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摘 要】第二語言教學和外語教學通常會將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然而交際能力的最好體現(xiàn)就是學習者能夠運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和他人進行交際,其語言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然而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卻不愿用英語進行會話。本研究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探究了非英語專業(yè)英語學習者的交際意愿,試圖將焦慮和動機作為切入點,進行歸納總結。
【關鍵詞】交際意愿 焦慮 學習動機
交際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當我們談到交際的時候,首要想到的是口頭交際,雖然也存在著非語言交際。交際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的概念是由McCroskey和Baer于1985年提出來的,用來解釋個人在母語交際中的不同表現(xiàn)。他們認為交際意愿是指“個人是否愿意選擇參與到交際的可能性”。MacIntyre 和Charos(1996)將其應用于第二語言交際,隨后MacIntyre 和其同事重新定義了在第二語言領域中的交際意愿:交際意愿是指個體愿意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人或者人群開始用第二語言交談的傾向。目前在中國,很多學生把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了很多年,但大部分學生都重書面英語而輕口頭表達,即使是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也會有啞巴英語現(xiàn)象的發(fā)生。大部分學生不愿用英語交流,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它包括英語學習者的焦慮,性格的內(nèi)向/外向,學習動機等等。
1.焦慮與交際意愿
焦慮(anxiety)是個體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或威脅的情境所產(chǎn)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焦慮不僅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等許多活動產(chǎn)生影響,其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最為常見,不可忽視的因素。焦慮發(fā)生在學習過程中即為學習焦慮,而語言焦慮實際上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焦慮,學生是因為要運用目的語而產(chǎn)生的害怕心理。焦慮是影響英語學習者運用語言交流的主要因素。
我們一般認為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它可能會導致緊張或者害怕,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過多或者過度的焦慮,都會影響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對語言的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焦慮會影響個人的自信程度,從而影響其交際意愿,使學生更加不愿同人交際,采取消極的策略對待學習,這不但會影響學習而且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2.動機與交際意愿
Gardner (1985)把動機定義為“the combination of effort plus desir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arning the language plus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the language”。今天,心理學家都一致同意將有機體的一系列復雜的行為起因歸結于它具有某種動機。Robert Gardner 和 Wallace Lambert 劃分了兩種動機類型,即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所謂工具性動機是指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產(chǎn)生的動機,例如學習者為了得到某工作職位而想去學習深造;而融合型動機則指的是學習者出于自身的興趣或者愛好而產(chǎn)生的動機。隨著國內(nèi)外對于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們普遍認為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學習動機有密切關系。學習動機和學習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間接地促進或促退的關系。動機的強烈與否將會影響個體外語學習的效果,比如影響二語掌握的熟練程度、自信心等,從而影響個體使用二語進行交際的交際意愿。所以,有著強烈的二語習得欲望,并且又懷著一顆強烈期盼與他人交際的強烈心人的交際意愿要比欲望比較低的人的交際意愿高很多。
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懷著飽滿的熱情,抓住一切說英語,及一切能夠提高自身英語交際能力的機會與人交流;應處理好影響英語學習的影響因素,尤其是與個人特質(zhì)有關的焦慮和動機因素,保持其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促進自身交際意愿的發(fā)展,才更有助于英語學習的學成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Gardner, R.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4]McCroskey, J. C. & Baer, J. 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enver,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