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寧洱縣寧洱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云南普洱 665100)
山地雞養(yǎng)殖技術
黎曉蘭
(云南省寧洱縣寧洱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云南普洱 665100)
山地雞是山地散養(yǎng)土雞的俗稱。一般為本地品種或本地雜交品種,利用山場、林地、果園、茶園、草場等作為飼養(yǎng)場地,采用傳統(tǒng)方法和現(xiàn)代技術相結合,自由尋食昆蟲、野草,飼喂五谷雜糧,飲山泉露水,讓雞生長在良好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并嚴格限制化學藥品、激素、飼料添加劑等使用,以提高雞肉的風味和品質為目的,生產出符合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的一項生產技術。
養(yǎng)殖場不得位于《畜牧法》明令禁止的區(qū)域,應避開喀斯特地貌區(qū)域,距離生活飲用水源地、居民區(qū)(村莊)和主要交通干線1 km以上、畜禽養(yǎng)殖場及畜禽屠宰加工、交易場所2 km以上,地勢較高、干燥、背風向陽,環(huán)境安靜,水源充足、衛(wèi)生、排水和供電方便,周圍3 km內無工業(yè)污染源的林帶、果園、草場、荒山荒坡等地方,其中放養(yǎng)場地內還應有可供散養(yǎng)雞自由采食的野生飼料資源如野草、昆蟲、腐殖質等。
雞場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質量應符合 GB/T 18407.3-2001和NY/T 388-1999的規(guī)定,大氣質量應符合GB 3095-2012的規(guī)定,飲用水應符合NY 5027-2008的規(guī)定。
雞場應設生活管理區(qū)、生產區(qū)和無害化處理區(qū)。生活管理區(qū)、生產區(qū)、無害化處理區(qū)應有明顯的界限分離且有明確標識。
雞場設施應配套設置脫溫舍,在生產區(qū)獨立建設;育雛舍,單獨建設或在雞舍內臨時搭建,按育雛飼養(yǎng)密度:20~30羽/m2設計;成雞舍,應建造在地勢較高處,能防雨、遮陽、避風、保暖。飼養(yǎng)密度10~15羽/m2;分隔圍欄,放養(yǎng)區(qū)應用圍欄分隔為成區(qū)域,分區(qū)散養(yǎng);飼喂設施,按30~50羽設置1個喂料桶、1個飲水器;其它設施,噴霧器、獸醫(yī)用具、手推車、電動高壓沖洗機等按需配備。
選擇適應性強、抗病力強、覓食能力強、抗逆性強、耐粗飼、肉質好、適宜放養(yǎng)的本地品種或本地雜交品種。如思普麻雞、茶化雞、烏骨雞、大毛腳雞等均可飼養(yǎng)。同一雞舍(群/欄)的放養(yǎng)山地雞應來自于非疫區(qū)的同一種雞場或育雛場相同批次的山地雞雛雞。
4.1 飼養(yǎng)密度
雛雞:育雛期為1~50日齡,其飼養(yǎng)密度2周齡地面平養(yǎng)25~30羽/m2,網上平養(yǎng)35~40羽/m2;3周齡地面平養(yǎng)20~25羽/m2,網上平養(yǎng)30~35羽/m2;4~6周齡地面平養(yǎng)15~20羽/m2,網上平養(yǎng)20~30羽/m2。
成雞:放養(yǎng)密度為666.7 m2(即1畝)50~80只,每群規(guī)模約500只為宜。
放養(yǎng)日齡:肉用土雞不低于100 d(100~130 d),蛋雞不低于360 d。
生長日齡:不低于150 d(150~180 d)。
4.2 保溫和脫溫
保溫:育雛舍在進雛雞前要提前加熱升溫,剛出殼的雛雞1~2日齡溫度要求在31~35℃,3~15日齡時30~33℃,16~30日齡時26~30℃,31~45日齡時溫度最后降至23~26℃。在保溫的同時,還需要通風換氣,常用的保溫方法有紙箱、熱炕、育雛籠等。
脫溫:脫溫時間受雛雞的日齡、健康狀態(tài)、體質和季節(jié)等因素影響,一般冬春季6~7周齡,秋季5周齡,夏季4周齡。逐步減少白天加溫時間,過渡到白天不加溫,再過渡到全天不加溫,實現(xiàn)脫溫。
4.3 育雛舍濕度
雛雞從高濕度的出雛器轉到育雛舍,濕度要求有一個過渡期。第一周要求為70%~75%,第二周為65%~70%,以后保持在55%~60%即可。育雛前期高濕度有助于剩余卵黃的吸收,維持正常的羽毛生長和脫換。干燥的環(huán)境中塵土飛揚,可誘發(fā)呼吸道疾病。由于環(huán)境干燥易造成雛雞脫水,飲水量增加而引起消化不良。生產中,應考慮雛前期的增濕和后期的防潮措施。
