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靜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客運列車延誤指客運列車的開出、運行或到達遲于規(guī)定的時間。列車延誤包括發(fā)車延誤與到達延誤。發(fā)車延誤與到達延誤均是列車實際運行時間晚于列車運行時刻表規(guī)定的時間,這種延誤稱“事實延誤”。
鐵路客運又分特快,快速等,所以各類客運列車延誤有各自的“延誤容忍度”,若客運列車延誤超出旅客期待的容忍,諒解范圍,產生規(guī)定的延誤時間,稱為“法律延誤”。
1.客運列車延誤主要包括:列車待避;列車優(yōu)先等級順序;不可抗力;主要指自然災害;設備故障。
社會因素。包括:①節(jié)假日;②施工;③事故。
承運人營運習慣。延誤違約成本低廉,承運人“敢于”違約。目前客車延誤僅作退票處理。制度的改變就是人們行為規(guī)則的改變,從而引起人們行為的改變。①只有在法律制度上對延誤行為加大違約成本,才能改變承運人的營運習慣。
現(xiàn)行賠償制度對客運列車延誤而導致財產損失賠償范圍、幅度無明確規(guī)定。
《鐵路法》與《鐵路旅客運輸辦理細則》沒有指定訴訟參加人。
客票上無到站時間。而各地鐵路局對全國鐵路運行時刻表有解釋權,無統(tǒng)一標準。
鐵路承運人的優(yōu)勢地位,旅客無證據(jù),舉證難。
1.適用期限
目前鐵路貨物運輸合同訴訟時效80日??瓦\應依民訴法一般訴訟時效兩年。
2.適用地域
始發(fā)站與終點站最少有一個在我國境內才適用本賠償方案。
1.持有效客票,法定免票,優(yōu)惠人員,持優(yōu)待票的人員為旅客。
2.車票遺失旅客。車票遺失旅客通過補票與車票實名制證明主體身份。
3.無票上車。經承運人同意享有旅客身份,反之則無。
4.站臺票。站臺票僅限于站臺,無客運服務,故不能為旅客。
5.客票實名制下人票不符。防止車票倒賣行為,票證不符不享訴權資格。
1.延誤標準
參照承運人發(fā)布的鐵路運行時間表而發(fā)生延誤,稱法律延誤。
2.延誤證據(jù)
延誤證據(jù)是用來證明旅客所乘列車延誤,旅客需出示乘車票據(jù),又能出示延誤證據(jù)。(1)值班站長拒開具延誤證明時,旅客自主保存證據(jù),持客票在車站公告牌前拍攝;(2)出站檢票在此環(huán)節(jié)加蓋時間戳;(3)車站廣播、顯示屏拍照與錄像。
承運人有記錄運行過程的義務,所以只要旅客初步證明有延誤,承運人須證明自己無延誤,若不能證明自己沒有延誤或者無免責事由,認定承運人延誤。若客運列車的運行記錄遺失,涂改,缺頁,可認定承運人有過錯。所以在客運列車延誤配上案件上應當規(guī)定承運人對客運列車正點運行負舉證責任,否則即推定為承運人客運列車的延誤。
1.延誤產生的相關費用
如列車延誤導致旅客取消延誤相關聯(lián)運服務,旅客有權得到飲食,住宿,換乘交通工具的賠償。此項賠償依據(jù)產生的票據(jù)結算,實報實賠。
客運列車賠償方式:折扣券。折扣券并不能兌換現(xiàn)金,若再次購買車票,享受規(guī)定比例的折扣。①國內客運列車始發(fā)延誤。旅客在延誤之后發(fā)車前,將客票交給始發(fā)站售票窗口換取延誤證明后,可以選擇改乘或退票,同時旅客可以獲得延誤賠償:延誤時間在60 分鐘以上120 分鐘以下獲得票價30%的賠償折扣券;120 分鐘以上180 分鐘以下獲得票價50%的賠償折扣券;180 分鐘以上獲得票價80%的賠償折扣券。②國內客運列車到達延誤。在列車上或者列車抵達終點站后48 小時內旅客將客票交給延誤列車列車長或者終點站值班站長換取延誤證明,然后在退票窗口獲得延誤賠償。延誤時間在60 分鐘以上120 分鐘以下,獲得票價40%的賠償折扣券;120 分鐘以上180 分鐘以下,獲得票價60%的賠償折扣券;180 分鐘以上,獲得票價90%的賠償折扣券。③始發(fā)站在中國境內的跨國客運專線線路列車始發(fā)延誤與終點站位于中國境內的跨國客運專線列車到達延誤,均參照上述①②賠償方案。
發(fā)生延誤晚點后,旅客在2 周內把申請賠償書面材料(包括票據(jù)、延誤證明、賠償申請)等提交給延誤列車所屬的鐵路局。鐵路須七日內回復。若同意,支付折扣券,若不同意,須說明理由。若超出期間無答復,或者旅客不服鐵路回復,向乘車站鐵路局所住所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將鐵路法院納入地方中院,消滅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的現(xiàn)象。所以明確客運列車延誤賠償標準有利于法院審理此類案件,做到審理標準一致。將來,旅客乘列車出行,用付出的價款得到應有的時間價值。
[注 釋]
①張靜.中國金融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655.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李蘭波.關于提高旅客列車正點率的思考與分析[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2.
[3]黃建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新釋與例解[M].寧夏:同心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