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杏麗 高 琦 陳 墨 江 曉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郜杏麗 高 琦 陳 墨 江 曉
目的 通過實驗室檢測分析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并對不同類別樣品中檢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血清分型, 評估來源是否一致。方法 按照《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中的方法, 檢測此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剩余食物、餐具、患者嘔吐物和肛拭子中的溶血性鏈球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蠟樣芽孢桿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等致病菌。結果 餐具及運輸用具類采集14份樣品, 檢出副溶血性弧菌6份?;疾W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嘔吐物中, 有5份肛拭子檢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余樣品均未檢出目標微生物。將餐具和肛拭子中檢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血清凝集試驗, 菌體抗原均為O3, K抗原多價均為K6。 結論 本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建議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要加強對食品運輸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檢查力度。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餐具;血清凝集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革蘭陰性弧菌,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目前已在數量上超過沙門氏菌中毒案例, 成為我國首要食源性致病菌, 也是食品安全風險監(jiān)測的一個重要指標。特別是在一些沿海城市, 由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細菌性食物中毒總數的比例高達60%以上[1]。2014年5月本區(qū)某中學學生食用了某餐飲有限公司配送的午餐后, 有57名學生出現食物中毒癥狀, 患者主要表現為嘔吐、水樣便腹瀉、腹部絞痛 , 部分患者出現發(fā)熱現象, 腹瀉次數3~20余次, 便血。因此高度懷疑為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導致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發(fā)生。由于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發(fā)病人數較多, 癥狀較重, 微檢科迅速展開多項致病菌檢測鑒定和溯源。確定本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F報告如下。
1.1 標本來源 13份送檢食品(含5月8日中餐和5月9日中餐, 分別由學校及供餐單位留樣的食品) 。餐具及運輸用具類采集14份樣品, 其中7份運輸用具(運飯箱)及6份餐盒及餐蓋(未消毒)、1份飯勺(未消毒)?;疾W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嘔吐物。
1.2 試劑與儀器 3%氯化鈉堿性蛋白胨水、3%氯化鈉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嗜鹽性試驗培養(yǎng)基、3%氯化鈉甘露醇、賴氨酸、MR-VP培養(yǎng)基、ONPG試劑購自北京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3%氯化鈉三糖鐵瓊脂、革蘭氏染色液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科瑪嘉弧菌顯色培養(yǎng)基購自鄭州博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梅里埃ID32E生化鑒定條購自法國bioMerieux, sa。所有試劑均在有效期范圍內使用, 恒溫培養(yǎng)箱經過南京市計量技術研究院校準, 并經過校準評定。ATB微生物鑒定儀購自法國梅里埃。
1.3 方法
1.3.1 采集的樣本及檢測方法 對采集的樣本進行沙門氏菌、溶血性鏈球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蠟樣芽孢桿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等檢測。檢測方法[2]按照《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自檢驗》中GB/T4789.7-2013、GB4789.10-2010、GB4789.2-2010、 GB/T4789.14-2003、 GB/T4789.11-2003、GB4789.4-2010、GB/T4789.3-2003、GB4789.5-2012、 GB/T4789.6-2003等。
1.3.2 分離培養(yǎng)及生化鑒定 按照相應的方法對采集的樣本進行增菌、分離、鑒定。其中3%氯化鈉堿性蛋白胨水出現渾濁, 劃線接種科瑪嘉弧菌顯色培養(yǎng)基平板可見圓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 直徑2~3 mm。通過3%氯化鈉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做純培養(yǎng)后做氧化酶試驗、革蘭氏染色、3%氯化鈉三糖鐵瓊脂嗜鹽性試驗以及3%氯化鈉甘露醇、賴氨酸、MR-VP培養(yǎng)基、隔夜培養(yǎng)物ONPG等初步鑒定試驗以及用微生物鑒定儀讀取梅里埃ID32E腸桿菌生化鑒定條進行鑒定。
