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的課外古詩背誦應該講究一定的教學策略。巧用前言析重點,來理解詩詞;為了更好地貫徹積累,應該提倡通過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自學,訓練語感;從民族思維與文化的角度挖掘詩詞的內(nèi)涵,提升學生的審美感悟。本文從這三方面內(nèi)容進行教學探討。
關(guān)鍵詞:課外古詩背誦 教學策略 誦讀
古人云:詩貴言志,言以載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詩歌,它蘊含了豐富的哲學、美學、倫理、道德等思想情感,在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陶冶和文化價值的選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余秋雨先生說得好:“在歐洲,作為古代經(jīng)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jīng)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jīng)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jīng)典連綿不絕的長廊。”
翻開初中課本的最后幾頁,十首課外背誦古詩詞無疑增添了我們語文書的厚重感。這便是當今語文教育對于“詩教”的一種回歸,也是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舉措,我們教育下一代不忘中華文化,就應該倡導多讀詩歌。這些詩歌宛如一個個美麗的花窗,幫助學生們?nèi)バ蕾p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也讓學生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有對中華文化的那種感念與認同。
但對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們來說,“背誦”這兩個字確實讓他們頗為頭痛,不僅背誦還要默寫,寫錯一個字還得不到滿分,這讓學生頓時喪失了背誦這些古詩詞的動力與信心。作為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汲取中國傳統(tǒng)詩教的精華,幫助學生領略詩詞風采,增強背誦的興趣。
課外古詩詞背誦,可以布置學生們利用寒暑假先把這些詩歌背起來,會默寫。開學就來個比賽看誰背得又快又好。當然筆者會引導學生說:“這些古詩詞可都是流傳千年,備受歷代文人贊譽,不僅是你們,許多古代名人都背過這些詩,而且大多6歲就能背誦了,你們已經(jīng)十二三矣,是不是也該迎頭趕上呢?”短短的導入或許能激起部分同學對于這十首詩詞的興趣,但真正要將詩教予人溫柔敦厚的作用傳承給學生,教師還要運用多種角度來教學。
一、巧用前言析重點
首先,教師應該明確如何教這十首古詩詞。按照新課標的規(guī)定,這些古詩都是必背篇目,那么就有可能在中考試卷中出現(xiàn)。試題形式主要是默寫,那么教學重點便是背誦積累。教師們也都明白理解性的背誦能讓學生記得又快又牢。面對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篇,從古到今的詩話中對這些詩詞進行了大量的解讀與賞析,該如何抉擇最好的精華作為教學內(nèi)容,除了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了解以外,不妨好好利用一下這些詩詞前面的前言來確定重點。如七年級上語文課本《過故人莊》的前言:“‘綠樹兩句寫出了農(nóng)村的優(yōu)美風光,‘開軒兩句寫出了農(nóng)家的勞動生活。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充滿了回歸自然的情趣?!边@個前言從關(guān)鍵詞入手,明確了《過故人莊》這首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點明了孟浩然詩歌語言“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特點,卻不乏恬淡的藝術(shù)美,更不乏淳樸的生活美,詩人抒發(fā)的感情也一語帶過?!额}破山寺后禪院》的前言:“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詩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描述了詩歌的內(nèi)容和意境,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同樣類型的前言還出現(xiàn)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如夢令》《逢入京使》等詩詞當中。
教師依據(jù)這些前言,再去尋找與這些前言內(nèi)容相符合的詩話來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內(nèi)容與意蘊的理解,可謂事半功倍,既不會太深也不會太淺,還能和學生的接受程度相適應,為學生打開學習背誦這些古詩詞的大門。
二、自學為主誦詩歌
陳壽的《三國志》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币馑际钦f反復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這是一種通過精讀以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尤其適用于自學者的鉆研。學生學習課外古詩詞也要以誦讀為主進行自學。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不喜歡朗讀課文,教師要求齊讀課文的時候,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濫竽充數(shù)的學生,張著嘴就是不讀出聲音,甚至走神到千里之外,根本不知道所讀何物。長此以往,即使到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威逼利誘”下背誦了古詩詞,也達不到真正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將古詩詞的意蘊了然于心。首先,采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誦讀熱情。教師用示范誦讀引領,喚起學生的誦讀欲望,激發(fā)他們的誦讀興趣。每次教師均先提出具體的誦讀要求,讀后請學生交流誦讀感受。例如誦讀《龜雖壽》《泊秦淮》時,教師多次示范,學生跟著誦讀,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教師還可讓水平較高的學生領讀,以激起更多學生的競爭熱情,或根據(jù)具體的誦讀材料,現(xiàn)場即興點名,讓學生誦讀,或由學生自主選定誦讀詩句,提高學生的誦讀信心。多樣化的誦讀方式,將豐富語文課堂生活。當然如果教師本身具備吟誦的本領,也可以教學生們吟誦,讓他們更進一步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洋洋大觀。
其次,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師示范誦讀和個體誦讀活動,使學生掌握一些誦讀技巧:
