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姣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266100
儒家文化包含內(nèi)容豐富的以“禮治”和“德治”為核心的法律思想,其博大精深之窘,其影響時間之久,其涵蓋范圍之廣,其產(chǎn)生意義之巨,不僅深深滲透于古代中國法律文明的靈魂,并且放諸當今社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而“儒”之意是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或是博識多聞的大學者,精通周禮并以從事教育事業(yè),執(zhí)掌禮儀為職業(yè)者,從而在這些廣泛的社會需求中促成的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中國歷史上諸多思想流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呈現(xiàn)出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儒家思想亦是產(chǎn)生于“共主衰微,王命不行”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先秦諸子中,儒家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學派,其推崇以“仁”愛之心,施于政治便為仁政,主張以“禮”來做為整個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即以“仁”為內(nèi)在,以“禮”為在外的思想理論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而其以“禮治”、“德治”、“人治”為核心的法律思想更是在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演繹成為中國古代正統(tǒng)法律思想之源泉。儒家思想的代表人是為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思想理論巨擘的法律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各有所側重??傮w的來說,儒家的主要法律思想首先是以“為國以禮”的禮治思想。主張以禮是“仁”的標準,是以為政治國的根本。維護“禮治”,即要求建立以宗法家族為本位制度下的人與人關系的準繩的倫理觀,并賦予倫理觀的法律意義,與法律以融合,強調(diào)法律的根本使命就是維護倫理的準則,以直接將違背倫理的行為視為違法行為—“出禮則入刑”的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宗族等級制度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其次,是“為政在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對于西周的“明德慎罰”的思想的發(fā)展。作為儒家法治的核心思想以為,“為政在德”主張“興教化”和“教化”的加強對治下臣民的道德教育,反對不教而殺,用“德”教之辦法行政治國,實行以理服人的王道。再次,是“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論語·顏淵》中提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之意為,有什么樣德行的統(tǒng)治者,就有什么樣德行的官臣、就有什么樣的子民,也可換言之為上行下效。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法不能獨立”、“徒法不能以自行”、“雖有良法,不得人而用之,亦屬無效”,皆為對統(tǒng)治者“德”之行政的看重,而且統(tǒng)治者的言和行,甚至統(tǒng)治者的喜和怒也都直接關系到國家之安危,社會之治亂,人民之苦樂。因此也就要求統(tǒng)治者自律,以自身的言行為民表率。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稱之為“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啟自于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fā)展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引禮入律”,最終在唐代達到頂峰,并標志著古代禮、法關系由分立、對立向“依禮制刑,禮法合一”的中華法系最終的形成。儒家法律傳統(tǒng)是中國古代社會農(nóng)耕生產(chǎn)方式,宗法家庭組織,君主專制整體相結合的智慧產(chǎn)物。先秦儒家法律傳統(tǒng)以“禮治”、“德治”、“人治”等法律思想為其基本內(nèi)容。西漢以后又加以不斷完善,成為支配古代法律思想,并去進行不斷進行實踐行為的正統(tǒng)思想。①
兩漢時期儒家思想能夠與法律實現(xiàn)結合和相容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在漢朝建立之初,國家積貧積弱,為了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漢朝統(tǒng)治者摒棄了秦朝所實行的“法家思想”,轉(zhuǎn)而采取“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輕徭薄賦,以期能夠使其治下臣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在漢朝初年,道家學說的確對社會生產(chǎn)力的恢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經(jīng)過“文景之治”,及至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綜合國力已經(jīng)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此時的漢朝便需要一種對內(nèi)能夠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對外又能夠以強國強兵之勢抵御外患的執(zhí)政思想。而儒家思想即有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統(tǒng)”主張,講求“親親尊尊”的禮治思想,又在注重德政教化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接受法律刑罰的作用。