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麗夏·謝勞克
一群三年級的小學生給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買了一大堆感恩節(jié)的禮物,有火雞,有一盒盒美味的食品,還有一盆普普通通的紫色菊花,你猜老太太最喜歡哪個節(jié)日禮物?讀一讀下面的文章,看看文章又是怎樣寫的?
感恩節(jié)那天,我班上的同學迫不及待地去買節(jié)日禮物。他們手中的錢都是自己干零活掙來的。他們要把禮物送給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太太。
我?guī)е麄內(nèi)チ艘患页壥袌觯粗麄冊谪浖苤g挑選禮物。因為在先前我曾說過,應該為老太太準備一份豐盛的感恩節(jié)晚餐,所以他們的購物手推車上,這時便堆滿了火雞肉和其他美味的食品。
“鮮花!”一個男孩突然叫了起來。一群孩子立刻把節(jié)日鮮花柜臺團團圍住了。
“鮮花是不能吃的。”我提醒他們,“如果我們還有多余的錢,為什么不再去買點食品呢?”
可是它們卻回答我說:“我們要買鮮花!”然后,它們在五彩繽紛、鮮花盛開的貨架上,精心挑選了一盆在我看來一點也算不上漂亮的紫色的菊花,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到了手推車上……
在鄉(xiāng)間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我們的汽車顛簸了好一陣子,才終于來到了一座破舊的、幾乎被樹木掩蓋了的小平房前。從房門里走出來一個瘦弱的老婦人。也許是一下子看到有這么多孩子出現(xiàn)在這里,她那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顯得非常驚訝。孩子們歡笑著將一件件禮物捧進了老人的住宅。老人臉上漸漸綻開的驚喜的笑容,更令孩子們高興不已。
當一個女孩將那盆紫色的菊花端到老人面前時,我發(fā)現(xiàn)她的眼睛里露出了一種困惑的神情。我想,她一定在為這不是一袋麥片或面粉感到失望……我們回到了車上,透過窗戶,看到這位老太太在她的廚房里像我們揮了揮手,然后挪著蹣跚①的腳步走向了那一大堆禮物——她走過了火雞,走過了一盒盒美味的食品,一直走到了那盆紫色的菊花面前……她把臉緊緊貼在了那些紫色的花瓣上,很久,很久,她才重新抬起了頭。我們看到,此時此刻,她的臉上露出了一種滿足的、快樂地笑容——那種只有在孩子們臉上才會出現(xiàn)的燦爛笑容!
我在想——這些生活在明媚春光里的孩子,竟能知道一個生活在蕭瑟②秋風里的老人會喜歡一盆普普通通的紫色菊花——他們竟有著一種能使這個老人的世界在突然間變得十分美好的神奇力量。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蕭瑟:形容冷落、凄涼。
總以為老年人只追求物質(zhì)上的豐厚,殊不知精神上的撫慰才會讓他們感受到真正的快樂。生命是美好的,每個人都有感受生命的快樂的權(quán)利。年輕人應該學會感恩,善待老人,并用真愛去呵護他們,讓他們像孩子一樣露出燦爛、滿足的笑容,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
從文中選擇恰當?shù)脑~語填在下面的括號里。
( )的晚餐 ( )的食品
( )的小平房 ( )的老婦人
( )的腳步 ( )的笑容
( )的春光 ( )的秋風
根據(jù)下面的意思在文中選擇恰當?shù)脑~語寫在括號里。
( ):形容孤單困苦,沒有依靠。
( ):形容小心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 ):形容經(jīng)受過很多艱難困苦的磨練。
把下面的句子換個說法,但不改變句子原意。
一群孩子立刻把節(jié)日鮮花柜臺團團圍住了。
如果我們還有多余的錢,為什么不再去買點食品呢?
從房門里走出來一個瘦弱的老婦人。
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判斷對錯。
感恩節(jié)那天,我班上的學生去超市為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太太買節(jié)日禮物。( )
我提醒學生不僅要買食品,還要買鮮花。( )
老太太看到那盆紫色的菊花,為那不是一袋燕麥片或奶粉而感到失望。( )
在孩子們送的所有節(jié)日禮物中,老太太最喜歡那盆紫色的菊花。( )
認真閱讀這篇文章,想一想一個生活在蕭瑟秋風里的老人為什么會喜歡一盆普普通通的紫色菊花呢?
文章結(jié)尾提到“他們竟有著一種能使這個老人的世界在突然間變得十分美好的神奇力量”,一個老人的世界為什么會在突然間變得十分美好呢?請你以老人的口吻談一談。
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為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灣》、《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p>
2002年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shù)》、《慘敗》、《為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時是痛苦經(jīng)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p>
2003年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辱》、《鋼鐵時代》等。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zhì)。”
2004年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及《情欲》等小說。200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又是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人。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xiàn)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jīng)?!?/p>
2005年
哈羅德·品特(1930—),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后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看房者》、《生日晚會》、《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