(1)語調(diào)方面。詩歌內(nèi)容的改變和作者的情感流動都會帶來語調(diào)上的改變。比如誦讀《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應用較為醇厚的語調(diào),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開始語調(diào)逐步上揚,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應到最高點,還要有酣暢淋漓之感。總之,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深入研讀的習慣,在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基礎上把握誦讀語調(diào)。
(2)語速方面。學生誦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時,讀“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應表現(xiàn)得驚喜歡快些,語速中速偏快;而在誦讀《逢入京使》一詩時,應表現(xiàn)詩人無法傳遞書信給親人只能捎帶口信的悲傷,語速應該慢一些。
(3)語言的節(jié)奏停頓方面。七言詩以四三或二二三節(jié)奏停頓,五言詩以二三節(jié)奏停頓等。
第三,可以采用小組展示,亮出學生有特色的誦讀水平。教師可以不定期地組織詩歌朗誦會:可讓學生自行組合,進行誦讀展示活動,展現(xiàn)學生獨特的誦讀水平。
在不斷地誦讀中,學生理解了詩的含義,鍛煉了語感,體會到了詩歌中的情感流動,自然也會愛上學習古典詩詞。
三、積淀文化承傳統(tǒng)
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詩、詞、曲等文學作品都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綜合來看,這些文化內(nèi)涵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詞匯和語法。這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呈現(xiàn)。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
二是詩歌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古代文化常識。對這些常識,學生應有所了解,但這不是詩詞學習的主要方面。
三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思維方式。如李白奇特的夸張想象、朱熹的借景喻理等,無不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同時也影響和制約著思維。
四是古典詩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古代仁人志士的“志趣”。它集中表現(xiàn)為以國家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等。學習這些精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完善學生的審美人格,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這是學習古詩詞的主要方面。
從以上四個方面出發(fā),教師就能很好地利用課外古詩詞背誦來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筆者在教授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時,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李白與朋友交往情況的詩歌,學生紛紛背出了《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中佳句。接著筆者問學生,這些詩歌都有什么異同點。學生便開始議論,誦讀著詩歌,說出了這些詩歌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和季節(jié),也表達了詩人的感情。在比較中學生還體悟到了友情的方方面面,比如對汪倫的感念,對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對王昌齡的擔心等等。此時筆者還介紹了古人折柳送別的傳統(tǒng),同學們便從心底感受到了中國古人折柳“惜別懷遠”的款款深情。教授《逢入京使》時,對“龍鐘”在不同詩句的意思做了介紹;《竹里館》中“篁”的小篆寫法,進而一起誦讀屈原《楚辭·山鬼》“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感受屈大夫憂郁之情,一起領略文人墨客對竹子的喜愛之情。
小小詩詞卻蘊藏著如此巨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藏,怎能不讓人著迷?
課外背誦古詩詞都是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從某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不同的詩詞往往從多方面反映了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怎樣創(chuàng)造生活。可以說,詩歌是社會和人生的濃縮。學生通過背誦優(yōu)秀的古詩詞,就可以了解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風貌,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社會知識和人生經(jīng)驗,從而提高他們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認識人、理解人的能力;加深認識自身正在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生活,幫助他們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極大地豐富他們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使其知識面更寬,視野更廣。
學習古典詩詞,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等,這些絕美的詩句不僅讓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讓他們學到了觀察生活、描寫景物的能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等,這些詩句則向?qū)W生傳達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他們?nèi)烁竦某砷L。
教師應從多方面研究課外古詩詞背誦的教學策略,努力將美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中,讓學生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新一代傳承者。
參考文獻:
[1]王芳.詩教的課堂藝術(shù)[D].蘇州大學,2006.
[2]謝娟萍,潘洪建.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的行動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3,(22):76-79.
(林梅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學,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