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樂
西藏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西藏 拉薩 850000
要想了解藏傳佛教得以在西藏生存下去并不斷發(fā)展的原因也應該從西藏人民所生存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去探究。首先,畏懼自然。因為處在社會初級階段,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和知識水平較為低下,對自然規(guī)律無法全面認識,致使他們把令其畏懼的自然作為一種神秘的力量來膜拜。其次,階級壓迫?!霸诟麟A級中必然有一些少人,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追尋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彪A級壓迫所帶來的苦難成為佛教在西藏扎根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首先,恩格斯言:“宗教一旦形成,總要包含某些傳統(tǒng)的材料,因為在一切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傳統(tǒng)都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保貍鞣鸾淘鞑匾延星?,期間,造就了佛學大師、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等等,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其次,藏傳佛教滲透于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諸如出門辦事時前舉行儀式祈禱成功、屋頂上懸掛五色經(jīng)蟠等等,致使人們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西藏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受到地理環(huán)境、知識教育、身體素質、醫(yī)療水平等限制和影響,當然,許多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成長的青少年,已經(jīng)在西藏的科學發(fā)展中邁出了步伐。西藏地處高原,客觀的自然環(huán)境使其天然處在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較難接觸到外來新生的事物和觀念。
西藏人民特別是農(nóng)牧區(qū)的民眾來說,他們相信靈魂不死,生死輪回。例如:作者有位10歲的藏族學生,她有次談到奶奶時說她是位像菩薩一樣的好人,也像菩薩一樣在幫助周圍的人們,她死后會上天堂的不會下地獄。這么小的藏族小孩都深知輪回一說,由此看來,藏民對生老病死的認識是和輪回密切相關的,另一方面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也說明藏族人民對生死的認識客觀度不夠,缺乏科學性。
生存的功能即幫助人類克服種種生活上與心理上的挫折、困難、恐懼、不安,借信仰之力獲得安定、安心與安全。許多學者認為:成熟的宗教體系,具有調節(jié)人們心理和生理的功能,藏傳佛教作為一種成熟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樣也具有這種功能。藏傳佛教體系中對人性、輪回、生活的洞見,將對承受心理重壓的人們起到一定的撫慰作用。現(xiàn)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生活節(jié)奏一點點的在加快,雖然西藏地區(qū)處于邊界也難免受其影響,經(jīng)濟壓力、生活情感、事業(yè)挫折等,宗教在一定程度上都給予了他們較大的心理慰藉。
整合的功能即借共同信仰以鞏固團體的凝聚力、整合社會的組織力,發(fā)揮人類社群關系的至高境界。西美爾指出:“宗教的社會功能在于提供了社會整合性的絕對形式,即通過某個中心使個體不致分離?!比耸且磺猩鐣P系的總和,宗教也是一種社會關系的表現(xiàn),宗教的本質也脫離不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西美爾看來,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會整合性的功能,宗教教義中包含協(xié)調人際關系、做好本分之內事情以及敬畏大自然的部分,使人民具有共同的信仰觀念,從而團結了民眾整合了個體行為,這種超越了的宗教性的方式是社會整合的結果。
解釋功能即將事物本來的樣子按照一種方式表述出來。解釋人類提出者——格爾茨一直認為宗教具有解釋功能,“對人類學家來說,宗教的重要性在于它有能力為個人或群體提供一個關于世界自身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普遍而獨特的概念的源泉;”在格爾茨看來,宗教倍受社會學關注不在于它敘述了人類社會的某種行為方式,更在于它構建另一種社會方式。宗教從解釋學的角度上講,它是對“生性的事實”的另一種表述,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另外一種闡釋,這種闡釋易于被人們心理上所接受,宗教體系同時也構造了另外一種理解和解釋世界的方式,這也是宗教在群體上被信仰的原因之一。
藏傳佛教在西藏存在受到社會歷史文化因素、主觀認識因素以及社會功能因素的影響,使藏傳佛教在西藏的長期存在有了合理性。一方面,當前社會主義不夠足夠發(fā)展以及佛教文化已經(jīng)深入西藏人民的風俗與日常生活,佛教在西藏地區(qū)的存在以及延續(xù)存在將成為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宗教自身的“五性”即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也決定了宗教不可能在短期內消亡,這對我們當今社會正確認識宗教的作用以及針對宗教問題制定方針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2]西美爾.現(xiàn)代人與宗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