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影
【摘 要】輔導員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響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本文主要以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為基點,從輔導員的定位入手,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從而探索一條新形勢下輔導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輔導員 新思路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高職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新時期,也給高職院校輔導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新內容,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就業(yè)指導問題、戀愛問題等等。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高職院校輔導員必須不斷調整工作思路,才能當好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一、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1.輔導員是學生思想的指導員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思想政治工作列于首位是勢在必行。為此輔導員首要的工作任務就是把握好學生的思想脈搏。這就要求我們的輔導員具備一定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立足于時代的前沿,給大學生的發(fā)展領航。如果只是簡單地站在大學生的角度,看起來是“貼近、貼緊”大學生了,實際上降低了自己的視野,無法從縱向和橫向的高度上去把握大學生,不能及時而有預見性地看到他們將來面臨的問題或者最近將會出現的問題。
2.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管理員
輔導員處于學校與學生聯系的第一線,學校的每一項要求、每一次活動安排基本上都是通過輔導員傳達布置給學生,如學生的學習考勤、請銷假、教寢室衛(wèi)生、評先選優(yōu)、獎貸助困等工作、安全保衛(wèi)等工作都是由輔導員來具體管理的。而同學們在學習、生活、就業(yè)上遇到了困難,對學校工作有什么意見、建議,一般也會反饋給輔導員。為此輔導員要認真總結,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在管理中的作用,轉變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被動地位,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管理,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3.輔導員是“以人為本”的服務員
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的本質就是服務。創(chuàng)新學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轉變學生管理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變管理為服務。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這就要求輔導員工作要一切從學生利益出發(fā),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其次,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輔導員的工作有很多特性,如直接性、基層性、復雜性、煩瑣性等,但最本質的特點就是服務性。學校工作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學生工作即輔導員工作一定要以學生為本,真心誠意地為學生服務。
4.輔導員是學生的心理咨詢員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有來自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也有來自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的因素。當然學生個體的生理和心理也有差異。所有這些都導致學生思想困惑、情緒消極、價值觀念模糊,甚至產生一些偏激的想法。這就需要輔導員能夠及時洞察并給予心理幫助。作為輔導員要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以便及時幫助學生疏通他們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心理困惑,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分析
現在高職院校學生基本是成長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開放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中,因而,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的烙印,使他們具有獨特的個性。而這些“古靈精怪”的高職院校學生,往往是“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極不相符”的一類學生,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個性鮮明張揚,自主獨立而又帶有叛逆
現在高職院校學生喜歡玩?zhèn)€性,喜歡與眾不同,崇尚標新立異,多元變化;他們不喜歡安定,不循規(guī)蹈矩,不言聽計從,并不會在意成年人的眼光和神情,依舊我行我素、我行我秀;思想開放而獨立,早熟老練而又有些叛逆。他們是一個更年輕、更自我、更自信、更張揚的青年群體,
2.消費追求非主流的時尚,生活方式去大眾化
學生很容易接觸到當下流行的、新的東西,酷愛顛覆傳統,有所新發(fā)現。在充滿物質誘惑的商品經濟社會中,大眾媒體的商業(yè)炒作更是讓高職院校學生眼花繚亂,身不由己地陷入追“名牌”、追“明星”的潮流。
3.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與又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中心意識較強,自我評價樂觀,自尊心特別強。學生愿意表現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才能,當面對和自己同等條件或是比自己條件好的同學時,他們會變得特別敏感、多疑。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最反感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或者盛氣凌人。
4.人際交往廣泛,關注朋友而忽略父母,代溝矛盾沖突加劇
高職院校學生情感奔放熱烈,激情高漲似火,是特別善于表達自己感受的一代,總是在呼喚別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的民主自由觀念和人格平等意識強,積極維護自身的權益;和老師、家長之間的“代溝”沖突頻繁,也是根本無法避免和消除的。
