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亮
遼寧理工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假釋制度有悠久的歷史,在現代刑罰上能激勵罪犯改造,幫助其回歸社會。而刑罰思想的進步促使了假釋、緩刑等處罰制度的變革,假釋是實現罪犯回歸自由的最佳途徑,也是犯罪再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犯罪的人數和形式都在增加,如何合理的管理罪犯,構建和諧,是刑法研究人員關注的重要課題。假釋制度是行刑社會化、罪罰輕緩化、法律全球化的一種標志,成為了世界的潮流,在西方國家,假釋已經成為一項基本的制度。但在我國鑒于減刑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模糊和削弱了假釋制度的作用,因而進行假釋制度比較研究,十分必要。
假釋制度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那個時間若是服刑人員有杰出的表現,可以允許其提早釋放取得人身自由,但是出獄的一定期限內并不是徹底自由,而是受到一定的監(jiān)管。許多監(jiān)獄犯人都希望通過參與一定的監(jiān)獄管教活動來爭取得到提前出獄的機會。假釋正是犯人提前釋放于監(jiān)獄而仍然受到監(jiān)管的一種形式。
假釋制度是對被剝奪自由罪犯的一種提前釋放,但這種釋放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的,雖然各國的表述不盡相同,但其本質和目的沒有區(qū)別。研究人員在形式和角度上還存在分歧,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制度說、刑罰制度說、刑罰執(zhí)行制度說、獎勵制度說和釋放形式說。假釋制度既具有制度的色彩,也具有釋放形式的色彩,過于簡單的歸類會導致信息不準。作為世界上一種通行的刑罰制度,假釋制度在立法、文化傳統(tǒng)、歷史淵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人們對其理解是一致的,具有普適性的概念:國家機關基于罪犯的情況,有前提的提前釋放罪犯,并要經過法定的程序而執(zhí)行的刑罰制度。
1.主體假釋是國家主管機關:國家的假釋制度的釋放是不一樣的,由假釋委員會或英美法系行政部門執(zhí)行,我國旅游法庭的法律制度,無論是司法機關,行政機關。還是假釋委員會,都是國家權力的一種象征,具有法律效應,任何其他的團體、個人或機關都無權行使假釋權??梢?,假釋的主體是國家有權機關的特征在各國都是一致的。
2.假釋的對象符合法定條件:任何國家的假釋制度要經過法定程序審核、執(zhí)行,假釋對象是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享受到假釋權利的,而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則無法假釋,即假釋是有條件的提前釋放,罪犯假釋的條件主要有幾種內容:其一,服刑的時間條件,如必要假釋,裁量假釋,必要假釋是規(guī)定服刑人員達到一定的時間就必須假釋,而裁量假釋則對假釋的時間不做規(guī)定;其二,對非監(jiān)禁刑罪犯假釋的刑罰種類、刑罰條件不使用,只適用于被剝奪自由刑的罪犯(監(jiān)禁),有些國家規(guī)定無假釋終身監(jiān)禁。其三,假釋建立在附加的條件上,形式上假釋與刑滿釋放沒有區(qū)別,都可以以自由之身回歸社會,但刑滿釋放是獲得完全的自由,刑罰終結,而假釋犯則不然,假釋犯本身是刑罰在身的,在社會上不能實施新的犯罪,限制性的自由,還要遵守各項法律法規(guī),否則可能被重新收監(jiān)。
國家有權機關執(zhí)行假釋,但關于假釋權的歸屬存在爭議,是司法措施還是行政措施,說法不一。但其歸屬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一是假釋理念,而是法律傳統(tǒng)。從假釋理念上看,假釋是對少數表現良好的罪犯的優(yōu)待,假釋權歸于法院;但如果從改善罪犯、訓練其適應社會方面來看,假釋權又歸于行刑機關。從法律傳統(tǒng)上看,我國法系將假釋看做司法行為,假釋權屬于法院,而英美法系將之視為行政措施,假釋權歸屬于假釋委員會。
1.激勵罪犯改過自新:罪犯由于犯罪行為受到了懲處,被剝奪了自由,前后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對于罪犯而言是一種精神痛苦,會深刻的認識到自由的可貴。罪犯對自由的渴望是超過任何環(huán)境條件的,因而一旦能得到假釋的機會,罪犯會特別珍惜,并在社會上自律自勵,保持良善的行為。
2.幫助罪犯重新回歸社會:罪犯進入監(jiān)獄之后,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漫長的刑期造成精神上的絕望,在心理、行為和思維等方面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長期與社會隔離導致罪犯難以適應社會。而罪犯的再社會化是一項大的工程,假釋制度可以幫助罪犯重新回歸社會,具備社會責任感,彌補以前犯的錯誤,認識到家庭、自由的重要性。假釋制度是一個過渡階段,幫助罪犯逐漸適應社會。
