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菊
自新課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來,課堂討論已經(jīng)成為頗受教師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這是一種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動,既不同于講授法的單向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談話法的雙向信息交流。好的課堂討論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如何將政治課堂討論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它的有效性呢?
一、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敢討論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生為本”,提倡師生關系平等、對話平等,因為只有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會敢于討論、充分討論。新課程改革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轉變角色,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各種能夠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的條件,使得課堂變成師生之間相互討論、質疑、爭辯的樂園。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輕松的氛圍中,人的思維會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因此,學生只有在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才能達到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才會敢于發(fā)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
二、激發(fā)興趣,點燃激情,讓學生想討論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它能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捕捉學生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愿意討論。教育學者加里·鮑里奇認為,利用學生的觀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的調節(jié)對話又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投入,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想法、經(jīng)歷和思維模式構建學習內容。如果學生對某種知識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對其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自身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如果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他們就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選準內容,把握時機,確保討論有的放矢
討論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學生開展討論之前,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合理地整合教材內容,調整設計方案,把握時機,讓學生成為新知的構建者。如果教師只會用那種表面的刺激來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那他就永遠不能培養(yǎng)出學生對學習的真正熱愛。因此,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把握討論的節(jié)奏。
四、巧妙引導,適時點評,確保討論有序進行
奧蘇伯爾認為,建構知識的主要途徑有接受和發(fā)現(xiàn)兩種,二者各有優(yōu)劣,不可偏廢。然而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知識的接受,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能動性,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而課堂討論正是彌補這種傳統(tǒng)課堂教學缺陷的有效方式,它要求教師由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平等地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討論,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和協(xié)作主動地建構知識。
1.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勢利導。
教師既是討論的發(fā)起者、組織者,也是討論的參與者、促進者。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給予一定的支持,因勢利導?!皠荨敝傅氖菍W生的個人理解,它是教師教學的起點,沒有這個“勢”,教師的教學就失去了根基。學生的正確理解可以作為教師向縱深方向開拓的“勢”;學生的錯誤理解可以作為教師向正確方向引導的“勢”。只要真正從學生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勢”進行“利導”,就能使討論始終圍繞主題,朝著有利于教學的方向發(fā)展。
2.適時激勵與評價。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和總結。一方面教師要重視討論的過程,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問題的閃光點,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分層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希望、信心、喜悅和快樂;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的各種觀點、看法進行動態(tài)地歸納、總結、提煉,恰當?shù)刂赋鲇懻摰闹攸c,使學生能真正明白道理,得到啟示。
總之,現(xiàn)代課堂教學應該既是愉快和諧的“和悅教學”,又是緊張活潑的“合作教學”。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去,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從而使知識在討論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