所以當董仲舒向漢武帝進獻“天人三策”的時候,理所當然的被漢武帝所采納,成為了后世所稱贊的法律儒家化的起點。(但必須指出的是,漢武帝雖然重視儒學,但是正如司馬遷所說其“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根本的統(tǒng)治思想更傾向于法家的“霸道”而非儒家的“王道思想”。及至后世,儒家的“王道思想”才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漢代法律的儒家化主要通過“春秋決獄”實現(xiàn)的,“春秋決獄”即“引經(jīng)決獄”,以“原心定罪”為基本精神,以“親親尊尊”為基本原則。其特點是在具體從事的司法審判活動中司法者不明確采用已經(jīng)明確頒布的律令條紋。而是直接引用儒家經(jīng)典著作或依據(jù)儒家思想判斷當事人是否構成犯罪。漢代的儒學者通過“引經(jīng)解律”的形式把儒家的思想道德融入到國家的立法和審判行為中,從而促使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與漢代的法律理性和諧的結合到一起,使得儒家思想在歷史上第一次促進了法律進程的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法律通過“引禮入律”的形式大量吸收儒家思想,從而加快了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進程。這一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禮”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思想越來越多的作為立法原則參與到司法活動中。另一方面是“禮”的規(guī)范作用被法律化。當時的法律制度都可以作為這個變化的佐證,以“存留養(yǎng)親”制度的出現(xiàn)為例?!按媪麴B(yǎng)親”制度,是指對于犯死刑,流刑等重刑犯,如果該罪犯家中有需要其奉養(yǎng)的直系血親,則準許死刑犯在家“侍親緩刑”,準許流刑犯在家“存留養(yǎng)親”,等到被奉養(yǎng)人去世后,再令罪犯服刑的制度。②該制度很好的詮釋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思想和“親親”有原則,是刑罰制度開始走向儒家化的具體體現(xiàn)。由此可見儒家法律思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完成了由“引經(jīng)注律”到“引禮入律”的飛躍,對于當時社會的法律進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唐朝法律代表著中華法系發(fā)展的最高水平,而儒家法律思想對于中國古代法律進程的影響在唐朝亦達到頂峰。唐朝法律更多的融匯了禮教的精神,將“禮”與“法”更好的結合在一起,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指導思想,其二,“貴賤有別,親疏有等”的身份法體現(xiàn),其三“用刑持平,務在寬簡”的刑罰制度?!耙粶屎醵Y”是對于唐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簡潔與精準的概括,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綜上,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法律進程的影響由最初兩漢時期的“引經(jīng)斷獄”,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引禮入法”,最后到大唐王朝的“禮法合一”的中華法系的最終形成,其影響逐步加深,漸漸滲透到社會法律的方方面面,并成為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靈魂和根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以古可以鑒今,儒家文化對于當今的中國或者說對于當今市民社會的儒家思想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首先,儒家文明提供了中國政治生活或者說法政文明的理想。儒家的王道思想立足于“天”,這是一種至高的理想境界,雖然理想從來都不是易于實現(xiàn)的,但是儒家思想所帶給世人的“向上走”“往上前行”的思想力量是無窮的,是寶貴的,是值得每一位認真思考“中國”的國人珍視和不斷的踐行的。其二,儒家?guī)砹艘惶酌篮玫恼卧O計,伴隨著士紳階級的興起,宗族的繁茂,書院的建立,儒家思想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繼承,大學之道在于成人,成人之道在于修行,修行之道,讀書為要。其三,儒家給中國提供了人道主義理想。這正如“刑不上大夫”里的“大夫”,實際意義是“free man”或“gentlemen”,是人的一種社會性身份。而該句話也不意味著不處罰,而是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精神,是對于人的尊嚴的尊重,是人的內(nèi)在價值的體現(xiàn)。
時至今日,儒家思想雖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作為中華文明歷史上最永恒的光明,歷經(jīng)千年而不朽,流傳千載而不腐。儒家以其思想的核心“博愛”、“正義”、“誠實”、“守信”、“文明”、“和諧”、“法治”等道德思想,對于現(xiàn)今社會從傳統(tǒng)中找尋思想理論支持以不斷鞏固、夯實、提高中國現(xiàn)代社會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發(fā)展,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和諧法治社會,對于現(xiàn)階段惠民大國以及未來的富民強國之夢仍然具有著極大的價值與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儒家法律傳統(tǒng)與中華法系[J].政法論叢,2012(6).
②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儒家法律傳統(tǒng)與中華法系[J].政法論叢,2012(6).
[2]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文化精神與法律生命[D].重慶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