3.彌補長期自由刑和無期徒刑的弊端:罪刑相當是現代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重罪重罰、輕罪輕罰。對危險性大,罪行嚴重的人處以長期自由刑或無期徒刑,符合罪刑相當的原則,但長期自由刑和無期徒刑是具有缺陷的。刑罰不僅是給犯罪分子施加相應的痛苦,還要改造罪犯,因而在決定刑期時,要考慮到罪犯改善的時間。假釋制度可以彌補長期自由刑的弊端的,具有一定的彈性和活力。
4.使嚴厲的刑罰變的輕緩:刑罰輕緩化是世界刑法的潮流,刑罰不僅是要懲罰罪犯,而是要幫助他們改過自新,將來有機會重歸社會,肩負起應有的責任,成為社會守法公民。假釋制度可以在監(jiān)獄中逐漸放寬罪犯的自由程度,提高他們的待遇,以一種輕緩的執(zhí)行方式,體現人性化,正是基于這個意義,在許多國家,假釋是執(zhí)行的社會化的基本系統(tǒng)。
假釋制度遵循一定的程序,體現法治化的假釋執(zhí)行制度,是現代法治國家的一種體現,能確在假釋決定正確的前提下,對所有的罪犯都公平對待,防止假釋機關濫用權力。盡管假釋在我國的適用率很低,但在程序上是有非常嚴厲的規(guī)章制度的。在實際操作中,依法執(zhí)行,假釋程序主要包含幾個步驟:其一,假釋的建議,如確定人選、集體評議、獄政部門審查、評審、公示、建議決定等,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并最終提請人民法院做出決定。其二,假釋案件的審查,審查的內容包括提請假釋建議書、法院判決書、裁定書、減刑裁定書、罪犯立功悔改的書面證明、獎懲審批等,材料不齊備的還需要補送。其三,假釋案件的裁定,合議庭對假釋案件進行評議,多數服從少數,但少數人的意見要寫入筆錄,認為符合假釋條件的才能予以假釋。
《刑法》第八十一條: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zhí)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zhí)行十三年以上,假如不茍的服從監(jiān)獄的規(guī)定,參與教育指導,的確有后悔之意,再沒有危害社會的危險的,能夠假釋。倘若發(fā)生特別的情況,如果想排除以上提到的執(zhí)行刑期的限制,必須要在最高人民法院審核和批準之后。在決定假釋一個犯罪分子時,有必要考慮假釋是否對居住社區(qū)有危害作用。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1.對象條件
可釋放的對象必須是被判處無期徒刑,犯罪的有期徒刑。
2.實質條件
適用假釋的關鍵性條件也就是前提條件必須是犯罪分子認真服從監(jiān)獄規(guī)定,服從教育改革,的確有后悔之意,而且不能再有犯罪危害的。除此之外,按照司法解釋的條件,一定要非常留意下列提到的情形才能全面有效的掌握適合于假釋的實質性條件:
第一,在假釋制度上,對未成年犯和成年犯的假釋把握準則方面是不一樣的,未成年犯思想尚未成熟,還有教育、挽救和感化的余地,所以在假釋標準未成年罪犯依法應放松。
第二,對罪行嚴重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罪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主犯、慣犯的假釋,最重要的是依據他們的革新的體現,還要酌量原判的情形,理當格外審慎,嚴厲操作。
3.時間條件
罪犯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都是不同的。被判有刑事監(jiān)獄服刑時間應超過1/2的原判的基礎上,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的時間應該在13年以上。
為了使假釋制度的充分發(fā)揮有必要的靈活性,《刑法》第八十一條同時規(guī)定:要是發(fā)生特別的情況,若是想排除以上提到的執(zhí)行刑期的局限,必須要在最高人民法院審核和批準之后。依照相關的司法解釋,“特別情況”應包括如下情形:①罪犯在受刑期間有努力進行科技研討并取得優(yōu)異成果的;②罪犯已經基本喪失活動能力和后悔,其假釋后不會危害社會行為;③罪犯擁有相關單位急需使用的某項技術;④如果罪犯在家里擔任照顧他人的職責,家中有特殊情況需要其回家照顧家人而請求假釋的,在司法實踐中,若是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政府有關方面可以提供有關證據文獻的能夠假釋。但是這一條對于犯罪集團的首犯、慣犯和罪行特別嚴重的罪犯并不適用;⑤未成年人犯罪思想尚未成熟,還有教育、補救和教化的影響,所以青少年罪犯假釋標準應適當放寬。對在服刑期間的確有后悔之意,而且再沒有危害社會危險的未成年可以假釋,這樣更能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⑥因為政治斗爭的需要大陸籍以外或外國籍罪犯申請假釋。⑦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特殊情況。
