余映,進號鎮(zhèn)東大將軍。?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百濟王扶余毗復修職貢,宋以其祖映的爵號授之。?
陳文帝天嘉三年(562)以百濟王扶余明為撫東大將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百濟王扶余昌遣使來賀,授昌上開府儀同三司、帶方郡公。?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春正月己酉,封高句麗王武為遼東郡王,百濟王扶余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
在中原政權及其史書中,將高句麗、新羅、百濟均列入東夷范疇之內(nèi)。“中國之于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
在中原皇帝和大臣的眼里這些小國都是圍繞中原太陽轉(zhuǎn)的星星。至于倭國,雖與中原隔海,很早就接受中原冊封。
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封其為倭奴國王。?
宋太祖元嘉二年(425)倭王瓚死,其弟珍立,遣使入宋貢獻。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
元嘉二十年(443)倭國王濟遣使奉獻,復以為安東將軍、倭國王。
元嘉二十八年(451)加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
宋世祖大明六年(462)詔倭王世子興,可安東將軍、倭國王。興死,弟武立,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宋順帝升明二年(478)詔除武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
倭五王時期,都向南朝劉宋政權朝貢,要求冊封,也都得到了相應的詔封。與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一樣,成為中原政權的附屬國。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中原統(tǒng)領下的東夷諸國之間的戰(zhàn)爭。而高句麗則以中央官吏和軍事將領的身份參與其中,一直掌控著戰(zhàn)爭的主動權。
其次,好太王碑記載的戰(zhàn)爭中,參與其間的諸國結成加成暫時的同盟。高句麗、新羅為一方,百濟和倭為一方。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倭寇就曾入侵朝鮮半島,圍困新羅金城,新羅王親自率兵迎戰(zhàn),大敗倭寇,斬殺一千余級。?自此以后,倭寇不斷侵擾新羅。好太王時,與新羅軍隊相配合,一起打敗百濟,驅(qū)除了倭寇。倭寇并未因此罷手,時常派小股軍隊侵入半島,侵犯新羅。其主要目的在于占領半島南部地區(qū),并以此為據(jù)點逐漸向北進軍,滅掉高句麗,最終占領整個朝鮮半島。再以半島為跳板,覬覦中國東北地區(qū)。倭寇的這一夢想,被高句麗好太王的強大軍事力量擊得粉碎。
再次,從好太王碑記載中對倭的稱謂,可以看出歷來侵略者的態(tài)度。由于好太王碑文剝蝕損毀的程度不同,學者們對于一些文字的厘定也有所不同,對于碑文中出現(xiàn)“倭”字的次數(shù)也有所不同。
在羅振玉先生的釋文中,共出現(xiàn)“倭”字9次。其中:
倭6次
倭人1次
倭賊1次
倭寇1次
在王健群先生的釋文中,共出現(xiàn)“倭”字11次。其中:
倭7次
倭人1次
倭賊1次
倭寇1次
殘倭1次
在我的釋文中,共出現(xiàn)“倭”字12次。其中
倭9次
倭人1次
倭賊1次
倭寇1次?
如果說羅振玉釋文中出現(xiàn)的9個“倭”字,可以代表中國學者傳統(tǒng)釋文的話,那么直至1984年以前,諸家的釋文對“倭”字的隸定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分歧。王健群先生《好太王碑研究》的出版,公布了新的釋文,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參考。經(jīng)過碑前辨識,參考各種拓本,對碑文中的“倭”字的數(shù)量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其確實存在“倭賊”、“倭寇”這樣的貶斥性稱呼,諸家的釋文中是一致的。不僅如此,就連為倭寇幫兇的百濟,也被輕蔑地稱為“百殘”、“殘國”、“殘主”、“殘兵”。
光緒三年(1877)懷仁建縣,書啟關月山在通溝的荒煙蔓草中發(fā)現(xiàn)了好太王碑,光緒四、五年(1878、1879)火焚除苔,光緒六年(1880)出現(xiàn)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光緒十年(1884)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間諜酒匂景信從中國得到一部好太王碑雙勾加墨本,帶回日本。對其中的“倭以辛卯年來渡每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的句子極感興趣。馬上組織編篡課的漢學家進行研究。其中主要人物為青江秀和橫井忠直,這兩位是日軍參謀本部的御用學者。橫井忠直曾說過“碑文中大有關系于我者,辛卯渡海,破百濟新羅為臣民數(shù)句是也”。他們認為好太王碑記載,倭在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曾經(jīng)占領過半島,建立殖民統(tǒng)治,因而力主收回殖民的權利,為進一步的侵略尋找歷史依據(jù)和借口。不久,日本先后侵占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進而侵略中國廣大地區(qū),其侵略借口或有來自好太王碑文之嫌。
[注釋]
①此文引用好太王碑釋文均見《好太王碑新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89頁。
②杉谷保憲:《好太王碑と集安の壁畫古墳》,日本木耳社,1988年,第261頁。
③《晉書·慕容儁載記》。前燕慕容儁冊封高句麗故國原王釗為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樂浪公、王如故。這里的“王如故”,證明此前已經(jīng)封王的事實。
④《梁書·諸夷·高句麗傳》記載:“垂死,子寶立。以句麗王安為平州牧,封遼東、帶方二國王。”
⑤《晉書·安帝紀》。
⑥《宋書·武帝紀下》。
⑦《三國史記·東川王本紀》。
⑧《三國史記·長壽王本紀》。
⑨《三國史記·故國原王本紀》。
⑩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9頁。
?《宋書·東夷·百濟傳》。
?《宋書·武帝紀下》。
?《宋書·東夷·百濟傳》。
?《陳書·世祖本紀》。
?《隋書·高祖紀上》。
?《舊唐書·高祖本紀》。
?《舊唐書·溫彥博傳》。
?《后漢書·東夷·倭傳》。
?《宋書·東夷·倭國傳》。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耿鐵華:《好太王碑新考》,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7-119頁。
責任編輯:趙欣
K239
A
1009-5241(2015)04-0045-06
耿鐵華通化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吉林通化1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