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軍華
【關鍵詞】 作文教學;生活化;觀察;素材;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1—0105—01
習作只是一種與人交流,表達自我的方式,筆者自從教以來,一直在教學實踐中摸索,一路上披荊斬棘,邊探邊悟,雖沒有“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盛景,卻也識得廬山真面目??偨Y下來,學生習作中有這樣幾大問題阻礙了學生習作水平的進步。其一,缺少生活體驗,閉門造車,笑話多。其二,缺少創(chuàng)新個性,千人一面,雷同多。其三,缺少語言積累,詞不達意,問題多。其四,缺少習作興趣,畏懼自卑,挫傷多。這四點同時暴露了教師在學生習作指導和評價上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愿意吐露心聲,提高作文水平呢?
一、觀察生活,說出真情實感
習作源于生活,只有熱愛生活,用心體驗生活的人才能寫出好文章。對于學生來說亦是如此。在生活中用敏銳的雙眼去看,用心去體味,才能打通習作與生活的通道,找到轉彎處的風景,才能豁然開朗、有所頓悟。如,筆者在教學《師恩難忘》一課時,結合課文內(nèi)容,準備讓學生完成隨堂練筆。筆者并沒有像往常一樣中規(guī)中矩地布置作業(yè),而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選出其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爺爺奶奶、同學、老師的感恩之情。學生經(jīng)過觀察后,作文中再沒有雷同的事例,涉及的人物也各有不同,從提煉素材、謀篇布局,運筆成章,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與生活相通,從生活中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情。由此可見,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用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找到長久不衰的源頭活水,就能無形中減輕學生對習作的恐懼。
二、積累素材,讓作文有話可說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毕嘈藕芏嘟處煻加型?,學生習作的千人一面很讓教師頭疼,批閱這類作文時往往味如嚼蠟,就像在看同一篇作文,情節(jié)雷同,如出一轍。如,筆者在安排學生寫《媽媽的手》這一作文時,要求學生寫一兩件事表現(xiàn)媽媽的愛。課上以一篇范文做例,結果班上有近三成的學生全寫一樣的故事情節(jié),批改作文時極其痛苦。后來,筆者分析,學生作文如出一轍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寫作素材的積累,在寫作文時沒有內(nèi)容可寫。對此,筆者認識到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還要讓學生多讀、熟讀,廣記這些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方法。在積累寫作素材時,除了要觀察體驗,更重要的是形成記憶。所以,筆者指導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讀物,同時讓學生寫好讀書筆記,如,可以摘錄好詞佳句、優(yōu)美片段等。其實,只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小組、同桌之間相互交流,使學生產(chǎn)生傾吐的欲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學生就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三、結合文本,掌握寫作方法
習作教學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教學分支,它必須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才能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習作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整合,用其引領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結合文本進行作文指導。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zhèn)涞奈恼?,每篇課文都有作者巧妙的構思、有序的布局和獨特的觀察視角,這些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本。習作教學中,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文本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的順序,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尤其是學習了“經(jīng)典”課文后,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并進行隨堂練筆,對幫助學生構建寫作框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很有幫助。如,寫景類的文章教給學生應寫什么內(nèi)容,要按什么順序?qū)?,是從上到下還是由遠到近,或是從高到低等;寫人物類的文章告訴學生既要寫清人物的外貌特點,還要通過一件甚至幾件事去寫這個人,還要表達一個中心;說明文要注意寫作的先后順序等。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能掌握各種文章的結構特點,下筆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謀篇布局合理,文章內(nèi)容積極、揚善。
當然,學生的習作水平絕非一兩節(jié)課就能訓練出來,也不是憑借幾篇文章就能提高的,大量的課外閱讀、多種形式的練筆、有效的評比機制、濃厚的寫作興趣等,都是影響學生習作水平的原因。但是,無論怎樣的任重而道遠,教師都要堅信美好的未來一定在前方。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