4.4 通風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污濁的空氣,換進新鮮空氣。也可有效降低舍內濕度。自然通風主要靠開閉窗戶來完成,機械通風要利用風機來完成。生產中,要特別注意冬季舍內的通風換氣。
4.5 光照
育雛期前1~2日齡,采用24 h連續(xù)光照制度,光線強度為50 lx(相當于1 m215~20 W白熾燈光線),便于雛雞熟悉環(huán)境,找到采食,飲水位置,也有利于保溫;3~8日齡,1 h黑暗,23 h光照;9~14日齡,每天光照20 h;15~21日齡,每天光照16 h;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線強度也要逐漸減弱。研究發(fā)現(xiàn),紅光、綠光均能有效地防止啄癖發(fā)生,但采用弱光更為簡便有效。
4.6 斷啄
為防止啄癖發(fā)生,減少死亡率,最好在10日齡左右斷啄。如不能在此期間進行也可在2~3周齡斷啄,(斷啄也可不做,由用戶自行選擇,商品土公雞不做為好)。斷啄的方法:左手抓住雞的腿部,右手拿雞,將右手拇指放在雞頭頂上,食指放在咽下,稍微用力使雞舌后縮,在斷啄器上垂直切斷上啄的1/2,下啄的1/3,然后燒灼2 s,以防止流血。斷啄的前后各一天應在料、水中加入VK3(料中加入2 mg/kg或在水中加入l mg/kg),以減少出血。
4.7 分群
20日齡左右進行大小分群;30日齡左右進行公母分群;強弱分群可視雞群狀態(tài)而定。
4.8 飼喂方式
雛雞出殼后宜在24 h內進行“初飲”,初飲應配置溫度在18~20℃的5%葡萄糖水或電解多維,水量控制在2 h飲完為宜,并確保所有雛雞都飲到水。雛雞在“初飲”2~3 h后或待80%以上雛雞有強烈采食欲時進行“開食”。開食可用無毒并經消毒的油紙、塑料布或淺料盤放料,開食點要多,少量多次,以保證所有雛雞能同時吃到雛雞料。雛雞喂養(yǎng)飼料應選擇符合雛雞生長發(fā)育所需的雛雞料。
雛雞育成后轉入放養(yǎng)區(qū),采用自由采食與人工補飼相結合的方式飼養(yǎng)。白天讓雞充分自由采食青草、樹葉、種子、昆蟲等自然食料,不足部分用玉米、谷物、小麥、米糠等直接飼喂或用幾種原糧混合飼喂。放養(yǎng)初期的小雞,每天補飼4次,中大雞每天補飼2~3次,吃凈喂飽為止。
全天候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雛雞的第一次飲水稱為初飲。初飲最好在出殼后24 h左右,飲水中最好加入1%~2%的葡萄糖,適量加入電解多維和抗菌藥物(如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苯尼考等)以防止雛雞白痢,大腸桿菌,支原體等疾病的發(fā)生。應在給料前3 h左右提供飲水,水溫應在18℃以上,要用新鮮水,第一周最好用涼開水,且開水后不能再斷水。有的雛雞不會飲水,可把雞嘴按入水中,幫助雛雞學會喝水。
4.9 放養(yǎng)方式
根據放養(yǎng)區(qū)規(guī)模和植被狀況,實行分批輪流放養(yǎng),每區(qū)放養(yǎng)土雞的數(shù)量不宜超過1 000只;公、母雞應分開放養(yǎng),每畝不超過80只。
4.10 調教訓練
開始放養(yǎng)時,就進行調教訓練,通過吹口哨、敲料桶等方式,訓練雞聽到指定信號就能聚集采食或回雞舍。
閹雞日齡為14~90 d(14~25 d進行最適宜)。其生長日齡不低于150 d(150~180 d為宜)。閹雞手術前2 d和后3 d,在飲水中添加VK3、VC和廣譜抗生素。并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毒,防止傷口感染。閹雞要單獨分群飼養(yǎng)。
6.1 土雞免疫程序
1日齡:馬立克疫苗頸部皮下注射。
3~4日齡:①新城疫(克隆30)+傳支(H120)(或腎型)二聯(lián)弱毒苗滴鼻、點眼;②新城疫+禽流感(H9+H5亞型)滅活疫苗皮下注射。12~14日齡法氏囊弱毒疫苗(IBD)飲水。
17~20日齡:①新城疫(克隆 30)+傳支(H120)二聯(lián)弱毒苗滴鼻、點眼;②新城疫+禽流感(H9+H5亞型)滅活疫苗皮下注射。
22-25日齡:法氏囊弱毒疫苗飲水。
30日齡:雞痘弱毒苗(FP)刺種。
35日齡:傳染性鼻炎滅活苗(HPG)肌肉注射。
40~45日齡:傳染性喉氣管炎弱毒疫苗(ILT)點眼。
50~60日齡:①新城疫+傳支(H52)二聯(lián)弱毒苗點眼鼻;②新城疫+禽流感(H9+H5亞型)滅活疫苗皮下注射。
70日齡:傳染性鼻炎滅活苗肌肉注射。