5.崇尚實踐,具有務實精神,有著特立獨行的價值觀
高職院校學生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表現更積極,對于看不到職業(yè)價值的理論教學不屑一顧,但關于學習和專業(yè)的矛盾困惑頗多。同時,他們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還不夠明確,擇業(yè)目標顯得特別現實,過于實用,講究實惠,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學生對既定的職業(yè)道德準則不迷信盲從,對艱苦奮斗、謙虛謹慎、勤勞節(jié)儉等價值觀并不會簡單認同或順從。
6.容易出現心理偏差
由于感到學習壓力、經濟壓力或就業(yè)壓力等幾方面的負擔,造成部分學生消極和心理不適應,日漸顯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他們當中往往出現承受挫折能力弱、有強烈的反叛意識、極力表現與眾不同、對網絡十分依賴、明顯的自卑情緒等心理問題,不適應周圍的一切,經受不了挫折,不服從學校嚴格制度的管理,管理越嚴,逆反心理越嚴重。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新形勢下的工作新思路
面臨學生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高職院校輔導員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不能把學生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發(fā)揮特長,使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里自由發(fā)展,以“學生為本”,把學生放在應有的主體位置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和發(fā)展空間。善于對學生的思想情況、動機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傳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endprint
1.細心觀察
要做好輔導員工作,首先要做知悉學生各種情況的知情人,即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生活情況,這也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具體講,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渠道細心觀察:一是查閱學生檔案,翻閱學籍卡,了解學生入學前的情況;二是深入學生宿舍,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生活情況;三是抽查到課率,同任課老師談話,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四是定期召開班會、組織班級活動,把握學生總體情況。通過細心觀察,可以知道哪些學生學習態(tài)度好、上課出勤率高、宿舍內務衛(wèi)生做得好;哪些同學學習抓得不緊,成績差;哪些學生思想壓力大,適應大學生活慢;哪些學生家庭困難多,生活條件差等。
2.用心聆聽
要善于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談話,用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特別是對于性格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的學生,用心聆聽非常重要。因為這部分學生不善于與人交流,朋友不多,遇到困難和麻煩,喜歡一個人悶在心中,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其實,輔導員往往最擔心的也正是這樣的學生,對他們的教育管理要放到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只有用心聆聽學生的心聲,真正了解并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做好學生工作。
3.熱心幫助
作為輔導員必須心中想著學生,行動上愛護學生,把學生的冷暖掛在心頭,把學生的事情當成是自己的事情來做。這里主要需要幫助兩類同學:一類是思想有負擔、學習成績偏差、家庭條件不好的“問題同學”,他們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因此他們必須成為我們輔導員幫助的重點對象;一類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在班級工作中比較活躍的同學和學生干部,這類同學我們不妨稱之為“優(yōu)秀同學”,要把他們樹立成學生學習的良好典范,注重發(fā)揮他們的帶頭作用。特別是學生干部,輔導員的大量具體工作是由他們來具體實施和完成的,同時由于學生干部身處學生當中,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工作狀況了解更便捷、更全面,更容易接近學生,因此要加大對他們的幫助指導,使他們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斷地鍛煉和加強。
4.悉心指導
首先,要在學習和生活上加以指導。這一點在大一學生中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遠離家鄉(xiāng),在生活習慣上、學習上會遇到不少困難,如:很多學生不適應集體住宿,不適應大學老師的授課方式,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困擾。其次,要在社會實踐上加以指導。大學階段,作為從學校到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學生除了要學習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還應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與社會的對接能力。因此,輔導員應當在工作中與學生處等職能部門多聯系,多了解學校學生工作的動態(tài),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參加一些素質拓展活動,如籃球賽、知識競賽等;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踐當中,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輔導員在新形勢下的工作新思路,是新形勢所賦予的責任,也是向傳統的輔導員工作方法所提出的挑戰(zhàn)。每位高職院校輔導員必須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為實現新形勢下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運行和發(fā)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馮剛.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曹硯輝,譚來興.高校輔導員師德建設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3]陳之賀,蓋世洲.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輔導員工作淺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6):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