1.3.3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 對餐具和肛拭子中檢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進行血清凝集試驗。 將18~24 h的培養(yǎng)物,用3%氯化鈉的5%甘油溶液制成較濃的菌懸液。K抗原的鑒定:取上述制備好的菌懸液, 滴加多價K抗血清, 出現凝集后再用對應的單價抗血清進行檢測。O抗原的鑒定:取菌懸液, 121℃高壓滅菌1 h, 以破壞K抗后, 進行O抗血清玻片凝集試驗, 同時用無菌生理鹽水作對照。
2.1 致病菌檢測 13份送檢食品中均未檢出致病菌。餐具及運輸用具類采集14份樣品, 檢測結果為:檢出副溶血性弧菌6份, 分別為高三(3)班飯箱、高三(9)班飯箱、高二(2)班飯箱、高二(5)班飯箱、高一(8)班飯箱、勺子?;疾W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嘔吐物中, 有5份肛拭子檢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余致病菌均未檢出。分離的副溶血性弧菌培養(yǎng)及生化結果為:3%氯化鈉堿性蛋白胨水出現渾濁;科瑪嘉弧菌顯色培養(yǎng)基平板可見圓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直徑2~3 mm;通過3%氯化鈉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做純培養(yǎng)后做氧化酶試驗(+);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陰性, 呈棒狀、弧狀、卵圓狀等多形態(tài), 無芽胞, 有鞭毛;3%氯化鈉三糖鐵瓊脂可見底層變黃不變黑, 無氣泡, 斜面顏色不變, 有動力;嗜鹽性試驗可見該菌在無氯化鈉和10%氯化鈉的胰胨水中不生長, 在7%氯化鈉的胰胨水中生長旺盛;3%氯化鈉甘露醇(+)、賴氨酸(+)、VP培養(yǎng)基(-)、隔夜培養(yǎng)物ONPG(-)等。初步鑒定試驗均符合副溶血性弧菌, 最后用梅里埃ID32E腸桿菌生化鑒定條, 經ATB微生物鑒定儀鑒定為副溶血性弧菌(%ID=99.9, T=0.89)。
2.2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凝集試驗 對餐具和肛拭子中檢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血清凝集試驗, 菌體抗原均為O3(+++), K抗原多價均為K6(+++), 由此可基本判定這兩株副溶血性弧菌來源一致。如有條件, 可進一步做毒力基因和PFGE鑒定。
夏秋季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fā)季節(jié),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一般是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所致, 主要來自海產品,如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以及含鹽分較高的腌制食品, 如咸菜、腌肉等。該起食物中毒潛伏期較短, 根據有便血情況側重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腸埃希氏菌O157的檢測。實驗室檢測從運飯箱和患者肛拭子中檢出副溶血性弧菌 , 并對餐具和肛拭子中檢出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血清凝集試驗, 菌體抗原均為O3, K抗原多價均為K6, 確定本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國內研究也證實O3型是導致我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流行優(yōu)勢株[3-5]。通過對餐具和肛拭子中檢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學分型, 進一步鑒定出是同一血清型,從而為食物中毒的判定, 在實驗室溯源上提供有力證據。
近年來, 有部分疑似食物中毒發(fā)生時, 由于多方原因采集不到留樣食品或留樣食品不具代表性導致不能檢測到病原菌, 從而影響食物中毒的判定。本次實驗在食品中均未檢出目標致病菌, 但在部分運飯箱中檢出副溶血性弧菌。由于餐具不衛(wèi)生, 加上夏秋季氣溫高, 微生物大量繁殖, 污染食物從而導致食物中毒也早有報道。說明在食品的運輸環(huán)節(jié)和餐具上要加強監(jiān)督管理。現場調查發(fā)現運飯箱的衛(wèi)生狀況不容樂觀, 作者建議餐飲單位重視運輸環(huán)節(jié)衛(wèi)生 , 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要加強對食品運輸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檢查力度。
[1] 劉偉, 王菊光, 王麗麗, 等.對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的PCR毒力基因檢測和PFGE同源性分析.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014, 24(5):726-72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8:1-3.
[3] 方曄, 陳錦德, 陳黎, 等.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離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PFGE分析.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014, 24(19):2791-2795.
[4] 俞慕華.兩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血清學溯源結果分析.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 2013, 25(2):144.
[5] 袁世強.餐具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調查報告.職業(yè)與健康, 2006, 22(22):1958-19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202
2015-04-03]
210029 南京市秦淮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郜杏麗高琦 陳墨);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曉)