80日齡傳染性喉氣管炎弱毒疫苗點眼。
90~95日齡:雞痘弱毒苗(FP)刺種。
120日齡:新城疫-傳支-減蛋綜合征三聯(lián)滅活苗皮下注射。以后每隔40~45 d用4系苗3~4倍量飲水1次。發(fā)過喉氣管炎的雞群適用。
6.2 土雞常見疫病防治
6.2.1 雞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又名雞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種多病型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經呼吸道、消化道和可視黏膜感染,秋冬季是主要流行季節(jié),各種日齡均可發(fā)病,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主要癥狀為:嗦囊積液、嚴重下痢、呼吸困難、冠冉發(fā)紺、咳嗽、喘氣、共濟失調、偏頭、扭頸、甚至癱瘓死亡,母雞常發(fā)生產蛋停止或下降。疫病防治按推薦免疫程序進行。
6.2.2 禽流感(Avianinfluehza,AL)又名歐洲雞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冬季見多,死亡率可達60%~100%,發(fā)病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癥狀為:高度沉郁、昏睡、張口喘氣、流淚流涕、冠冉發(fā)鉗、出血、頭頸部腫大、呼吸急促、咳嗽、打噴嚏、鼻竇腫脹、下痢、產蛋率大幅下降,病雞急性死亡。疫病防治按推薦免疫程序進行免疫,該病發(fā)生時應封鎖疫區(qū)、上報疫情、作無害化處理。
6.2.3 大腸桿菌病由某些特定血清型的病源性大腸埃希氏桿菌所引起的一類疾病的總稱。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染,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發(fā)病率11%~30%。癥狀為:體溫升高、劇烈腹瀉、糞便灰白色有時混有血液,表現(xiàn)為關節(jié)骨膜炎、翅下垂、不能站立等。治療采用卡那霉素飲水(雛雞2 000~3 000單位/只,成雞0.5萬~1萬單位/只),硫酸慶大霉素飲水(每千克水4.8萬單位),環(huán)丙沙星飲水(0.01%~0.02%)或拌料(0.02%~0.04%)。
6.2.4 雞敗血感染 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病狀為咳嗽、流鼻液、呼吸 啰音和張口呼吸。對該病可采取諾氟沙星飲水(100 kg水加純品5 g,連飲3~5 d),紅霉素飲水(100 kg水加純品10 g,連飲3~5 d)、泰樂菌素飲水(100 kg水加純品5~10 g,飲4 d)進行治療。
6.2.5 雞球蟲病 多發(fā)于溫暖多雨、潮濕季節(jié),癥狀為下痢、排血便。治療用磺胺二甲基嘧啶飲水(0.1%~0.05%比例,連飲2~4 d),磺胺喹啞啉拌料(0.05%~0.1%比例喂2~3 d),磺胺二甲氧嘧啶飲水(0.1%比例,連飲6 d)。
6.3 疫病處理
發(fā)生一類動物疫病時,應及時做好雞場的隔離、消毒等工作,服從所在地區(qū)管理部門依法采取的隔離、撲殺、銷毀、消毒、緊急免疫接種、封鎖及其他限制性措施。病害雞死尸按GB 16548—2006的規(guī)定進行無害化處理。
合適的飼養(yǎng)期是提高肉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飼養(yǎng)期太短雞肉中水分含量多,營養(yǎng)成分積累不夠,鮮味素及芳香物質含量少,肉質不佳,味道不鮮,達不到優(yōu)質土雞的標準;飼養(yǎng)期過長,肌纖維過老,飼養(yǎng)成本太大,不合算。根據土雞的生長生理和營養(yǎng)成分的積累特點,當土雞飼養(yǎng)到160~180日齡,使其體內沉積豐富營養(yǎng)物質,達到肌肉結實,保持原始風味和獨特口感即可出欄。此時上市土雞的體重,雞肉中營養(yǎng)成分、鮮味素、芳香物質的積累基本達到成雞的含量標準,肉質又較嫩,是體重、質量、成本三者的較佳結合點。每批山地土雞均應按國家相關要求進行檢驗檢疫,并取得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后方可出欄?!觯ň庉嫞旱一郏?/p>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