4.限制條件
有可以假釋的條件就有不可以假釋的條件。比如對屢次犯罪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與此同時,還有下列幾項也不可假釋:①累犯堅決不可以假釋,不管這名累犯所判處的是何種刑種類型和刑期長短。②對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亡,爆炸性的暴力犯罪,不可假釋。剛剛提到的“暴力性犯罪”不僅包括方才列舉的幾種罪行,還包含其余的對人身進行有形力的犯罪,比如傷害、武裝叛亂、武裝暴亂、劫持航空器等罪。③只要是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有被判處無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即使將刑期減至低于1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釋。
同時,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假釋的適用具有極其嚴格的司法程序,沒有法律訴訟不是假釋。依據刑法第82條規(guī)定,如果關于犯罪人假釋的,需要由執(zhí)行機關向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釋建議書,此時人民法院依照慣例應當構成合議庭對假釋的罪人進行審詢,審理后相符假釋條件才可以裁定允許假釋。
1.假釋的監(jiān)督考察,假釋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假釋對象刑期仍然是存在的,有別于刑滿釋放人員。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遵守條件、履行義務,才被允許繼續(xù)假釋,否則會被重新收監(jiān)。假釋考驗期對假釋人員進行監(jiān)督考察,是一種特殊的刑罰執(zhí)行,執(zhí)行的地點和方式都有所變化,只要遵守條件,考驗期就相當于是刑罰執(zhí)行。假釋的監(jiān)督考察即是對罪犯的一種心理威懾,也是在評估罪犯是否真正消除了人身危險性,但人身危險性并不具有精確的結論,因而在此方面的評估存在主觀性,而罪犯是否真正消除了危險性,考驗期也不能完全得出,因為罪犯是懾于假釋條件的權威。
2.假釋撤銷,假釋犯因為違反規(guī)定而被終止假釋,將在監(jiān)獄中繼續(xù)執(zhí)行剩余刑罰,遵守假釋條件是假釋的基本,但如何監(jiān)督假釋犯,并作出公正客觀的評估,當前還存在較大的難度,我國的假釋適用率并不高,英美法系關于假釋撤銷的研究比較成熟,也具有一定的彈性。
1.從犯罪人方面的意義,許多罪犯犯罪時處于沖動或意外,在入獄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對于提前釋放、再次獲得人身自由有著很熱烈的愿望。所以刑法通過他們獲得自由的愿望鼓勵他們踴躍學習、服從監(jiān)管、服從制度、真心悔過,并以假釋制度作為獎勵和激勵方式,以此來重塑罪犯人格,讓其重新回到社會為社會做貢獻.
2.社會意義,刑罰的目的并不僅是為了懲罰犯人,而是想更好的重塑罪犯人格,讓其日后回報社會,這也正是假釋社會意義所在。這樣能夠讓重返社會的罪犯為社會做貢獻,促進社會的和平和發(fā)展。而且從經濟角度來看,假釋減少了監(jiān)獄管理的成本,體現了它的刑罰經濟原則。
3.司法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與行政機關的壓力釋放。
假釋是刑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減刑制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假釋制度的作用,而減刑制度又存在較多的爭議和弊端,因而研究假釋制度具有現實的意義。
[1]柳忠衛(wèi).假釋制度比較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4-03-28.
[2]劉曉棟.緩刑、減刑、假釋制度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9-10-20.
[3]張英豪.從比較研究角度看我國假釋制度的完善[D].河南大學,2009-05-01.
[4]劉朝華.論我國假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D].湖南師范大學,2014-05-01.
[5]田園.我國假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04-01.
[6]賈文宇.假釋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03-01.
[7]龐明軍.假釋司法適用研究及改革措施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